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执御道德经

执御道德经

发布时间: 2021-01-19 20:55:29

Ⅰ 关于品德的论语

论 语 名 言(一)

【原文】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
【译文】 朋友从远方来了一起切磋交流知识,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

【原文】 有教无类。-<卫灵公>
【译文】 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原文】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
【译文】 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原文】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
【译文】 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原文】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译文】 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原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宪问>
【译文】 不忧虑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担心自己没有本事。

【原文】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述而>
【译文】 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我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原文】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译文】 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原文】 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宪问>
【译文】 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

【原文】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子张>
【译文】 子张说:“实行德而不能发扬光大,信仰道而不忠实坚定,怎么能说有,又怎么说他没有?”

【原文】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文】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选择对的一面学习,看到他不对的地方就改正它。

【原文】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译文】 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原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译文】 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原文】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卫灵公>
【译文】 暂时没有长远的困难,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原文】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
【译文】 在考虑自己站得住时,也要想到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这是一个做仁者的处世态度。

【原文】 “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阳货>
【译文】 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就是仁人了。

【原文】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泰伯>
【译文】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原文】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 >
【译文】 孔子称赞卫国大夫孔圉,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

【原文】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
【译文】 求知时在心里要有一种生怕追赶不上那样的感觉,对学过的又好像有一种生怕丢掉什么的感觉。

【原文】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译文】 只读,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原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
【译文】 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的吗

【原文】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文】 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那么他就可以当老师了。

【原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译文】 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兴趣是最好的导师。

【原文】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
【译文】 我曾经整天不吃饭,彻夜不睡觉,去左思右想,结果没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去学习为好。

【原文】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为政》
【译文】 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

【原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
【译文】 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时,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举一反三,那就不再教他了。

【原文】 君子不器。-《为政》
【译文】 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原文】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颜渊>
【译文】 政就是正的意思。您本人带头走正路,那么还有谁敢不走正道呢?

【原文】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为政》
【译文】 提拔正直无私的人,摒弃邪恶不正的人,老百姓就会服从了;反之,则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原文】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译文】 静默思考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困难呢?

【原文】 过则勿惮改。-《学而》
【译文】 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原文】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泰伯>
【译文】 孔子说:“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

【原文】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
【译文】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原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卫灵公>
【译文】 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

【原文】 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尧曰>
【译文】 尊重五种美德,排除四种恶政,这样就可以治理政事了。五种从政美德:君子要给百姓以恩惠而自已却无所耗费;使百姓劳作而不使他们怨恨;要追求仁德而不贪图财利;庄重而不傲慢;威严而不凶猛。

【原文】 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尧曰>
【译文】 四种从政恶习:不经教化便加以杀戮叫做虐;不加告诫便要求成功叫做暴;不加监督而突然限期叫做贼,同样是给人财物,却出手吝啬,叫做小气。

【原文】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里仁>
【译文】 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原文】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译文】 君子明白大的道义,小人只知道图小利。

【原文】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译文】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地方。

【原文】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译文】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地方。

【原文】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
【译文】 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原文】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里仁>
【译文】 不怕没有位置,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原文】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
【译文】 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原文】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
【译文】 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啊。不轻易允诺,不轻易表态,如果做不到,就会失信于人,你的威信也就降低了

【原文】 德不孤,必有邻。-<里仁>
【译文】 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原文】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 >
【译文】 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在宰予这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原文】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译文】 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原文】 食不语,寝不言。-<乡党>
【译文】 吃饭的时候不说话,睡觉的时候也不说话

【原文】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先进>
【译文】 没能事奉好人,怎么能事奉鬼呢?。。。还不知道活着的道理,怎么能知道死呢?

【原文】 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先进>
【译文】 如果不沿着前人的脚印走,其学问和修养就不到家。

【原文】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先进>
【译文】 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原文】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译文】 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原文】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
【译文】 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

【原文】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里仁>
【译文】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原文】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译文】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原文】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译文】 君子说话要谨慎稳妥,而行动要敏捷。

【原文】 礼之用,和为贵。-《学而》
【译文】 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原文】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
【译文】 君子不会凭一个人说的话来举荐他,也不会因为一个人不好而不采纳他的好话。

【原文】 放于利而行,多怨。-<里仁>
【译文】 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原文】 有德者必言有,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宪问>
【译文】 有道德的人,一定有言论,有言论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人一定勇敢,勇敢的人都不一定有仁德。

