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里的长
㈠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什么意思
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
出自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道德经·第十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春秋战国时期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㈡ 道德经·长而不宰的出处
《长而不宰》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十章。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为道教经典,所以有学者认为《道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有明显的道教的九九归一的思想,在内容的分割上未免牵强。但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惯例而分《道德经》为六十八章,相对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㈢ 《道德经》||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道德经》第十章章尾五句,原文为:生之畜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译意:让万事万物生长繁殖,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这就叫做“玄德”。
据考证者分析论证,此句与前文不合,多置于五十一章。
周总理曾经评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句话为《道德经》中最精彩的话。生而不有,不管我们创造了多少,都不要认为那是自己的功劳。为而不恃,无论我们对别人有多少好处多少恩惠,都不要当作是一种倚仗。长而不宰,无论为官为家长,都不要认为自己能主宰别人的命运。
我们的平民总理一生无子嗣,却养育照顾了许多烈士子女。他用他一生的大爱无疆,赢得了世人从心底深处的敬意。他也用他为国为民,孜孜以求的一生来践行印证了这句话。他更用他“劳而不言倦,公而忘其私”的品性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与钦佩。
当年周总理逝世之时,联合国下半旗致哀,所有成员国都下半旗。联合国旗典有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逝世要下半旗致哀,而联合国从1976年1月9日(逝世次日)至15日(葬礼日)为周总理下半旗七天,时间之长史无前例,也后无来者。面对各国代表质疑,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发言:"为了悼念周总理,联合国下半旗,这是我决定的,原因有二:一是,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她使用的人民币多得我们数不过来。可是她的周总理没有一分钱存款!二是,中国有10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可是她的周总理没有一个孩子。你们任何国家的元首,如果能做到其中一条,在他逝世之日,总部将照样为他降半旗。"
伟人自有伟人的境界,平凡人生也当有自己的觉悟。这三句话放到日常生活中,来领悟父母子女的关系也刚好。子女都是独立的个体,不能仅仅看作是生命的延续,他们也不是承载上一辈意志的容器,不该成为父母想要的样子,而是有自己的生命要完成,要活出自己独有的精彩来。经常听到有家长说,当年没有能力没有条件学什么,现在希望孩子来完成愿望。也有家长说,供你吃供你喝,你就考这么点成绩来回报我们?这里面并没有一定的必然关系。即便我们成不了圣人,也该试着转变下观念,在精神上把子女当做平等的个体来对待。
我很喜欢汪曾祺的一段话,“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该由他们自己来设计。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跨越数千年的时空,他与老子的理念莫名的契合。
而工作事务中,我以为做到“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很重要。历史的长河里,这种例子也不少。如张良辅佐刘邦得天下,立下不世之功,在论功封赏时,张良只要了一小块的地盘做封地,把它做为与刘邦的会面之所,以此感念刘邦的知遇之恩。之后更是淡泊名利,抛弃世事烦争,修心养性。功成不居而身退,不犯高位的忌讳,不然就只能落得韩信般下场了。
同时君和臣各自完好自己的本份,做好自己的份内就好。就比如工厂的工程师按自己的职能规划设计图纸模板,领导在旁边依自己喜好指手划脚,工程师工作受阻,只能干着急。你领导只尽你管理的本分,在自己的专业方面给予指导性意见即可,不熟悉的领域就不要再发出不和谐之声。不能因为你是领导就越俎代庖。这其中不只是谦虚的意指,更有基本的智慧与胸襟在其中了。
㈣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句话出自老子的《道德经》,意思是说,生养却不占有,帮助他人却不以功高自居,成就了万物却不做他人的主宰,这是最高尚的品德。
老子不愧是有大智慧的人,几千年前就已经有了这种先进的思想。只是作为今天的我们,依旧是很难做到,大概是因为对这种思想还无法认同吧!
