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好的道德
❶ 人的美好品质有哪些
人的美好品质:精益求精、勤劳、善良、节俭、热情、助人、细致、认真、责任心、同情心、宽宏大度、爱憎分明、勇于承担、坦诚、直爽、乐天、坚韧不屈、刚强、懂得报恩。
品德,即道德品质,也称德性或品行,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品德就其实质来说,是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在个体身上内化的产物。从其对个体的功能来说,如同智力是个体智慧行为的内部调节机制一样,品德则是个体社会行为的内部调节机制。
(1)有哪些好的道德扩展阅读:
道德是发展先进文化,构成人类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我们通常讲的道德是指人们行为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道德的定义可以概括为:对身边的人充满善意,对社会有所贡献。
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调节人们之间和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道德总是扬善抑恶的。道德与法律不同,它是依据社会舆论、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来判断一个人的品质,主要依靠人们自觉的内心观念来维持。
道德一词由来已久。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古代的著作中就出现了“道德”这个词语。“道”表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则;“德”表示对“道”认识之后,按照它的规则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当。
从中国儒家的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开始,千百年来.人们就一直重视道德问题。品德是多方面的,良好的品德包括:“爱心”、“尊敬”、“言谈举止”、“团结友爱”等。
❷ 良好的道德行为有哪些
马克思主义对道德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回生活及其行答为的准则和规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这是一种道德相对主义,与之相反的主张则称为道德绝对主义。道德很多时候跟良心一起谈及,良心是指自觉遵从主流道德规范的心理意识。
各种文化中的道德观
相较于西方文化自古希腊以来把道德视为一个独立分离的单元(哲学中的伦理学),中国古代并没有特别把道德领域(Moral)跟非道德领域(Amoral,异于指不道德的Immoral)切割开来(中文道与德两字经常并用,对真善美三者亦无明显区隔):两者之间界线模糊又经常融为一体(儒家理想的天下观即为一例,文史哲不分亦为一例,大体上是受到阴阳五行及天人合一思路的影响);希伯来、伊斯兰和印度文化中,道德附属于宗教,例如耶和华或安拉或法 (印度哲学),并不是独立的单元;原始部落中(非洲人、印地安人、澳洲土著、台湾原住民等),道德通常附属于传统习俗,亦非独立单元。
❸ 良好道德有哪些
我国儒学大师孔子提出:“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论断。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指出:“从出生到六岁是人生最中要的一个时期。儿童的习惯、语言、技能、思想、态度情绪等,大都要在此打好基础,如果基础答好了,那健全的人格,成功的人生也就随之而来。”这些道理无不证明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在教育中的独特价值。叶圣陶先生提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所以教育对幼儿来说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幼3家3儿童
“习惯养的好,终生受其富,习惯养不好,则终生受其害。”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决非一暴十寒所能奏效。需要我们不失时机的把道德行为习惯的教育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当中去。成人要捕捉各种教育契机,将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放在幼儿起床、盥洗、吃饭睡觉待人待物、整理日常生活用品等生活当中,帮助幼儿领会社会道德的要求与期望。引导幼儿知晓道理,指导他们付诸行动,反复练习,从而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幼4家4儿童
那么我们在教育中应当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呢?幼5家5儿童
1、 通过游戏,2、 知行合一。幼6家6儿童
人的道德面貌必须经过一定的道德行为、举止表现出来。幼儿道德品质的形成最重要体现在其道德行为习惯上。在游戏中,通过角色扮演、移情训练、情感体验、榜样示范等方法,幼儿在热闹和体验行为现象的过程中,逐步领会公正、合群、协作、耐劳等社会的道德要求和期望,不断调整和选择自身的行为规范,改正缺点和不良习惯。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知行合一,反复练习,持之以恒,就成为稳定的道德行为习惯。因此,幼儿对游戏的强烈需求和浓厚兴趣,成为他们自觉的巩固正确的道德认识
。在游戏中学到正确的行为标准和道德规范会迁移到实际生活中去,有利与幼儿在今后的现实生活中遵循和养成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团结互助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幼7家7儿童
3、 善于发现,4、 抓住契机。幼8家8儿童
