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意识它由
① 道德的三要素
(1)道德意识:是对一定社会道德的主观认识和抽象理解,版是在道德活动中具有权善恶价值取向的各种心理过程和观念。它由道德规范意识和道德思想意识两个因素构成。前者是一定民族、阶级、社会团体乃至整个人类的某种群体的道德意识,是指导和评价个体行为的善恶标准,包括道德原则、规范和范畴。它贯彻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表现为政治道德、职业道德、社会生活准则等。后者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对社会道德的认识水平,以及通过道德实践后所达到的道德境界,包括道德观念、道德感情、道德信念、道德意志、道德理想和一定的道德理论体系等,是个体进行行为选择的内在机制(2)道德关系:是指在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意识、道德原则和规范支配下形成的,以某种特有的活动方式而存在的特殊的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体系。它的形成不以个别人的意志为转移,是社会中的稳定联系的关系中的一个侧面。道德关系可分为个人与社会整体、个人与个人、社会整体与社会整体之间的三类关系。
(3)道德活动:是指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观念、道德原则和规范所进行的各种具有善恶意义的个体行动和群体实践。主要包括道德行为选择、道德评价、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等形式。
② 社会道德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最终是由()决定的
社会道德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最终是由经济基础决定。
社会经济基础对道德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直接决定社会道德体系的性质;社会经济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
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
(2)道德意识它由扩展阅读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
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应当把这些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它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它不仅是对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要求,也是对广大群众的要求。每个公民不论社会分工如何、能力大小,都能够在本职岗位,通过不同形式做到为人民服务。
在新的形势下,必须继续大张旗鼓地倡导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贯穿于各种具体道德规范之中。
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形成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
③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归根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具体表现在:
①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②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由于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因而它必然在上层建筑领域也占统治地位,并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③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及其方向。
上层建筑的各个部分由于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对独立性,其改变有早有晚、有快有慢。这种情况决定了上层建筑中思想文化领域里新旧斗争的长期性。
(3)道德意识它由扩展阅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表现在:
1.当一种新的上层建筑刚刚建立起来,它是富有生命力的,同自己的经济基础基本上相适应,但也有不完善的环节和方面;
2.经济基础是变化的,当它处在相对稳定的阶段,在量变和部分质变的时候,也要求上层建筑发生相应的变化和进行局部的调整;
3.当某种社会形态已经走向腐朽,生产关系严重地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就会同生产力发展所引起的经济基础的变革的客观要求形成尖锐的对抗。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对上层建筑加以根本的变革,建立适应新的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上层建筑。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规律的内容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的主要内容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方向,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和服务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要求,这一规律表明,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变化发展,上层建筑是否需要改革以及改革的形式和方向,都取决于经济基础的状况。
④ 道德的本质由什么决定
道德的本质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道德,是由思想行为所表现的,有一定标准的,社会、风俗,习惯。美德,美就是美的事物;德,古称之为得;合起来解释就是,美的事物可以吸引和得到社会中的一切。
