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行政法的适用案例
A. 警察行政法律责任包括
人民警察有警察法第二十颂大二条所列行为之一的,应当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行政处分分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对受行政处分的人民警察,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降低警衔、取消警衔。
对违反纪律的人民警察,必要时可以对其采取停止执行职务、禁闭的措施。
人民野搭竖警察违反规定使用武器、警械,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给予枝谨行政处分。
人民警察在执行职务中,侵犯公民或者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给予赔偿。
...................................................................
B. 人民警察违法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一、
(一)对实施违法行为的人民警察的行政处分和刑事处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规定:人民警察不得实施下列行为:散布有损国家声誉的言论,参加非法组织,参加旨在反对国家的集会、游行、示威等活动,参加罢工;泄露国家秘密、警务工作秘密;弄虚作假,隐瞒案情,包庇、纵容违法犯罪活动;刑讯逼供或者体罚、虐待人犯;非法剥夺、限制他人人身自由,非法搜查他人的身体、物品、住所或者场所;敲诈勒索或者索取、收受贿赂;殴打他人或者唆使他人打人;违法实施处罚或者收取费用;接受当事人及其代理人的请客送礼;从事营利性的经营活动或者受雇于任何个人或者组织;玩忽职守,不履行法定义务;其他违法乱纪的行为。
如果人民警察实施了上述行为之一的,应当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追究刑事责任及给予行政处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第48条的规定,人民警察违反规定使用武器、警械,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三)降低或取消警衔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第48条的规定,对受行政处分的人民警察,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降低警衔、取消警衔。
(四)停止执行职务、禁闭的措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第48条规定,对违反纪律的人民警察,必要时可以对其采取停止执行职务、禁闭的措施。
(五)承担侵权赔偿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第50条规定:“人民警察在执行职务中,侵犯公民或者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给予赔偿。”
二、人民警察的行政处分
1、行政处分概念
行政处分是行政机关对违法、违纪的国家公务员所给予的内部行政惩戒。根据国家公务员法的规定,国家公务员实施了违纪违法行为,尚未构成犯罪的,或者虽然构成犯罪但是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给予行政处分。
人民警察的行政处分是指警察机关依法对违法、违纪的警察人员所给予的警察内部行政惩戒行为。是警察机关依照法律和有关规章,给所属的违法或违纪警察人员的一种行政制裁,同时又是被处分人的行政责任的体现形式之一。行政法律责任从责任主体上说,行政责任与行政违法是对应的;从责任内容上说,行政责任与违法、违纪又是相互衔接的。据此,行政处分是人民警察因违反行政法规范、违反纪律而依法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是行政违法引起的法律后果。
2、人民警察行政处分的特征
人民警察行政处分责任是是一种内部行政惩戒行为;人民警察行政处分是一种独立的法律责任;人民警察行政处分是警察人员行政违法违纪引起的法律后果。 三、对人民警察行政处分的种类
人民警察法对人民警察人民警察的行政处分的种类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第48条规定,对人民警察的行政处分可分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六种。
(一)警告指对犯有一定错误或有过失的警察人员进行警示、告诫的一种行政处分行为。 (二)记过指将警察人员已经实施的过错行为进行登记。并直接影响警察人员当年评优选先等资格的一种行政处分行为。
(三)记大过指将已经实施的过错行为登记起来,并记入个人档案,直接影响当年评优选先等资格,影响晋升工资、职务等一种行政处分行为。
(四)降级指行政机关对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所犯错误的个人,进行降低职务或级别的一种行政处分。
(五)撤职指对违反有关规定的警察人员,按照法定程序和法定事由,经单位领导集体研究决定,向有管辖权的人事部门提出处分意见,经审批后,对其担任的职务进行撤销,不再担任该职务的一种处分。
(六)开除指对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警察人员,经过法定程序和出现法定事由,经警察机关、行政机关所作出开除公职的一种处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第48条第2款规定:“对受行政处分的人民警察,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降低警衔、取消警衔。”在处分期间,不能享受正常的晋升职务、级别,其中受警告以上的行政处分的,不得晋升工资档次。由于警衔只在人民警察中实行,不涉及其他的国家公务员。因此,不宜把降低警衔、取消警衔列入国家公务员统一适用的行政处分种类之中。警衔降级的处分仅是针对人民警察警衔管理工作而言,不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所规定的行政处分相提并论。
除行政处分外,在行政机关内部的人事管理活动中,对国家公务员个人作出的具体人事处理决定,还有定级、考核等次、降职、免职、回避、晋级、增资、辞职、辞退以及退休等涉及其个人权益的决定。
C.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案例分析 某区公安分局治安联防队员刘某在办公室发现正在等侯传唤的自己的仇人李某,
1.刘某的行为属于滥用职权的行为,其利用职务之便报复有私仇的对象。
2.不可以,刘某的行为是其个人的独立行为,与正常的行政工作无关。刘某要对此事负全责,并负责对李某的民事赔偿。
D. 两个行政法案例分析(急)
