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的问号

道德的问号

发布时间: 2021-01-12 05:18:38

⑴ 28年前将女儿送人,如今重病想寻回,这是道德绑架吗

这就是赤裸裸的道德绑架,如果女儿不回来看她那就是不忠不孝的无情之人,如果回来看她又让自己的觉得委屈恶心,毕竟这么多年了她也没找过自己,生病了快没命了想起还有个女儿了,这人可真不要脸。

最后:

如今这么想见女儿那当初怎么会狠心将她送走?如今的慈祥面目不过是演给自己和周围的人看的罢了。

⑵ 中国人的抽象思维都体现在哪些方面

通过比较中国和西方的思维模式,我们不难发现,西方人比中国人更善于抽象思考,也就是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更发达。虽然事实如此,但是这也并不代表中国人缺乏抽象思维能力。所以我们今天就要追本溯源,探讨我们脑中的抽象思维是如何发展演变的。

除此以外,中国的哲学进程当中也是对抽象思维的不断衍生和深化。到了宋朝,中国古达哲学研究已经进入了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虽然本质上还是唯心主义占据了更多人的意识,但是时间会证明一切。

其实抽象思维是一种对逻辑的推理和演绎,虽然这和直接记忆的思维方式存在很大差别,但是这种思考方式是未来很多人都会需要的。几千年前,我们伟大的古圣先贤站在河边思考人生的意义,思考生命的价值,那就是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启蒙,从那以后我们开始用抽象的方式去看待这个世界,这样可以看得更真。

⑶ 刘备的“备”什么意思和他的字“玄德”什么联系

备还是很基础的意思,准备预备的意思。玄德是指潜蓄而不著于外的德性。

很多人从老子《道德经》第十章--“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来解释,是解释不通的,这段话什么意思?即生长养育万物,生长万物而不去占有,为万物提供帮助而不居功,滋养万物而不主载,这叫做符合天道无私的人生最高美德。和备没有联系。

《书·舜典》:“玄德升闻,乃命以位。” 孔 传:“玄谓幽潜,潜行道德。”《文选·刘琨<劝进表>》:“伏惟陛下,玄德通於神明,圣姿合於两仪。” 李周翰 注:“玄德谓潜行道德也。” 明 梅鼎祚 《玉合记·宸游》:“陛下玄德格天,圣母徽仪应地。”

⑷ 道德经里的涉政言论和韩非子的帝皇之术那个更好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被人指指点点、说三道四,甚或动辄被拎出来喝骂,这样的舆论习惯算是已经养成了,究其原因主要有三:(1)教育关系着千家万户,其实践表现又确有诸多糟糕之处;(2)广泛的公众是或曾是教育的体验者,无论老幼普遍持有发言权;(3)舆论平台大众化,且论说教育的舆论环境宽松。统筹因果,形象地看就是软柿子好捏、都捏软柿子。

鉴于民意沸腾,我们国家乃至于上升到最高决策层提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然而难于摆脱以升学为终极评价模式的价值导向——考试终归是几家欢喜几家愁的事情,就注定了这确然是一个永远的追求。那么还有没有一种途径,能大幅度减少吹向教育的风言风语?我把突破的方向选取在上述的第二点原因上,以教育的理论创新,使得仅仅的感受者、体验者在指斥经过这一理论引导、优化的教育实践时,需要掂量掂量自己的认知储备,从心里泛起一个大大的问号,“我能骂得有道理吗”?

