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与法律论据

道德与法律论据

发布时间: 2021-01-17 12:09:05

道德比文化法律比道德重要议论文题材

论据(用什么证明)⑴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⑵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⑶次序安排(照应论点);⑷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⑸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3、论证(怎样证明)
⑴论证方法 (须为四个字)①举例论证(例证法)事实论据记叙②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道理论据 议论
③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④比喻论证 比喻在说明文中为打比方,散文中为比喻。
⑵分析论证过程:①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② 辩论赛法律比道德更重要的实例

法律是复最低的道德,也即制法律是保障道德底线的最后防线,从这一点来说可以找出很多法律比道德重要的事例,简单举以下几个例子:

一、关于人治和法治。我们知道,单纯靠道德约束是不可能形成一个民风淳朴的社会,而是必须要法律的制约,让人心存畏惧,同时光靠道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妥协性,标准也是因人而异很难把握,而法律的标准相对比较稳定和确定。

二、道德是不具备强制力的,对于某些人来说,特别是某些纨绔子弟,所谓的道德对他们基本无任何约束力,妄谈道德的话,其实犹如期待人人都成为君子,这也是违背辩证法的,所以对于这些顽固分子,是必须靠法律制裁的,因为不是所有人都能可以为道德所感化。

三、道德地位较高,是基于社会共同性产生的,但社会总需要一条底线,比如真善美的最低标准,比如做人的最低标准等等,这些从道德上基本无法体现,容易让生活价值观出现混乱,这就需要有一条绝对的红线让人无法逾越,那就是法律。

初步思路,可以继续探讨~

③ 自我和本我有什么区别

按照弗洛伊德的陈述,所谓自我,是自己意识的存在和觉醒;本我,则是原始欲望自然表现;而超我,则是社会行为准则及形成的禁忌。

本我代表所有驱力能量的来源。个人心理功能的能量根源于生与死的本能,或者是性和侵犯性本能,这些本能是本我的一部分。在发挥其功能时,本我寻求解除兴奋和紧张以及释放能量。它依据快乐原则来运作,即追求快乐和回避痛苦。依据这样的运作方式,本我寻求立即的完全的释放。它具有一个被宠坏的孩子的品质:当想要得到时,就要得到想要得到的。本我不能忍受任何挫折,没有任何顾忌忆。它不顾任何现实并且能够通过行动或通过想象已经得到想要得到的来获得满足——满足幻想与实际的满足一样的好。本我是没有理性、逻辑、价值观、道德感和伦理信条的。总而言之,本我是过分的,冲动的,盲目的,非理性的,非社会化的,自私的,并且是纵情享乐的。
本我的对立面是超我,也就是人类心理功能的道德分支,它包含了我们为之努力的那些观念,以及在我们违背了自己的道德准则时所预期的惩罚(罪恶感)。人格的这部分结构依据社会的标准来控制行为从而发挥其功能,对好的行为给予奖赏(自豪感,自爱),对于坏的行为则给予惩罚(罪恶感,自卑感,意外事故)。超我能够在非常原始的层次上发挥其功能,所以相对来说经不起现实的检验,也就是说,不能够依据不同的情境来改变自己的行动。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能够分辨思想和行动,就会对某些甚至没有导致行动的想法而感到内疚。此外,个体被非黑即白,全或无的判断所束缚并且追求完美。严格的超我表现为对诸如好、坏、评判、判决等字眼的过度使用。但是超我也能够通情达理和灵活而有弹性。例如:人们也许能够忘记自己或者别人的错,如果是出于意外事故或处于严重压力的情境之下。在成长的过程中,儿童将学会这些重要的区别并且学会不仅是以全或无,对或错,黑与白的方式来看待事情。
理论中第三个结构概念是自我。本我追求愉悦,超我追求完美,而自我则追求现实。自我的功能就是论据现实来表达和满足本我的愿望与超我的要求。本我论据快乐原则进行运作,自我则依据现实原则(reality principle)运作——本能的满足被延迟直到适当的时机,以使多数愉悦包含最小限度的痛苦和否定性的结果。依据现实原则,来自本我的能量可能被阻碍,转移,或者是慢慢地释放,这都得依现实的要求和良知而定。这样的运作方式与快乐原则并不矛盾,而只是代表了满足的暂时中断。用乔治.伯纳.肖的话来说,自我的发挥其功能时要“能够选择最大利益的路线而不是朝着阻力最小的方向去”。自我能够把愿望从幻想中分离出来,能够忍受紧张和妥协,并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相应地发展出知觉和认知的技巧,知觉更多的事物和思考更为复杂问题的能力。例如,人们能够从未来的角度考虑问题并且考虑从长远来看什么是最好的。所有这些品质和本我的不切实际,不可改变,过分的品质是截然相反的。
参考资料:http://phoenixcity.blogbus.com/logs/2005/10/1505862.html

