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隋唐法学

隋唐法学

发布时间: 2021-01-22 15:20:33

Ⅰ 隋唐时期法家思想的发展

  1. 隋唐时期的政治统治集团的法律主张;

    "德礼为本,刑罚为用"。《唐律疏议》强调"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把法律的功效和礼义道德的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礼的精神完全溶化在法律条文中。礼法结合在《唐律疏议》中已达到了十分完备的程度,标志着中国古代礼治法律化的完成。

    封建纲常的法律化。《唐律疏议》把"三纲"法律化、制度化。凡是反对"三纲"的,均被认为触犯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列为"十恶"大罪,是刑罚打击的重点。

    .维护等级特权的立法思想。《唐律疏议》把人们分为良人、贱民两大类,在皇帝以下分为贵族、官吏、平民、贱民几个等级。法律规定贵族、官吏有罪无刑;良人和贱民在政治、经济、诉讼、社会生活等方面”、“良贱异法",等级地位各不相同;而且还规定贵族、官吏触犯国法时,制定了一整套关于"议、请、减、赎、官当"的法律措施。

  2. 杨坚“除削烦苛”的法律思想;

    北周的法律既残酷又混乱,“内外恐怖,人不自安” 。在杨坚掌握北周政权时就曾经进行过改革,亲手删定《刑书要制》,但不太彻底。隋朝建立后,开皇元年(581年),杨坚下令命高熲等人参考魏晋旧律,制订《开皇律》。开皇三年(583年),杨坚又命苏威、牛弘修改新律,删除苛酷条文。《开皇律》将原来的宫刑(破坏生殖器)、车裂(五马分尸)、枭首(砍下头悬挂在旗杆上示众)等残酷刑法予以废除。规定一概不用灭族刑。减去死罪八十一条,流罪一百五十四条,徒、杖等罪千余条,保留了律令五百条。刑罚分为死、流、徒、杖、笞五种。基本上完成了自汉文帝刑制改革以来的刑罚制度改革历程,这就是封建五刑制。《读通鉴论》这样赞评道:“古肉刑之不复用,汉文之仁也。然汉之刑,多为之制,故五胡以来,兽之食人也得恣其忿惨。至于拓跋、宇文、高氏之世,定死刑以五:曰磬、绞、斩、枭、磔,又有门房之诛焉,皆汉法之不定启之也。政为隋定律,制死刑以二:曰绞、曰斩,改鞭为杖,改杖为笞,非谋反大逆无族刑,垂至于今,所承用者,皆政之制也。”死刑复奏制度是从开皇十五年(595年)形成定制的,杨坚规定凡判处死刑的案件,须经“三奏”才能处决死刑。《隋书 刑法志》:“(开皇)十五年制,死罪者三奏而决。”杨坚还下诏:“天下死罪,诸州不得便决,皆令大理复治。” 《开皇律》对后世律法影响深远,杨坚修订的法律唐朝都基本上继承了。

  3. 李世民“安人宁国”的重民思想;