教育不缺理论,然而当前既有的任何教育理论都可以举出反证的实践案例,根本原因在于教育这门学科的基点设置在对感受与经验的总结上,后世的沉淀不过是不断地以“经验主义+基本逻辑”做堆砌与包裹;随着西学东渐、科学知识的兴起、覆盖,即便是有了所谓的“大量”心理学实验,于世代更替的芸芸众生而言,仍不过是微乎其微的沧海一粟——教育理论归根结底是“被代表”出来的经验主义。近些年来,冒着公众的质疑,教育家批量崛起,教育理论思想井喷而出,然而却没能经得起“钱学森的一问”,也没能改观教育被动挨骂的局面。严格来说,有些教育家应该表述为“教育翻译家”或者“教育翻新家”,他们炮制出“概念的丛林”,奈何却弥补不了教育理论核心不实、底子不硬的“根本”缺陷。于是乎,在个体观感者与经验主义的论战僵持胶着中,许多教育人“忍辱负重”、继续求索,继续在沙滩上筑塔,继续给软脚蟹加壳。

我以为,不缺理论的教育缺的是理论科学性的刚度——于教育,一切现有的知识都是影响人的介质,教育的科学性应该立足于受体怎样受影响,必须解答人类是如何认知、该如何认知这一根本性问题。由此,教育要做哲学的探源,遗憾的是,哲学大家们虽然留下精彩的思辨、精巧的方法与精详的巨制,但他们也没能勘破这宇宙与人生。而且某些现代哲学家认为,直到今日的哲学理论,依旧只是在为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们做注脚而已。作者自问也不可能超越前人浸淫了两千多年的学问,关键更在于,在现今流

