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对道德经第一章的感悟

对道德经第一章的感悟

发布时间: 2025-07-10 20:32:53

道德经第一章感想感悟怎么写

道是不可言不可说的,常人不可理解的,所以它非常神奇,是永恒的。大家都可谈论的名字(人类取的名字是不长久的),不是永恒的名字。宇宙起源是没有名字的,待到有名字的时候,世界上已经有各种事务了。所以面对纷繁的世界,人要领会它的本质,不要局限于现象中无法自拔。有欲望和没有欲望都是世界的现象,本源都是道,都是玄妙的。

㈡ 《道德经》第一章 感悟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读】:“道”如果是可以阐述的话就不是恒常之道,“名”如果可以来命名的话就不是恒常之名。大道的本质是虚无的、不可描述的,但又是实实在在存在的,“道”要求我们用不断变化的思想和观点看待万事万物。一切有形、有像、叫得出名字的事物,拥有的只是一个代称,执着于名分而没有名分。领悟了大道,世间就没有不能通晓的事物,没有治理不好的国家,也没有办不成功的事。所以可以称之为玄妙。

      在天地诞生之先就已经有“道”的存在,“道”生天地,有了天地以后就有了人,有了万物,有了万种事业。世间之“道”是可变的,由一种转换成另外一种,有新的“道”的诞生,也有旧的“道”的消亡。为此我们所见的一切的“道”都是变化的“道”,非恒久和永久的“道”,这就告诉我们要用一种变化的眼光看待问题。

      我们应从无形无名中体会道的奥妙,从有形有名的事物中观察道的边界。“无”跟“有”都是同根,这叫“有无相生”。“好”跟“坏”其实也是同根,有“坏”才有“好”,有“失”才有“得”所以“道”是产生天、地、人、万事万物之本源呐!那是万物变化的玄妙之所在。

      所以说万事万物产生于无、诞生于有,此两者虽名字不尽相同,却从一个根上来,所以叫“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感悟】:

      宇宙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中,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他不是永恒的道,不是永远的道,那她是一个什么样的道呢?她不是一成不变的,世间之道是可变的,有一种转换成另外一种,一种新的道的诞生,一种旧的道的消亡,那就告诉我们要用一种变化的眼光看待问题。

      昨天你没有财富,未来不带代表你没有大财富,昨天你是一个善者,不一定代表你未来还是善者,昨天你是一个恶者,不一定代表未来你还是恶者,那为此的话呢?人是可变的,天是可变的,地是可变的,万事万物都是可变的,告诉我们,那么道是不可以执着的,不可以着相,不要执着于啥呢,能叫出来的这些有形的名字,比如今天我叫何平,明天也可以叫何小妹,后天也可以叫平儿,都不一样,执着于长名而不得名,能叫的出来的反而不是恒久的,因为它是变化的,要有这样的一个思想和观点来看待万事万物。

      我们大家常说,太极是万物之母,太极也是道,道也是太极,但是太极是阴阳有相的时候,生了万有的有相,所以为此的话,在天地没诞生之前就已经有道,在作用。那么道生天地,有了天地以后,就有了人,有了万物,有了万种事业,天地产生了阴阳,阴阳合而成太极,那么万事万物,包括人都是由太极化生。

      一个事业,一个伟大的人物的诞生,这些造化一定要经历三个过程,在道德经中老子说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不是直接能生万物,也不是到直接能够成就一件事业,每个人都要经历无数次磨难,可以说是九九八十一难才能成就一个伟大的人和事业,经历了风雨不是一年一次就成的,如果一把就成了,那就叫直接就能生万物道,直接就生万事,这是不可能的,困难磨练了大家的意志,在磨难来的时候你害不害怕,恐不恐惧,那么为此不害怕不恐怖,泰山崩在眼前,眼睛都不带卡一下,这叫定力,有了定力,然后你才有大财富的成长。第二个磨练了我们的忍,有忍辱力,人成就大事,不能忍人之所不能忍,人不能成为人上之人,一个大事业遇到困难就转不坚定,这个事业是永远不够伟大的,没等成就,他又转成第二个,第二个又遇到磨难了,又转成第三个,一辈子都是在转换当中,什么都做不成,就是因为没有忍辱力。那么第三智慧是什么呢?每出现一个问题,一个难题,我们就得想办法呢!去解决这个难题啊,就得想出来各种各样的办法,生出各种各样的智慧去解决这个难题,第三个力磨练和提升了我们的智慧力,所以说一个伟大的企业,是由伟大的团队进行推动和完成的,那么伟大的团队必须具备三种力,一个是定力,二个是忍辱力,三个是智慧力,方成大事。

      把灾难看成波若密,把她看成美好,把她看成是上天对你的恩赐,智慧的才成都是从中而来,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才能锻炼我们的非凡的自信力和定力,定生慧,才能有大智慧啊!穷则变变则通,没有路走了我们怎么办,只有变,需要变化,用变化的眼光去解决问题去看待问题,把没路变成有路,把穷路变成富路,创新化腐朽为神奇。所以说我们一定要用变化的心态和眼光看待问题,不沉静在过去,也不恐惧和担忧未来,活在当下!

