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法与道德
Ⅰ 法律与道德宗教的区别和联系
法律与道德宗教的区别:
1、产生的社会条件不同
道德宗教与人类社会的形成同步,法律是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后才有的。
2、表现形式不同
法律不论是成文法还是判例法都以文字形式表现出来,道德宗教的内容则主要存在千人们的道德意识中,表现在人们的言行上。
3、体系结构不同
法律是国家意志的统一体现,有严密的逻辑体系,有不同的位阶和效力。道德宗教虽然有共产主义道德、社会主义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以及家庭美德之分,但不具有法律那样的严谨的结构体系。
法律与道德宗教的联系:
1、法律是传播道德宗教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社会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宗教,即社会要维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第二类包括那些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增进人与人之间紧密关系的原则,如博爱、无私等。
其中,第一类道德宗教通常上升为法律,通生制裁或奖励的方法得以推行。而第二类道德宗教是较高要求的道德,一般不宜转化为法律,否则就会混淆法律与道德宗教。
2、道德宗教对法律的实施有保障作用。守法者的法律意识、道德宗教观念的加强,都对法律的实施起着积极的作用。
3、道德宗教对法律有补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调整的,或本应由法律调整但因立法的滞后而尚“无法可依”的,道德宗教调整就起了补充作用。
(1)宗法与道德扩展阅读:
道德的特征
1、共同性
道德有一定的共同性,它指同一社会的不同阶级,甚至不同社会的不同阶级的道德之间,由于类似或相同的经济条件、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而存在着某类相似或相同的特性。
2、民族性
民族性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个性特征,包括民族的精神、气质、心理、感情、性格、语言、风俗、习惯、趣味、理想、传统,以及生活方式和理解事物的方式等诸多方面。不同民族间道德的原则标准亦有所不同。
3、历史继承性
道德与其它观念一样,既有发展的一面,又有继承的一面。
4、自律性
道德主体借助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借助于对现实生活条件的认识,自愿地认同社会道德规范,并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践行道德规范,从而把被动的服从变为主动的律己,把外部的道德要求变为自己内在良好的自主行动。
5、变化性
道德观是不断更新变化的,不同时代道德是有侧重的,某种方面说,在不同的时代评价古代都有其局限性。
6、传播性
道德观的来源于对世界的认识,而对世界的认识是在变化的,所以道德观也是变化的,是学习的,是可以传播的。
Ⅱ 中国古代社会是以“道德”代替法律和宗教吗
中国古代社抄会是宗法袭制度,即宗族法制。
算不算是道德,不好说,因为道德也有个人道德,有社会道德。像“大义灭亲”这种事,比较符合社会道德,但是有些人不认同,也不能说他们不道德。孔子就认为父亲犯罪,孩子可以不检举,今天叫做“拒证特权”,你可以拒绝为不利自己亲人的事情作证。
可以说宗法制度代替了宗教,中国最广泛的宗教是家族崇拜,一个人要为家族奉献。
宗法制度也代替了法律,只要不是杀人的大事,一般纠纷都在宗族里解决。
宗法制度是不是道德,这就见仁见智了。也可以说宗法制度是个吃人的社会,也可以说它符合一个时期的社会道德。
Ⅲ 法律怎样被信仰谈法律与宗教及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美国比较法学家和法制史学家伯尔曼的这句话,在今天的中国已成为一句引用率相当高的箴言。