⑸ 如何看待现在学生教育道德缺失的问题

感恩缺失与社会道德教育 感恩属于道德范畴,它是人类很朴素、很基本的一种思想行为。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感恩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可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感恩却在现代人的意识里淡化和缺失了。 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的起码品德,一个人精神素养的体现。当然感恩并不是生而知之、与生俱来的,这就需要教育的引导和环境的影响。只有让学生形成了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才能外显为感恩的行动。有成功人士指出,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存有一颗感激之心。感恩教育,种下的是一颗爱的种子。只有让学生对社会对环境及周围的人心存感激,他才能幸福愉快,才能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才能在遇到困难时得到更多的帮助,从而走出大写的人生现在有不少学校忽视对学生的传统道德教育,只重视文化知识和“升学教育”,使青少年成为“唯分数”论的践行者,同时也成为感恩的缺失者。因此,笔者认为,感恩意识并非天生就有,而需要后天习得。家长要做出感恩的表率,学校也要对儿童加强感恩教育。要教育孩子如何做人,要让他们懂得祖国和人民对他们的好处,懂得父母养育他们的辛劳,懂得大自然对他们的恩泽,懂得老师对他们的教育所付出的辛劳,这样他们就会从心灵深处产生震撼,产生感恩之心。 感恩教育也和其他教育一样,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社会、学校、家庭都有责任经常来抓。近几年,中央电视台每年组织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活动,很有意义。特别是评出的一些知恩当报、尊老敬亲的典型,使人深受教育感动。像我市医专学生张晓,在4岁时父亲去世,留下一个有病的母亲和他两人,他坚持克服困难,侍奉生活不能自理的母亲,博得了好心人的同情和社会的帮助,本人也赢得了多项荣誉。我希望各级政府和各类组织都应树立感恩典型,使感恩在社会上蔚然成风。同时社会和新闻媒体对一些忘恩负义的坏典型也要进行曝光和鞭笞。除了学校德育教育的缺失,父母不良言行的影响,现实社会中的腐败现象、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因素也严重腐蚀了青少年的思想,导致青少年思想行为功利化现象明显。 一份涉及青少年思想品德的调查显示,有54%的青少年喜欢新奇刺激的生活;2.5%的被调查者表示只要给钱什么事都愿意干;当个人自由与社会规范发生冲突时,9.6%的被调查者选择个人自由优先或说不清;30%的被调查者惧怕困难和挫折。“这种现象一方面反映青少年追求个体独立意识、创新意识、权利意识。另一方面,说明部分青少年在猎奇心理的支配下,片面追求刺激、新奇;在功利主义思想影响下,是非善恶观念模糊;在享乐主义思想影响下,追求高消费的生活 感恩具有重要的心理学意义。现在儿童感恩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忽视了对儿童的感恩教育。我国古代就非常重视对儿童的感恩教育。古代启蒙教本《三字经》就有“为人子、方少时,尊师友、习礼仪”的关于感恩的说教。黄香九岁为父母温席、孔融四岁让梨的故事更让我们感动。可是现在有些家长自身缺乏感恩意识,对别人要求多,而回报很少,父母缺乏感恩别人的意识,怎能叫孩子学会感恩呢?有些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从不教育孩子对人要有礼貌,对自己有好处要回报;有的孩子认为父母溺爱是应该的,不娇惯反而显得不正常。父母溺爱儿女的后果便是儿童长大后感恩缺失。有些家长对孩子过于刻薄或严厉,有些生活艰难的父母视孩子为负担,孩子稍不随父母的意,便对其非打即骂。有的父母对孩子期望值过高,管教过于严厉,致使孩子感受不到生活的乐趣。所有这些均不利于引导孩子对父母的感恩之心,相反,有的还会对父母心存怨恨。报刊上也曾报道过亲生子女杀死父母的案例。 而又不愿意付出艰辛的劳动,成为‘啃老族’。”宁夏社科院的专家分析。“受人点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是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文化传统的良好美德。我想,资助者并没有想让受助者感恩图报,他们的要求可以说是很小,只不过是希望受助者能“打一个电话,写一封信,或说一句感谢的话”,可以让他们知道自己资助的人的近况如何,学习如何而已。 感恩不是形式,而是藏于内心的真诚情感,是否要表达出来,应当尊重当事人的意愿。若仅仅因为听不到被施恩者所谓的“感恩的话语”而随意怀疑其人格缺失,那么这些怀疑者的人格是否也该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呢? 感恩不同于报恩,感恩是内心情感。不会报恩,可以评说,不知感恩,却是难以武断的。刘老师在文章中说:“有没有人想过被施恩者是什么样的想法?没有深入了解过,就想当然地认为他们不会感恩,是否有点草率?”这话让我感动!如果我能代表所有被施恩者发言:我们内心真切地想用脚踏实地、勤奋上进的一生来知恩谢恩,以感谢政府的关怀和社会的帮助让贫寒的我们能健康地成长成才。可是,现实是:舆论直指穷学生的感恩缺失,让我们不得不时刻表现出感恩的情感,时刻处在受惠于人的恐慌之中,这着实让人觉着有些不舒服。若真如此,那么这种教育也不禁让人怀疑它的本质其实就是是“单边教育”和“奴性教育”的结合。“单边”具体表现为在教育学生和员工感恩时,却忽略了对老板和上司的教育。而感恩的不对等造成的人们心理利益上的对峙,也矮化了弱势者的人格尊严,甚至让他们始终处在受惠于人的恐慌之中,唯唯诺诺、小心翼翼地当起“感恩”的“奴隶”。 如果非要来个“某某教育”不可,笔者建议选择“责任教育”:道德教育是好,但道德善变;素质教育也好,但素质太过宽泛;应试教育被诟病已久,至于感恩教育貌似仁义公 正实则暗藏不平。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人文的基本要求是平等,平等首先体现在受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对等关系。“责任教育”强调尊重和认同个体价值,重视独立人格的培养,教育人们骄傲、自豪、慷慨地承担起自己应负责的社会责任。例如社会热心人资助贫困生,是出于社会良知和人的善良天性,积极承担对家国天下的责任的同时也充分表达了对自我的认定和尊重。 “羊有跪乳知恩,鸭知返哺之意,何况人也!”既然感恩是人之天性,将之当作口号和形式,又作何解? 以上感言虽然诚恳,但难免有点情绪化。不痛不痒的唠叨之后,心平气和了,就客观、唯物、辨证地来说说吧。教育部发言人说要培养学生的感恩思想,其实就是感恩教育最具体、最高层的表现。这些年,文化教育、道德教育、素质教育、应试教育都被“教育”过了,所以再找来“感恩教育”忽悠一下大家。一时间,从象牙塔到社会各界,“感恩”风起云涌、声势浩大:学生感恩老师,下属感恩领导,劳力感恩资本,贫穷感恩富贵……可惜,似乎没有老师感恩学生,领导感恩下属,资本感恩劳力,富贵感恩贫穷的事发生——中国特色感恩教育的逻辑难道就是要弱势感恩强势吗? 愿天下贫苦的人能苦尽甘来,愿天下善良的人能幸福美满。

