疫情看我国立法
① 为什么疫情防控不立法
疫情防控为什么不立法了
各国全面取消防御措施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每个国家因为疫情原因,长期闭门锁国经济受到了严重影响,甚至难以承受。二是因为疫苗普遍接种,感染新冠病毒后,表现出来的症状也不会很严重,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集体免疫。
② 患者导致55人隔离被刑拘,我国还会出台什么相关的法律进行严厉管制
疫情当前,凡是故意导致其他人感染新冠肺炎的行为均可属于违法行为。政府可以采取拘留,隔离,罚款等相关措施来严厉惩罚这些人。
③ 如何完善疫情防控相关立法
1、要完善疫情防控相关立法,加强配套制度建设,完善处罚程序,强化公共安全保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疫情防控法律体系。
2、要严格执行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法律法规,加强风险评估,依法审慎决策,严格依法实施防控措施,坚决防止疫情蔓延。
3、要加大对危害疫情防控行为执法司法力度,严格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条例、野生动物保护法、动物防疫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依法实施疫情防控及应急处理措施。
4、要加强治安管理、市场监管等执法工作,加大对暴力伤害医务人员的违法行为打击力度,严厉查处各类哄抬防疫用品和民生商品价格的违法行为,依法严厉打击抗拒疫情防控、暴力伤医、制假售假、造谣传谣等破坏疫情防控的违法犯罪行为,保障社会安定有序。
5、要依法规范捐赠、受赠行为,确保受赠财物全部及时用于疫情防控。要依法做好疫情报告和发布工作,按照法定内容、程序、方式、时限及时准确报告疫情信息。
6、要加强对相关案件审理工作的指导,及时处理,定分止争。要加强疫情防控法治宣传和法律服务,组织基层开展疫情防控普法宣传,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增强法治意识,依法支持和配合疫情防控工作。
7、要强化疫情防控法律服务,加强疫情期间矛盾纠纷化解,为困难群众提供有效法律援助。
④ 从疫情防控和应急管理视角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重大流行病疫情具有起因复杂、扩散迅速、影响深远、危害严重等特征,对一个国家常态治理体系和应急管理能力形成重大挑战。应对以新冠肺炎为代表的全球流行病疫情,必须针对这次疫情应对中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完善国家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升突发公共事件应对能力与水平。同时,要提升国家卫生治理能力,更好保障和落实公民宪法权利,补齐公共卫生短板,强化市场监管,加强法治建设,完善自然生态保护法律体系,完善国家储备体系,加强组织人才工作,完善激励问责机制,切实提高国家整体治理能力。一、全球流行病疫情防控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大考以新冠肺炎为代表的全球重大流行病疫情防控,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重大流行病疫情具有起因复杂、扩散迅速、影响深远、危害严重等特征,对一个国家常态治理体系和应急管理能力形成重大挑战。(一)重大流行病疫情具有起因复杂性,往往暴露出现代文明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和国家治理中的各种漏洞导致重大流行病疫情发生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其背后都指向发展价值导向的偏差与治理包容性的缺失。人类缺乏节制的欲望扩张和运用利润尺度对世间万物的无尽索取是各种重大流行病疫情频发的重要原因,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在人类侵占自然生态空间的同时也必然导致自然界对人类的拒止与反侵入。各种反常的火灾地震、物种灭绝、气候巨变、病毒肆虐都无不昭示着这样一个无情的事实:整个地球上人与自然的矛盾与冲突已经达到了一个十分危险的临界点。人类发展成果从外观上看是日益现代化的高速交通与完善的公共设施、日益丰富的消费产品与不断进步的科技创新成果、不断壮大的城市圈与洪流般聚集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但深层次中潜藏着分配不公平、服务不完善、监管不到位、社会不安全等多种问题,使重大流行病疫情获得了潜滋暗长的各种必备条件。要有效应对重大流行病疫情,人类必须确立发展的边界与限度,以自然生态完全修复为标准确立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准则,完善为自然立法的各种治理制度,找到人与自然的共生点;在人类文明自身,则需要以包容性发展为基础,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与权利保障为目标,全面完善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各种必备制度体系,“抓紧制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急需的制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使城市化、智能化、现代化的各种成果为了人、服务于人、服从于人。