    (1)以“安人宁国”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
    以李世民为首的统治集团认为,隋亡的主要原因在于统治者过于贪婪,人民负担过重。他们“动静必思隋氏,以为殷鉴”。在制定政策时以“安人宁国”为指导,施行“无为”政治。魏征以为“以为而治,德之上也”。李世民既推崇儒学,将尧舜之道、孔孟之书作为为政掼,又吸收了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及法家的某些思想。在“安人宁国”方针指导下,唐初法律思想具有礼法融合,德主刑辅,立法宽简,执法严明等特点。
    (2)立法公平,务求宽简
    李世民君臣认为,要安邦治国,必须重视立法,而立法应以礼为指导,以“宽简”为核心。这主要表现于以下几点:其一,既制礼,又立刑。唐初统治者认为,治国必须礼法兼用,“制礼以崇敬,立刑以明威”,李世民强调礼法统一,主张失礼则入刑,不忠、不孝皆为犯罪行为,《贞观律》条款处处体现了礼刑结合的思想,它为永徽时律疏奠定了基础。 其二,立法必须公平。唐初统治者认为,法是国家的权衡,人君立法应“以天下为公,无私于物”。魏征言:“圣人之于法也,公矣。”唐初统治者所说的“公”,当然是指地主阶级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而言。为了能保护地主阶级的整体、长远利益,唐初统治集团主张立法要从公而弃私,不能以这个人好恶代替法律。其三,立法须稳定,“不可数变”。李世民君臣认为,法律固然应随时代不同而有所改变,但却不可多变,法律多变害处甚多,官吏不能尽记,前后条文牾,民不知所避,失掉权威而难以实行。其四,“国家法令,惟须简约”。在强调立法公平、法律稳定的同时,唐初 统治者格外强调律文的简约,认为只有简约,才能使律文前后一致,公平合理。贞观年修律,便“削烦去蠹,变重为轻”,贯彻了这一原则。
    (3)慎狱恤刑,务求其“实”
    为贯彻正统法律思想“德主刑辅”的主张,李世民统治集团不仅在立法上强调变简,执法上也强调慎狱恤刑,务求其实。其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慎狱恤刑。李世民认为,官吏多以入人之罪为能,利在杀人,因此造成冤狱。他明令,司法官员须慎刑慎杀,依法断罪,或重或轻,均依定制。其二,创立九卿议刑制度。唐初统治者对待死刑十分慎重,“大辟罪,皆令中书、门下四品以上及尚书九卿议之”。 其三,完善死刑审批程序。唐太宗将死刑三复奏变为“五复奏”,京城中两天内复奏五次,给皇帝以充分的时间考虑生杀予夺,有效地避免了冤案。其四,反对严讯,务求其实。李世民君臣以隋严讯逼供为戒,强调审讯中要注重事实,并规定了“不严讯,不旁求,不贵多端”的原则,以防止滥刑滥罚。
    (4)明正赏罚,一断于律
    唐太宗赞扬诸葛亮罚不避亲,赏不遗仇,要求官吏审狱断案“一断以律”。他自己还带头守法,在司法判决与自己的敕令有所违背时,克已从法,使司法人员敢于维护法律,犯颜直谏。 (5)纳谏与执法相结合 唐太宗从谏如流,当其敕令与律相矛盾时,他往往能接受司法机构的观谏,忍个人小忿,而存法律大信。因此,皇权对司法的干涉相对减少,使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在司法活动中得以充分体现。}
    综上所述,李世民及其统治集团在总结了历代统治经验的基础上,发展了更为严密、更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巩固统治的法制思想。他们在"公平"的基础上,依法办事、严格执法,出现了中国社会罕见的、为人称道的"法治"局面。

  4. 柳宗元的法律起源于“势”及赏罚及时的法律思想;

    "天人不相预"的主张
    柳宗元曾作《天说》与韩愈的天刑论相对抗,认为人事的存亡得失与天毫无关系,天也不能赏罚人的过失。
    赏罚及时说
    柳宗元在《时令论》和《断刑论》中分析了自然条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批评了必须按照时令行事的观点,批判了"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的谬说,强调赏罚要及时,提高执政效率。他认为施刑和赏罚,是用来劝勉和惩戒人们的,赏罚及时,劝勉和惩戒的功效也才显著,那种附会天意的按时令来行刑的说法,,不过是欺人之谈。
    法律源于"势"
    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必然之"势",国家和法律的产生取决于"势";随着时势的发展,法律也要相应的变化,从而否定了传统的神权法思想。
    刑、礼"其本则和,其用则异"
    刑和礼"其本则和,其用则异",他们的根本原则相同, 而其用途迥异;刑罚在与惩罚违法犯罪,礼仪在于表彰善行,二者不容混淆。 他还强调定罪量刑要与事实为依据,既要合法,又要合乎情理,即所谓"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
    柳宗元的法律思想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

  5. 刘禹锡的法治思想;

    刘禹锡的法制思想是在对“天人关系”问题进行长期争论中形成的,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他认为法制是人们判断是非善恶的行为准则,其次他认为法制是“人能胜乎天”的根本保障,最后他认为法制应当体现社会公平与公正。

  6. 白居易的刑、礼、道迭相为用的法律思想。

    白居易通过对唐朝中期政治形势的深刻洞察,以极为务实的态度提出了具有现实主义色彩的“刑、礼、道迭相为用”的治国理念。白居易说:“夫刑者,可以禁人之恶,不能防人之情;礼者,可防人之情,不能率人之性;道者,可以率人之性,又不能禁人之恶。”鉴于刑、礼、道各有其独特的治理功能并都存在缺陷,所以,白居易认为:“王化之有三者,犹天之有两曜,岁之有四时,废一不可也。”他还强调,三者必须“循环表里,迭相为用”。他又提出,这三者具体应用于“治人”时,“惩恶抑淫,致人于劝惧,莫先于刑;邪窒欲,致人于耻格,莫尚于礼;反和复朴,致人于敦厚,莫大于道。”而应用于“治世”时,“衰乱之代,则弛礼而张刑;平定之时,则省刑而弘礼;清静之日,则杀礼而任道。”(《白居易集·刑礼道》)由此可见,白居易的治国理念既不同于激进法家商鞅、韩非等人,又相异于儒家“以礼为主,礼法合治”的二元观念。他以兼容并蓄的开明态度,根据刑、礼、道三者各自的治理作用,主张采用交替运用的方针。同时,白居易也打破了儒家礼主法次、礼先刑后的成式,主张刑、礼、道互为表里,三者因事、因时、因势的不同而各有轻重缓急。