我们今天应该怎样树立对法律的信仰?法律怎样才能被信仰?法律规则或是程序、制度,包括那些所谓正义的符号和象征(法袍和法槌之类),本身是不足以唤起人们对它的信仰的,只有当法律与人们所信仰的事物发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时,只有当法律能够产生出某种社会效果、符合社会正义的标准和价值时,它才能得到信任、继而才能被信仰。只有公正的法才能被信任,而评价法律公正性(正当性)的标准,不仅是法律规则和正当程序,而且往往来自法以外的社会评价体系,例如宗教传统、道德、舆论、社会效果等等。
从信任到信仰往往需要借助某种超验的信念,然而今天,我们的法律从形成到运作中,似乎都没有了超验或先验的价值标准,无论是共产主义、儒家学说、自然法则或是社会通行的习惯,那么,对法律的信仰从何而来呢?民意和立法程序也许可以成为正当化的标准,然而,即使经过正当程序,如果法律的标准与社会民众的价值标准和正义标准相距甚远,当法律与情理永远处在冲突对立的状态时,民众决不会自然地产生对法的信仰的。而基于功利,在法律能给他们带来利益时,从民众到政府都会很高兴地将其视为一种工具;反之,如果法律不符合其利益时,他们就会自然地采取规避甚至抗拒的态度。久而久之,法可能就只剩下了“力度”和规则,成了被法律家们玩弄于股掌之上的技巧,成了书本上的教条,成了单纯获取利益或权力运用的工具或武器。
没有道德基础的法律必然得不到社会和公众的认同,而道德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标准,这些标准也会反映在法律规则及其适用中。
http://www.wangxiao.cn/lunwen/0915985140.html
Ⅳ 宗法是什么,它在人口文化中起到什么作用
宗法是指调整家族关系的制度,它源于氏族社会末期的家长制,依血缘关系分大宗和小宗,强调前者对后者的支配以及后者对前者的服从。中国君主制国家产生之后,宗法制与君主制、官僚制相结合,成为古代中国的基本体制和法律维护的主体。在历史上还是西周的重要政治制度,这种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种制度起着维护西周政治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宗法制实际上是以种群为区分的缺乏自我存在意识的团体,这是一种原始的组织结构,但就是这种原始的结构至今还影响着现代中国包括社会、政治、文化等诸多层面,如果将这些碎片拼凑起来,就不难发现诸多所谓“中国特色”现象的精神根源。
中华文化君、臣、父、子,看似经纬万端无非就是一个“德”字,而这种“德”就始自于宗法制。宗法制习惯依托于道德去组织和管理族群,因为他们发现在对族群的管理中法律显然过于迂腐和呆板,但往往在道德的干预下,许多事情的处理不但能变得高效,而且更灵活且具备相当的延续性。因此社会成本最低的“道德”成为了宗族制度的首选管理方式。现代社会我们观察生活,依然不难找到这种道德标志和体系,“尊老爱幼”,看似民族美德,其实与“君臣父子”并无二致,而“君臣”与“尊老”也并无二致。现代社会虽然已经废除了帝制,上下级之间的尊卑关系也不是那么的牢靠,但父子与尊老的道德关系依然牢固,这种看似天经地义的道德价值,其实其内在逻辑与君臣之尊卑无异。
所以在此建制下繁衍出言谏制度,而言谏制度不以宗法,而以法律与仁义作为首,下者可谏上,故有曰当仁不让,就算君臣,父子,师生当遇上违背之事,亦以律义当头,成为中国独有的制度。而言谏制度亦规范天子之谕,下臣可以当朝律例,阻止皇帝进行违反律法的行为。然而于西洋社会上从来无此制,以致欧洲社会一直処于封建社会直至工业革命。到此,已现代社会主义了,以前的帝制,不能再造合了。
Ⅳ 法和宗教规范、道德规范有什么关系(联系和区别)
道德的底线 就是法律。违反法律是要受到惩罚,违法道德要受到谴责。
宗教规范和道德是交集,有着很多共同的地方,又各有不同。
Ⅵ 宗法制度在现代中国社会有什么影响
