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一个人道德观

一个人道德观

发布时间: 2021-01-22 16:52:06

道德观是一个人什么时候形成的

一个人的道德观,是要通过长期的修炼,慢慢培养起来的,它是一个人修养的一部分。
道德观是人们对自身,对他人,对世界所处关系的系统认识和看法。属于社会伦理的范畴。
人的道德观的形成大致受两个“磨具”的影响所致:一是感性的塑造,二是理性的塑造。

感性的塑造就是在没有说教的情况下,人们通过亲身接触时代而形成的道德观。这样形成的道德观,一般所花费的时间比较长,而且所得出的结果也往往不全面,好处是亲身的感受更真实,更觉得可靠。比如“我”对朋友道德观,别人说这个朋友不咋地,但我亲身感触还不错,我当然相信我的亲身感受了,于是我就初步形成了“我”对这个朋友的道德观,知道了对他我该怎么做和不该怎么做,比如该不该借钱给他,该借多少钱给他等道德意识,但是亲身感受也往往不全面,因此好多的朋友又有分离的,又有成仇的。很多情况下,认识一个人往往需要一辈子的亲身感受,因为我们都是时代的产品,而时代又是在变化着的。

理性的塑造就是在被说教而非亲身感受的情况下所形成的道德观。比如父母的说教,老师的说教,朋友的说教,媒体里边的说教等等,理性所塑造的道德观一般比较全面,可以较多和较快地形成很多的道德观,人们的大多数道德观都是因此而形成的,缺点是这样的道德观不真实,容易动摇。

人们的很多道德观大都由感性和理性共同塑造成的,也就是说是由被说教和亲身感受共同塑造所形成的。

② 一个人的道德观念应该怎么树立

从小事做起```LZ努力加油``支持你

③ 一个人的道德标准是什么

判断一个人是否有道德的标准是什么?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要做一名道德高尚的人;这人一点都不道德;你的行为要符合道德的标准,等等。有时候静下心来想想,究竟怎么做才算是道德的?道德的标准是什么呢?
可能有人说:只有你的行为在法律的允许的范围内,那么你就可成为一名道德的人?是这样的吗?想想,答应肯定是否定的。因为道德的外延比法律宽广的多。也许有人说:你的行为只要符合社会习俗,符合当地的风俗习惯,你就是道德的?想想,答应也是不一定。因为道德内涵不仅仅只是指符合风俗习惯。也许有人说:没法给“道德”的标准下个定义,因为道德的标准是随着社会的风俗习惯变化而变化的,在一定的社会阶段,道德的标准是不同的。此点,我也承认,确实“道德”的标准是随着时代而不断变化的。但如果否定没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标准,我又觉得是不可能。
那么究竟拿什么来衡量“道德”的水准呢?
在思考以上问题时,我想起了两个小故事。一则故事讲的是:一名小偷在机场偷了一名乘客装有机票的钱包,导致该名乘客无法按时登机,谁知该次航班因故却在空中爆炸了。这名乘客因钱包被小偷偷,却因祸得福,救了自己一命,请问:该小偷是道德的呢,还是不道德?
第二则故事是:一个人的朋友得了癌症住院,因是癌症晚期,生命也没有几天了,为了使朋友能在生命的最后几天里安逸的度过,当朋友问此人:我的病要紧吗?要住多久的医院?此人回答:你没事,一点小病,你不用担心,住几天就可出院了。请问:此人对他的朋友说谎,此人道德吗?
可能看了以上的故事,我们绝大部分人都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则故事里的小偷是不道德的。第二则故事里的“此人”是道德的。得出这样的结论,我想大家都是掺进了自己的情感的,因为我们以一般的人情世故来作的判断,以“情感”作为了我们判断的主旋律。
那么怎样来判断“道德”呢?怎样的判断才是有说服力的呢?而且此判断的标准本身就是道德的呢? 这就看我们判断“道德”的标准与视角了。
一般来说,我觉得判断一个人或其行为的是否道德的标准是:“意识”与“结果”两者。(这里补充一点:判断“道德”与法律上判断“犯罪”是有区别的。法律上只看其行为是否对社会造成了影响,而不涉及意识。而“道德”就不同,分析道德的行为,我们可探究到道德的意识本身。)从意识的角度来判断:第一则故事里的小偷是不道德的,第二则故事里的“此人”是道德的。从结果的角度来判断:第一则故事里的小偷是道德的,因为他救了乘客一命;第二则故事里的“此人”是不道德的,因为他没把真相告诉朋友,让朋友没有心理准备。
从以上我们可看出:通过“意识”或“结果”来判断,两者有矛盾的地方。那不是又让我们产生混乱了吗?没有一个有效的标准来衡量我们的行为是否道德了吗?通过思索与寻找,我们只能找到判断人类的行为道德的最底线,人类世界普通相通的法则,即社会发展过程中无形形成的社会美德。这种美德应该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语言,不同风俗,不同皮肤人群共同认可,共同遵守,约定俗成的“共识”。然而,用这种“共识”来判断行为道德与否,又会让人产生一些误会,甚至会混乱人的思维与视野。

那么,究竟道德的标准在哪里呢?