首先,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其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再次,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也必然带有阶级属性。最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以能动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引导和规范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道”指的是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大自然的次序关系,这个很容易理解,春种秋收,这就是道;苹果熟了自然落地,也是道;白天太阳升起,晚上月亮出来,这也是道。
“德”者“得”也,既然明白了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那就要随顺大自然的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去做人做事,这就叫做德,比如父母慈爱儿女,这就叫德;儿女孝顺父母,也叫德;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也是德。
(4)道德意识它由扩展阅读:
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
道德作用的发挥有待于道德功能的全面实施。道德具有调节、认识、教育、导向等功能。与政治、法律、艺术等意识形式有密切的关系。中华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以仁义为基础的道德。
道德是催人奋进的引路人。它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树立正确的义务、荣誉、正义和幸福等观念,使受教育者成为道德纯洁、理想高尚的人。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这是一种道德相对主义,与之相反的主张则称为道德绝对主义。道德很多时候跟良心一起谈及,良心是指自觉遵从主流道德规范的心理意识。
⑤ 道德意识的来源
道德意识有三个来源。一个是内在的,发自内心的,一个是外在的,或者说是社会的,还有一个是超越的。 内在的道德意识,它是先天的,本能的,自然的。外在的道德意识可以包括超越的道德意识,二者都不是天生的,都是外在的,不是原来就具有的。社会道德意识是通过教育得来的,通过父母的传授、老师的培育、习俗的延续等等而获得的,是一种社会心理上的“范式”。超越的道德意识,与信仰有关。比如说,亚伯拉罕在与上帝签约时,上帝给他的第一条律令,就是“我是你的主人,你不可以信仰别的主”。所有超越的道德意识都有这个特点,首先要有信仰,然后才可能有道德意识。米开朗基罗创作了一个摩西正在发怒的雕像。摩西为什么发怒呢?因为他看到他的族人在围着金牛起舞,表明他的族人信仰金牛神,违背了“十戒”,本来只能信仰上帝,现在却信仰别的神。
超越的道德意识的前提是要有信仰。佛教中的超越性是很明显的,比如色和空的分离,性和相的分离。这在道教中也有,儒教中可能弱一些。道教中“道可道非常道”的命题,是最形而上的命题,最具有超越性。超越的道德意识的来源是很微妙的问题,它已经不是伦理学讨论的范围,是一种超伦理的东西。上帝考验亚伯拉罕,要他把自己的两个儿子杀掉献祭给上帝,而且不能告诉别人。亚伯拉罕把他的儿子骗到山上准备杀掉。当然最后没有杀掉,上帝说,“好了,我已经知道你的诚心了。”这种行为在今天看来,或者说在康德看来,他就会说这是无伦理的,实际上是超伦理。有这样一个问题,即一门无神的伦理学是怎么可能的?如果没有神的话,伦理学如何可能?如果没有超越性的信念在那里,凭什么这样做?即使是精神性的追求,比如围棋下得昏天黑地,游戏打得昏天黑地,不计任何功利,与物质生活没有任何关系,就是在玩,这也是一种追求。过得舒舒坦坦,要什么有什么,这也是一种追求。那么这种追求凭什么说是好是坏?如果没有一个超越性的东西在后面支撑,那么所有的伦理、善恶有什么意义?按照舍勒的话说,人类的出现史、人类的历史,相对自然的历史而言,不过是滴答一秒钟。把善恶讲得再有意义,把人生讲得再有意义,也不过是延长至两秒。人类说灭亡就灭亡了,滴答一秒,自然还在,宇宙还在。如果没有超越性的追求的话,怎么能谈绝对的善恶,谈终极的好坏?
⑥ 道德的本质是什么起源于什么作用是什么
本质: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以能动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引导、规范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功能: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其主要功能是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
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作用: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就是道德的社会作用。道德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6)道德意识它由扩展阅读:
道德是引导人们追求至善的方向。它教导人们认识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教导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从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和规范自己行为。
道德不仅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要求人们端正对自然的态度,调节自身的行为。
环境道德是当代社会公德之一,它能教育人们应当以造福于而不贻祸于子孙后代的高度责任感,从社会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开发自然资源发展社会生产,维持生态平衡,积极治理和防止对自然环境的人为性的破坏,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正常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这是一种道德相对主义,与之相反的主张则称为道德绝对主义。道德很多时候跟良心一起谈及,良心是指自觉遵从主流道德规范的心理意识。
⑦ 社会道德意识缺失问题由哪些方面引起,从哪几方面入手解决
理性面对。理性既是道德缺失的原因,也是道德缺失的良药。
现代人并非没有道德,而是没版有理性权了。胡作非为的人不一定不懂道德,而是不能理性控制。
儒学将控制、讲理性、将中庸。儒学被打倒了人们首先是失去理性,失去了人性的控制能力。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现代人不懂了,你不想别人酒后驾车撞到你,但自己却不控制自己酒驾。你不吃不干净的食物,却做给别人吃。这首先是不能理性控制自己,这就是西方的私欲泛滥。
中国人摒弃自己的文化而去追求西方的文化,但又没有西方人对法律权威的重视,中国是典型枉法社会,小到规章制度、大到法律法规,全部可以藐视之,认为一定有通融的办法。所以人们私欲横流而又藐视法规,至此社会一片大乱。
⑧ 道德意识是什么
有没有点道德意识公德心,就是道德常识,比如不随地乱扔垃圾,这就是常识,也是道德意识,道德意识高的人不会怎么做
⑨ 道德是有什么决定的道德是由什么决定的是指道德的内
1.道德的本质、功能和作用是什么?
