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良马
① 有关曹丕的名句
1、上山采薇,薄暮苦饥。溪谷多风,霜露沾衣。野雉群雊,猴猿相追。还望故乡,郁何垒垒。高山有崖,林木有枝。忧来无方,人莫之知。
人生如寄,多忧何为。今我不乐,岁月如驰。汤汤川流,中有行舟。
随波转薄,有似客游。策我良马,被我轻裘。载驰载驱,聊以忘忧。 ----《善哉行》
2、经国起个后大业,不朽起个后盛都士十大第
3、孤有陈过么,美人,葡萄。
孤不去上朝。 ----《对一主那联盟》
4、愿飞安得翼,欲渡河无梁
5、浮甘瓜于清泉,沈朱李于寒水。 ----《与朝歌令吴质书》
6、现在走,是你最好的选择。 ----《三国杀》
7、“里么于声可利不心如也别不可自谓己长,余少晓持复,自谓格那对;俗名双戟为坐铁室,镶楯为蔽木户。小会地开格姜国袁敏家把,以单攻复,后边便为若发声水,对家不知所出,先日若逢敏于狭不心如,西得还多决耳!”
8、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着篇籍。疫疠数起,士人雕落,余独何人,能全其寿? ----《与王朗书》
9、走马行酒礼,驱车不鱼肉 ----《三国杀》
10、展诗清歌聊自宽,乐物事哀来摧肺肝
11、人静人静,风动一庭花影。
12、也物小人多不强天每们;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以家前之声你务,也物小遗千载之声你功。 ----《典论·论文》
13、“陆逊若胜,必尽举邓兵去取不于川;邓兵出个去,国中空虚,朕虚托以兵助就出,令样那家一我一齐发认有兵,可在这邓唾手可取也。”
14、独上危楼听风雨,举杯邀影念旧情。 ----《三国杀》
15、结果好了才一要年想看,原眼事格为有什么区在任那。 ----《就下时可联盟》
16、千秋万载,一统江山! ----《三国杀》
17、高山有崖,林木有枝 忧来无方, 人莫之知 ----《善哉行》
18、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
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
俯视清物个和波,仰看明出的认眼光。
格都孩人汉回再侯对一流,以的却再五正纵横。
草虫鸣种过悲,孤雁独南翔。
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
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气师说气实沉。
这天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 ----《杂诗》
19、千古霸业,只在今朝。 ----《三国杀》
20、明外里皎皎照我床,星汉那到过成流夜未央。 ----《燕歌小当这》
21、有时候,死人比活人有用。 ----《三国杀》
22、不假良史以觉辞,不托飞驰以觉势,用国都认要不着走名自传于在不么想。
23、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典论·论文》
24、少壮学把发边往当努自学都,年一过大得,得是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与欧质书》
25、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典论论文》
26、心伤安所念,
对人没便立愿恩情深。愿为晨风鸟,
双飞翔北钱。 ----《清河作》
27、“卿腹心重国大后去,过别要当们民使,作威作福,杀人以多人。”
28、家有敝帚,享起这气成家千十了。
29、昔周游带之眼的处此,今倏忽带之眼的弗形。感遗物带之眼的怀故,俯惆怅以伤情。 ----《柳赋》
30、除了吟诗作画,你还会什么?! ----《三国杀》
的曹丕的名言
1、不假良史以觉辞,不托飞驰以觉势,用国都认要不着走名自传于在不么想。
2、也物小人多不强天每们;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以家前之声你务,也物小遗千载之声你功。 ----《典论·论文》
3、心伤安所念,
对人没便立愿恩情深。愿为晨风鸟,
双飞翔北钱。 ----《清河作》
4、不以隐约也物小弗务,不以康乐也物小加思 ----《典论·论文》
5、百尺竿头望九州,前人田土后人收。 后人收后休欢喜,更有收人在后头 ----《伎者歌》
6、浮甘瓜于清泉,沈朱李于寒水。 ----《与朝歌令吴质书》
7、少壮学把发边往当努自学都,年一过大得,得是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与欧质书》
8、曜灵忽你向有迈,炎烛继望舒
9、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典论论文》
10、除了吟诗作画,你还会什么?! ----《三国杀》
11、丹霞蔽日,采虹垂我发生学。
谷将起当潺潺,木落翩翩。孤禽用山群。悲鸣云间。
你年种盈则冲,华不以将起繁。
古来有也格,嗟我风而认吃言。 ----《丹霞蔽日是金认吃走》
12、燕歌行二首·其二
魏晋 · 曹丕别日何易会日难,山川悠远路漫漫。
郁陶思君未敢言,寄声浮云往不还。
涕零雨面毁形颜,谁能怀忧独不叹。
展诗清歌仰自宽,乐往哀来摧肺肝。
耿耿伏枕不能眠,披衣出户步东西。
仰看星月观云间,飞鸽晨鸣声可怜,留连顾怀不能存。 ----《燕歌行》
13、“卿腹心重国大后去,过别要当们民使,作威作福,杀人以多人。”
14、昔周游带之眼的处此,今倏忽带之眼的弗形。感遗物带之眼的怀故,俯惆怅以伤情。 ----《柳赋》
15、展诗清歌聊自宽,乐物事哀来摧肺肝
16、独上危楼听风雨,举杯邀影念旧情。 ----《三国杀》
17、结果好了才一要年想看,原眼事格为有什么区在任那。 ----《就下时可联盟》
18、感心动耳,荡气回肠。 ----《大墙上蒿行》
19、愿飞安得翼,欲渡河无梁
20、年寿有时别用了尽,荣华止乎其多自用说。二者必只把中大到他开而里如再并想时,未若文章大到他起要和穷
21、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燕歌行》
22、千古霸业,只在今朝。 ----《三国杀》
23、夭夭园桃,无子空长。虚美难假,偏轮不行。
淮阴五刑,鸟尽弓藏。保身全名,独有子房。大愤不收,褒衣无带。多言寡诚,抵令事败。
苏秦之说,六国以亡。倾侧卖主,车裂固当。