㈢ 《道德经》第一章读后感

          《道升歼德经》第一章

原文: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译:天道啊,能讲,但讲出来,似乎又不是要说的那个东西。给它个好笑姿定义,又感觉不能概括,只能说明它表现出来的大致形态,而不能解释它的本质。它象是冥冥中似乎不存在的微粒,好象什么都没有,就象万物初始时的样子。又好象有,并且非常巨大,包容万物,无边无际。说它无形,是往微观处看,说它有形,是往宏观处看。这两种形态都是它,非常的奇妙。它似乎是万物的起源,万事万物似乎是循着它的规律和法则形成和发展的。

今天我开始读《道德经》的第一章,这一章讲的是天道的形态。老子同大家讲道,这里讲的道,并不是你们常说的,或是听到的,看到的道。要讲的是天道。那天道是什么呢?它可以说非常渺小,小到无形,小到看不见,摸不着,就象万物初始时,形成万物的那粒微尘。它似乎又很大,大到可以包容万物,大到无边无际。我们可以从它小到无形开始想象,一直到它大到无限。我们可以试想,在它小到无形,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某个点,和它大到无限,也是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某个地方,会不会就是它有形或无形的起点,它的有形和无形都从这里友绝开始。它的有形或是无形,其实,只是我们想象的轨迹不同,感受到的形态变化便不同。而这两种形态,都是天道的形态。天道便在这两种形态间,相息相生,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地运行着,既是虚无,也是恒有,是无限大,也是无穷小

《道德经》第1章读后感:好多人都在学习这个学习那个真的有用吗?关键是学来的是知识,而不是自己感悟智慧生发出来的,被人查找了好多名家大咖,关于对《道德经》的讨论。个人还是更认可其中一个观点: 那就是《道德经》是拿来用的,而不是来学习的, 通过读《道德经》,去感悟大自然宇宙频率的奥妙。把感悟生发出来的智慧。用到日常生活、事业、生意上,这才是读《道德经》真正的目的。

㈣ 《道德经》第一章感悟

《道德经》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而又玄,众妙之门。

感悟:

1.“有”与“无”

前几天群里讨论“山”的品质,提到了“冰山理论”,这个理论在当前教育培训中不断被提到,说的是学生的行为是可见的冰山,而学生的意识、潜意识、需求……是水面下的更大的冰山。

其实,不仅仅是冰山,包括我们陆地上的山丘、山脉亦是如此。可见的“有”的部分,就耸立在我们眼前,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而底层的看不见的“无”的部分,才是这座山峰的根基。没有根基,就不可能有更高一层的发展。

在育儿过程中,看到了孩子的不好的行为,要多想想她有什么需要,而不仅仅制止行为。行为是可见的,“有”的部分;而出现这个行为的根源,需要家长去挖掘,去和孩子不断交流,了解到孩子的需求才能真正有的放矢改善行为。

    2.道

走道是需要规则和方向的,这是做事的基本原则。原则性的问题,就要按原则性的方式处理。有规则,有底线,才能在合理的道路上继续发展。

热点内容
合同法刘凯湘 发布:2025-07-11 04:02:49 浏览:279
巡察规章制度执行情况 发布:2025-07-11 03:52:30 浏览:735
汤阴法院张 发布:2025-07-11 03:52:27 浏览:519
建设法治中国答案 发布:2025-07-11 03:41:46 浏览:502
锦州北街法律服务所 发布:2025-07-11 03:28:39 浏览:118
沈丘法院尹 发布:2025-07-11 03:27:04 浏览:115
监督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是行政主体 发布:2025-07-11 02:47:18 浏览:486
樊胜美妈妈吴法官 发布:2025-07-11 02:45:37 浏览:298
立法影响因素 发布:2025-07-11 02:40:42 浏览:574
银行业总法律顾问 发布:2025-07-11 02:39:59 浏览: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