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德状况
Ⅰ 如何看待中国当下道德状况评价300字
中国当下的道德,已经只剩下文字理论了。
中国古人的道德建立,是因切身体会而来,不是拍拍脑袋想出来的。
中国上古,几乎人人都有修心,于是感知非常敏锐。当你无意伤害到他人时,就会感受到他人的愤怒,这种无形的气氛会令你非常难受。但当你向他人道歉,获得他人原谅,自己就不会再感受到难受了。
拾金不昧,道理也是一个样的。
之后的人们,就总结出了五戒:戒杀、戒盗、戒淫、戒妄……这是人类能够和睦相处的共识(之后才被各个宗教拿来当做戒律)。
现在的道德,包括那些嘴上常常挂着道德的人,因为不修心,早已不知道德的起因了,所以讲出来的道德也常常有似是而非的嫌疑。
Ⅱ 中国近代道德有哪些状况
我国传统道德是以小农自然经济生产方式和宗法血缘家庭生活方式为基础,近代帝国主义的入侵和大机器工业生产方式的发展,破坏了传统社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但却并没有取代后者,在近代我国绝大部分地域和社会生活大部分领域,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仍然占据着重要甚至主导地位,它们是传统道德存在和抵御近代道德的深厚根基。
我国近代道德核心内容和基本价值观念是西方的舶来品,尽管学者们力图把它和我国传统道德相结合,但由于没有把它和我国近代社会实践相结合,对于我国近代社会生活始终具有外在性。
在“五·四”运动以后,我国出现了三大思潮,即西化派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复兴传统的现代新儒学,但却找不到独立的地位,只能附属于西化派或新儒学,这是历史的证明。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并没有在我国建立起来,近代的社会转型根本没有完成。
新民主主义革命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两大历史任务,先进的中国人把马克思主义与这一社会实践相结合,经过几十年浴血奋斗,终于建立了人民共和国,并在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完成了社会转型,构建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完成了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的转型。现代社会主义道德取代我国传统道德,这是历史发展必然,也是对近代道德转型不彻底的历史超越。
Ⅲ 中国当前的社会道德是“滑坡”还是“爬坡”
◇陈瑛 现在不少人认为我国社会的道德水平在滑坡,所谓“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我认为,道德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坡”作为衡量的标准。道德概念的内涵非常丰富,而且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每个时代都会有一些新的价值观念产生,也会有一些旧的价值观念衰落。 比如明清时期人们的思想就很活跃,青年男女追求个性解放、追求爱情,许多人认为那个时候道德滑坡。实际上应该说是封建道德在滑坡,而对于当时早期的启蒙道德来说,则是在爬坡。“五四时期”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当时许多人又认为是道德的大滑坡。巴金小说《家》《春》《秋》里,老大觉新是完全服从爷爷的,觉慧是最激进的,那觉慧的道德算不算是滑坡呢?所以,我们谈论道德水平的高低、好坏,一定要与社会发展的大势结合起来,孤立的、绝对的、永恒不变的道德价值标准是不存在的。 事实上,道德包括了人类行为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的内容,有些因素从这方面看是强了,从那方面看又弱了。所以,在社会发展当中,人们的道德常常是在“爬坡”中伴有“滑坡”,“滑坡”中也会有局部的“爬坡”。 要真正了解我国的公民道德水平的状况,不能脱离了中国社会大背景,这就是党中央多次指出的四个“化”和四个“深刻”。所谓四个“化”,就是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所谓四个“深刻”,就是我们面对的是经济体制深刻改革、社会关系深刻变动、利益结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四个“化”和四个“深刻”,对社会道德的冲击,我觉得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西方文化的强势进入。西方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尤其是青年人。比方说西方思想强调个性、自我,这并没有什么不好,但有些人错误地认为发展个性就应该削弱共性乃至人性,强调自我就应当贬低集体,于是道德上就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个性与共性、自我与个体,相互依存,应当是共同进步,不能只强调一方而贬斥另一方。 二是市场机制、利益结构的深刻调整。这一方面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发展了经济,也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但另一方面又容易诱使某些人物欲膨胀,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 三是城镇化、工业化深刻改变了城乡的二元化结构,使大量的农民入城。这样,原来的血缘、亲缘、地缘的联系都开始淡化,人们的道德观念,特别是生活方式都有很大的改变。而进城的农民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亿农民进入城市,两亿农民进入城镇,总数有三亿多人。这样的社会变化亘古未有,因此一些人在一些方面失去规范也是很自然的。 以上三个方面引起了社会道德状况的很大改变。我们必须从这些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来谈论社会的道德水平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是滑坡了还是在爬坡,是进步了还是落后了。总之,看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不能离开整个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大背景。