④ 让人遵守法律的论据

“1. 法律是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是保证国家稳定,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
2. 法律为那些凭借行政和道德手段所难以解决的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提供合理有效和安全的解决方法,所以法律是维持社会安定的主要力量。

3. 法律是道德、文化、教育建设的有力保障,道德的规范也要以法律为保障,法律是道德的权力支柱,要维持社会安定主要靠法律。
4. 法律是党的主张与人民意志的统一、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与标志。

5. ***通知明确指出: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对方辩友不知道吗?
6. 法律不仅调整个人行为,而且具有调整全局性社会关系(如阶级关系)的功能,法律是实现国家职能建设社会安定最重要的、经常的、不可缺少的手段,法律较之道德必然起着主导作用!

7. 在存在着阶级斗争、存在道德价值体系对立、需要国家和法律的社会历史阶段,法能不居于主导地位?
8.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指出,要高度重视道德建设对法治的依赖和法制在道德建设中起的决定性作用!

9. 法律对违法分子采取的是其他方法代替不了的教育手段,使犯罪分子在认罪服法的同时,深刻反省,洗心革面,悬崖勒马,弃旧图新。
10. 法律具有的明确性、肯定性、普遍性特点,使全社会成员通过法律清楚地知道,国家提倡和保护什么,反对和禁止什么,从而维持整个社会的安定繁荣。11. 建国以来,有一段时期正是因为忽略甚至否定了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和作用,以致未能防止和制止“文化大革命“的发生,这样鲜活的历史经验教训,对方辩友还是未能吸取马?这令我深感遗憾!
12. 在市场经济利益、欲望的驱使下,人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很容易发生脱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对方辩友还要对道德情有独钟,不是太荒唐了吗?

13.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一段话:“如果有20%的利润,资本家就会去冒险;有100%的利润,就愿意去冒坐牢的危险;有200%的利润就愿意去冒杀头的危险。”中国也有俗话说“财迷心窍”,这种情形在利益分配主要市场化的今天也不例外,这是商品社会的异化带来的,这不是靠思想道德教育能够改变的!

14. 有调查显示当今人们道德认识水平明显提高,但是却存在高认识、低行动,高期望、低参与的状况,这足以说明道德这种理想化的东西太不实用了。
15. 道德是“言义而不言利”的,是一种极高的“圣人”标准,缺乏社会大多数人遵循的准则,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这种纯粹的道德标准,往往因缺乏权利的关怀而被多数人敬而远之,所以,它不可能成为维持社会安定的主要力量。

16. 在此我要奉劝对方辩友应该吸取民法精神,义利兼顾,从传统的道德主义泥淖(nao)中走出来。
17. 在这里我要提醒对方辩友注意:1.法律的服务范围是社会秩序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2. 法律具有国家强制力,有利于约束人的行为。3. 道德对人的作用局限为对人的教化,而法律具有惩戒,保护,预防三大特征。
18. 我们不否认道德是法律的基础,但是一幢高质量的楼房,人们会选择地基呢还是地基以上的漂亮楼层,有形和无形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呀!

如果这个问题让对方辩友更加糊涂,钻入牛角尖,那么我想再打一个比方。对于老鼠而言究竟是猫的画像来得有威慑力还是一只实实在在会抓老鼠的猫更具威胁?同样,无形而主观的道德和实实在在的法律哪个对社会不安定因素更有压制力?这样的比较,我想对方辩友和在座的各位都能看得相当清楚吧?