也许,大家会说:没有一个标准,因为世上本没有“道”,又哪来的衡量“道”的标准呢?也许真的是这样,因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于无形无声无名中,探讨本就虚无的东西,也只能虚虚实实罢了。

④ 判断一个人是否有道德的标准是什么

判断一个人是否有道德的标准是什么?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要做一名道德高尚的人;这人一点都不道德;你的行为要符合道德的标准,等等。有时候静下心来想想,究竟怎么做才算是道德的?道德的标准是什么呢?
可能有人说:只有你的行为在法律的允许的范围内,那么你就可成为一名道德的人?是这样的吗?想想,答应肯定是否定的。因为道德的外延比法律宽广的多。也许有人说:你的行为只要符合社会习俗,符合当地的风俗习惯,你就是道德的?想想,答应也是不一定。因为道德内涵不仅仅只是指符合风俗习惯。也许有人说:没法给“道德”的标准下个定义,因为道德的标准是随着社会的风俗习惯变化而变化的,在一定的社会阶段,道德的标准是不同的。此点,我也承认,确实“道德”的标准是随着时代而不断变化的。但如果否定没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标准,我又觉得是不可能。
那么究竟拿什么来衡量“道德”的水准呢?
在思考以上问题时,我想起了两个小故事。一则故事讲的是:一名小偷在机场偷了一名乘客装有机票的钱包,导致该名乘客无法按时登机,谁知该次航班因故却在空中爆炸了。这名乘客因钱包被小偷偷,却因祸得福,救了自己一命,请问:该小偷是道德的呢,还是不道德?
第二则故事是:一个人的朋友得了癌症住院,因是癌症晚期,生命也没有几天了,为了使朋友能在生命的最后几天里安逸的度过,当朋友问此人:我的病要紧吗?要住多久的医院?此人回答:你没事,一点小病,你不用担心,住几天就可出院了。请问:此人对他的朋友说谎,此人道德吗?
可能看了以上的故事,我们绝大部分人都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则故事里的小偷是不道德的。第二则故事里的“此人”是道德的。得出这样的结论,我想大家都是掺进了自己的情感的,因为我们以一般的人情世故来作的判断,以“情感”作为了我们判断的主旋律。
那么怎样来判断“道德”呢?怎样的判断才是有说服力的呢?而且此判断的标准本身就是道德的呢? 这就看我们判断“道德”的标准与视角了。
一般来说,我觉得判断一个人或其行为的是否道德的标准是:“意识”与“结果”两者。(这里补充一点:判断“道德”与法律上判断“犯罪”是有区别的。法律上只看其行为是否对社会造成了影响,而不涉及意识。而“道德”就不同,分析道德的行为,我们可探究到道德的意识本身。)从意识的角度来判断:第一则故事里的小偷是不道德的,第二则故事里的“此人”是道德的。从结果的角度来判断:第一则故事里的小偷是道德的,因为他救了乘客一命;第二则故事里的“此人”是不道德的,因为他没把真相告诉朋友,让朋友没有心理准备。
从以上我们可看出:通过“意识”或“结果”来判断,两者有矛盾的地方。那不是又让我们产生混乱了吗?没有一个有效的标准来衡量我们的行为是否道德了吗?通过思索与寻找,我们只能找到判断人类的行为道德的最底线,人类世界普通相通的法则,即社会发展过程中无形形成的社会美德。这种美德应该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语言,不同风俗,不同皮肤人群共同认可,共同遵守,约定俗成的“共识”。然而,用这种“共识”来判断行为道德与否,又会让人产生一些误会,甚至会混乱人的思维与视野。

那么,究竟道德的标准在哪里呢?

也许,大家会说:没有一个标准,因为世上本没有“道”,又哪来的衡量“道”的标准呢?也许真的是这样,因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于无形无声无名中,探讨本就虚无的东西,也只能虚虚实实罢了。