Ⅱ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隋唐

隋唐这是中国复封建社会诸种制制度包括法律制度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隋朝制定的《开皇律》在封建法典中占有重要地位。唐代尤为重视立法建设,唐太宗时,制定《唐律》12篇,500条。高宗永徽年间,编定《唐律疏议》30卷,永徽四年(653)颁行全国。唐律把“十恶”特标篇首,律文全面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等级划分,明确规定了社会各等级的不同身份、地位、权利和义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唐律》和《唐律疏议》是中国历史上最完整的封建法典,对中国封建法律的发展影响极大,对亚洲一些国家亦有一定影响。

Ⅲ 隋唐时期对刑法学有巨大贡献的人有

《唐太宗与死刑复奏制度的发展》中,从卢祖尚到张蕴古,两个人都死于唐太版宗的错杀,两个人的权共同的特征就是有才华,卢祖尚战功卓著,张蕴古素有才名,爱惜人才的唐太宗虽然怒其行但爱其才,唐太宗因为错杀而悔恨不已。为了防止这种悲剧的再次发生,公元633年,唐太宗将唐代死刑复奏制度由三复奏改为五复奏。后来,在执行过程中,地方死刑的五复奏由于路途遥远不易操作,最后又改为三复奏。至此,死刑复奏制度固定为京师五复奏,地方三复奏。对死刑复奏制度得完善作出了贡献。不仅如此,注重立法的唐太宗,为了通过法律对国家实施有效管理,他主持制定了《贞观律》,明确了赏罚制度,在此基础上经过长孙无忌等大臣的完善形成了《唐律疏议》,后来经不断修订完善在整个唐朝都得以实施。《唐律》的产生标志着中华法制文明走向成熟,也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到来。

Ⅳ 隋唐演义中的法律思想有什么

以暴制暴,拳头硬老为王!

Ⅳ 隋代的法律有多残酷:偷价值一分钱以上的东

隋朝(581年3月4日—618年6月18日)是中国历史之中,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一个重要的朝代,史学家常把它和唐朝合称隋唐。隋朝源自581年隋文帝杨坚受禅建立隋朝,至618年隋恭帝杨侑让位予李渊,隋朝灭亡为止,国祚37年。自隋文帝登基以来,根据南北朝的经验而改革政制,兴建隋唐大运河使到很多城市从此出生,令很多新旧事物交替废兴,这些政策几乎被唐朝和宋朝全盘承袭,唐朝在某程度上更是隋朝的伸展。此朝代深刻影响往后唐朝、宋朝、以后中国朝代,以至今日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外交。隋王朝的“三省六部”一直沿袭到清朝。隋朝连同唐朝,被认为是继秦汉之后,中国第二帝国阶段。日本历史学家则认为隋朝是中国中世纪的结束。杉山正明将隋朝视为是拓跋国家的延续。在政治制度方面,隋朝确立了影响后世深远的三省六部制,以巩固中央集权制度;制定出完整的科举制度,以选拔优秀人才,弱化世族垄断仕官的能力。另外还建立政事堂议事制度、监察制度、考绩制度,这些都强化了政府机制,深刻影响到唐朝与后世的政治制度。 在军事上,继续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经济上,一方面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减轻农民生产压力,另一方面采取“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等清差户口措施,以增加财政收入。这些政策成就了隋初的开皇之治。为了巩固隋朝发展,隋文帝与隋炀帝兴建举世闻名的隋唐大运河、驰道以及大兴城与东都洛阳,并且兴建长城保护归附外族。这些都提升了位于关中的隋廷对北方地区、关东地区与江南地区的掌控力,使隋朝各地的经济、文化与人民能顺利交流,还诞生出经济重镇江都(今扬州)。外交方面,隋朝的盛世也使得当时周边国家和境内的少数民族如高昌、倭国、高句丽、新罗、百济与内属的东突厥等国都受隋朝文化与典章制度的影响,外交交流以日本的遣隋使最为著名。

Ⅵ 房玄龄制定的《贞观律》与隋唐时期的法律相比有什么不同

房玄龄等制定的《贞观律》的量刑定罪上有宽缓的方面,仅与隋律相比《贞观律》减专大辟(死刑)者九十属二条,减流刑为徒刑者七十一条。在官犯法,只夺官除名,仍同仕伍。房玄龄因旧律的刑重,"议绞刑之属五十,皆免死而断右趾。"但唐太宗哀其断毁肢体令房玄龄等再议。王硅、萧璃等认为改死刑为断趾,保存了生命,已放宽,而房玄龄主张再行放宽,他认为:"左者五刑,刖居其一。及肉刑既废,今以笞、杖、徒、流、死为五刑,而又刖足,是六刑也。"于是决定将断趾改为加役流三千里,居作二年。房玄龄还改变了旧律中因谋反罪而兄弟连坐得俱死的法律,规定为"反叛者,祖孙与兄弟缘坐,皆配设。恶言犯法者,兄弟流配而已。"死刑和古代相比,几乎去掉一大半。至于削烦去蠹,变重为轻,更是不可胜记。