一、1.属于行政纠纷。2.存在。相关法律规定,警察在下班期间如果遇到违法行为的内,应当及时干预制容止,打击违法犯罪。3.存在,徐某属于公务行为,行政主体是徐某所在的交警大队。
二、不存在。因为此案中双方中一方是职工甲,是自然人,一方是农场,农场不是行政机关,不具有行政机关的特征,甲与农场签订的合同属于民事合同,他们之间的纠纷是民事纠纷。因此农场无权对甲进行处罚。
E.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一、合法行政原则
合法行政原则是行政法的首要原则,属于形式法治的范畴,在结构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法律优先(法已规定不可违),是消极意义的合法行政,是指行政机关实施管理活动时,应当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不得违背已有的相关规定。比如某乡派出所就小新与小胡之间打架斗殴事件,做出2000元的罚款。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派出所可以做出警告或500元以下的罚款。从该法条中可以看出,法律对派出所实施的活动已经给予明确规定,而本案乡派出所的行为显然超越了法律规定的范围,既违背了法律优先原则。
2.法律保留(法无规定不可为),是积极意义上的合法行政,是指行政机关不得法外设定权力,对于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事情,不可以作为。比如说法律明确规定对于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来设定,此为法律保留。故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若设定行政处罚,则该行政法规违背法律保留原则。
二、合理行政原则
合理行政原则主要在于控权,是指行政机关作出的决定应当具有普通人所能达到的合理与适当,符合一般社会的价值追求,属于实质法治的范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公平公正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平等对待行政相对人,不偏私、不歧视。比如说小新与小胡同样是开车闯红灯,由于该交警与小新是大学同学,因此仅对小新予以口头警告,而对小胡做出500元的罚款。可以看出交警并没有平等对待,故违背了公平公正原则。
2.考虑相关因素。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决定时,需要考虑与案件有关的各种因素,不得考虑无关因素。像星座、相貌、性别、亲属关系、同学关系等这些因素就是无关因素。上述案例中,交警考虑小新是自己的大学同学,仅对其做出口头警告。可以看出交警的行为明显考虑的是无关因素,故违背了合理行政原则。
3.比例原则。
第一,合目的性。行政机关所采取的行政措施必须符合法律目的。比如拆迁为了旧城改造等公共利益,但如果是领导为了中饱私囊,这显然与最初目的相悖。
第二,适当性。是指行政机关所采取的措施与手段存在正当性。比如行政机关为了达到目的,采取“断水、断电、夜间执法”等执法方式,明显执法手段不合理。
第三,损害最小。在行政机关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实现行政目的的情况下,应该采取对当事人损害最小的方式。比如说行政机关在拆除两层违章建筑就能达到行政目的时,而采用了拆除五层建筑,这明显违背了损害最小原则。
三、程序正当原则
在行政法律规范当中,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同样重要,两者相辅相成,从而更加充分保障当事人的利益,具体包括:
1.行政公开。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灯光是最好的警察,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接受公众监督,避免腐败。比如行政机关举行听证时,原则上要公开,除非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除外。
2.公众参与。在行政机关作出重辩竖要决定时,应当听取公众意见。比如行政机关在举行听证时,不光要告知当事人的事实、理由和主要依据,还要听取他们的陈述和申辩,最终达到结果公正。
3.公务回避。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责时,与相对人存在利害关系时,为了确保最终结果公平公正,应当回避。比如小杨打架斗殴,父亲老杨在公安局工作,在处罚小杨时就需要回避。
四、高效便民
1.行政效率原则。首先是应当积极履行法定职责,禁止不作为。其次要遵守法定时限,禁止不合理延迟时限。
2.便利当事人原则。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始终要坚持以民为本、执法为民的理念,禁止增加当事人的负担。
像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一次性告知;七证合一;公安机关网上受理案件,群众可进行网上报案;设置便民服务窗口,24小时接待民众;公安机关进行案件分类分流,在短时间内高效解决案件。这都体现了政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利益,更好地履行高效便民原则。
五、诚实守信原则
1.行政信息真实原则。行政机关公布的信息应当全面、准确、真实。
2.信赖利益保护原则。非经法定事由并经法定程序,行政机关不得撤销、变更已经生效的行政决定。因法定事由需要撤销、废止、变更行政决定的,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并对行政管理人因此而遭受的财产损失予以补偿。
那么现在回过头来再看课前那道题,县政府发布通知,对于广泛吸纳残疾人就业的企业,将按照人数给予金钱奖励,某企业一次性吸纳5名残疾人就业,但政府拒绝支付奖励金。试问县政府的行为违背了那个基本原则?本案中,对于县政府发源腊的通知,公民基于信赖而实施了相关行为,而最终县政府并未实际履行承诺,其行为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可以携裂大看出考题中若出现类似的政府出尔反尔的行为,考生应当注意该题考查的就是诚实信用原则。
六、权责统一原则
1.行政效能原则。法律法规应当赋予行政机关相应的执法手段,确保政令统一。
2.行政责任原则。行政机关违法或不当行使职权,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对于权责统一原则的考查,题目中常见的表现有: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等相关词眼。比如交警依照交通安全法对违章司机进行罚款、扣分、暂扣或吊销驾照,如果交警滥用职权随意罚款,依法应承担责任。这就是权责统一原则的体现。
F. 如何理解和适用没收、扣押、收缴等执法手段的相关规定 详细�0�3