麻烦采纳,谢谢!

⑹ 在战争里讲道德吗

1、战争是破坏行为,战争的基本原则,是为了取胜不择手段,因此战争本身没有道德约专束属,也不该有,既然是毁灭性的工作,你装什么圣母?
2、战争虽然不讲道德,但人是讲道德的,只不过这个道德准则因人而异,你不能接受的未必别人也不能;
3、正因为人是讲道德的,所以一些不必要的杀戮最好还是不做,不为别的,就算为了你自己心安也是有意义的;
4、战争道德准则,例如海牙公约那种,是战争结束后用来秋后算账的,如果你能取胜,就没有人敢跟你算账,前苏联在二战中军纪并不好,可谁敢在国际军事法庭上审判他们?同理,如果德国胜了,奥斯维辛也不会被清算;
5、无论你的道德准则是什么,都不能以失败作为代价,这一条最重要!!!
因为如果战败,你所想要避免的东西,会千倍万倍的作用在你自己的族人身上,你少杀1个人,自己同胞多死几千人,这些多死的都是死在你自己手里,这不是笑话,所以你自己看着办。

⑺ QQ三国怎么才能达到“小有公德的授业大师”

师徒称号由复两部分制组成:后面与徒弟个数有关,前面和和亲密度有关
与徒弟个数的关系就是:
1到30个徒弟的时候为一般师父
31到60个徒弟的时候为授业大师
61个以上的话就是一代宗师了
前面亲密关系是徒弟亲密的总合,
1到30亲密度为初出茅庐
31到60亲密度为小有功德
61到?亲密度为深受拥戴
至于里面的问号问题,
比如说1到30个徒弟的时候,只要亲密度到了61就会变成深受拥
戴的一般师父
至于一般师父这个等级之类还有没有更高级的称号没测试出来
因为我的亲密度到61后不久徒弟个数就达到31了
就到了授业大师的等级了
至于万众爱戴的一代宗师后面还有什么更高级的称号

⑻ 德国老人晕倒无人扶见死不救者面临坐牢,中国法律该效仿么

“扶不扶”的问题也是中国社会广泛热议的问题,站在道德的角度来说,当然该扶,可是现在的社会也渐渐复杂起来了,有的人害怕这一扶,反而给自己摊上一堆的事,所以“扶不扶”真的不是一个规定就能了事的,特别是处在中国这个特殊的社会里。

德国出现一“没扶”被判刑的案例,中国是否可以效仿呢?我觉得要效仿是可以,可是这规定能不能实施得起来,还真的得看民众愿不愿意。中国民众的某些思想根深蒂固以后难以更改,而且这种观念还会一传十、十传百,久而久之就成为一个社会风气,要知道风气是难以根除的,只要有一个人没有改正,那风气就不会有好转的一天。放在“扶不扶”的事情上也是同样道理,只要有一个人“不扶”,就会有千千万万个人“不扶”,这难道要告这千千万万的人?这告得完吗?

