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道德篇
Ⅰ 国学经典《道德经》图文欣赏
《道德经》
——老子
(参考书籍:王蒙《老子的帮助》)
第一章 众妙之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 知美即恶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虚心实腹
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 和光同尘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 谷神玄牝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 无私成私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 功遂身退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第十章 如婴儿乎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第十一章 无之为用
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二章 五色目盲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宠辱无惊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十四章 夷希微混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後。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第十五章 微妙玄通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 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第十六章 致虚守静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第十七章 我自然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第二十章 我独昏昏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儡儡(lěi,羸弱)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第二十一章 惟恍惟惚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第二十二章 曲全枉直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第二十三章 飘风骤雨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于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城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轻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迹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第二十八章 知白守黑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第二十九章 天下神器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故物或行或随、或觑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第三十章 必有凶年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第三十一章 兵者不祥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第三十二章 名有知止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第三十三章 自强者胜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第三十四章 大道氾兮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第三十五章 淡乎无味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第三十六章 欲取固予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第三十八章 失道而后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以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第三十九章 天得一以清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负。
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
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第四十章 有生于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四十一章 明道若昧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而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Ⅱ 老子的经典国学书籍有哪些
老子的经典国学书籍《道德经》作为 文化 主体的先贤圣祖们思想的光辉在闪耀,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下面介绍老子的作品《道德经》,欢迎阅读
《道德经》内容简介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 传说 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2] 。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 收藏 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的守关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道德经》国外注本
1.大田晴轩《老子全解》(日本刊本)
2.东条一堂《老子王注标识》
3.武内义雄《老子原始》
4.武内义雄《老子之研究》
5.武内义雄《译注老子》
6.狩野直喜《老子河上公注跋》
7.福永光司《老子》
8.木村英一《老子之新研究》
《道德经》主题思想
《道德经》主题思想: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这三个层面构成了《道德经》的主题,同时也使得《道德经》一书在结构上经由“物理至哲学至伦理至政治”的逻辑层层递进,由自然之道进入到伦理之德,最终归宿于对理想政治的设想与治理之道。也就是从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会秩序的光明正道。[
看了老子经典国学书籍还看:
1. 推荐青少年必读的十三部国学名著
2. 梁启超的国学书单
3. 国学经典诵读道德经心得
4. 适合儿童读的国学书
5. 初中生应读的国学书目推荐
Ⅲ 国学宝典《道德经》的介绍
【 #能力训练# 导语】《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下面是 分享的国学宝典《道德经》的介绍。欢迎阅读参考!
1.国学宝典《道德经》的介绍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
《道德经》是中国历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极多的文化名著。