Ⅳ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哪些状况
新中国建立以来,从社会主体的道德观念流变历程和道德建设的基本经验,可以看出我国现代化道德建设的实践脉搏与必然道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经历以下几个基本阶段。
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后至“文化大革命”前,就是从1949年至1965年期间,其特征是政治化。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百废待兴,国际形势十分严峻,为了创造良好思想政治环境,党中央大力开展宣传“延安精神”、“树立标兵”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活动。
这段历史时期的道德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密切相关,“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政治工作涵盖道德建设,一切是“政治挂帅”。共产主义道德和理想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以多种政治运动为主要形式,以郝建秀、草原小姐妹等先进典型的道德教育活动树立人们的道德观念和理想,提高社会道德风尚,为新中国的复兴之路铺垫了坚实的思想价值基础。
第二个阶段:就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指从1966年至1976年期间,其特征是形式化。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建设遭受重创,以“阶级斗争为纲”,阶级斗争成为思想政治运动的风标导向。
在极“左”的思想干扰下,社会道德要求和判断偏颇,道德教育是“一刀切”、公式化、形式化,道德秩序十分混乱,这对我国道德建设受到了严重影响。
第三个阶段:就是“文化大革命”后至1986年,指1977年至1986年期间,其特征是经济化。“文化大革命”之后,我们党吸取历史教训,将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在道德建设上,党中央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科学命题,全国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等群众性的道德创建活动。国家和社会对道德建设有了新的全面共识,道德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市场经济包含道德的必然性。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早期,市场经济的利益化倾向使经济工作成为其他工作的强项标杆。利益意识渗透到道德评判的价值环境中,道德建设表现为经济化的特征。
第四个阶段:就是1986年到至今,其特征是体制化。相对于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果,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却不容乐观。为此,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正式提出并使用了“道德建设”的命题,表明党和国家高度关注道德建设。
在1996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上提出建立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五爱”为基本要求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科学体系,全面论述了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2001年1月,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德”已正式纳入国家治理方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并系统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其中特别强调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问题,充分表明我国正朝着完善中国特色道德文化体系的方向不断发展。
Ⅳ 如何看待和认识当前我国的道德状况
一.评价我国现阶段道德状况的立场和方法论∶
价值观立场。道德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实践精神方式,与人的实践活动密不可分,渗透在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
认识方法论。对当前我国社会道德状况进行评价,首先要把握全面的道德现象。
历史视野。经济进步与道德进步是同向还是二律背反,不能作静态的无谓争论,只能在人类历史进程的动态比较中来评判。
二.我国社会道德状况在总体上获得巨大发展进步∶
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的变革,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为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道德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注入了持续的动力。