【原文】 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损矣。-<季氏>
【译文】 有益的喜好有三种,有害的喜好有三种。以礼乐调节自己为喜好,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为喜好,以有许多贤德之友为喜好,这是有益的。喜好骄傲,喜欢闲游,喜欢大吃大喝,这就是有害的。

【原文】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
【译文】 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同惯于走邪道的人,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原文】 六言六蔽?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阳货>
【译文】 爱好仁德而不爱学习,其弊病是受人愚弄;爱好智慧而不爱学习,其弊病是行为放荡;爱好诚信而不爱学习,其弊病是危害亲人;爱直率却不爱学习,其弊病是说话尖刻;爱勇敢却不爱学习,其弊病是犯上作乱;爱好刚强却不爱好学习,其弊病是狂妄自大。

【原文】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译文】 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

【原文】 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宪问>
【译文】 贫穷而能够没有怨恨是很难做到的,富裕而不骄傲是容易做到的。

【原文】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宪问>
【译文】 为官者各负其责,各司其职,脚踏实地,做好本职份内的事情。

【原文】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译文】 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孔子看不起夸夸其谈之人,希望人们少说多做,而不要只说不做或多说少做。

【原文】 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宪问>
【译文】 不预先怀疑别人欺诈,也不猜测别人不诚实,然而能事先觉察别人的欺诈和不诚实,这就是贤人了。

【原文】 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学而》
【译文】 老师具备了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

【原文】 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宪问>
【译文】 千里马值得称赞的不是它的气力,而是称赞它的品德。

【原文】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宪问>
【译文】 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原文】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宪问>
【译文】 我不埋怨天,也不责备人,下学礼乐而上达天命,了解我的只有天吧!

【原文】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卫灵公>
【译文】 花言巧语就败坏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原文】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卫灵公>
【译文】 大家都厌恶他,我必须考察一下;大家都喜欢他,我也一定要考察一下。

【原文】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
【译文】 君子只谋求道行道,...君子只担心道不能行,不担心贫穷。

【原文】 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宪问>第十四第三十七节

【译文】 贤人逃避动荡的社会而隐居,次一等的逃避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再次一点的逃避别人难看的脸色,再次一点的回避别人难听的话。

【原文】 知其不可而为之.

-<宪问>第十四第三十八节

【译文】 当时有一些人对孔子的看法是,认为他是一个明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

【原文】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卫灵公>第十五 第三十四节

【译文】 君子不能让他们做那些小事,但可以让他们承担重大的使命。小人不能让他们承担重大的使命,但可以让他们做那些小事。

【原文】 当仁,不让于师。

-<卫灵公>第十五 第三十六节

【译文】 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原文】 道不同,不相为谋。

-<卫灵公>第十五 第四十节

【译文】 主张不同,不能相互在一起共事。

【原文】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第十六第一节

【译文】 不怕贫穷,而怕财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

【原文】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季氏>第十六第八节

【译文】 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贵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也不敬畏,不尊重地位高贵的人,轻侮圣人之言。

【原文】 割鸡焉用牛刀?

-<阳货>第十七第四节

【译文】 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

Ⅱ 先秦诸子的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说道诸子百家就不能不提到孔孟老庄这两支对后世影响最大而又南辕北辙的流派。
就现在而言,第一,孔孟的思想主张和平,对促进世界和平意义重大;第二,孔孟思想主张忠孝,有助于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增强向心力与凝聚力;第三,孔孟思想主张修德,是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础;第四,孔孟礼乐思想有助于提高民族的人文素质、精神素质;第五,孔孟的诚信思想,对建立市场规范意义重大。第六,孔孟儒家思想长期以来一直是维系中华民族精神团结的重要纽带。

儒家强调道德,这对现在的道德建设尤其有意义。儒家在强调道德的同时,也强调规则、程序,而这正是法制的基础。

儒家的君臣父子讲的是有序、程序,和血统论根本无关。现代“血统论”、人情走后门登峰造极的年代,是文革彻底诋毁孔孟儒家的年代。可见,血统论、人情走后门,其根源在于诋毁孔孟思想和儒家道德。

儒家从未禁止竞争,学而优的原则,就是一种通过正当的手段进行竞争的原则,就是,儒家主张正当的竞争。儒家所强调的秩序,其实就是反对混乱的恶性竞争,本质上是在保护通过正当手段竞争的人的利益。