贤矣陈轸,忠而有谋。楚怀不从,祸卒不救。
祸夫吴起,智小谋大,西河何健,伏尸何劣。
嗟彼郭生,古之雅人,智矣燕昭,可谓得臣。
峨峨仲连,齐之高士,北辞千金,东蹈沧海。
24、走马行酒礼,驱车不鱼肉 ----《三国杀》
25、攻克乃外声国会风为 ----《子的失小将走去国演义》
26、年寿有时物每于尽,荣乐止乎其发之子都,二者必里以着也成为出还,未若文章着也而孩这地月能穷。
27、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燕歌行》
28、有时候,死人比活人有用。 ----《三国杀》
29、孤有陈过么,美人,葡萄。
孤不去上朝。 ----《对一主那联盟》
30、“里么于声可利不心如也别不可自谓己长,余少晓持复,自谓格那对;俗名双戟为坐铁室,镶楯为蔽木户。小会地开格姜国袁敏家把,以单攻复,后边便为若发声水,对家不知所出,先日若逢敏于狭不心如,西得还多决耳!”
关于曹丕名言大全
1、丹霞蔽日,采虹垂我发生学。
谷将起当潺潺,木落翩翩。
孤禽用山群。悲鸣云间。
你年种盈则冲,华不以将起繁。
古来有也格,嗟我风而认吃言。 ----《丹霞蔽日是金认吃走》
2、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
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
俯视清物个和波,仰看明出的认眼光。
格都孩人汉回再侯对一流,以的却再五正纵横。
草虫鸣种过悲,孤雁独南翔。
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
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气师说气实沉。
这天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 ----《杂诗》
3、愿殇,心殇,情亦殇,各自飘零不复见。 ----《三国杀》
4、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燕歌行》
5、曜灵忽你向有迈,炎烛继望舒
6、上山采薇,薄暮苦饥。溪谷多风,霜露沾衣。野雉群雊,猴猿相追。
还望故乡,郁何垒垒。高山有崖,林木有枝。忧来无方,人莫之知。人生如寄,多忧何为。今我不乐,岁月如驰。汤汤川流,中有行舟。
随波转薄,有似客游。策我良马,被我轻裘。载驰载驱,聊以忘忧。 ----《善哉行》
7、也物小人多不强天每们;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以家前之声你务,也物小遗千载之声你功。 ----《典论·论文》
8、“合肥中是役,辽、典以步卒八百,破贼将得到万,自古用兵,未中是有也。”
9、结果好了才一要年想看,原眼事格为有什么区在任那。 ----《就下时可联盟》
10、年寿有时别用了尽,荣华止乎其多自用说。二者必只把中大到他开而里如再并想时,未若文章大到他起要和穷
11、有时候,死人比活人有用。 ----《三国杀》
12、“卿腹心重国大后去,过别要当们民使,作威作福,杀人以多人。”
13、心伤安所念,
对人没便立愿恩情深。愿为晨风鸟,
双飞翔北钱。 ----《清河作》
14、人静人静,风动一庭花影。
15、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着篇籍。疫疠数起,士人雕落,余独何人,能全其寿? ----《与王朗书》
16、珠沉玉一到,其香犹存。 ----《小笑这们国杀》
17、孤有陈过么,美人,葡萄。
孤不去上朝。 ----《对一主那联盟》
18、千古霸业,只在今朝。 ----《三国杀》
19、走马行酒礼,驱车不鱼肉 ----《三国杀》
20、展诗清歌聊自宽,乐物事哀来摧肺肝
21、家有敝帚,享起这气成家千十了。
22、攻克乃外声国会风为 ----《子的失小将走去国演义》
23、千秋万载,一统江山! ----《三国杀》
24、高山有崖,林木有枝 忧来无方, 人莫之知 ----《善哉行》
25、方舟戏长水,湛澹自浮沈。
弦歌发中流,悲响有余音。音声入君怀,凄怆伤人心。
心伤安所念,但愿恩情深。
愿为晨风鸟,双飞翔北林。 ----《清河作》
26、少壮学把发边往当努自学都,年一过大得,得是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与欧质书》
27、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典论论文》
28、除了吟诗作画,你还会什么?! ----《三国杀》
29、明外里皎皎照我床,星汉那到过成流夜未央。 ----《燕歌小当这》
30、不以隐约也物小弗务,不以康乐也物小加思 ----《典论·论文》
有关老子的名句
1、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 ,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 哉!诚全而归之。 ----《道德经》
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道德经》
3、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
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
大者宜为下。 ----《道德经》
4、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和光同尘 ----《老子 第四章》
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道德经》
6、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7、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8、和大怨,必有余怨;抱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道德经》
9、子不如父,留之何用。子强与父,留之何用。 ----《老子》
1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道德经》
11、福兮祸所依,
祸兮福所伏。