(二)重大流行病疫情具有扩散迅速性,需要整个国家应急管理体系与疾病控制系统进行有效的紧急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特别是重大流行病疫情往往发生突然、传染迅速、迅疾造成广泛影响,如果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各个系统、各个层级和各个环节应对不及时、决策不科学、处置不恰当,就有可能导致事件迅速_化,产生群体性心理恐惧、情绪焦虑、行为改变、人格变异等恶果;如果在疫情暴发初期不能及时有效加以干预控制,疫情影响的范围和程度往往迅速扩大升级,从局部的原始疫区向周边区域乃至全国、全球扩散,从卫生医疗秩序的失序向整个经济秩序的失序、市场秩序的失衡和社会秩序的失稳扩散。面对重大流行病疫情日益严峻的扩散形势,只有完全的信息公开、科学民主的应急决策、高效的部门协同和应急处置,才能占据先机、赢得主动。(三)重大流行病疫情具有影响深远性和危害严重性,需要整个国家公共治理体系协同高效应对公共卫生应急事件特别是重大流行病疫情常常在短时间内造成感染人群大量发病和不治身亡,特别是致病人群大量向医疗机构集聚形成对卫生资源的挤兑,使公共卫生机构和医疗体系面临巨大压力。如果不能有效阻止疾病传播,就有可能对经济贸易、金融投资及社会生活造成极其严重的危害。例如,1918年甲型流感病毒H1N1亚型在全球引发的“西班牙流感”导致超过5000万人死亡;1998年登革热大流行使世界56个国家的120多万人患病;2009年的全球性流感有超过160万人确诊;2019年的非洲猪瘟对中国经济造成巨大影响;等等。显然,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重大流行病也呈现出全球传播的明显趋势。但是,各国公共卫生治理水平还停留在国内常态化治理的水平,远远难以应对日益突出的全球重大流行病趋势。2019年1月,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彭博公共卫生学院环境卫生、工程与流行病学系副教授Jennifer B. Nuzzo与约翰·霍普金斯卫生安全中心的研究人员一起发布了首个显示全球卫生安全水平的“全球卫生安全指数”(GHS Index)。这一评估全球195个国家公共卫生安全水平的指数显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应对重大流行病疫情方面具备完全充足的资源和能力,全球整体的卫生安全平均得分仅为40.2,世界上主要的中高收入水平以上的国家平均得分也不超过50。为有效应对各种重大流行病疫情和日益常态化多样化的危机事件,中国整个国家治理体系都要进行应对全球传染病风险的压力测试,从结构和功能上重塑国家治理体系,提升应对全球流行病疫情的整体能力与水平。二、完善国家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升国家整体危机管理能力应对以新冠肺炎为代表的全球流行病疫情,必须针对这次疫情应对中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完善国家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升突发公共事件应对能力与水平。“非典”以后,我国不断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和传染病防控体系,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等,基本构建了应对自然灾害、社会危机与公共安全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但是,在这次应对新冠肺炎的实践过程中,从体制到机制等各方面却暴露出了存在的严重问题。一是对于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依然存在分割管理的体制。即使在2018年党政机构改革之后,自然灾害、生产安全、社会危机事件由应急管理部门统一管理,但公共卫生应急事件依然由卫生部门管理。一方面,应急管理部门作为危机事件的主管部门没有卫生应急管理的各方面权力与责任,另一方面,卫生部门承担着对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的沉重管理责任,难以有效承担起卫生应急管理责任。自然灾害与社会危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职责分割管理的体制,使具有丰富应急管理经验的应急部门难以第一时间介入启动应急响应,卫生部门沉重的日常医疗管理工作也导致了其对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的麻木和反应迟缓。来源:中国经济报告
⑤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控制法》是法吗
我受国务院委托,现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草案)》的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
一、关于立法的必要性