庄子反对人为物役,不为权贵礼法所拘,追求个体身心自由。在中国历史上,庄子第一个揭露了人为物役的异化现象,认为世人追逐物质利益和权贵礼法是“危身弃生以殉物”,是人生一个大悲剧。因此,庄子强烈地反对物质利欲、权贵礼法对人身心自由的束缚,要求“不以物害己”(《壮子:秋水》)“不以物挫志”(《庄子:天下》),“宁游戏于污渎之中以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
在先秦诸子中,庄子的人生态度是最乐观的,庄子超迈旷达的人生观,培养了中国人的乐观精神和豪放性格。在贫富问题上,庄子主张虽“处穷闾陋巷,困窘织履,搞项黄首或”(《庄子:列御寇》),也不要为富贵所动,而是视利禄如粪土,不以物役为快。
庄子这种对个体身心自由的向往和追求,在魏晋时期引起强烈的反响。阮籍《咏怀》中说:“膏火自煎煞,多财为患害。布衣可终身,宠禄岂足赖。”油脂可以点火,所以自讨燃烧;一个人钱财太多,可能招致杀身之祸;宠禄不足以维生,布衣反而可以终养天年。从阮籍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庄子“无用之用”的处世哲学对魏晋名士的深刻影响,也验证了现代社会亿万豪富动辄就会葬身在“多财为患害”上,以及贪官的下场说明“宠禄岂足赖”的过眼云烟。
在生死问题上,求生畏死,求长寿不老是人之所望,庄子却比较超脱,“不知说生,不知说死”,甚至以死为乐。妻死庄子鼓盆而歌,就是自己死后,也主张天葬,让自己的尸体成为鸟鸢、蝼蚁的食粮。主张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连生死埋葬都不在乎,亦可想见庄子人生观的旷达了。封建士大夫仕途受挫、生活困顿时,往往以旷达的庄子人生哲学作为自己苦闷心情的安慰和寄托。唐代诗人白居易被贬流放时,也从庄子思想中吸取力量,他在《读庄子》一诗中写道:“去国辞家谪异方,中心自怪少忧伤;为寻庄子知归处,记得无何是本乡”。这种身处逆境而“少忧伤”的开朗豁达,显然是得之于庄子的思想。
庄子超旷的人生态度,又可以陶冶人们豪放的性格。“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李白,要求彻底摆脱世俗的羁绊,“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的乐观豪放的性格是深受庄子影响的。明中叶被时人目为“狂士”的徐渭,对庄子“旷达古无比”的人生态度十分推崇,徐渭不拘礼法,“疏纵不为儒缚”,性豪爽通脱,常与“群少年昵饮市肆,每每大醉而归”。
庄子强调人们在养生处世时,要“依乎天理”,适应环境,自然无为。在庄子看来,人籁不如地籁,地籁不如天籁。“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天道》)由于庄子把自然无为看作是人生最高的境界,因此,他反对有为,反对用外力去改变和破坏人的自然天性。这是一种消极的避世、厌世、遁世的思想,不是积极地去改变现实,而是消极地顺应环境,逃避现实斗争。在现代社会,需要人们去努力发展生产,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推动社会前进。庄子这种寂静无为、消极忍耐、随寓而安、祈求心理解脱的人生哲学似乎与现代社会的行程相违悖,但在拜金主义盛行、物欲横流的今天,庄子的人生哲学不是能稍稍平抑人们过度的物质欲望吗?也许能给人们以某种精神的安慰,从而保持人们心灵上的宁静和心理上的平衡,并最终促使现代社会协调发展,为人生提供一个理想的生存空间。我认为这就是老庄哲学的现代价值。
讲了儒道两家对现世的影响,我们再来看看法家。法家讲的这个驾驭术,就是驾驭领导的技术。以法家的思想制国,这是一个伟大的低级状态,法家的祖宗怎么死的?商鞅是被自己制造的世界级奔驰车压死的,他当时定的那个法家制度,是当时世界上最有品牌的社会制度,世界级别的奔驰制度,让秦国的生产经济飞速的发展起来了,最终战胜了六国。但是大家知道,他是怎么死的,他是被五匹马拉死的,他制造的那架社会制度的车子太强大了,以至于他没有一个跑的地方,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后,商君所立的制度象铁箍一样继续在秦国运行,商君在他所立的制度下英雄的去了,但他的制度却了不变的。所以法家的制度,是变法图强的基础。