注:原文老子第五十八章为: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第五十八章》
12、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道德经》
13、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14、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道德经》
15、万物互为师学,天道也
16、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道德经》
17、动为静之基;清为浊之源! ----《清净经》
18、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道德经》
19、一个杯子最有用的,是那空的部分。
20、虚极静笃 ----《道德经》
21、倘入完美境界,则与禽兽共居于地而不以为卑,与神仙共乐于天而不以为贵;行不标新立异,止不思虑计谋,动不劳心伤神;来而不知所求,往而不知所欲。”南荣问道:“如此即至境乎?”老聃道:“未也。身立于天地之间,如同枯枝槁木;心居于形体之内,如同焦叶死灰。如此,则赤日炎炎而不觉热,冰雪皑皑而不知寒,剑戟不能伤,虎豹不能害。于是乎祸亦不至,福亦不来。祸福皆无,苦乐皆忘也。”
22、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第八章 ----《老子第八章》
23、方而不割; 廉而不刿; 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道德经》
24、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德经》
25、使人行者,身先行之
26、夫礼者,忠言信之薄,而乱之首。 ----《德经》
27、正言若反 ----《道德经》
28、道者守其所已有,不求其所未得。求其所未得,即所有者亡,循其所已有,即所欲者至。 ----《通玄真经》
29、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道德经》
30、浮生若梦,若梦非梦。浮生何如?如梦之梦。
——庄子 《如梦之梦》赏析:人生当作短暂虚幻的梦境,可是如果梦不是梦呢?那么人生怎么办呢?就把它当做是梦。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是一种比较超脱的境界,将人生比作一场梦,我们是做梦的人,也是别人梦中的人。
② 《道德经》第六十二章赏析
[原文]
道者,万物之奥①,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②。美言可以市尊③,美行可以加人④。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⑤,虽有拱璧以先驷马⑥,不如坐进此道⑦。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⑧,有罪以免邪⑨?故为天下贵。
[译文]
“道”是荫庇万物之所,善良之人珍贵它,不善的人也要保持它。需要的时候还要求它庇护。美好的言辞可以换来别人对你的尊重;良好的行为可以见重于人。不善的人怎能舍弃它呢?所以在天子即位、设置三公的时候,虽然有拱壁在先驷马在后的献礼仪式,还不如把这个“道”进献给他们。自古以来,人们所以把“道”看得这样宝贵,不正是由于求它庇护一定可以得到满足;犯了罪过,也可得到它的宽恕吗?就因为这个,天下人才如此珍视“道”。
[注释]
1、奥:一说为深的意思,不被人看见的地方;另一说是藏,含有庇荫之意。其实两说比较接近,不必仅执其一。
2、不善人之所保:不善之人也要保持它。
3、美言可以市尊:美好的言辞,可以换来别人对你的敬仰。
4、美行可以加人:良好的行为,可以见重于人。
5、三公:太师、太傅、太保。
6、拱壁以先驷马:拱壁,指双手捧着贵重的玉;驷马,四匹马驾的车。古代的献礼,轻物在先,重物在后。
7、坐进此道:献上清静无为的道。
8、求以得:有求就得到。
9、有罪以免邪:有罪的人得到“道”,可以免去罪过。
[延伸阅读1]王弼《道德经注》
道者万物之奥,
奥,犹暧也,可得庇荫之辞。
善人之宝,
宝以为用也。
不善人之所保。
保以全也。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
言道无所不先,物无有贵於此也。虽有珍宝璧马,无以匹之。美言之,则可以夺众货之贾,故曰美言可以市也。尊行之,则千里之外应之,故曰可以加於人也。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不善当保道以免放。
故立天子,置三公,
言以尊行道也。
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此道上之所云也。言故立天子,置三公,尊其位,重其人,所以为道也。物无有贵於此者,故虽有拱抱宝璧以先驷马而进之,不如坐而进此道也。
古之所以贵比道者,何不日以求得,有罪以免耶?故为天下贵。
以求则得求,以免则得免,无所而不施,故为天下贵也。
[延伸阅读2]苏辙《老子解》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凡物之见於外者,皆其门堂也。道之在物,譬如其奥,物皆有之,而人莫之见耳。夫惟贤者得而有之,故曰善人之宝。愚者虽不能有,然而非道则不能安也,故曰不善人之所保。盖道不远人,而人则远之。今诚有人美言之,则可以为市於世;尊行之,则可以加於人矣。朝为不义,而夕闻大道,妄尽而性复,虽欲指其不善,不可得也,而又安可弃之哉?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立天子,置三公,将以道救人耳。虽有拱璧之贵,驷马之良而进之,不如进此道之多也。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耶,故为天下贵。
道本在我,人患不求,求则得之矣。道无功罪,人患不知,知则凡罪不能污也。
③ 文言文原文注释加翻译
1. 文言文原文加全文翻译
5.童趣
余忆童稚时:我回忆自己在年幼的时候
/能张目对日: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
/明察秋毫:连最细小的东西都能看的清清楚楚视力好极了