今年1月11日,台州市发生一起市民哄抢50万现金大案。案发后,公安部门试图让哄抢者依靠自己的道德幡然悔悟,结果无人归还赃款,迫不得已,公安部门只能用法律手段强制进行侦破处罚,才追回31.73万元现金。对方辩友也看到了,面对这样的社会问题,道德根本不起作用,更谈何维护社会安定,显然法律却能很好的解决这一矛盾

⑤ 道德比法律更重要的论据

我觉得道德抄和法律之间的关系已经袭被讨论了很多年,很难说清楚。但是,如果确定一个前提的话,可以找到论据的,也有其意义。我抛砖引玉一下: 道德是法律的一个底线,法律在超越这个底线时,便会成为一个恶法,恶法非法,所以,道德是决定法律能够成为法律的一个规制。 法律规范的导源必然指向原则,原则会指向法律精神,在往上就是价值判断。进行价值判断所依据的决不是法律了,只能是道德。所以,道德是产生特定法律的一个基石。 你可以在想想,我说得着里面也是存在问题的,容易成为对方攻击的靶子。所以,只是一个框架建议罢了。

⑥ 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怎么复习

(一)职业理念
教师职业理念包括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师观三方面。考生在备考的过程中,以理解的形式来记忆重点知识。
这一部分在单选题中的考法侧重理解,往往题干中会给出一段与学校或教师相关的实际行为,从而评价一下学校或教师的行为正确与否以及原因。
材料分析题中材料给出的也是一段教育教学情境,从不同的角度(教师观、教育观、学生观或职业理念),评析材料中教师的行为。
要想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就要认真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涵义以及教师观的转变。
(二)法律法规
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师、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具体的法律条文。对于教师和学生的权利和义务,考生们要学会归类和整理,总结一些常考的法律事例的类型。
同时要尝试着记忆一些比较重要的法律条文。在考试过程中,考察法律条文的内容较多,大家在备考的过程中,要多看法律,多做相关的练习题。
同时,也可以结合关键词复习法以及编口诀的方式解决,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五章第二十二条: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对教师的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进项考核。在这里就可以简单地记忆:对教师考核的内容为德、能、勤、绩四个方面。
(三)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容主要包括职业道德和教师职业行为,考察类型相对固定,做题过程中以理解为主,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教学行为中老师的行为恰当与否,以及原因分析。
在备考的过程中,应重点关注2008年规定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正确处理好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与其他人之间的关系。
(四)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在考查的过程中主要包括文学、科学、艺术三大素养,因覆盖面过于广泛,所以每次考试的侧重点都不一致,有些时候,也会考查一些历史事件,但都以9道单选题的形式来考察。
所以需要考生不仅要掌握考试大纲要求的那些内容,还应积累一些历史常识,不要拘泥于大纲,平时多注重总结,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
(五)基本能力
基本能力这一部分在试卷中分值比重较大,所以需要考生们在态度上加强重视。
关于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要求各位考生平时多读书,学会抓住文章当中的核心。考试中的阅读理解的材料多是从教育杂志或名人名家的作品中抽选出来的一部分小材料。做题过程中要求对材料中的某些句子或作者的观点进行分析总结,要学会从材料中找相关答案。
对于信息处理能力,近两年主要考查的是基本的办公软件,比如说Word、Excel、PowerPoint等的简单操作,在平时操作这些软件的过程中,注意一些常用的图标。逻辑推理能力则是两道逻辑思维的单项选择题,相对比较简单,掌握最基本的逻辑类的相关知识及不同类型题目的解题步骤即可。
写作能力往往是根据一则简短的材料从而提取出相应的观点,以话题的形式考查考生的写作功底。对于教育写作的素材,建议大家多读多背多积累,只有这样才能在考试中能够流畅得写出一篇优秀作文。

热点内容
合同法工程设备购买 发布:2025-05-20 07:21:22 浏览:826
中国民法典各分编草案 发布:2025-05-20 07:20:49 浏览:415
河北省鹿泉市人民法院 发布:2025-05-20 07:07:39 浏览:149
建议具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5-05-20 07:03:18 浏览:559
2014年司考行政法真题 发布:2025-05-20 06:55:05 浏览:132
警察行政法的适用案例 发布:2025-05-20 06:54:22 浏览:297
想法和法学 发布:2025-05-20 06:48:31 浏览:311
巫师道德 发布:2025-05-20 06:22:51 浏览:703
行政法调整的四个关系是 发布:2025-05-20 06:19:25 浏览:785
婚后女人的道德底线 发布:2025-05-20 06:09:15 浏览: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