在新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基础上生长起来的崭新道德,以及不断开展的群众性道德建设活动,又反过来为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营造了良好的精神道德环境,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和动力。
三.我们面临的道德考验∶
我国社会道德问题的主要表现
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于一些时段
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于一些领域
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于一些人群
出现道德问题的主要原因
道德发展滞后性的原因
体制机制不完善的原因
法治和德治还不完全相适应的原因
社会舆论放大效应的原因
当前社会存在的这些道德问题警示人们:道德考验必将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但中国人民有信心经受住这一切考验。因为社会的道德主流是进步、光明、向善的,因为社会的道德问题是发展前进中的问题,更因为中国人民从事着以真善美为价值前提和价值目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Ⅵ 如何理性看待我国当前道德现状
如下:
1、价值观立场。道德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实践精神方式,与人的实践活动密不可分,渗透在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
2、价值观立场。道德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实践精神方式,与人的实践活动密不可分,渗透在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认识方法论。对当前我国社会道德状况进行评价,首先要把握全面的道德现象。
3、历史视野。经济进步与道德进步是同向还是二律背反,不能作静态的无谓争论,只能在人类历史进程的动态比较中来评判。
中国人视道德为人生第一要务,欲望、财富、享受等都是等而下之之事。具备了起码的道德修养,才无愧于“人”之称号,故中国人说“做人难”,一辈子都要努力做人。我们现代人都认为欲望的满足才是人生第一要务,只有充分地“享受”了人生才算不枉在此世界来一遭,道德只是第二、第三位之事。这和传统中国人的人生观大相径庭。
如三国第一人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自己却清苦终生。其高风亮节为一般人所不及,故历代中国人瞻仰不尽。今天我们提起此人,仍然发自内心的敬佩不已。可见,道德来自于人之内心,是天生的,自然的,绝非外力强加。若诸葛亮当时凭借权势作威作福,以欲望满足为第一事,谁还会敬仰他呢?
许多人认为他人有难,自己能伸出援手,这才是讲道德。实际上讲道德并不需任何外在条件,在日常生活中,做好自己本分事,就是最大的道德。做了父亲,孝敬父母,爱护妻子,教育子女,这就是讲道德;工作中,兢兢业业,尽职尽责,这就是讲道德;生活中,与人言而有信,为人谋而尽忠,这就是讲道德。可见,道德是人人可为之事,只需要尽己本分而已。就这么简单。
Ⅶ 1.什么是道德如何看待我国当前的道德状况
一段时间以来,关于道德的负面新闻频频见诸报端,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时有发生,良知的底线不断被侵蚀。我们的道德水平究竟怎样,一时成了问题。
这些年,我们身边的美德从未缺少。
最美女孩儿刁娜舍身救人,让人看到心灵的美好;孙水林、孙东林兄弟千里送薪,诠释“诚信”二字的含义;“最美妈妈”吴菊萍不计后果爱心托举,给坠楼女童带来生的希望……最近涌现出一个个道德榜样,用实际行动书写人间大爱,像红烛一样照亮道德的天空。
这些年,我们的道德建设也在不断进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道德体系和诚信体系建设,2008年的汶川地震,全国人民慷慨捐助,彰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道主义精神;北京奥运会上,140多万志愿者提供热情服务,展现首都群众文明素养;上海世博会上,会场内外无数市民用实际行动,让世界再次深刻感受文明有礼的国人形象。
道德焦虑,背后是社会问题
当前人们的种种道德焦虑,凝结在一点,就是我们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面临着诸多新挑战。
提起“扶不起的老人”,许多不作为的理由都似乎指向同一个案例:南京彭宇案。2006年,南京小伙彭宇下车时搀扶起一位摔倒老太,却被告上法庭索赔13万。遗憾的是,法院没有给出是非判断,却和稀泥式的各打二十大板,判彭宇败诉。如果做好人不仅没有回报,反倒有可能成被告,这让很多人在做好事前变得犹豫了。
2010年,郑州青年李凯强因一起交通事故被告上法庭。一些媒体在报道时,却只选择了李凯强扶起老太太成被告的事实,就将此事件定性为郑州版的“彭宇案”。而事实上,李凯强本人都已经承认是自己驾驶摩托车与老人发生了碰撞,并不是纯粹的助人为乐。
从经济的角度看,道德就是通过牺牲眼前的小我利益,来换取长远的更大的社会利益。但道德评价机制的不健全,可能会使不诚信或失德的成本太低,一些人可以轻松越过道德底线,而无须承担相应的损失。无论是司法的模糊判断,还是新闻报道的错误导向,又在无形中提高了当好人的“风险成本”。
因此,不是道德出现了滑坡,而是公众对道德的感知发生了变化,是在面对新的道德现象时,人们普遍感到缺少确切的判断标准,从而产生了世风日下的感觉。
道德没有敌人,她从来都是高尚人生的追求,永远能给世界带去温暖,给有道德的人以内心幸福和安慰。然而,道德在社会上并非孤立存在,它需要外部环境来促进和推动。我们的社会不缺少道德观念,缺少的是如何为这些道德观念提供有力的后援——道德建设需要每个人的力量。
Ⅷ 社会道德滑坡的原因
问题一:中国社会道德出现滑坡的原因是什么 官僚都去权力寻租,瓜分公共利益.