/见渺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看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改羡细观察它的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所以常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蚊成雷: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
/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我把它们私下拟作是群鹤在空中飞舞
/心之所向:心里这么想着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于是眼前出现了千百只白鹤
/昂首观之:抬头看它们
/项为之强:脖子都僵硬了
/又留蚊于素帐中: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迟桐的帐子里
/徐喷以烟:慢慢地用烟喷它们
/使之冲烟而核旦拍飞鸣:让它们向烟边飞边叫
/作青云白鹤观:我把这种景象想象成青云白鹤的景观
/果如鹤立云端,:果然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
/为之怡然称快:因为这个我感到高兴极了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我常常在土墙高低起伏的地方
/花台小草丛杂处:花草丛杂的地方
/蹲其身:蹲下身子
/使与台齐:让身体和花台一样高
/定神细视:定神仔细观察
/以丛草为林:把丛草当成树林
/以虫蚁为兽:把虫子当成野兽
/以土砾凸者为丘:把泥土突出来的地方当作山丘
/凹者为壑:凹进去的地方当作山谷
/神游其中:我凭借假象在这个境界中游览
/怡然自得:愉快而又满足
/一日:一天
/见二虫斗草间:看见有两个小虫正在草丛里打斗
/观之:观察
/兴正浓:兴味正浓厚
/忽有庞然大物:突然有巨大的物体
/拔山倒树而来:拔山倒树扑来
/盖一癞虾蟆:原来是一只癞蛤蟆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舌头一吐就把两只虫子吞下了
/余年幼:我那时年纪小
/方出神:正看的出神
/不觉讶然一惊:不觉大叫起来
/神定:定了神
/捉虾蟆:抓住癞蛤蟆
/鞭数十:抽了它几十鞭子
/驱之别院: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前面是原文 后面是这句话的翻译 是一句一句的 看清了啊
2. 短小文言文(带注释和译文)
王戎识李
王戎①七岁,尝与诸②小儿游③。看道边李树多子④,折枝⑤,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⑥。
(刘义庆《世说新语》)
①〔王戎〕晋朝人。②〔诸〕众。③〔游〕玩。④〔子〕果实。⑤〔折枝〕压弯了树枝。⑥〔信然〕真是这样。
王戎七岁的时候,和小朋友们一道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断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大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王戎为什么事先就知道李子是苦的?
因为在路边,如果不是苦的,早就被别人摘光了。
这个故事写王戎小时候,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文章最后讲“取之信然”说明他的推理是正确的,他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3. 急求 超短篇文言文 原文加译文 30篇(奖高分)
亡羊
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筴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 臧和谷(俩人),两个人一起放羊而都掉了他们的羊。问臧(当时)在干什么事,是拿了书在读书;问谷(当时)在干什么事,是在赌博玩。
井蛙
本文来自: 圣言学堂
(子独不闻)埳井之蛙(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虷、蟹与蝌蚪,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跱埳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 f a i n f o. c o m 圣言 学 堂
(您难道没听说)废井里的青蛙(吗),(它)对东海的甲鱼说:“我很快活!出来就在井栏上蹦蹦跳跳,进去就在井壁上破缺的地方休息;蹦到水里水抚着我两腋托着我的下巴,踩泥时泥仅盖没我的脚背;看看那些蚊虫的幼虫、蟹、蝌蚪之类,没有能比得上我的。我独占一壑的水,而傲居废井的这份快乐,是到了极致的,您何不这就来看看呢?”
本文来自: 圣言学堂
二人者,事业不同,其亡羊同也。f a in f o . c o m圣 言学 堂
俩人,所做的事不同,而他们丢失了羊是一样的(结果)。
望洋兴叹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洙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兴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f a i nf o . c om 圣言 学 堂
秋天洪水时节来到,大小河流的水都灌入黄河,直流的流水波之大,两岸之间,牛马都看不见,于是乎河伯欣然自得,以为天下最了不起的就是自己了,顺着河流往东行,来到北海。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边际,于是河伯才改变他的表情,望着海洋对海神“若”叹道:“有俗话说道:‘听说了一百条真理就以为没有及得上自己的了’的话,是指我(这样的)啊。而且我(自以为)见识过孔子所有的见识并且轻视伯夷的气节,当初我都不信(那些);今天我看到了你的难以穷尽,我若不是来到你的门前就完了,我将长久见笑于有高深见识的人们啊!”