孩子的日常生活到处都隐藏着各种契机。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这些契机。比如有的幼儿吃饭的时候,把饭菜撒的满桌满地。拿点心的时候,在点心盘里挑来挑去,洗手的时候为了抢水龙头和同伴争吵……这时老师最容易观察幼儿的内心世界,也是教育幼儿的最好时机。幼儿能否与同伴团结友爱,能否爱护公物,能否尊重承认的劳动等,都是生活中点滴形成的。幼9家9儿童
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很多很多,只要我们抓住契机,即使进行随机教育,就能有针对性的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幼10家10儿童
5、 行为先,6、 不7、 断实践。幼11家11儿童
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说明陶行知非常重视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好习惯。他主张在做中养成好习惯。他更认为要养成某种习惯,要随时随地加以注意,躬行实践,才能收到相当的效果。他在《教育的新生》一文写到“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有行动之勇敢,才是真知的收获。”幼12家12儿童
某位教育家说过:“一个人种下去行为,收获的是习惯。种下去习惯,收获的是性格。种下去性格,收获的是命运。”正因为如此出现了违章开头的一幕。培养孩子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晚场的,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日积月累才能完成。幼13家13儿童
8、 家庭教育,9、 以行导行。幼14家14儿童
幼儿出生后接触的第一环境便是家庭。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习惯的形成。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教育孩子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首先要一个良好的家风为根本。才能培养出美好的品德习惯并持之不懈地地促使其成长。家风不好而想使子女心灵好;道德美好,培养不周而想使子女心灵好,道德美好的,培养不周而想使子女身心活泼,犹如投身污泥而望其一尘不染,不事耕耘却望芽苗成长一样,简直是一种奢望。”因此,“对于尚未成熟的幼儿,家风是最好的老师。”幼15家15儿童
培养孩子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是父母的天职,父母要言传身教,以行异行,为子女作出榜样。要想给孩子培养出好习惯是不可能的。总之,好习惯是父母给孩子一生最好的礼物。幼16家16儿童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人格教育,端赖六岁一前。凡人生、态度、习惯、倾向皆可在幼稚时代立以适当基础。如果这一时期能初步形成两好的道德行为规范,那么将会使一个人终身受益,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才华,实现自我价值,体验成功。
❹ 你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哪些方面会表现的比较好
从形式来看,道德包括一个人的言论和行为两大方面;从内容来看,道德包括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等方面。
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词,道是方向、方法、技术的总称;德是素养、品性、品质。道德双修是人生的哲学。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
道德作用的发挥有待于道德功能的全面实施。道德具有调节、认识、教育、导向等功能。与政治、法律、艺术等意识形式有密切的关系。中华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以仁义为基础的道德。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这是一种道德相对主义,与之相反的主张则称为道德绝对主义。道德很多时候跟良心一起谈及,良心是指自觉遵从主流道德规范的心理意识。
(4)有哪些好的道德扩展阅读:
表征个人道德的总体特点的范畴。简称品德。指体现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并具有稳定性倾向的个人的道德意识和行为的特点。道德品质表现在——
❺ 形容一个人道德好的事件有哪些
拾金不昧,乐于助人。扶老奶奶过马路,勇斗地痞小偷。
❻ 形容一个人道德品质优劣都有哪些词形容越多越好…………
你好!
高尚
龌龊
助人为乐
一毛不拔
坦坦荡荡
低三下四
宽宏大量
小肚鸡肠
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❼ 好品德的成语有哪些
[不同流俗]流俗:流行的习俗。与世俗习气不同。形容品德高尚。
[玉洁松贞]象玉一样洁净,如松一般坚贞。形容品德高尚。
[孚尹旁达]指玉的色彩晶莹发亮,比喻品德高尚纯洁。
[桂折兰摧]比喻品德高尚的人亡故。
[斗南一人]斗南:北斗星以南。指天下,海内。指天下绝无仅有的人才。形容品德或才识独一无二。
[朝阳鸣凤]比喻品德出众、正直敢谏之人。
[孚尹明达]指玉的色彩晶莹发亮,比喻品德高尚纯洁。同“孚尹旁达”。
[冰壸秋月]比喻人品德清白廉洁。
[如坐春风]象坐在春风中间。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
[渊亭山立]比喻人品德如渊水深沉,如高山耸立。同“渊渟岳峙”。
[高山仰止]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高山仰之]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同“高山仰止”。
[砥砺琢磨]琢磨:雕刻和打磨玉石。比喻磨练自己的品德,在学业上不断上进。
[抱宝怀珍]怀:藏有。比喻人具有美好的品德、才能。
[握瑜怀瑾]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