传染病历来是我国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威胁人民生命安全最严重的因素之一。建国以后,党和政府为了防治传染病,提出了“预防为主”的方针,组建了各类卫生防病机构,为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在全国范围内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仅以近年的情况为例,1980年我国传染病的发病数为2031万人,到1987年下降为593万人。在传染病病种方面,已经消灭了天花,对一些危害严重的传染病如鼠疫、霍乱、性病、麻疹、百日咳、黑热病、回归热、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控制效果,有的达到了较低的发病水平。根据抽样调查,传染病在人的各种死亡原因当中的顺位,也从第一位下降到第六位,成绩是显著的。
尽管我国传染病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并非已经大功告成,传染病对人民群众的危害依然存在,甚至还很严重。也以近年的情况为例,根据我国肝炎流行病学调查,全国约十分之一的孕产妇携带乙肝病毒,每年有近百万婴儿有被感染的威胁,并成为乙肝病原的长期携带者,严重影响我国的人口素质。此外,全国尚有肺结核病人570万,每年约30多万人死于该病。一些在我国原已趋于消除的传染病近来又有复发,某些已经控制的传染病又在活化,传染病的暴发流行时有发生。1986年山东省鼠害引起出血热病暴发流行,发病41433人,死亡599人。1987年四川省部分地区洪涝灾害引起钩端螺旋体病暴发流行,发病10万余人,死亡400余人。1986年以来新疆部分地区饮用水污染引起非甲非乙肝炎流行,发病12万余人,死亡700余人,其中大多数是孕产妇。今年初,上海市居民食用被污染的海产品毛蚶,引起甲型肝炎暴发流行,短期内发病34万余人,绝大多数病人是20岁至39岁的青壮年,儿童也有近万人。生产和社会生活秩序受到严重影响,直接间接经济损失严重。今年夏季以来,江苏省部分地区伤寒暴发流行,截止9月中旬已发病4万余人,死亡30余人。今年6月下旬以来,新疆部分地区又发生霍乱暴发流行,总的看来,我国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形势仍是十分严峻的。在当前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情况下,传染病的流行对投资环境也是一种不良影响。因此,制定传染病防治法,很有必要,对提高我国人民的身体素质,保护社会主义生产力,促进对外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都将起重要的保障作用。
传染病威胁的对象是整个社会,因而防治传染病也应当是整个社会共同的责任。实践证明,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控制传染病。例如,组织全民来鼠,可防止鼠疫、流行性出血热;消灭蚊子,可预防登革热和疟疾;加强犬的管理,消灭狂犬,可有效控制和消除人类狂犬病的发生;认真推行计划免疫工作,能有效保护儿童的身体健康,控制甚至消除麻疹、小儿麻痹、白喉、百日咳、破伤风和结核病的发生;取缔卖淫活动,可有效控制性病的传播;改善居民饮用水条件,保证食品卫生,可防止霍乱、伤寒、痢疾等严重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等等。但这些工作,仅仅依靠卫生部门或某几个部门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必须动员社会各个方面、各个部门齐心协力,参与防治传染病的工作。为此,对防治传染病这项社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立法,以法律形式明确公民、社会有关组织和政府有关部门的责任,并依法进行社会管理。这是我国实际情况所提出的要求。实践证明,只有加强卫生法制建设,使传染病的防治工作由依靠行政手段向依靠法律手段过渡,才能取得持久的成效。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象美国、英国、法国、联邦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新加坡等国家及我国台湾省,都已将传染病防治管理法律化,其中较早的日本,于1987年就制定了传染病防治法。现在,我国把传染病防治工作法律化,既适应保护人民群众健康的客观形势的需要,也符合世界传染病管理法制化的一般趋势。
二、关于立法的基础
(一)在传染病防治管理方面,党和国家一直十分重视,1955年国务院批准颁发了《传染病管理办法》,1978年国务院又将《办法》修订为《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这两个行政法规的实施,对我国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和管理工作,特别是为在我国消灭天花、控制鼠疫和其他一些严重传染病的流行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30多年来的实践经验,为制定并施行传染病防治法奠定了基础。