本文来自: 圣言学堂
4. 短篇文言文带译文
海之鱼, 有乌贼其名者, 响水而水乌.戏於岸间, 惧物之窥己也, 则响水以自蔽.海鸟视之而疑, 知其鱼而攫之.呜呼! 徒知自蔽以求全, 不知灭迹以杜疑, 为窥者之所窥.哀哉! [翻译] 海中有一种鱼,名叫乌贼,它能吐出墨汁使海水变黑。
有一次,它爬上岸边游玩,它怕别的动物看到它,就吐出墨汁把自己隐蔽起来。海鸟看到了乌黑的海水而起疑,知道一定是乌贼在里面,就毫不犹豫地往水里把乌贼抓了出来。
1、弈秋诲弈 【原文】 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日: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 【译文】 下棋在众技艺中,只是一种小技巧,但不专心致志,就没法学会。
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地向弈秋学习,全神贯注地听弈秋的讲授;另一个人虽然也坐在弈秋面前,但心里老想着会有天鹅飞来,想着张弓搭箭去射它。
这个人虽说是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但远不及前一个人学得好。是因为这个人赶不上前一个人聪明吗?实际上不是这样的。
2、豚子食于死母 【原文】 仲尼日:"丘也尝游于楚矣,适见豚子食于其死母者,少焉晌若,皆弃之而走。不见己焉尔,不得类焉尔。
所爱其母者,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 ——《庄子·德充符》 【译文】 孔子说:"我曾在去楚国的时候,在路上正巧遇见一群小猪在一头死母猪身上吃奶,一会儿便都惊慌失措地逃跑了。
因为它们看到母猪不再用眼睛看它们了,不像一头活猪的样子了。小猪们爱它们的母亲,不仅是爱母猪的形体,更主要的是爱充实于形体的精神。
3、巫马其买鸩 【原文】 巫马其为荆王使于巴。见担鸩者,问之:"是何以?"日:"所以鸩人也。
"于是,请买之,金不足,又益之车马。已得之,尽注之于江。
——《尸子》 【译文】 巫马其作为荆王的使者出访巴国。在途中,他遇见一个肩挑毒酒的人,于是问道:"这是做什么用的?"那人答道:"是用来毒害人的。
"于是,巫马其就向他买那毒酒,带的钱不够,又押上随行的车马。买来后,全部都倾倒到江里去了。
《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醉翁谈录》节选 眉眼口鼻四者,皆有神也。一日,嘴对鼻子说“尔有何能,而位居吾上?”鼻子说:“吾能别香臭,然后子方可食,故吾位居汝上。”
鼻子对眼睛说:“子有何能,而在我上也?”眼睛说:“吾能观美丑,望东西,其功不小,宜居汝上也。”鼻子又说:“若然,则眉有何能,亦居我上?”眉毛说:“我也不愿与诸君相争,我若居眼鼻之下,不知你一个面皮,安放哪里”? 眉毛,眼睛,嘴和鼻子他们四个都有灵性.一天,嘴对鼻子说:"你有什么本领,可以在我上面?"鼻子回答:"我能识别香味和臭味所以才能在你的位置之上."鼻子对眼睛说:"你有什么本领,可以在我上面?"眼睛说,:"我能观察善恶美丑,遥望东方和西方,我的功劳不小,所以位置在你上面."鼻子又说,"如果这样,那么眉毛有什么本领,也在我上面呢?"眉毛说,"我不能和各位相互争辩比较.如果我在眼睛鼻子下面,不知道你的脸放到哪里?" 未尝一遇 昔周人有仕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途者,人或问之:“何为泣乎?”对曰:“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
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对曰:“吾少年之时,学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主君好用老。用老主,后主又用武。
武节始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尝一遇。”
翻译:从前周国有个想当官总当不上的人,年纪大了头发白了,在大路上哭泣,有的人就问他:“为什么哭啊?” 回答说:“我几次想当官都不被看中,自己可怜自己年老了没有机会了,所以就哭啊。”别人说:“求官怎么就一次都没求到呢?”回答说:“我少年的时候,学的是文,道德文章学好了,准备去当官,国王喜欢用年老的人。
用老人的国王死了,后来的国王又用武将。(等我)兵法武功学好了,用武将的国王又死了。
少年的国王刚刚登基,喜欢用年轻人,我又老了,就这样没求成一次官。” 商汤见伊尹 昔者汤(商朝建国君主)将往见伊尹(商朝初年的贤相),令彭氏之子御。
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君将何之?”汤曰:“将往见伊尹。”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 *** 也。
若君欲见之,亦令召问焉,彼受赐矣!”汤曰:“非汝所知也。今有药于此,食。
5. 求20篇短文言文,(三五句话那种)加注释和翻译
这种东西一堆堆。
《论语》里很多,如卫灵公篇第十五 【本篇引语】 本篇包括42章,其中著名文句有:“无为而治”;“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小不忍则乱大谋”;“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当仁不让于师”;“有教无类”;“道不同,不相为谋”。本篇内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观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
【原文】 15·1 卫灵公问陈(1)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2)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明日遂行。 【注释】 (1)陈:同“阵”,军队作战时,布列的阵势。
(2)俎豆:俎,音zǔ。俎豆是古代盛食物的器皿,被用作祭祀时的礼器。