[德浅行薄]行:德行、品行。指品德、操行浅薄。
[出口入耳]指品德、才能超出同类之上。
[衣冠禽兽]穿戴着衣帽的禽兽。指品德极坏,行为象禽兽一样卑劣的人。
[不肖子孙]不肖:不象,不贤。指品德差,没出息,不能继承先辈事业的子孙或晚辈。
[出类拔萃]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伸为聚集。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道德文章]指思想品德和学识学问。
[怀质抱真]指人格和品德纯洁高尚,质朴无华。同“怀真抱素”。
[怀真抱素]真:纯真。素:质朴的本色。指人格和品德纯洁高尚,质朴无华。亦作“怀质抱真”。
[德容兼备]德容:指女子的品德和容貌。兼备:都具备。品德和容貌都非常好。
[才高行厚]厚:不可轻薄,端谨。指才能高,品德端谨。
[酒色财气]旧时以此为人生四戒。泛指各种不良品德、习气。
[贤贤易色]本指对妻子要重品德,不重容貌。后多指尊重贤德的人,不看重女色。
[妒能害贤]贤、能:有德有才的人;害:陷害。嫉妒有才能的人,陷害贤明的人。指容不下才能、品德比自己高的人。
[万古长存]万古:千秋万代。指某种好的精神或品德永远存在。
[敬老恤贫]老:年老的人。尊敬老人,怜恤家境困苦的人。形容人有恭谨慈爱的美好品德。
[怜贫敬老]老:年老的人;怜:怜恤。尊敬老人,怜恤家境困苦的人。形容人有恭谨慈爱的美好品德。
[敬老怜贫]老:年老的人;怜:怜恤。尊敬老人,怜恤家境困苦的人。形容人有恭谨慈爱的美好品德。
[青天白日]指大白天。也比喻明显的事情或高洁的品德。
[好生之德]好生:爱惜生灵。指有爱惜生灵,不事杀戮的品德。
❽ 做人需要哪些品德,越多越好
“人”字的结构只有一撇一捺,但是真正写好却非易事。一划朝天,两笔踏地,意为顶天立地。做一个好人不见得非得顶天立地,但起码要对得起良心。如果你是一个受人尊敬的人,那么,你应该三思而行,远见卓识,深谋远虑。
做人要有良好的品德人。真实良好的品德包含两层意思:一曰诚信;二曰坦率。“君子修身,莫善于诚信。”这是古人对诚信的认知。现实生活中有两种人:一种人做事时总想是否有利于自己做好人,一种人做事时只想是否能把事做好。这又不禁使我想起历来争议颇多的海瑞。海瑞是那种只想把事情做好的人,到头来便也只有落得四面树敌,清苦一生,无人送终的境地。他死后的一口薄棺还是朋友出钱买的,何其悲哉?这就不难看出,做人比做事更为重要。那么,在现实的社会里怎么样做人,以我之见:
要有宽厚善良的心。宽厚善良是一种胸怀,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它包含三个内容:第一要有宽容之德。有人说,世界上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广阔的是人的胸怀。这句话很有哲理。其实,人的内心蕴藏着很大的包容性,你越是宽容他人,就越容易获得尊重。有句古训叫做“律己当严,待人当恕”。冰释前嫌可以换来理解、换来和睦、换来友谊,而耿耿于怀只会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当然,宽容并不是无原则地由其肆意妄为,而是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给他人以足够的空间和改过的机会,做到宽厚而严肃、柔和又坚定。第二要有厚道之品。厚道是人性中的真善美,它是以心换心,以情换情。厚道不是懦弱,也不是无能,而是一种气度、一种雅量。厚道的人心底无私、襟怀坦荡、光明磊落,心灵清澈而见底。第三要有善良之心。每个人都应该学会与人为善,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素昧平生之人有难,拔刀相助,是谓小善;危难之际,赴汤蹈火,舍生取义,是谓大善。但是不管是小善还是大善,只要永远有一颗善心,便足以让你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要有品行端正的态。古语讲“先修身而后求能。”客观地指出了人的修养、品行对于个人价值的重要性。一个品行不端的人,仕途上也许能够上升到一定层面,但最终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所以,有了好的人品作保证,做人才有底气,做事才会硬气,为人才有正气。品行端正至少包含三层意思:第一要正直。一个正直的人,会体现出巨大的人格魅力。人生在世,只有把自己这个“人”字写正了,才会有服众的底气和被尊敬的资格,真正做到“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第二要严谨。严谨是对生活负责任的一种态度,是遵守客观规则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对自己修身的更高要求。要把“严谨”二字时刻悬于脑际,慎言、慎行、慎独、慎思;第三要忠诚。“忠诚”是对一个人生活中所扮演的各种角色是否合格的一个检验标准,是惠及他人的一种大德。人各有所事,便应各有所忠,
要有诚实守信的意。诚信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线,是维系和保持人与人之间正常交往、关系融洽、和谐相处的关键所在。“君子修身,莫善于诚信。夫诚信者,君子所以事君上,怀下人也”。诚信也是现代社会最昂贵的资本,没有诚信交不了朋友,没有诚信谈不成生意,没有诚信干不了大事。如果说起话来油腔滑调,做起事来虚无缥缈,你的形象就会大打折扣,你在这个圈子中就不好立足了。而为人要做到真实可信,就必须保持一种坦率的态度。所谓坦率,就是实事求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直截了当、开诚布公、直奔主题,不弄虚作假、不言而无信,不耍小心眼、不搞小动作,做到心底无私、襟怀坦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因为真心换真心、真情换真情,坦率要比虚伪建立的关系更持久,真诚要比圆滑换来的友谊更珍贵。
要有责无旁贷的愿。人生于天地间,各有责任。对忠诚是一种责任,对亲人的关怀是一种责任,对朋友的帮助也是一种责任,等等。你扮演的角色越多,承担的责任也就越多;作为一个人,就要忠于家庭、忠于亲人;不要让自己成为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人。只要能够做到诚信而坦率、正直而忠诚、宽厚而善良、严谨而负责,你就是一个合格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由此可以这样说, 人生的一切成功,归根到底,都是做人的成功;人生的一切失败,归根到底,都是做人的失败。
