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提及的
A. 道德经中善人,不善人之师和论语哪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道德经》里提及的“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与《论语》中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蚂败”有异曲同工之妙。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的意思是贤能的人可以教导不贤能得人,不贤能的人可以被贤能的人借鉴,引以为戒,自我反省。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意思是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明数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有的话,要注意改正;如果没有,就要加以防备。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闷槐颤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与不善,都可以为师。
B. 《道德经》中提及的管理四境界,你喜欢哪个境界
老子在《道德经》里有这样一段话: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从管理的角度看,这段话蕴藏了老子哲学里的四重管理境界。“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谆谆告诫君王,依道而行,方能垂衣拱手而使天下太平。那么,老子认为的四重管理境界究竟是什么呢?下面让小编一一详细解读。
境界一:太上,不知有之。
释义: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
在老子的观念里,最好的统治者是“无为而治”的,君王隐身于背后,从来不干涉百姓的事情。百姓只知道有上面有个君王而已,从来不会有什么交际,个个依道而行,事情自然而然的推进。
如上所述,贤明的君王真的就是“无为”吗?什么也不用做吗?当然不是,在老子看来,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用做,而是要遵循规律,依道而行,不悖于道。
因此,贤明的君王在“无为”之前至少要制定一套可行的制度,这套制度就是“道”,百姓依道而行,井然有序。此外,君王还应做三件事:一是不会因为个人欲望破坏制度叨扰百姓;二对于偏道者予以纠正,但适可而止;三则是“功成而不居”。
历史上的隋炀帝就属于第四等管理者。在“道”的层面,隋炀帝昏庸无道,只为自己享受不为百姓谋福利。隋炀帝年年出巡,曾三游扬州,两巡塞北,一游河右,三至涿郡,还在长安、洛阳间频繁往还。在位十余年间征夫千万人次大兴土木,役死者过半,造成“天下死于役”的惨象。在“德”的层面,隋炀帝荒淫无度,酗酒好色,为人所不齿。在“法”的层面,史书记载隋炀帝“受赏者莫见其功,为戮者不知其罪”,滥用法令,赏罚不公。道、德、法都做不到,其下侮之,所以隋炀帝最终众叛亲离,被自己的亲兵吊死,遗笑千古!
分享国学经典,学习古人智慧。《道德经》里的四重管理境界在今天仍然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无为而治,道法自然才是管理的最高境界。博学书院,卓越企业家国学智慧研修平台。通过与大家习阅这些国学经典,一起感受圣哲先贤思想和心灵的脉搏,助力个人和企业获得更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