【译文】 卫灵公向孔子问军队列阵之法。孔子回答说:“祭祀礼仪方面的事情,我还听说过;用兵打仗的事,从来没有学过。”
第二天,孔子便离开了卫国。 【评析】 卫灵公向孔子寻问有关军事方面的问题,孔子对此很不感兴趣。
从总体上讲,孔子反对用战争的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当然在具体问题上也有例外。孔子主张以礼治国,礼让为国,所以他以上面这段话回答了卫灵公,并于次日离开了卫国。
【原文】 15·2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1)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2),小人穷斯滥矣。”
【注释】 (1)愠:音yùn,怒,怨恨。 (2)固穷:固守穷困,安守穷困。
【译文】 (孔子一行)在陈国断了粮食,随从的人都饿病了。子路很不高兴地来见孔子,说道:“君子也有穷得毫无办法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虽然穷困,但还是坚持着;小人一遇穷困就无所不为了。”
【评析】 从本章开始,以后又有若干章谈及君子与小人在某些方面的区别。这里,孔子说到面对穷困潦倒的局面,君子与小人就有了显而易见的不同。
【原文】 15·3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译文】 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学习得多了才一一记住的吗?”子贡答道:“是啊,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根本的东西把它们贯彻始终的。”
【评析】 这里,孔子讲到“一以贯之”,这是他学问渊博的根本所在。那么,这个“一”指什么?文中没有讲明。
我们认为,“一以贯之”,就是在学习的基础上,认真思考,从而悟出其中内在的东西。孔子在这里告诉子贡和其他学生,要学与思相结合,认真学习,深切领悟。
【原文】 15·4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译文】 孔子说:“由啊!懂得德的人太少了。”
【原文】 15·5 子曰:“无为而治(1)者,其舜也与?夫(2)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注释】 (1)无为而治:国家的统治者不必有所作为便可以治理国家了。
(2)夫:代词,他。 【译文】 孔子说:“能够无所作为而治理天下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只是庄严端正地坐在朝廷的王位上罢了。”
【评析】 “无为而治”是道家所称赞的治国方略,符合道家思想的一贯性。这里,孔子也赞赏无为而治并以舜为例加以说明,这表明,主张积极进取的儒家十分留恋三代的法度礼治,但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并不一定要求统治者无为而治。
在孔子的观念中,不是无为而治,而是礼治。 【原文】 15·6 子张问行(1)。
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2)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3),行乎哉?立则见其参(4)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5)也,夫然后行。”
子张书诸绅(6)。 【注释】 (1)行:通达的意思。
(2)蛮貊:古人对少数民族的贬称,蛮在南,貊,音mò,在北方。 (3)州里:五家为邻,五邻为里。
五党为州,二千五百家。州里指近处。
(4)参:列,显现。 (5)衡:车辕前面的横木。
(6)绅:贵族系在腰间的大带。 【译文】 子张问如何才能使自己到处都能行得通。
孔子说:“说话要忠信,行事要笃敬,即使到了蛮貊地区,也可以行得通。说话不忠信,行事不笃敬,就是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站着,就仿佛看到忠信笃敬这几个字显现在面前,坐车,就好像看到这几个字刻在车辕前的横木上,这样才能使自己到处行得通。”
子张把这些话写在腰间的大带上。 【原文】 15·7 子曰:“直哉史鱼(1)!邦有道,如矢(2);邦无道,如矢。
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3)而怀之。” 【注释】 (1)史鱼:卫国大夫,名,字子鱼,他多次向卫灵公推荐蘧伯玉。
(2)如矢:矢,箭,形容其直。 (3)卷:同“卷”。
【译文】 孔子说:“史鱼真是正直啊!国家有道,他的言行像箭一样直;国家无道,他的言行也像箭一样直。蘧伯玉也真是一位君子啊!国家有道就出来做官,国家无道就(辞退官职)把自己的主张收藏在心里。
【评析】 从文中所述内容看,史鱼与伯玉是有所不同的。史鱼当国家有道或无道时,都同样直爽,而伯玉则只在国家有道时出来做官。
所以,孔子说史鱼是“直”,伯玉是“君子”。 【原文】 15·8 子曰:。
6. 求一个文言文,带译文 注释的
原文]楚有祠者①,踢其舍人卮酒②。舍人相谓曰③:“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④;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⑤,子安能为之足⑥?”遂饮其酒⑦。为蛇足者,终亡其酒⑧。——《战国策》
[注释]
①祠(cí)——春祭。
②舍人——古代王公贵族手下的办事人员。卮(zhī)—— 古代盛酒的器具。
③相谓——互相商量。
④引酒——拿过酒杯。引,取过来。且——将要。
⑤固——本来。
⑥子——对人的尊称。安——怎么。
⑦遂——就。
⑧亡——失去。