(二)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和国家多年推行卫生防疫工作,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迫切要求不断改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条件。虽然在我国对部分地区和部分人群还有待普及健康教育,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人民讲究卫生,要求自身及环境健康的意识,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在传染病的防治方面,群众也表现出了空前的积极主动精神,例如对计划免疫,在许多地方,甚至在边远农村,群众已自觉参加,蔚成风气。对本法来说,人民群众既是法保护的对象,又是法的遵守者,群众自身觉悟的提高,是本法制定和施行的群众基础。
(三)建国以来,国家在建立医疗体系的同时,也建立了卫生防疫体系。我国现已拥有一套比较完整的三级防疫网,现有各种卫生防疫机构5252个,专业人员213545人,是我国卫生防疫工作的主力军。各类医疗单位的医护人员,也是我国卫生防疫工作的重要力量。多年来,国家还为卫生防疫工作配备了大批仪器、设备和设施,开发并引进了许多先进技术。这些是我国制定和施行传染病防治法的组织和物质基础。
三、关于《草案》的几个具体问题
(一)关于本法管理的病种和管理方法
《草案》根据传染病的危害程度和应采取的监督、监测、管理措施,参照国际上统一分类的标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全国发病率较高、流行面较大、危害严重的35种急性和慢性传染病,列为法定管理的传染病。考虑到在全国范围或者在部分地区可能出现一些尚不可预测的新的传染病,或某些病种被消灭的情况,同时规定了国务院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在必要时,可以对管理的传染病病种进行增减。在管理方法上,将35种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首先,对甲类传染病实行强制管理,疫情报告将有严格的时限,对传染病疫点、疫区的处理,对病人、病原携带者的隔离、治疗和易感人群的保护措施等均具有强制性。其次,对乙类传染病实行严格管理,考虑到乙类传染病的特点与甲类的区别,在管理方法上规定了仅次于甲类的严格管理措施,将采取一套常规的严格的疫情报告方法。鉴于艾滋病已成为当今全球共同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已加强对该病的监测工作。对于已经发病的艾滋病病人,在管理上将采用某些强制性措施。但考虑到我国大陆目前尚未发生艾滋病病例,同时该病的潜伏期较长,传播途径特殊,传播速度相对较慢,因而《草案》将其列入乙类传染病,这并不表示我们降低了对艾滋病的警惕性。第三,对丙类传染病实行监测管理,这是指根据我国目前该类传染病可能发生和流行的范围,国家通过确定的疾病监测区和实验室,进行监测管理,对监测区域内的该类传染病疫情,要求按乙类传染病的报告方法进行管理。
对传染病实行分类管理,已被多年实践证明是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经济、有效的方法,是可行的。
(二)关于疫情的通报和公布
传染病疫情的通报和公布,是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传染病进行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同时,对外公布传染病疫情还是我国作为世界卫生组织成员国所必须承担的国际义务。为此,《草案》规定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通报和公布全国(包括各地区)的传染病疫情,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卫生行政部门在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前提下,通报和公布所辖区域的传染病疫情。通报和公布传染病疫情,能够教育和动员国内群众提高预防传染病的警惕性,提高控制传染病的社会整体协同能力,并有利于消除国内外关于疫情的谣传,起到安定社会,端正我国国际形象的作用。
(三)关于传染病病人的管理
《草案》规定了对甲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属于乙类传染病的艾滋病病人、炭疽中的肺炭疽病人,施行强制性的隔离、治疗措施。这是因为,这些病人既是烈性传染病侵害的对象,又是传染病扩散的严重传染源,为了患者本人的治疗和防止向社会扩散,必须对上述传染病病人采取必要的强制性管理措施。从法律角度上看,是限制了一些人身自由,但却保护了更多人的生命健康权,保护了整个社会的安全。因此,这样规定是必要的。世界上许多国家在传染病法规中都明确规定,对患有烈性传染性疾病的人必须施行强制性的隔离治疗措施,遇有抗拒或者脱离监护治疗的,可以实施拘留等紧急保安措施。联系我国情况,历史上就曾发生过鼠疫病人导致该病扩散,造成人亡村毁瘟疫大流行的惨痛教训。因此,为了严格控制和消除烈性传染病的扩散、传播,这样规定是非常必要的,也是符合国际通例的。
(四)关于传染病暴发流行时的紧急措施