"没收、扣押、收缴"等执法手段的相关规定 "没收、扣押"等措施,是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经常用到的执法手段。
2004 年1 月1 日施行的(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以下简称《程序规定))中,新增加了一种"收缴"措施。在具体办案过程中,如何合法地使用这些手段,对公安民警依法办案和依法行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1、没收的概念:没收是国家机关对违法行为人的财物强制无偿收缴的一种处罚。 没收有行政法和刑法上的区别:刑法上的没收是由司法机关依照刑法规定,对触犯刑律的犯罪分子所给予的一种刑罚处罚;
而行政法上的没收,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据行政管理法律和法规将违法行为人的非法所得、实施违法行为的工具和设施、违禁物品等强制无偿收归国有或封存、销毁的一种行政处罚措施。
1996 年10 月1 日施行的《行政处罚法》第八条明确规定:"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属于行政处罚的种类之一。
2、对《程序规定》中"没收"概念的理解和适用。 2004 年1 月1 日起施行的(程序规定》,
通篇十五章205 条,却没有用单独的章节和条文对公安机关常用的行政处罚措施和行政强制措施进一步予以明确,这给民警在理解和适用"没收、收缴、扣押"等措施时带来一定的难度。
《程序规定》第一条就开宗明义地指出该规定的制定依据就是《行政处罚法》及其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
《程序规定》第177 条的规定与《行政处罚法》第53 条的规定相一致,在此就不再赘述。对于没收措施的性质和对象,(行政处罚法》第8 条已经做出明确规定。
即"没收"的性质是一种行政处罚措施,它与《刑法》中的"没收财产"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也有别于其他的行政强制措施。
《行政处罚法》规定,没收的对象只能是"违法所得和非法财物"。
因此,我们在运用《程序规定》中的没收措施时,
就应该严格遵守《行政处罚法》对没收对象的规定,只能对违反公安行政法律法规的违法行为人的"违法所得和非法财物"进行没收。
这里的违法所得是指违反国家法律规定,采用非法手段或不正当方法所获得的收人和利益;
(6)警察行政法的适用案例扩展阅读:
第四十八条 在边远、水上、交通不便地区,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依照本法第三十三条、第三十八条的规定作出罚款决定后,当事人向指定的银行缴纳罚款确有困难,经当事人提出,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可以当场收缴罚款。
第四十九条 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当场收缴罚款的,必须向当事人出具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罚款收据;不出具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罚款收据的,当事人有权拒绝缴纳罚款。
第五十条 执法人员当场收缴的罚款,应当自收缴罚款之日起二日内,交至行政机关;在水上当场收缴的罚款,应当自抵岸之日起二日内交至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应当在二日内将罚款缴付指定的银行。
第五十一条 当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到期不缴纳罚款的,每日按罚款数额的百分之三加处罚款;
(二)根据法律规定,将查封、扣押的财物拍卖或者将冻结的存款划拨抵缴罚款;
(三)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五十二条 当事人确有经济困难,需要延期或者分期缴纳罚款的,经当事人申请和行政机关批准,可以暂缓或者分期缴纳。
第五十三条 除依法应当予以销毁的物品外,依法没收的非法财物必须按照国家规定公开拍卖或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或者没收非法财物拍卖的款项,必须全部上缴国库,任何行政机关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私分或者变相私分;
财政部门不得以任何形式向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返还罚款、没收的违法所得或者返还没收非法财物的拍卖款项。
第五十四条 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对行政处罚的监督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行政处罚的监督检查。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罚,有权申诉或者检举;行政机关应当认真审查,发现行政处罚有错误的,应当主动改正。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人大网-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
G. 行政法案例分析求助
1.属于公务行为,因为交警是以工作的身份进行处罚的,是属于公事行为,不是以私人身份所版进行的活权动!
2.保持沉默的权力.申诉权
3.就是向交警部门提出申诉,如果对交警部门的裁决还不满,可以向其上级机关或同给人民政府再请求行政复议,最后还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行政诉讼!(行政复议---又称诉愿,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管理相对人),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害其合法权益,依法向有复议权的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受理申请复议的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对引起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的活动)!(有权受理行政复议的行政机关有:上一级行政机关,包括主管机关,上一级人民政府和所属的同级人民政府,原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或本级人民政府,专门行政机关.
4.法院当然有权变更公安交警管理机关的行政处罚了.只要是行政部门做出了违法的行政行为,法院就能依法处理!从第3点就已以经说得很明白了!
希望上面的回答可以帮到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