❾ 什么是良好的道德品质
个人在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特点和倾向。
❿ 我们的道德好习惯有哪些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在社会集体生活中,人们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协调彼此的关系,便产生了调节行为的准则。人们不仅根据这些准则来评论一个人的行动,而且也根据这些准则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当一个人按他所处的社会集体的行动准则去行动时,我们就说他的行动是合乎道德的;一个人不按这个集体的行动准则或是直接违反这个集体的行动准则去行动时,我们就说他的行动是不道德的。在阶级社会里,道德是各个阶级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利益的反映,它具有阶级性;各个阶级都有自己的道德准则。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它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服从于整个社会发展的规律,它是伦理学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
道德品质是社会道德现象在个体身上的表现。一个人常常依据一定的行为准则采取某些有关道德方面的态度、言论和行动。道德品质就是指一个人在一系列有关道德的行动中所反映出来的那些经常而稳固的倾向和特征。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下和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它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道德品质作为个体现象,它的形成和发展既依存于客观的社会生活条件,也有赖于人的心理发展的规律。因此,道德品质就成了心理学的一些分支(如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所研究的对象。
任何一种道德品质都包含有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动三种基本成分。这三种基本成分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的。一般说来,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产生的根据,道德情感又影响着道德认识的倾向;道德行动是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指导与影响之下,通过一定的练习和锻炼形成起来的;同时,道德行动又可以巩固、发展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因此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就是这些基本成分共同发生作用的一种综合过程。学生具有道德品质不只是具有道德认识、道德情感,而且要表现为道德行动,许多道德行动还应该培养成牢固的习惯。
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矛盾斗争的过程。这一发展过程每达到一定的时间或程度,就会发生质变,表现出发展的阶段性来。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动有着质的区别,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当然,这种差异也表现在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身上。
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可以从各个不周方面去进行,有时可以从培养学生道德行动和习惯开始,有肘可以从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着手,有时可以从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做起,不能机械地遵循由道德认识到道德情感再到道德行动和习惯的途径。但是只有在这些基本的心理成分都得到相应的发展时;道德品质才能更好地形成。
在我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道德品质教育的内容、要求和方法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决定的,是党和周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条例明:确规定的。但是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由于知识经验的局限性,由于心理活动的某些特点,学生的道德认识同成人往往并不完全相同;他们的道德情感和表现出来的行动的特征,尽管家长和教师都很熟悉,但可能并不真正理解它。因此在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时,还必须考虑到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心理活动的规律性。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发展的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不是由社会影响和教育要求直接转化的简单过程。道德教育的效果不仅依赖于各种外部条件,同时也依赖于学生本身的各种内部条件。所以,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工作是十分复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