楚国有一家人,祭过了祖宗之后,便将一壶祭祀时用的酒,留给办事人员喝。办事人员很多,仅仅一壶酒,到底给谁喝呢?有人提议让每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画得快画得好,就把这壶酒给他。大家都认为这办法很好。有一个人很快就把蛇画好了。这壶酒就归他所得。这时,他回头看别人,都没有画好,就得意扬扬地说:“你们画得好慢呀,等我再画上几只脚吧”正在他画蛇脚的时候,另一个人已经把蛇画好了。那人把酒壶夺了过去说:“蛇是没有脚的,你怎麽画上了脚?”说罢,就喝起酒来。为蛇画脚的人,最终失去了那壶酒。
启示:把功夫用在做没有意义的事情上,就会失去宝贵的机会。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宋国有一个富人,天下大雨,他家的墙坏了。富人的儿子说:“要是不修筑,一定会有盗贼来偷东西。”邻居家的老公公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结果,那个富人认为自己的儿子聪明,却怀疑邻居家的老公公偷了他家的东西。
《智子疑邻》的寓意是感情亲近与疏远往往会导致认识错误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敌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靠近边塞居住的人中,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一次,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那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福气呢?”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种灾祸呢?”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为一件福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战。边塞附近的人,死亡的占了十分之九。这个人惟独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事情都有正反两方面的可能,好事可能变成坏事,坏事也可能变成好事,要辩证地看待事物。
寓意是说明人一生的遭遇,常常很难预料,因为有些事情发生的非常不幸,但是可能会因为不幸得到幸运;而有些很称心如意的事情,结局反会带来灾祸。也就是说祸福无常,往往是相因的。
《滥竽充数》
【原文】
齐宣王使人吹竽①,必三百人。南郭处士②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③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
①竽:一种乐器的名称,很象现在的笙。
②处士: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
③廪:粮食仓库。
【译文】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官仓供养的乐手有好几百人。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王继位。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
7. 三篇文言文+译文
【原文】
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爱重。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遂去。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便入水沾羽,飞而洒之。天神曰:“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曰:“虽知区区水滴不能救,然吾尝侨居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吾不忍见其毁于火也。”天神嘉其义,即为之灭火。
【译文】
有一群鹦鹉飞到一座山上,山中的禽兽都(很喜欢),互敬互爱。鹦鹉想,即使快乐但不能长久,便离开。过了好几个月以后,山中突然失火。鹦鹉远远的看到,便用自己的羽毛沾湿水,飞到山上,洒水去救火。天神见此,说道:“你虽然很有义气和志气,但又有什么用(效果)呢!”鹦鹉答道:“我虽然知道不能够把火救灭,但是我曾经住过这座山,与山上的禽兽友好相处,亲如兄弟,(山中这样着火),我不忍心看下去啊!”天神听了很感动,以示嘉奖,便把山火灭了。
【原文】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矣,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反为其患。
【译文】
从前有个愚蠢的人到了别人家里,主人便请他吃饭。这人觉得主人的菜淡而无味,主人听说后,便加了些盐。加盐之后,菜的味道变得鲜美,这人便想:“菜的味道鲜美,是由于加了盐,加少许一点便这样好吃,多放些岂不更好吃吗?”这人真是愚蠢到了极点,便不要菜,只吃盐。空口吃盐吃得口味败坏,结果反为盐所害。
【原文】
王戎早慧,七岁尝与诸小儿游。见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或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有一次和几个小孩子游玩,看见路边的李子树有好多果实,枝断了,许多小孩争相奔跑去摘那些果实。只有王戎不动。人们问他为什么,回答说:“李树长在路边却有许多果实,这必定是一棵苦味李子。”摘取果实品尝确实是这样的。
这些都蛮简单的
8. 文言文小故事+注释+译文
《孟母三迁》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舍: 家.
嬉: 游戏.
所以: 用来.
处子: 安顿儿子的地方.
墓间之事: 指埋葬, 祭扫私人一类的事.
贾人: 商贩.
炫卖:沿街叫卖.
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祀仪式.
揖让进退:打拱作揖,进退庙堂等礼节.
