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法治
Ⅰ 思修和德法一样吗
思修和德法不一样。思修全称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道德与法治该简称为德法。讨论的关键是如何理解道德一词,道与德本体究竟是哪个。这是个有关学理的问题。
思修和德法的解释
思修全称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修养,它是大学里的一门公共必修课。该书主要内容包括大学生活和人生发展,保持身心健康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有价值的精彩人生,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传统,加强自我道德修养,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增强法律意识和树立法治精神,我国的宪法精神与法律制度。
辞海是这么解释的:孔子主张志于道,据于德。这里的道,指理想的人格与社会图景。德指立身根据和行为准则。老子中的道指事物运动变化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或万物的本体。德与得意义相近,指具体事物从道中得到的特殊规律或特殊性质。对于道的认识修养有得于己,亦称为德。从这个意义看,德为道德的本意与本体,道德与法治简称为德法是合理的。
Ⅱ 思想道德与法治是不是思修
思想道德与法治是思修。首先,对于《思修》这门来说,今年在课程名称上就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原来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变更为《思想道德与法治》。所以,今后我们很可能不再称呼这门课为《思修》,而改叫《思法》了。
思想道德:
思想道德素质是人们的思想意识状态按社会规范的要求所达到的水准。包括人生观、道德观、思想品质和传统文化习惯。人生观指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和态度的基本看法,它是一个人从事一切活动的根本动力。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没有强制的法律效力,而是依靠社会舆论的力量,依靠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的力量来维持。
Ⅲ 大学思修现代法制社会的特征
现代法制社会的基本特征是:
1、强调依法统治,把法治作为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主要方法,主张一切个人或机构都处在法律之下或之内,受事先制定的法律规则的统治和约束。为确保所有机构和个人受法律约束,形式法治主张者强调政府分权制衡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在不存在任何凌驾于社会之上不受制约的个人或机构的条件下,作为规则统治的法律至上地位才能确立,从而法治才能存在。
2、强调法律自治,即法律与道德和宗教等相分离。在法律实证主义者那里,法律的合法性来自国家,其极端形式是把法律视为“主权者的命令”。这种主张会导致“恶法亦法”的结果。某些自然法学派的学者,诸如富勒与芬尼斯等,虽然主张法与道德密不可分,但是,他们的法治原则却排除实体价值,保持形式化的特性。
3、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即形式的平等,反对旨在追求结果平等或限制实际不平等的措施。
4、坚持法律的一般性和普遍性,反对特别法律,认为无论是维护特权的立法还是给予某些特殊社会群体如弱势群体特别关照或救助,都是对法治的破坏。
5、主张司法独立,注重程序要件,认为司法过程中的政策导向或脱离规定的衡平,都与民主分权原则相背离,都是对法治的破坏。因此,在司法中,强调形式公正或程序公正,反对掺入具有价值意向的道义原则等。
6、维护个人自由,坚持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区分,维护作为私域的空间,以使个人不受政府、团体或他人的非法干预。显然,形式法治侧重保护消极自由,至少反对忽略考虑行使自由所需的必要条件。
7、主张法律的稳定性,反对朝令夕改。坚持法律的公开性和明确性,反对以秘密法律不教而诛,反对制定模棱两可的法律并随意解释。
Ⅳ 思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来义法治体系的主自要内容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4)思修法治扩展阅读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要建设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设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要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把党的方针政策主张和人民意志贯穿于立法工作的全过程。
要积极推进重点领域立法,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不断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筑牢法律基础。
Ⅳ 思修论述题:试述你对人治、德治、法治的理解
人治:凭个人好恶进行统治,于国家而言,“遇明君则盛,遇常君则弱,遇昏回君则亡。”答
德治:在周文王时有“画地为牢”的典故,讲的就是德治,即用道德来治理国家,以高尚的品德、以公众的道德为评判标准来衡量人的行为;
法治:体现公共诉求和统治阶级意志的律例,以国家暴力为后盾强制执行。严格的说,法不避亲,只要与法有关,则依法办事、违法必究。
从历史客观来说,“三治”的最高级是法治,其次为德治、再次是人治。以现在国情而论,由于我国法制的不健全,还必须坚持法治为主,辅以德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