先来说说生而不有。
我们处在一个物质膨胀的时代,拥有的东西很多,但没有人会嫌多,只会想拥有更多。就是这种不满足,导致我们时常觉得力不从心。但老子告诉我们,这样是不对的,生而不有是自然规律。
举个例子,果树上的果子成熟了,或者掉在地上,或者被小鸟吃掉,反正不会是树自己占有。植物如此,动物也不例外。所有的动物繁衍下一代,一旦下一代有自食其力的能力,父母便会赶走它们,这是自然规律。老子这句话不止为我们解释了自然规律,更重要的指导我们的生活。尤其是在教育孩子这方面,我们还是应该反思的。
我们身边,大部分的父母都会认为,孩子是自己生的,怎么教育都是自己的事情,跟别人没有任何关系。父母会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孩子如果不顺从,他们就会进行道德绑架。
事实上,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的思想和意识。如果父母能尊重孩子的需要,把他们当成朋友或单独的个体来对待会更好。
真正做到“生而不有”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先做到尊重孩子。那么,对于教育矛盾和亲子关系,想来也会发生很大的改变。
著名哲学家、诗人纪伯伦曾说: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不属于任何人,哪怕是恋人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都是如此。如果认识到这一点,相信双方关系会比较融洽。
接着说说为而不恃。
帮助别人却不以功自居。有点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感觉,这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同样很难做到。
事实上许多人在帮助别人之后,就会等着对方给予回报。如果没有得到预期的回报,很可能就不再与对方往来了,会认为此人不通人情世故。但是,反过来想想,也许有一天自己也需要别人的帮助,你单方面的绝交,可能就错失了别人帮助你的机会。
“与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确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处世态度。
最后聊聊长而不宰。
长而不宰,用在一个单位里比较合适。每个单位都要培养人才,如果单位领导不以自己培养人才而居功自傲,不去控制他们。哪怕自己培养的人才,为了更好的发展而离开公司,也不阻止、不抱怨,那么这个领导就做的比较好。
大家换位思考下,这真的很难得。自己辛苦培养的人才,一转身去了别处,是不是很失落。但这也正体现了长而不宰的高尚之处。
不得不说,老子的大智慧,值得我们认真体会和学习。
㈤ 《道德经》第十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一、原文
载(zài)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hé),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zhì)乎?
生之,畜(xù)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zhǎng)而不宰,是谓玄德。
二、各家之解
1、白云先生《老子之道》摘要:
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又在讲另外一件事,讲什么事呢?虚静。我们心里放空了,才能够比较宁静,宁静下来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才能不受外来的那么多诱惑的干扰。这个世界诱惑太多了,乱花渐欲迷人眼,靠什么来抵抗诱惑?除了外在的制度之外,规则之外,还有我们的内心。
上一章阐述了圣人功成事遂身退,去人道全天道的道理。本章接着讲,具体应该如何去人道全天道。
2、南怀瑾《老子他说》摘要
(1)修习内养的方法——内圣
第十章的开始,从修习内养的超越现世之道来讲,有三个要点。第一,“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是第一步修身成就的要点。第二,“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是第二步修性命成就的要点。第三,“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是第三步修心智成就的要点。