百姓甘心为他们买单,帮他们维护hx吗?
结果只能是,权力大的占大便宜,没权的抛弃道德,尽可能的占小便宜.
问题二:当今社会为什么会出现"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等现象 1.我们现在社会的道德状况是怎么样的?
面对以“小悦悦事件”为代表的败德现象,有人认为是“道德滑坡”了,甚至“中华民族到了道德危机的地步”。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危言耸听”,我们道德的主流还是积极进步的。那么到底应该如何看待我国目前的道德状况呢?
事实最有说服力。
积极方面我们看到,以任长霞、沈浩、杨善洲为代表的优秀领导干部,还有以“当代雷锋”郭明义、“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司机”吴斌、“最美教师”张丽莉为代表的“平民英雄”,这些时代楷模、道德典范不断涌现。他们以关爱他人、感人至深的善行义举,以无私无畏、勇于奉献的责任担当,向我们诠释着道德良知,彰显着人间大爱,影响着文明风尚。
关键时刻,特别是大灾大难面前,都会出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动人场面。每逢重大活动,从北京奥运会的“鸟巢一代”到上海世博会的“小白菜”??成千上万志愿者汇成了一股强劲的力量,他们服务社会、无私奉献的精神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令西方媒体也不吝赞美、艳羡。
通过社会各界的努力,人们的遵法守规意识、敬业进取精神大大增强,公共秩序明显改善,文明礼仪广泛普及,志愿服务蓬勃开展,这些都反映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悄然提升,人民群众日益焕发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另一方面,社会上也还存在许多伤风败德的现象。
一些官员腐败案件屡屡发生。王益、黄瑶、许宗衡、张春江、 *** 等腐败分子,以权谋私、贪污腐化,情节严重,性质恶劣。
一些无良企业被频频曝光。黑心棉、毒奶粉、毒胶囊??商业欺诈现象屡禁不止,假冒伪劣产品层出不穷,丧失起码的道德底线。
一些见危不扶、见死不救的事件时常见诸报端。老人跌倒路边无人相助,救人之前先提出高额费用,公交车上面对歹徒行凶乘客袖手旁观??令人倍感世态炎凉人情淡漠。
由此可见,我们正经历着道德的进步,也承受着道德的阵痛;我们身边处处演绎着浓情大爱的“最美”事迹,也不时出现令人寒心的失德行为。正如有人所说,中国的道德状况是一幅“感动与疼痛交织、忧虑与希望同在、主流进步与问题突出并存”的复杂图景。因而,要全面、客观地认识社会道德的“全貌”,对存在的问题不能视而不见、粉饰太平,也不能从一些失德败德现象简单推定出“道德滑坡”的结论。
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告诉我们,社会道德进步从来都不是平坦的、直线的,而是螺旋式上升的,是在战胜各种挑战中不断前行的。种种失德败德现象,是道德前进途中必须跨越的荆棘,是文明发展路上必须经历的磨练。我们既要增强道德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不断推进社会风气的改善,也要以理性、平和的心态来看待,对中华美德的传承光大充满信心和希望。
问题三:谁是造成道德滑坡的根源 主要是精神文化的流失,以前读书都讲君子之道,先学礼义仁智信,学做人做事之道,才教别的,你看现在十几年的教育有多少时间是在教这个的
问题四:是什么原因导致现在道德滑坡。 是不是道德滑坡也是值得商榷的,如果是的话,也涉及许许多多方面,你的问题大到无边无际。需要五百个教授一起去研究五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