所以,有的法律规定看起来十分严苛,也十分奏效,但是这放在某一个情境下,它会被社会风气给化解掉。比如说有一个老人摔倒,只要有一人不扶,就会有很多人都不扶,就算是最后站出来一个人扶助,那这个人又要告谁“不扶”?根本没法告,也没对象告,要告只能告这社会风气去。

但是,在某些特定的场所和情境下,当“扶不扶”有限定对象的时候,那这个法规也才有对象可追究,比如德国这个事件就发生在银行的大厅内,这四名顾客也是比较确定的对象,而且后果严重的时候,就可以对这些对象进行治罪。倘若是发生在中国某一条人来人往的马路上,那这条法规的实际意义并不大,至多只是靠法律的威严震慑人心罢了。

⑼ 孔子认为最起码的道德规范是怎样的

孔子与弟子谈论孝悌的次数很多,学生们也深有体会,如有子所言: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第二章)(学生有若说:做人,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而喜好冒犯长辈和上级的,是很少的;不喜好冒犯长辈和上级,而喜好造反作乱的人,是没有的。君子致力于根本,树立了根本,就有了做人之道。孝悌,是实行仁的根本啊!)有子是从社会政治关系的角度来谈孝悌的,说明孝悌可以维护政治安定。这个问题,后来的《孝经》作了进一步发挥。在封建宗法制社会,一个人忠君事国受到君王封赏,可以同时封赏其父母爵禄,俗称“光宗耀祖”;一个人若造反作乱,也会株连父母兄弟乃至“罪株五族”。讲孝悌的人,就不会犯上作乱。据说,《孝经》是曾参所记录整理的孔子讲孝道的书,是否如此现在已无从考证,但可信是发挥孔子思想的儒家早期著作。汉朝开始提倡“以孝治天下”,把它作为一条政治原则,每位皇帝的谥号必加上一个“孝”字,如“孝文帝”、“孝景帝”、“孝武帝”等。《子路》第二十章记录子贡向孔子提出问题“何如斯可谓之士”(怎样才可以称为士),孔子回答说:“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宗族的人称赞他孝,乡里的人称赞他悌),把孝悌作为考察人的一个重要条件。根据孔子这一思想,汉朝实行由地方推举“孝廉”由朝廷任为官员的制度。

曹操就是经“举孝廉”进入政治舞台的。六朝和唐朝都有皇帝亲自到太学讲《孝经》,现在通行的宋本《十三经注疏》中的《孝经》,就署名唐玄宗李隆基注疏。俗谓“百善孝为先”,明清律例,“死刑三千,不孝为重”,不孝是所有罪刑中最重的,父母控告儿子忤逆,这官司不用审,抓来先打一顿板子。虽然把孝道和严厉的法律相结合,一套二十四史,仍有数不清的弑君弑父的乱伦事件,整个统治阶级的历史写满肮脏的记录。财富、权势和私欲,会激发人内心野蛮残忍的生物本性,而泯灭道德思想。

整顿社会伦理秩序,建构和谐社会,要提倡“仁者爱人”(博爱),提倡“博施于民而济众”(为人民服务)。然而如果对自己关系最亲密,生养己身的父母都不爱,能够真心实意地去爱别人乃至博爱大众吗?(这里有问号)如果对自己的同胞兄弟不友爱、不关心和帮助,能够真正无私地与同事、朋友友爱和团结互助吗?(这里有问号)所以,孝悌是重要的、也是最起码的道德规范。

热点内容
劳动法关于雇佣工人和被雇佣解释 发布:2025-05-09 10:43:41 浏览:422
劳动法如何规定员工离职补偿 发布:2025-05-09 10:42:04 浏览:961
法学会怎么样 发布:2025-05-09 10:41:21 浏览:620
白糖案刑法 发布:2025-05-09 10:38:38 浏览:918
脐针疗法学校 发布:2025-05-09 10:38:37 浏览:709
高校司法类 发布:2025-05-09 10:20:38 浏览:704
交通法规知识竞赛 发布:2025-05-09 10:20:37 浏览:316
国际经济法上的汇票案例 发布:2025-05-09 10:13:07 浏览:919
新婚姻法让已婚女人很纠结 发布:2025-05-09 10:10:13 浏览:106
国际金融法学 发布:2025-05-09 10:03:26 浏览: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