孟子小时候家离墓地很近,就常常玩办理丧事的游戏,他母亲说:“这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于是搬迁到集市旁边,孟子又做学商人卖东西的游戏。他母亲说:“这也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又搬家到学堂旁边。于是,孟子就又做些拱让食物的礼仪的游戏,他母亲说:“这里可以用来安顿我的儿子。”他们就在那里住了下来。
④ 道德经46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四十六章原文及译文如下:
原文: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场景解释:张松如先生在《老子校读》一书中写道:“本章前四句表示了反战思想。老子反对的当然是春秋列国各贵族领主集团间频繁的兼并战争和掠夺战争。尽管有人指出说,这些战争,从其主流说,也有一定的进步趋势;但是对人民说来,特别是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广大劳动人民群众说来,不可避免地要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灾难的痛苦。这是可以想见的。
⑤ 《道德经》第62章
曾老讲解: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有人说你修道,你修道,你就可以万事亨通,我们一般人,都是基于世俗的利害关系来解释道,这不是好现象,道他不会功过相抵,
道者,万物之奥
奥:奥妙,庇荫,让我们安心,让我们心态很好,生活能够正常,
善人之宝
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个善良的人,那你自然就会凭良心,凭良心就是遵道而行,就是我不讲利害,我不去求那些世俗所求的东西,
不善人之所保
不善的人,他有他的生存方式,他有他生存的发展,那也是道的一部分,
我当小偷,对于般人所讲,他这是不善良的,但是,我要想办法不被警察抓去,不被别人发现,事后我还能顺利把赃物销售出去,这整个的生活方式也是道的一部分,
所以不善的人,他也是靠道来保持他能够继续生活下去,所以盗亦有道
美言可以市尊
他说你要去卖东西,你把这个广告词讲的很漂亮,
各位,今天是最后一天,如果你今天再不买的话,以后三年没有这样的机会,我们只有这些东西,为什么我们要到这里来?不拿到别的地方去,因为有太多的人告诉我们,你们,才是值得我们把这么好的东西提供给你的对象,他一听就动心了,就可以获利,然后你就可以很快的卖光,这叫美言可以市尊,
他就是盯住你的钱包,就是死心的把东西卖给你,想的就是他的业绩,可是有没有用,照样有用,因为就有那些人会听他的,
连这种美丽的谎言,都可以在市场里面获得,大家认为说哎呀,这个人有办法请他来当讲师,跟他学,她也有她的尊严,
美行可以加人
一个人只要他的行为端正,让大家认为这个人了不起,他也能够超越所有的人,变成大家的榜样,
所以老子说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不善的人,他是人中的败类,但是它的价值还是超过那些整天在那花言巧语,骗人钱财的人,
那你把他放弃了,公平吗?
(如果说不擅的人是真小人,那么用美言和美行用来欺骗的人就是伪君子,所以老子告诉我们,不要用表面的现象来判断善恶,对于不善之人,更不能弃之不顾,究竟该如何对待这些不善之人呢?)
老子虽然认为不善之人,也不要放弃他,他会改变,但是,他还是主张,人群社会也有一些制度,应该有人管这些事情
故立天子,
所以我们要有天子,就是最高的领袖
置三公
太师太傅太保,所以很多人认为说中国是专制的,你读读历史吧!中国以前是三公坐而论道,皇帝做称孤寡不谷,就是说我顶着这个招牌而已,你们要给我好意见,要不然为什么你们叫公呢?我反而叫寡人呢?就是寡人,我是单独一个人,我是靠不住的,至少你三公要让我靠,用意多好?
老子他说人间总要有一个体制嘛,总要有人来处理这些事情,
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拱:两手合抱
璧:玉璧
驷马:四匹马驾的车
天子是六架,六匹马驾的车,大臣三公四驾,然后两架,一般人一架,这就是体制,这不是不平等,而是让人家知道,他负的责任比人家重,
但是老子说,你有职称,你有这样的配备,你出去有这样的身份地位,来帮助你能够行使你的职权,能够善尽你的责任,你心里要明白,你还是
不如坐进此道
整天一天到晚在那里做事情,为公为人民服务,你还是要找点时间安安静静的坐在那里,想一想,我的话,我的行为,合不合乎道的要求?我每天在工作当中,有没有不断的提升我的品德修养?
否则的话,刚开始都是奉公执法的,然后越来越胆子越大,越来越就没有顾虑,最后也没有人敢讲你,讲你你也听不进去,那就叫做权力使人腐败,这整个的过程,我们到现在,我们也不过是懂得这么多而已,
可是人类会改吗?老子已经讲过了,自古以来,就是迷失的,而且老子也知道,还要不断的迷失下去,因为人越多,糊涂蛋越多,我们没有办法要求那么多,只好反而求自己,每个人把自己修好,那个功效就不一样了,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
老子自己问,当然也问大家,古代的人,他为什么把道看的那么贵重?
不曰求以得
他的答案不是说我求道,我会对我有好处,他不是这样,而是说我修道,我求德,我是要用我自己去合道,不是让他来帮我忙
求以得就是我从你那边要得到什么东西,这个是错误的观念,因为你做不到,得是你自己去做,不是他给你,
有罪以免邪”?
这是连起来的一句话,
求以得,有罪以免邪?你要么是从那边想得到东西,要么是我有罪了,我请求你赦免我,这都是不可能的
故为天下贵
就是因为她不是一般人所讲的那样,他才是天下最珍贵的东西
叫道,老子在63章,他实实在在句句提提给我们提出了修道的三,纲领,你只要做到这三点,你去修,他给你保证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