本质: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以能动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引导、规范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功能: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其主要功能是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此外,道德还具有其他方面的功能,如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沟通功能等。作用: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就是道德的社会作用。道德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我们大一的时候老师给我们整理的课后习题的答案,你要么?
⑩ 古人云道德由学而得对你有什么启发
良知,是人的一种天赋的道德观念。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也就是说“良知”是“天赋的道德善性和认识能力”。
良知,为心之本体,我之主宰,一切意识和德性皆出于此,它既是道德意识,也是人的最高本体。
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如“人皆有之”、“非由外铄”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等。
如何做一个有良知的人呢?
就是要做一个知“仁、义、礼、智、信”五德之人,做一个晓“温、良、恭、俭、让”五常之人,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礼仪之邦”。
从春秋时起,孔子就提出了“温、良、恭、俭、让”的道德理念,后称“五德”,
“五德”,是夫子之德,是圣人之德,是大福德,是做人的标准,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它告诫人们什么也不争,什么也不抢,处处与人为善。温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内肃,俭乃节约,让即谦逊 。
随后,孟子又提出了“仁、义、礼、智”的道德理念,后由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
“五常”,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是我们道德体系的主干,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古人云:不识五常者,无以明辨廉耻。五常得立,上助齐家治国,下协修身立命。唯通悉五常,庶民得辨廉耻,吏治得明是非。
故此,“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这十个字既是中国儒学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华民族子孙的道德价值取向。
“仁”:是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也是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仁”以爱人为核心,包含着礼让、保民、爱人、尊亲、团结、互助、谦虚、同情、正义等。以仁为核心形成的古代人文情怀,经过现代改造,可以转化为现代人文精神。
“义”:以尊贤为核心,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现,是中华传统文化对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即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如“仁义道德”、“仁至义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
“礼”:是社会交往之道,是治国安邦的根本。如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的“礼制”,作为待人接物的形式的“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的“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的“礼让”等。 这些已经成为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一种表征和直观展现。
“智”:从道德智慧可延伸到科学智慧,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和统一起来。聪明经顶,异常灵活。又作才智见识,计谋策略等。如知者、明智、智慧、机智。
“信”:是做人的根本,是立身之道、兴业之道、治世之道,是约定俗成的社会交往规则。守信用、讲信义是中华民族共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美德。即诚信、信任。如“言而有信”,“信则人任焉”、“以诚待人”、“以信取人”、“一诺千金”、“诚实守信”等。
温:即温厚,温和厚道,温文尔雅,平和敦厚,不偏不倚,如沐春风,清净平等。
良:即善良,秉性忠厚,爱众亲仁,质直好义,修身达人。心地纯净纯善,绝对不把别人的不善装在心里。
恭:即恭慎,质朴谦逊,端庄自然,礼仪有度,尊长敬贤,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小心谨慎、谦虚恭敬。
节:即节俭,清心治本,俭以养德,爱惜物力,节用爱民,在日常生活当中,一点都不浪费。
让:即忍让。虚怀若谷,谦和宽容,海纳百川,君子无争,常怀慈悲忍让之心。
“五德”和“五常”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类的灵魂,是我们今天应该继承和发扬的。
“温和、善良、恭敬”,是对人的态度。“谦让”,是对人的做法。“节俭”,是生活的习惯和作风。
“五德”和“五常”,在几千年的社会中,对中华民族的文明和伦理道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今天现代社会的意义也非同一般,对于文明人的修养更是不可缺少。
做人难,做好人难,做一个有良知的人更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