Ⅶ 隋唐宋法律制度

隋唐宋法律制度
(一)体例
《开皇律》总结以往的立法成果,以《北齐律》为基础,调整了篇目内容,确定了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等12篇体例,共500条。中国古代刑法典的篇目体例经过从简到繁、从繁到简的发展过程,《开皇律》的12篇标志着这一过程的完成,显示了中国古代立法技术的进步与成熟。“刑网简要,疏而不失”的12篇体例为后来的唐律所沿用。

(二)内容
1.《开皇律》删除了前代的残酷刑罚,把刑罚定型为笞、杖、徒、流、死五刑。其中笞刑从笞十至笞五十,杖刑从杖六十至杖一百,各分五等;徒刑从一年至三年五等,各以半年相差;流刑从一千里至二千里三等,各以五百里相差;死刑为绞、斩两种。封建五刑制度自此正式确立,并一直沿用至清末。
2.《开皇律》在北齐“重罪十条”基础上正式确立“十恶”罪名。“十恶”是指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十种最严重的犯罪行为。
3.《开皇律》还进一步完善“八议”和“官当”制度。“八议”是对亲、故、贤、能、功、贵、勤、宾八种人犯罪,须按特别程序认定,并依法减免处罚。“官当”是指官员犯罪至徒刑、流刑者,可以官品抵折刑罚,并因所犯私罪、公罪有所区别。“八议”和“官当”制度的完善,使得封建特权法得到进一步发展,走向系统化和固定化。

Ⅷ 隋唐法律里设置了两种特殊的罪

隋唐宋法律制度
(一)体例
《开皇律》总结以往的立法成果,以《北齐律》为内基础,容调整了篇目内容,确定了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等12篇体例,共500条。中国古代刑法典的篇目体例经过从简到繁、从繁到简的发展过程,《开皇律》的12篇标志着这一过程的完成,显示了中国古代立法技术的进步与成熟。“刑网简要,疏而不失”的12篇体例为后来的唐律所沿用。
(二)内容
1.《开皇律》删除了前代的残酷刑罚,把刑罚定型为笞、杖、徒、流、死五刑。其中笞刑从笞十至笞五十,杖刑从杖六十至杖一百,各分五等;徒刑从一年至三年五等,各以半年相差;流刑从一千里至二千里三等,各以五百里相差;死刑为绞、斩两种。封建五刑制度自此正式确立,并一直沿用至清末。

Ⅸ 试述隋唐时期正统法律思想法典化的表现

隋唐是中国君主集权最为鼎盛时期。古代正统法律思想此时也日趋完善和成熟。回古代正统答法律思想成熟的标志是其理论的法典化。无论是隋《开皇律》,还是《唐律》及其《律疏》都充分体现了古代正统法律思想所强调的“三纲五常”的原则。礼与律在一部律典中得到充分的协调。.经五代十国过渡至宋代,君主集权制实质上开始走向衰败。古代正统法律思想此时亦走向僵化。朱明理学家朱熹认为:“凡有狱讼,必先论其尊卑,上下,长幼,亲疏之分。而后听其曲直之辞。” 礼律融合至此演变为惟礼是从。礼被教条化,成为“万世不易”之“理”。古代正统法律思想被推向至尊地位。

Ⅹ 唐代的法律有哪几类

唐代将法律文书区分为律、令、格、式四类。律是判罪量刑的依据,令是版制度、规章的条文权,格是用来防止奸邪的禁令,式是各种章程细则(“律以正刑定罪,令以设范立制,格以禁违止邪,式以轨物程事”)。四者互有区别而又互相联系,构成隋唐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完整的法典体系。

热点内容
党风党纪法律知识题库 发布:2025-09-08 23:22:26 浏览:677
法官回避缺陷 发布:2025-09-08 23:21:20 浏览:27
广州下沙法院 发布:2025-09-08 23:05:38 浏览:24
道德经中提及的 发布:2025-09-08 22:36:46 浏览:527
合同法全文司法解释六 发布:2025-09-08 22:31:35 浏览:403
合同法中如何辨别要约与承诺区别 发布:2025-09-08 22:29:06 浏览:892
广丰区人民法院 发布:2025-09-08 22:28:25 浏览:842
行政法的调查研究方法 发布:2025-09-08 22:28:11 浏览:195
泸州市龙马潭区法律援助 发布:2025-09-08 22:28:09 浏览:418
瑞达行政法讲义云盘 发布:2025-09-08 22:24:54 浏览: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