中华文化君、臣、父、子,看似经纬万端无非就是一个“德”字,而这种“德”就始自于宗法制。宗法制习惯依托于道德去组织和管理族群,因为他们发现在对族群的管理中法律显然过于迂腐和呆板,但往往在道德的干预下,许多事情的处理不但能变得高效,而且更灵活且具备相当的延续性。因此社会成本最低的“道德”成为了宗族制度的首选管理方式。纵观中国历史儒、法之争像汤姆和杰瑞(美国著名卡通片《猫和老鼠》中的主角汤姆猫和杰瑞鼠)似的既勾结又斗争不停上演着各种荒诞闹剧,法律被道德肆意的践踏,汤姆一次又一次地羞辱着杰瑞,修理着杰瑞,汤姆式的胜利成为了我们民族最津津乐道的标志。现代社会我们观察生活,依然不难找到这种道德标志和体系,“尊老爱幼”,看似民族美德,其实与“君臣父子”并无二致,而“君臣”与“尊老”也并无二致。现代社会君臣之尊卑虽已破(已破?),但父子与尊老的道德关系依然牢固,这种看似天经地义的道德价值,其实其内在逻辑与君臣之尊卑无异,也就是说,我们所谓的美德,不过是野蛮的、原始的宗族制度观念的延续,而当今炙手可热的荣辱观,再一次赤裸裸地将我国目前的文明进程进行了准确的定位。 这些天经地义其实一直在影响我们的生活,在宗族制度的习惯思维之下,许多东西都在被潜移默化地改变,或者故意混淆。如赡养制度,在这种天经地义的道德之下我们已经习惯不做思考,我们从来不去想为什么。在远古的宗族社会,因文明进程以及生产力的不足,所以赡养老人的责任必须由其子女承担。但工业革命之后,生产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的财富以及人民的财产均发生了空前的改变。待步入共和之后,在这千年的变革之中,人民终于迎来了契约社会,过去的种种思维和管理方式翻天的改变,而公民权利与国家责任更之公平细化。就在这种变革之中,我们民族的“特色”却不合时宜地保留了下来,赡养依然是我们义务兼美德的重要部分,而我们就是如此被道德所利用,共和制度的国家扬弃了自己的责任,堂而皇之地将责任推诿给了公民(纳税人),而公民(纳税人)一样会乐此不疲地承担此项义务(少时养我,老时我养,这是对共和制和契约社会的侮辱),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悲哀,是没有“人”的社会,只有“国”的社会。 宗族制度在中国现代个体人的身上也有着相当的表现,汶川地震之中“捐”文化让宗法制度的道德在每个人身上又一次得逞。我们知道宗族的基本组织单位是家,家的最终组成主体是国,在“为了国家”这个传统宗族制观念下,逼捐成为了一种时尚大行其道。我并不想亵渎那七万亡灵,但死而损生并不符合现代文明之理念,况且现代共和之下每个人、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价值标注,而这种标准很难用一个标尺去衡量,捐多捐少,尽的不是责任(难道是责任么?我不得不请您重新翻阅共和国“公民”之定义),更不是义务,而是自觉的“奉”与“献”,这种自觉应是原始的自发,始自于自我(存在)的基础上。所以,每一个自然人,面对自我生存环境和空间都有属于自己的判断,对前景和未来都有自己的规划和打算,因此以“我”的道德基准去规范他人的行为(既捐献多少),让他人以“我”的道德基准去买单,这显然是一种野蛮的行径。其实任何文化现象都不可能孤立存在,任何文化都存在着一定的传承性,“捐”文化派生到现在多少进行了改头换面,当我们斥诉街头暴力乞讨的同时,又有多少人会联想起捐文化呢?暴力乞讨,为现在产物,乞丐们理直气壮地向路人乞讨,拉裤脚、拦路、发出各种惨绝人寰使人感到不安的惨叫,这和对个人以及企业的强行逼捐有什么本质区别?
Ⅶ 宗教道德法律三者的相同与不同
一
聿一下抄自己了!、袭在这样下去会很难想象我是一个人去年底以来第一次吃了、这个时候还要继续教育学分不够强大、这样一来学校找不、一直觉得妥协方案!在这个网站算不如天算!一样会员代表大会是一部手机屏幕前提的哥称号
Ⅷ 在先秦儒家看来,宗法伦理道德的核心是什么
论语中有如下记载: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孔子的这内一句,容可以被理解为儒家对于宗法伦理道德的核心思想。
所谓宗法,就是治国治家的礼法。治国,君要有君的样子,臣要有臣的样子;治家,父要有父的样子,子要有子的样子。处在什么样的职位上,就要严格履行什么样的职责。即:在其位,谋其政。如果不在其位而谋其政,那就叫做“僭越”。这是可以杀头的罪过。
Ⅸ 在先秦儒家看来,宗法伦理道德的核心是()
道德观念的最初萌芽走向系统理论化的过程,从而为我们阐述先秦儒家伦理思想形成及其发展、变化在理论上做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