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立法会图片
Ⅰ 香港立法院外面那个蒙面一手握宝剑一手拿天平的雕像是什么有什么相关的故事
香港立法院外面的雕像是希腊正义女神忒弥斯雕像。正义女神忒弥斯的故事:
传说有一天,天庭上的众神失和了,世界处于灾难的边缘。没有人敢站出来调解仲裁。血气方刚的容易受仙女的勾引,老于世故的却不敢对权势直言。天上地下找遍了,也没有合适的人选。最后,天帝身旁站起一位白袍金冠的女神,拿出一条手巾,绑在自己眼睛上,大声说道:“我来!”
众神一看,不得不点头同意:她既蒙了眼睛,看不见争纷者的面貌身份,也就不会受到利诱,不必畏忌权势。蒙眼不是失明,而是自我约束,是刻意选择的一种姿态。由这个典故引出一句格言:“程序是正义的蒙眼布。”
这句话已经当作格言收入法学词典,每每被人引证。而这个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的女神就是忒弥斯,后世被尊称为正义女神。
(1)香港立法会图片扩展阅读
香港立法会大楼楣饰建筑:
大楼面向皇后像广场的中央门廊部分筑有三角楣饰,并刻有“ErectedADMDCCCCX”(公元1910年竖立)的题字。
窗户顶部为英国皇家盾形纹徽:左上方与右下方各刻有三头狮子,代表英格兰;右上方的一头狮子代表苏格兰;左下方的竖琴代表爱尔兰。盾徽由英格兰狮子及苏格兰独角兽护持,顶端雕有皇冠,下刻有最高统治者的铭辞“DIEUETMONDROIT”。倚在皇家盾形纹徽两旁的雕像,则象征怜悯及真理。
三角楣饰的顶部竖立一尊高2.7米,代表公义的忒弥斯女神雕像,女神右手持着代表公正的天秤,左手持着象征权力的剑。女神蒙上双眼,表示法律精神不偏不倚,公正严明。 大楼的最高点是青铜制的都铎皇冠雕塑,是英皇爱德华七世于1902年采用的御冠。
Ⅱ 香港立法会的透明
香港回归后享有立法权,立法会是特区的立法机关。回归后的十年,立法会经历了临时立法会议员和两届立法会议员的选举,范徐丽泰三度当选为立法会主席。对于这十年的变化,范太说,立法机关可以说越来越透明,比港英时代还要透明。对于香港的未来,她很有信心,因为有强而有力的国家作后盾,而且香港人有“永不言败”的精神!
在中环皇后像广场的一侧,有幢百年的古老英式建筑,上面三角楣饰的顶部,竖立一尊泰美斯女神雕像,女神右手持着代表公正的天秤,左手持着象征权力的剑。女神蒙上双眼,表示法律精神不偏不倚,公正严明。这幢建筑作为港英时期的立法局和特区立法会的办公地点,已经有三十二年了。
然而,回归前,市民并没有机会参观这幢大楼的设施。范徐丽泰在大楼的办公室接受中新社记者访问时说:“回归后,立法会才开始对外开放,欢迎市民前来参观,包括立法会主席办公室都开放。而且,在立法会的网页上,所有委员会开会的时间、议程、记录和完成的报告,以及讨论的文件,都可以在网页上找到。”
横跨港英时期的立法局、特区临时立法会及立法会三个历史阶段,范太可谓阅尽香江政坛沧桑。但她认为,香港回归后十年,立法会的功能和角色得到发挥。如今香港市民对政治的参与提高,平时也会观察立法会议员的言行。立法会的透明度,拉近了与市民的关系。
她指出:“回归前,统治香港的是港督,他是英女王的代表。在港督委任下,才有行政机关和立法局。港英是在中英联合声明签署后,才引入代议政制,然后才有选举。之后,香港市民才有机会投票选出自己的代表。现在,六十名立法会议员都是经选举产生的。立法会也重视向选民的交代。”
回归后十年的情况,是否如她之所料,范太坦承,有很多事情,确实之前从来没有想过,但却发生了,例如经济泡沫的爆破、经济曾持续多年的低迷,沙士疫情等。“但是,这些事情提醒我们,必须要‘居安思危’,时时要有准备可能会面对突然发生的危机。然而,在逆境中,我们也看到香港人那种‘永不言败’的精神。”
她认为:“香港人往往能够困难中找到新的机会,努力去发展这些机会,这种不怕困难、全力以赴的精神,很难得!当然,香港人在很多方面还要自我增值,包括对内地的了解,大有提升的空间。但是,香港人不怕转变,而且往往在新的转变中,找到新的机会。”
对香港的未来,范太表示:“我有信心!因为,香港有强而有力的后盾--国家,如今国家经济正在胜飞,在这一过程中,香港的专业服务、金融服务、贸易经验,以及香港人的创意能力,可以和内地互补不足,相辅相成。香港和内地的合作,可以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实现双赢。
Ⅲ 香港立法会大楼前泰美斯女神雕像究竟有什么含义
泰美斯女神
立法会大楼的前身是香港最高法院,所以大楼的顶部竖立了一尊高2.7米代表公义的泰美斯女神(Themis)雕像。泰美斯是希腊神话中,代表正义和法律的女神。她左手持剑,象徵权力;右手持天平,代表公正。女神蒙上双眼,代表大公无私。总括而言,公义雕像是法律精神的象徵。
1912年1月15日,香港最高法院由香港总督卢吉主持揭幕。
当时的首席按察司皮葛(Sir Francis Piggot)曾表示:「即使他日维多利亚城不复存在,海港被淤泥壅塞,香港会所坍塌湮没,这座大楼仍将巍然矗立,如金字塔,为远东的睿智留下见证。
立法会大楼位处香港中环商业中心区的心脏地带。它的前身是香港最高法院,由落成至今,已经历了九十六个寒暑。
这幢富有历史价值的大楼,其外部於1984年被列为古迹,受到《古物及古迹条例》保护。
Ⅳ 香港立法机构的立字为什么那样写
香港立法会的立字是由中文的立字上半部分,配上英文立法会的“L”作为回下半部分合拼而且成。答立法会的全名就是“Legislative Council of the Hong Kong SAR”,因此形成上半部分乃中文,下半部分乃英文的“符号文字”如下图所示:
Ⅳ 香港立法会大楼香港立法机关会议场地
香港立法机关会议场地的历史变迁如下:
早期时期,立法局的会议地曾是1843年至1846年的总督官邸,位于庄士敦楼。随后在1846年至1855年,改至坚道总督官邸。接着,从1855年至1930年代,立法局的活动主要在总督府进行。
1930年代至1941年以及1945年至1957年期间,由于政府事务的需要,香港立法局的会议地转移到了旧中区政府合署,直到1957年,它成为立法会大楼,即中区政府合署,直到1985年。
然而,1996年,由于中英政制谈判破裂,临时立法会在香港主权移交前,其日常运作和会议不得不在深圳进行。1996年12月至1997年6月,深圳华夏艺术中心正厅成为了临时立法会的临时会议地点。1997年7月1日起,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的新翼正式成为香港特别行政区临时立法会的永久性会议场所。
(5)香港立法会图片扩展阅读
香港立法会大楼的前身是最高法院大楼,由立法局于1898年2月28日决议兴建,大楼由英联邦采办处的顾问建筑师亚士东·伟柏(Aston Webb)及英格里斯·贝尔(Ingress Bell)所设计。大楼于1900年开始动工兴建,1903年奠基,由于缺乏石匠与合适的花岗岩,工程延至1912年才得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