2.《道德经》内容简介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樱皮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1]。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道德经》的总字数因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异:马王堆帛书,甲本为5344字,乙本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今本,河上公《道德经章句》为5201字(外加重文94字),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为5162字(外加重文106字),傅奕《道德经古本》为5450字(外加重文106字)。
现代《道德经》通行本,是以王弼所注,字数为5162字。
3.《道德经》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 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脊裂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4.《道德经》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5.道德经经典名句及解释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解释】: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
水是生命的源泉。这里用水比喻上善者的人格。俄 国作家源谈列夫托尔斯泰在日记中写道:“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没有障碍,他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为方形;容器是圆的,它成为圆形。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强。”
2、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解释】:不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更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因为不争,所以天下都难与之争。
“不争”被道家视为一种天道自然准则,它实际上是一种以不争为争的君子之术和处世之方。
3、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解释】:天地长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其不是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天地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以天地体现大道之品格而昭示人类社会。
4、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解释】:狂暴的飓风刮不一早晨,倾盆大雨下不一天。
老子主张“希言自然”,即少施教令是合于自然的。飘风、骤雨不能持久,故尔:*是不会持久的。
5、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弛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解释】:五颜六色使人眼花缭乱,五音(铿锵)使人听觉不敏,五味悦口使人口味败坏,驰马打猎使人心发狂,珍贵的财物使人偷和抢。
“五色”、“五音”“五味”本身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老子并非主张禁欲,而是反对纵欲。
6、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解释】:把持拥有得多多的,不如适可而止。锤尖了又从而磨得锋利无比,不可能保持长久。满堂都是金玉,却无法永久的守藏。身处富贵而又骄纵无度,只能自取灾殃。
老子以盈满、锐利为譬喻,说明金玉满堂、富贵而骄者容易招来灾祸,主张“功遂,身退,天之道”。
7、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解释】委曲反能求全,弯曲则能伸直,低洼反能充盈,破旧反能成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以上六句是古代成语,老子主张用辩证的思想,来认识和把握社会生活的变化。
8、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解释】: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只有符合于自然,才能体现主宰万物的道,只有符合于道,才能久远。
9、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解释】: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就能为道)。
老子提出素朴、寡欲的主张。丝不染为素,木未雕为朴,见素抱朴谓:不为外物所惑而失其本真。老子主张人不能没有欲 望,但不可有贪欲,更不能纵欲。
10、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解释】:诚信不足,就会失去信任。人无信不立,一个人不讲信用,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
11、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解释】:大道永远顺应自然而无为,但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命题。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无不为是对无为的作用的评价。
1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解释】:踮起脚跟不能久立,跨步过大无法远行。自以为有见识的人反而不明白,自以为是的人是非不分,自我炫耀的人不能见功,自高自大的人不会有长进。
体现了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只有不违背自然,不去强以为意,才能达到目的。
1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解释】: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此句为老子理论的纲领,阐述了老子“道”的理论中与天、地、人之间的基本关系。“道法自然”,指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都必须效法“道”,而“道”只是效法自己而已。
14、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解释】:轻率就会失去根本,躁动就会失去主宰。
《老子校诂》云:“重谓寡欲自重,轻谓纵欲自轻,二者皆以治身言。静谓清静无为,躁谓急功好事,二者皆以治国言。”
15、物壮则老。
【解释】:事物达到强盛之时,也就走向衰老。物极必反,盛极必衰。
Ⅳ 国学经典《道德经》中,最容易被误解的3个观点
《道德经》被誉为“东方智慧网络全书”,全文虽仅有5000多字,但各种解读却多达数千万字。
如此智慧之书,但它的作者老子却被世人误解两千多年。因为老子在书中提倡无为不争、明哲保身、不为天下先,以至于很多人认为他的思想是消极、退让、遁世的,但事实并非如此。
以下这3个观点,是其中被误解最深的! 当你真正了解以后,就会发现这些貌似消极的言辞后面,其实蕴涵着积极而深刻的智慧。
“无为”一词,在《道德经》中出现了十几次,比如“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而无不为”等等,因此 很多人认为老子主张的“无为”是消极避世的,这其实是一个天大的误会!
首先,我们要理解什么叫“有为”?
