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章道德经
Ⅰ 道德经二十一章
《道德经》而是一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专其中属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本章旨在对【道】作一番说明。【道】是很难用语言说明的。一旦能用语言来说明【道】,那就不是整个的【道】了。所以,老子在开头就说:“道可道,非常道。”但本章又说:“其中有象”、“其中有物”。我们可千万不能执着,说【道】中真有什么东西。因为前面已经说:“复归于无物”、“是为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说其中有“物”、“象”只是因为万物是从其中创生的罢了。
【道】与【德】:【道】是无形的,它必须作用于物,透过物的媒介,而得以显示它的功能。【道】产生了万事万物,而且存在于万事万物,在一切事物中表现它的属性,也就是表现了它的【德】。说的简单一点:【道】落实到现实层面就是【德】。
Ⅱ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解读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回,答死而不亡者寿。」
[解读]
能看透一个人很不容易,这需要智慧和能力;而一个人要能真正了解自己也很不容易,你能从各方面了解你自己,既看到你的亮点,同时更要注意你的短处,处于顺境不能骄傲自满,处于逆境也不能悲观失望,你才能算是一个聪明的人。能战胜别人是有能力的表现,有时,打败你的不是别人,恰恰是你自己,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战胜自我的人才算真正的强者。
知足者常乐,知足者是天下最富有的人。
坚持不懈,努力执行的人才算有志者。
成功之属于那些坚持到底的人,即使暂时失败也会从头再来,能保持业绩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只有这样的人,才算真正的长寿者。
[诗译]
善于知人是智慧,认识自我才高明。
战胜别人有威力,战胜自我强中雄。
知道满足就富有,勤奋坚毅志向明。
不忘根本能长久,死不忘道是长生。
Ⅲ 《道德经》一到二十三章的译文
请到中财论坛“老子”栏目里查看《白话老子全解选登》,共有40多章,这是目前处于最前沿的《老子》翻译解注。
Ⅳ 读完《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后的感受是什么
讲的是抄概念的衍生关系,以及概袭念的内涵。例如曲则全,直线条是一种图形,也仅仅是许多图形中的一种,如果能够画弯曲的线条,就能够画所有图形。例如夫唯不争,故 天 下 莫 能 与 之 争 ,说的是争至少需要两个以上相争的对象,所以不参与,就不会产生纷争的意思。而曲也包含获得真理采取迂回的方式,有的时候不能直接获得,需要迂回的途径获得,而全有成全的意思,也代表总有办法找到真理达成目标的意思,并不一定要争。
本章从形而上的层次上高度抽象概括,最简化地把万般意义关联基本的概念,涵盖了达成目标获得真理的方式,提出了不争的重要理念。十分经典。
Ⅳ 道德经全文一共多少章
不分章。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的总字数因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异:马王堆帛书,甲本为5344字,乙本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今本,河上公《道德经章句》为5201字(外加重文94字),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为5162字(外加重文106字),傅奕《道德经古本》为5450字(外加重文106字)。
现代《道德经》通行本,是以王弼所注,字数为5162字。
(5)23章道德经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
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
Ⅵ 老子道德经二十章
“唯”可以来理解为“唯唯源诺诺”的应承;“阿”理解为“阿谀奉承”的谄媚。两者表面上看有区别,但是本质上却都是一样的。所以老子反问“相去几何?”
“众人皆有以”这句的关键在于“以”字的理解上。一般来说,这里“以”是有所凭借的意思,亦即,众人(寻常人)都有借以生活的东西(财富、目标、信仰、自尊…………)。“而我独顽且鄙”可独独只有我不懂变通、性情粗鄙。“而贵食母”,“母”也就是老子遵从的“道”,《道德经》第一章谓“有名万物之母”。
其实这一章是《道德经》中最长的一章,主要也就是罗列出老子和众人的对比,借以进一步说明自己的“道”。用通俗点的话说,也体现了老子“不走寻常路”的自信……虽然老子推崇“卑微”,但仍遮掩不了身为大哲学家、大智慧者的自信。楼主还可以参阅“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Ⅶ 道德经三十三章感悟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这段话有向内和向外的维度。知人者智,胜人者有力。这都是讲向外的维度。自知者明,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是讲向内的维度。从小我们常常认为的聪明是可以识人,分辨别人;我们认为的强人是可以战胜别人。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认识到人最大的聪明和强大是认识自己,有自知之明,可以战胜自己。其实整段经文,第一句就可以把整章内容概括。人因为有了自知之明,他就可以战胜自己的私心杂念,他就可以守住自己的本分,立定自己的方向,坚定自己的意志,他也比较容易感到满足。知足,强行,不失其所,死而不亡都是建立在对自己有自知之明的基础上,而自知之明的基础是要回到道,守住道。富,有志,久,寿这些都是执道之得,是末不是本。这个知足必须建立在道的基础上人才会真正地长久地感到富,因为道才是生生不灭,恒久不变的,而道是向内求,不向外求的。如果建立在向外求的基础上,比如对外界名利权势的追求上,那么永远没有恒久的富。说到这里,我们现在的教育都是教导向外求,要永远不知足,认为这是积极进取,要求上进的表现。殊不知这种教育无意识地把我们引向一条外求的不归路,没有恒久的幸福和富。强行者有志,真正的志向是内求获得,如果内心真正知道自己的立足点,自己的优劣势,在外在的表现就是行动强有力,坚定不移,这是由内而外散发的。不失其所者久,这句话用一个简单的比喻,就是很多细分行业公司为何在如此激烈竞争的市场上得以长久生存,恰好印证了老子的话,守住自己的老本行,认清自己的竞争优势,所以得以长久生存。死而不亡者寿。这句话我用简单的比喻是历史上有很多伟人,虽然已经不在世,但是他们的丰功伟绩,思想,品格,精神流传至千秋万代,这就是一种寿。这段话我觉得仔细深究,好像就是老子给道做的广告,如果守住道,就会自知者明,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Ⅷ 求<<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详解,谢谢!!
由於复能委屈,所以可以求制全;能弯,才能伸直。 低洼之处才能注入,东西旧了才须更新。 东西不足,才会想要富足;东西多了,就会变成杂乱。 所以,圣人以自然的观念去看待天下一切现象, 对待一切人事物,都采取平等之心, 也就是没有分别之心,或称为『无二见』,简称『无二』。 不坚持己见,所以能够客观明白; 不自以为是,所以能受人尊重。 不自我炫耀,所以凡事能成; 不骄傲我慢,所以能够进步。 一个凡事不争的人,天下间就没有人会跟他争。 古人说:『能委屈,所以可以求全。』。 这句话,实在正确极了,哪是空话呢? 大家应当好好去学习。
Ⅸ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道德经里的很多字字义丰富,每人理解各有不同,这与人们对“道”的理解取回向密切相关,个人认为这答里的“彰”字有“赞扬、表扬”的意思,因为“不自是”而受到人们赞扬,进而获得人们尊重.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可理解,实则殊途同归,将“彰”理解为“显露、显现”的意思,只有“不自是”才能“显现”出符合“道”的正确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