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志向
⑴ 树木没有根就不能生长,人没有志向就不能有大的作为,这和什么意思相同
被扣住的木头生于浅滩;一座九层的高塔,从地上升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被扣住的粗木头的长度像针一样细,这座九层楼的高塔是用一篮子土做成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资料来源:《春秋李二》《老子》第六十四章。
从“大小”的角度,老子阐述了事物的发展变化的法律,折叠“木”,“台湾九层”,“旅行”的东西。
从“相信”,“累从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生动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是由微小的事情。与此同时,还告诫大家,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坚强的意志,从小事做起,才有可能成就伟业。
人要成就大事,必须从基础做起,要成长为大树,要从一棵小树做起;要做一个塔,从小块土开始;要走一千英里,就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
2018年是新时代的开局之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今后30年多的发展规划了蓝图。要把蓝图变成现实,我们必须一步一个脚印。“累土”是我们一步一步做的,“九层平台”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
(1)道德经中志向扩展阅读:
《道德经》的主题是“道德本性”。
“道法性”是《道德经》老子思想的精髓。“道”是《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创造的动力源泉。“德”是“道”在伦理学领域的发展和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和常识上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又与西方自然法有所不同。法应仿效自然之道,发挥其辩证的反转化作用。
在哲学上,“道”是万物始发之母,阴阳的对立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万物发展的规律是物极而反。在伦理上,老子提倡简朴、无私、安静、谦逊、温柔、软弱、淡泊自然的美德。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不干涉内政,不扰民,与外界和平共处,反对战争和暴力。这三个层次构成《道德经》的主题。
使《道德进步的结构逻辑的“物理、哲学、伦理和政治”,从自然的道德美德,最后的想法最终理想的政治和治理的方法。即从自然秩序中找到通向理想社会秩序的光明道路。
⑵ 你从《道德经》里学到了什么
5000多个字,老子表达了自己的思想,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包罗万象。难在遵循与实践,有这内份豪情豪胆容的人也不多。现代来讲,世人纷杂,物欲横流,因此现代懂道的人寥寥无几更在及少数。我认为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自然无为,清净不私,以此为核心修炼道德经。
⑶ 树没有根就不能生长,人没有志向就不会成功。根据意思写名句。答案
名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译文:合抱的粗木,是从细如针毫时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一筐土一筐土筑起来的;千里的行程,是一步又一步迈出来的。
出处:春秋 李耳《老子》第64章
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老子阐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说明“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人要做成大事,就必须从基础做起,要长成一棵大树,要从一颗小树苗做起;要堆成一个高台,要从一点一点的土开始;要走出一千里路,要从一步一步迈出做起。2018年是新时代的开局之年,十九大描绘了未来30多年的美好蓝图,要把美好蓝图变成现实,就必须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那就是“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累土”就是我们现在一步一步的工作,“九层之台”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
(3)道德经中志向扩展阅读: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这三个层面构成了《道德经》的主题,同时也使得《道德经》一书在结构上经由“物理至哲学至伦理至政治”的逻辑层层递进,由自然之道进入到伦理之德,最终归宿于对理想政治的设想与治理之道。也就是从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会秩序的光明正道。
⑷ 看了下道德经,不知我这样理解老子的道对不,老子说道是水,利万物不利己,百折不挠的志向,没有任何险阻
老子所说的“道”,不是指具体的哪一样东西,所谓“大道无形”。“道”其版实是宇宙万物的权发展规律,是自然存在的,但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同时又是自然界所有事物所必须遵从的。“道可道,非常道。”——能够形容的出来,讲得出来的道,并非是真正的道。就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