商君是比西方的尼采理智的一个战争论者,商君留下了几卷《商君书》,也称《商子》鼓吹好战,将战争抬高到压倒一切的地位, 以为战争可以解决一切。如果将战争上升到法的地步,那他是要完蛋的,希特勒也把当时的德国的国家危机以法的形式转嫁给侵略战争。所以法只是一个工具,不是一个目的。

法家也讲权术诡道,它所说的法是为是为权术诡道服务的。 他所说的法也就是驾驭术,权术诡道是服务于驾驭术的工具。儒家"吾执御矣"的以术"御"世,他的那个术是最好的术,终于碰到一个伪知音,孔子死后三百多年的汉武时代,董仲舒发现其中的三纲五常可以驾驭人民愚弄人民,这一驾驭愚弄,把个中华帝国愚弄驾驭了二千多年,但是中华还是必须再走到低级境界,再努力进入一个法制国家。

社会的前进也有一个法的原则,螺旋式的法的原则,最基础的原则就是"法"的原则,这是最低级的管理,没有了"法"什么也行不开,大车无轮,小车无軏,行之不远,因此我们行了两千年又倒退到找法大哥帮忙。所以当今时代,国家要富强,人民要民主,我们只有再回到二千年前寻找我们的老祖宗,在他老人家的墓前三思,我们该回到那个最低级的状态,法的状态了。

恩格思《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有这么一句: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 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我们如今已经解决了很多问题,我们正在解决很多问题,包括我们要向二千年前寻找我们的老祖宗,在他老人家的墓前认罪,重读他老人家留下的经典解释:

法繁则刑省。 民治则乱,乱而治之.又乱。 故治之于其治则治,治之于其乱则乱。 民之情也治,其事也乱故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生,则重者无从至矣,此谓治之于其治也;

法家的驾驭术是多方面的,这只是其中之一点,供有识者三思。法家对社会的认识和对人的认识以及对人的管理,在许多方面,或者说在某种程度上是和西方的某些管理思想相吻合的。因此,有些学者主认为,如果中国不是以儒家为其正统文化而是以法家为正统文化的话,那么中国有可能在13世纪就进入了工业革命的时期。

法家的的特点:主张用客观的、具体的、铁定的法律,通过铁面无私的奖惩制度,进一步强化司法的威严和检查的力量,确保每个人在各自的工作位置都必须达到最高和最大限度的工作效率,同时对没有达到甚至是消极怠工、腐败浪费等现象进行最严厉的惩罚。管理的核心:以奖惩赏罚的强制手段来求得公平这一社会理想,赏罚的公正来源于可观的可靠的资料。法家管理思想存在的问题:远古时代信息的不发达,难以获得可靠的资料;在高压作用下,没有任何的人情味。长期会对人的心理和身体都可能产生麻木不仁的结果。

法家的管理思想:因此,法家的管理思想在短期内能取得较好的管理效果,但长期实行,或实行得不彻底,反面的效果会逐渐暴露,而且可能是破坏性的。历史上最著名的商鞅变化可供研究。秦始皇统一中国时法家是有相当地位的,“用儒家的心肠,法家的手段”来进行管理被认为是管理的最优状态。