第一步修身:“营”,是指人体生命中的血液和养分等作用。“魄”字,边旁是白,一半形声,一半会意。在肉体生命中的活动力,便是它的作用。所以俗说一个人的“气魄”、“魄力”等等,就是这个意思。老子说,倘使人能将生命秉受中的营魄合抱为一,永不分离,便可得长生的希望了。因此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第二步养气修心:从另一角度来讲,假如一个人能够做到“专气致柔,能婴儿乎”,也就差不多可使“营魄抱一”了。然而老子这句名言,却使后世人为了想达到“专气致柔”的效果,想尽种种方法,建立了许多门道。
第三步修心智:但是,身心性命的中心,并非在身心神气两者之间而已。神气,还只是道的用,“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能使身心神气相互发挥为用的,却是无名无相的道妙。为了使世俗观念的容易了解,也可勉强另为它取名叫“玄览”,叫它为睿智或慧智。因此,便有第三步修心智成就的说法,所谓“涤除玄览,能无疵乎!”这是说到了道智成就的时候,澡雪精神还须洗炼,必须达到法天法地而“曲成万物而不遗”的纯粹无疵,才能返还本初,合于自然之道。到此才能心如明镜,照见万象。物来则应,过去不留。洞烛机先,而心中不存丝毫物累。
(2)为政治国的哲学——外王
由载营魄抱一而无离,专气致柔如婴儿,到达涤除玄览而无疵的内养之道,已有所成,便可入于内圣境界。如能出而外王,转进“同功而异位”的用世之道,又有三个要点必须做到,才能构成整体工程系统。
“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在《老子》本书第七十一章的全文,已经自作答案,不须我们另加发挥。如说:“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这就是说明真是天纵睿知的人,决不轻用自己的知能来处理天下大事,再明显地说,必须集思广益,博采众议,然后有所取裁。所谓知者恰如不知者相似,才能领导多方,完成大业。这里所说的“知不知”,也正是老子思想学术中心的“为无为”,是同一道理。
第二要点,便是“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据说,修道的人,修到纯阳无杂的程度,天门就会自然开阖。到此程度,自然智周万物,神通天地,明达古今,超凡入圣。
具备了这种知不知与天门开阖而无雌的最高修养,才能做到第三要点“明白四达,能无为乎!”为而不为,垂拱而治的德业。因此,从表面看来,虽然都是入世、治世的君主,但在实际上,同时就是超越世俗的圣哲——超人。因此,才能“生之,畜之”,而护佑万邦,安养百姓。
可是到了最后,却是“生而不有”,如天地一样,虽能生长万有,但不据为己有。“为而不恃”,虽然是因为他的德业作为而有此成功,但他却不自恃为己功。虽然雄长万方,但却不愿永久自居于主宰的地位。因此说“长而不宰,是为玄德”,“玄德”的意思,不只是大德而已。
3、韩鹏杰《道德经在说什么》解释
身体像车一样载着魂魄,它们能不能不要分离?聚结精气以致柔和温顺,能不能像婴儿那样的纯粹呢?像玄镜照心一样清除杂念而深入观察心灵,能不能让心灵没有瑕疵呢?爱民治国能不能遵行自然无为的规律呢?感官与外界的对立变化相接触,能不能守住雌柔宁静呢?明白四达,能不能不用心机诈术呢?万物生长繁殖,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它们,这就叫做“玄德”。
三、我之体悟—— 内圣外王
比较喜欢南怀瑾对这一章的解读,前三句讲人如何修内在,要做到身心合一,气息平稳而柔和,心无杂念如明镜。后几句讲如何治理国家(也可以用于治理公司),要做到开明通达,贤明纳谏,利万物生长!
先说如何修内在。身心合一不用说,这是目前大家都很认可的一个理念,有一本书叫做《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就讲了身心合一带来的好处:身心合一会让人放松而专注,从根本上找到自信,全力的投入一件事。那么如何做到气息平稳柔和。我们说气定神闲,只有内心平和,身体放松的时候才可能气息平稳柔和。如果能够常常处于这种状态,那这个人一定是通透豁达之人。最后,还能做到心无杂念如明镜,照见万像。那真是修为极深之人了。
再说说如何治理国家(也可以是一个组织),要做到开明通达,贤明纳谏,利万物生长!这真的是一个相当理想的状态。我们可以想象,一个组织如何才能发挥最大潜能,一定是组织内的每个成员都可以展现自己,发挥优势,团结协作,力量往一处使。大树底下无丰草,如果一个组织只允许一个人展现自己,别人只能顺从,只能埋没自己的才华,时间长了,这个组织的力量一定会越来越弱。有一句话说:所有的生命毕生的追求都是被看见。那我们如何让每个生命都被看见——就是老子说的“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