“我想这样,我要那样,我认为应该如此”,全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去行事,这是有为。
当人被主观意愿所影响,往往会忽略客观规律和事实,如果方向、时机出现偏差,越是有为,能力越强,就越容易坏事! 比如在教育孩子时,越想孩子学习好,报很多补习班,但孩子越是讨厌学习。再如在职场中,管理者明明授权下属做事,做到一半却忍不住抢过来做,不仅让自己受累,也让下属变得没有信心。
所以“有为”,也并不一定是积极的。它还含有不必要的作为,甚至有强作妄为之意。
其次,老子所说的无为,至少包含三个关键点。
一是等待时机。 想要获得成功,很多时候讲究的是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的配合。其中天时,也就是时机,非常重要。很多人耐不住性子,时机不成熟就贸然行动,最终以失败告终。
二是找到要点。 在没有找到至关重要的关键点前,不要轻举妄动,需要静下心来慢慢观察,找到核心要点才落子取胜。
三是借助大势。 想要成功,仅靠自己单打独斗是不行的,还要善于借他人之力或借大势。比如在赤壁之战中,周瑜想用火攻,但必须有正确的风向。诸葛亮看出了周瑜的心思,于是开坛做法借东风,使得赤壁之战大获全胜。当然,诸葛亮并没有呼风唤雨的本事,而是掌握了天文地理的知识,利用了冬季小阳春会出现东风或东南风的现象。
因此,老子所说的“无为”并不是让人什么都不干,而是告诉我们: 时机未到时要耐心等待,等待时机时要用心观察,大势来临时懂得借势而为 ,这是一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慧。
在《道德经》中有这样的言论:“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这些内容常被视为老子主张“愚民”思想的证据。
愚民政策,其实是一种政治统治方式,使老百姓在思想、文化、道德水平等各个方面都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方便统治者维持稳定的统治。
但在《道德经》的很多言论中,老子对阶级社会基本是持批评态度的,对统治者压迫百姓有着强烈的不满和抗议,而且老子主张“爱民治国”。所以说老子主张愚民就不太说得过去了。
因此,合理推测老子所说的“愚”,并不是统治者用来教化、愚弄民众的意思。
那么,老子所说的“愚”,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春秋战国时代,天下大乱,争斗不休。老子看到的是聪明人智巧伪诈,造成天下贫富不均,百姓受到奴役。因此,老子认为人的智巧越多,负面影响越多。老子提出的对策是“不尚贤”“使人无知无欲”“愚之”等,目的是让百姓回归淳朴善良,有助于达到平等的理想社会。 所以老子所说的“愚”,更接近真朴、素朴的意思。
而且,“愚”也指一种“大智”,因为这是老子辩证法惯用的表达方式,即“正言若反”,如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等等, 所以“愚”也有“大智若愚”的意思。
在一些影视剧中,经常引用老子《道德经》中的这两句话: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加上配乐,乍一听让人产生一种冷酷、肃杀、无情的感觉。因此,很多人将其误解为天地和圣人残忍无情,把苍生视如草芥,弃若敝履。但这两句话的本意绝非如此。
刍狗,是一种用草扎的祭品,在祭祀前人们不能随意触碰,非常重视,在祭祀后却能随意丢弃、任人踩踏。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说的是天地无仁爱或偏爱,对待世间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没有贵贱之分,任由万物自然生长而不加干预。 因为天地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天地并没有人的情感道德观念,无所谓仁爱与否,有情无情。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说的是圣人不会因仁慈而有所偏爱,任由百姓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不加干涉。 老子认为统治者应效法天地,毫无偏私地对待百姓,任他们自然发展。
在老子看来, 万物应是平等的,人也应是平等的,这是一种平等主义思想。
为什么老子认为“不仁”才更平等?
假设天地有仁爱之心,那么老天会对谁仁爱?怎么做才能换来老天的偏爱呢? 为了获得偏爱,会不会有人铤而走险,冒天下之大不韪。 假设领头人有偏爱之心,那么会不会有人为了获得偏爱,送礼行贿,扰乱竞争环境。
老子提出“不仁”,制止了这种想法,老天没有偏爱,万物才能按照规律自然发展。而 圣人效法天地、顺应自然之道,对待百姓不存偏爱之心,才能一视同仁,获得百姓的尊重,自然能天下大治。
《道德经》中的“无为”“真朴”“平等”思想,至今仍有前瞻性,诠释了真正高级的人生境界。所以说,人生迷茫时,思想困顿时,一定要读《道德经》。
Ⅳ 国学经典(道德经)全文拼音及注释解析
国学经典(道德经)全文拼音及注释解析如下:
第三章:
bù shàng xián,shǐ mín bù zhēng;
不尚贤,使民不争;
bù guì nán dé zhī huò,shǐ mín bù wéi dào;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bù xiàn kě yù,shǐ mín xīn bù luàn。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shì yǐ shèng rén zhī zhì,xū qí xīn,shí qí fù,ruò qí zhì,qiáng qí gǔ,cháng shǐ mín wú zhī wú yù。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shǐ fū zhī zhě bù gǎn wéi yě。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
wéi wú wéi,zé wú bù zhì。
为无为,则无不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