Ⅲ 孔子的名言。

孔子的名言
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解释: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来说有什么因难呢?
2、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解释:用功读书便忘记了吃饭,陶醉在学问里,便忘了忧愁,不知道衰老要到来。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释: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解释:一个真正的有责任的人,必须具有坚韧的意志,因为他背负的责任重大而实现的道路很漫长。因为以仁为自己的责任,所以是重大的责任。因为以生命的结束作为任务的结束,所以实现仁的道路是漫长而遥远的。
5、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解释: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6、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解释:(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
7、朽木不可雕也。
解释: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无可救药。亦作“朽木难雕”.亦作“朽木不雕”.
8、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解释: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自己的弟子,一、文学,即知名学。研究如何提高知名度,二、行学,规范人们行为,使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章可循。三、忠学,是修养学。是培养人自觉自愿地做自己该做的事。四、信学,是知人辨事之学,是培养人判断力的学问。
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解释:君子心胸宽广,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
1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解释: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11、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解释:他的聪明可以学得来,他的装傻别人赶不上。
1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解释: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1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解释: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14、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解释:鸟快要死的时候,鸣叫的声音是悲哀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出来的话也是善良的。
15、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解释:孔子说: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深奥的道理;中等资质以下的人就很难让他了解深奥的道理了。
16、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解释: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18、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解释: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变化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
1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释: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2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解释: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2、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解释: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播,这是道德所唾弃的。
23、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
解释:正确的话,能不听从吗?必须认真改正错误,才算可贵。恭顺的话,能不使人高兴吗?
24、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解释: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25、见得思义。
解释:意思是看到货财,要想到道义
26、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解释:见到好的人、好的事,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做迟了。看到了恶人或做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想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27、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解释:说一个真正有学问,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君子,只忧道之不行,不考虑生活的问题;比如耕种田地,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只忧虑自己的为人,并不担心是否贫穷
28、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解释:外表严厉而内心虚弱,这类的小人,就像是挖墙洞的小偷。
29、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解释:生来就知道的是最上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才学习的又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仍然不学习的人是最下等的了!“
30、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解释: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耻辱的人,那就值不得和他谈论什么了。
3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解释:军队可以丧失主帅,一个人不可丧失志气。意思是三军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故帅可夺而志不可夺。如可夺,则亦不足谓之志矣。
3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解释:我愿老年人得到安逸,朋友们相互信任,少年人得到关怀。
3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解释:到了严寒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树是不落叶的。正如”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
3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解释:既有志于学习和追求真理却又以贫困为耻辱的读书人,不值得与他讨论真理。
35、朝闻道,夕死可矣。
解释:早晨学得真理,当天晚上死掉也不后悔。”意思是指“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36、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解释:了解一个人,要看他的所作所为,不仅了解他的过去,还要观察他的现在,这样的话,对那个人的了解还会不全面吗?
3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解释:温习学过的知识时,能从中获得新知识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
38、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解释: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的事吗?
39、道不同,不相为谋。
解释:政治主张不同,不互相探讨。这里讲的是一条结交的原则,以道同为原则,道不同,不相为谋。因为彼此政治主张不同,就无法互相探讨。交友也是一样,不同道的人难以相友。
40、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解释:过去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去。
4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解释:懂得学业的人不如喜爱学业的人,喜爱学业的人不如以从事学业为快乐的人。
42、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解释: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求自己作出成绩来。
43、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解释: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苛刻要求别人。
44、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解释: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去促成别人的坏事。
4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解释:君子心胸坦荡故待人接物犹如行走在平坦大道上,安祥而舒泰;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患失,故常怀忧虑之心。
46、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解释:有过错不改正,才是真错。
47、小不忍,则乱大谋。
解释:小事上不能忍耐,就会坏了大事。这里的小事包括小忿怒和小仁小惠两个意思,即妇人之仁不能忍于爱;匹夫之勇,不能忍于忿,皆能乱大谋。
48、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解释: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打算,忧患很快就会出现。
4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解释:工匠要想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准备好他的工具。这是一种比喻,即如想做好一件事,必须先具备做这件事的先决条件才能事半功倍。
50、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解释:君子应该说话谨慎,做事勤劳敏捷。
51、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解释:热衷于传播小道消息的行为,是对道德的背弃。
5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释: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加给别人。
53、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解释:用公平正直来对待怨恨,以恩德来报答恩德。
54、听其言而观其行。(经典语录)
解释: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才肯相信。
55、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解释:不在那个职位,就不谋划那方面的政事。
56、名不正,则言不顺。
解释:名分不正,说话就不能顺理成章。
57、割鸡焉用牛刀?
解释: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
58、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解释:执政者不因人说好听的话就提拔他们,也不因他是坏人就鄙弃他说过的正确的话。
59、有教无类
解释:我对凡来求学的人,都无区别地加以教育。
6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解释:懂就就懂,不懂就说不懂,才是聪明人。
61、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解释:对可以交往的人而不与之交往,是错失了人;对不可以交谈的人而与之交谈,是失言。”他认为只有聪明人(知者)才能做到既不失人又不失言。

热点内容
婚姻法关于婚姻关系无效的规定 发布:2024-04-26 00:15:00 浏览:587
2013年10月全国自考合同法试题答案 发布:2024-04-25 22:17:35 浏览:952
中央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全文 发布:2024-04-25 22:16:55 浏览:150
元宝法院郝 发布:2024-04-25 21:59:16 浏览:790
刑法审判时 发布:2024-04-25 18:54:42 浏览:591
新的劳动法颁布的作用 发布:2024-04-25 16:58:42 浏览:987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精解 发布:2024-04-25 14:58:47 浏览:396
所得税法规定的免税 发布:2024-04-25 14:37:39 浏览:158
陕西省高速公路管理条例 发布:2024-04-25 12:26:05 浏览:537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下载 发布:2024-04-25 11:44:54 浏览: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