《草案》在疫情的控制一章里,详细规定了遇有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地方人民政府可以决定实施的各项紧急措施;由卫生行政部门划定疫区;各级政府决定疫区封锁和解除封锁的权限;以及如何组织力量扑灭疫情等。作这样的规定是为了一旦发生传播迅速、涉及面大、后果严重的传染病疫情时,能够运用一切有效措施使疫情得到迅速的控制,把对国家和人民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在紧急措施中,封锁疫区是最重大的措施,为了慎重起见,《草案》规定,封锁大中城市的疫区,封锁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疫区,以及封锁疫区导致中断干线交通或者封锁国境的,应报经国务院批准,或者由国务院下令实施。
(五)关于管理监督体制
《草案》明确规定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卫生行政部门为执行本法管理监督职责的主管部门,设置传染病管理监督组织,在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卫生防疫机构内聘任传染病管理监督员。传染病管理监督员行使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监督权,以卫生行政部门的名义工作,执行卫生行政部门交付的传染病管理监督任务。这样规定既有利于国家对传染病预防、控制和管理的统一领导以及执法的统一性,又有利于发挥现有卫生防疫力量的作用。
(六)关于奖励与处罚
除了规定行政处罚以外,《草案》还就违反本法规定在民事和刑事两方面应负的法律责任,作了明确规定。在民事责任方面,对造成他人患传染病或者患传染病导致伤残、死亡的,受害人、受害人的近亲属或者监护人、代理人有权要求致害单位或者个人承担损害赔偿的责任。这样规定符合我国民法的原则,也是为了更广泛地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在刑事责任方面,《草案》直接规定了刑事处罚(有期徒刑、拘役和罚金),这是因为,一些故意导致传染病传播或流行,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案件,由于目前我国刑法没有相应的规定,应受到刑事处罚的责任者将难以得到应有的制裁。目前许多国家的传染病法规定了刑事处罚条款,如英国、日本、新加坡等国,都明确规定了拘役、监禁和罚金,并规定了刑期和罚金数额。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草案》这样规定是必要的,是施行本法所必需的。《草案》对刑事责任的规定符合我国刑法的总则,对刑法的分则也是一个补充。
此外,《草案》还对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取得重大成绩、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的奖励问题,作了规定。
(七)关于政府的责任
根据我国30多年卫生防病工作的经验以及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社会性,需要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全国和地方的传染病管理工作的具体领导,以利于社会各方面、各部门的统一协调。例如,制定国家的传染病防治规划,需要国务院的直接领导和计划、财政、劳动、人事、城建、农业、铁路、交通、民航等部门的参与。为此,《草案》在总则中作了规定。
此外,为了使本法便于具体贯彻落实,还准备辅之以本法的实施办法和若干单项规定,务使传染病防治管理法规形成一个体系。
总之,制定传染病防治法,将使我国的卫生立法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必将促使我国的传染病预防、控制和管理水平迅速提高,我国人民的健康将进一步得到保证,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将更加顺利地向前发展。aware 天 猫
⑥ 行政法基本原则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的适用
法律解析:
行政法基本原则是指导行政法的立法、执法以及规范行政行为的实施和行政争议的处理的基础性法则,是贯穿于行政法的具体规范之中,高于行政法的具体规范,体现行政法基本精神的准则。总结起来有以下六项基本原则:(一)合法行政原则;(二)合理行政原则;(三)程序正当原则;(四)高效便民原则;(五)诚实守信原则;(六)权责统一原则。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拒不执行人民政府在紧急状态情况下依法发布的决定、命令的; (二)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 (三)阻碍执行紧急任务的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抢险车、警车等车辆通行的; (四)强行冲闯公安机关设置的警戒带、警戒区的。 阻碍人民警察依法执行职务的,从重处罚。
⑦ 快看!全国首个与佩戴口罩有关专项立法,具体是怎么规定的
自疫情的爆发,口罩成为人们出门的必备物品,保护自己的同时也是保护他人。自疫情爆发以来,人们已经把戴口罩当成一种卫生习惯,为了人与人之间健康,有些行业已经出台明确法律规定规范戴口罩,如果不规范戴口罩则被重罚。同时也呼吁人们在疫情尚未结束时,在公共场合要尽可能佩戴口罩,这保护自己也是保护他人。在佩戴口罩时我们也要重视以免对环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