⑤ 人的道德观价值观取决于什么

一个人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比任何事情都很重要。失去金钱,还可以挣来更多。失去工作,你总还可以再找一个,然而,你一旦失去了自己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就再也找不回来了。可是我们有很多人,却不能系统阐述自己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以至于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里,常感到迷茫和困惑。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道德观是以真诚与虚伪、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平与偏私等等观念来衡量和评价人们的思想、行为。并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社会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定信念和习惯。今年初,国家统计局发布一项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群众最关注的社会问题中,有18.5%的被调查者认为“社会风气问题”最受关注,在所有问题中比例最高。此间分析家认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与一些人在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道德出现偏差,荣辱不分很有关系。希腊驻华大使文化参赞科奇帝斯.斯代流斯对这种观点表示赞同,他说:“不得不承认中国一部分青年人正变的越来越消费主义。他们在衣食住行上都很追求高档商品,他们受到很多西方价值观的影响。”显然,在影响和规范人们行为不仅有道德观,同时还有价值观在起作用。价值观,通常指人生价值观,即一个人在社会生活的作用、地位和意义的认识。很显然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生活目标和方向。美国人十分推崇自己的价值观,认为西方的先进是因为他们的政府奉行自由、开放、负责任和透明等等卓越价值观念。同样,美国人也非常注意道德观的教育,尽管他们很推崇自己的价值观,但很多人仍在呼唤美国人回到传统的道德观中去。美国前教育部长威廉·班奈特,在1993年编辑《美德》一书,成功显示许多美国人仍然相信的美德价值。书中归纳了美国人最基本道德观是诚实、坚韧、同情心、勇气、责任心、忠诚、感激心等。实际上道德观也好,价值观也好,他们不仅有其民族特点,受到民族文化影响外,而且有许多观念是全球一致的。因此,正确优秀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不仅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基础,而且是无价之宝。道德观和价值观不仅各国存在差异,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道德观和价值观之所以存在差异和变化之中,是因为产生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内部和外部条件的差异的反映。中国的儒家认为道德观的产生内部原因来源于人的本性。人是社会的产物,人们的道德观是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之上,与人的本性相一致,即内在于人的本性之中。也就是人们常说得的人之初性本善,人要有良心。外部条件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人荣辱观、价值观的影响。中国法家认为道德观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上的。战国思想家管仲提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因此,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有什么样的物质生活方式,便会产生什么样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⑥ 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是什么

道德,指衡量行为正当的观念标准。不同的对错标准是特定生产能力、生产关系和生活形态下自然形成的。一个社会一般有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只涉及个人、个人之间、家庭等的私人关系的的道德,称私德;涉及社会公共部分的道德,称为社会公德。
中国传统道德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忠孝节义”四个字:

忠:臣子必须绝对服从君主,“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即使是暴君也不得反抗。而原本中国人认为:君臣以义合,不可则去。

孝:子女必须绝对服从家长,“天下无不是之父母”,家长殴打虐待子女被看作理所当然的权利。而原本中国人认为: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父母有过而子女不谏为不孝。

节:中国传统社会中仅片面要求女性守贞、从一而终,男人则可以三妻四妾,而原本中国人认为:三妻四妾,人欲也。是不应该的。虽然男女均遵从婚姻包办,但只有男性有离婚权利。

义:指被统治者必须誓死服从道德规范,为了统治者的利益必须毫不犹豫的牺牲自己的生命。而原本中国人认为: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非一家一姓之天下。义是从天下之志,与统治者无关。
当今社会一个人的基本道德其实还是四点,不过含义有了变化
忠:忠于祖国,民族
孝:孝顺父母,长辈
节:遵守社会基本道德,秩序
信:身边人之间讲基本的信用

⑦ 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是什么,怎么理解

三者是相互相存的,缺一不可;但最为重要的是道德观,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再高,而一个人没有高尚的道德观的也是不会得到社会欢迎的。价值观影响着人生观和道德观,属于更根本的东西。人生观(life,outlook of): 关于人生目的、态度、价值和理想的根本观点。它主要回答什么是人生、人生的意义、怎样实现人生的价值等问题。其具体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等。人生观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生观的形成是在人们实际生活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受人们世界观的制约。不同社会或阶级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人生观。 在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以下几种有代表性的人生观:①享乐主义人生观。它从人的生物本能出发,将人的生活归结为满足人的生理需要的过程,提出追求感官快乐,最大限度地满足物质生活享受是人生的唯一目的。②厌世主义人生观。宗教的厌世主义认为,人生是苦难的深渊,充满各种烦恼与痛苦,唯有脱俗灭欲,才能真正解脱。③禁欲主义人生观。它将人的欲望特别是肉体的欲望看作一切罪恶的根源,主张灭绝人欲,实行苦行主义。④幸福主义人生观。一种观点是强调个人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和价值;另一种观点是在强调个人幸福的同时,也强调他人幸福和社会公共幸福,认为追求公共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和价值所在。⑤乐观主义人生观。它认为社会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在于追求真理,对人生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⑥共产主义人生观。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人生观。它把人的生命活动历程看作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 ,把消灭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看作是人生的崇高目的和最大幸福。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对社会所尽的责任和所作的贡献,人生的最大价值和意义,在于努力为人民服务,无私地把自己的一切精力贡献给共产主义事业。 什么是人生观? 答: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人生的根本态度和看法,包括对人生价值、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它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观主要回答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价值、目的、理想、信念、追求等问题。人生观的基本内容包括幸福观、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友谊观、道德观、审美观、公私观、恋爱观等等。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和文化素养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人生观。我们必须提倡和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用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战胜形形色色的个人主义,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什么是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像这种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就是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 价值观的特点 价值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总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比如,对某种事物的好坏总有一个看法和评价,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看法不会改变。但是,随着人们的经济地位的改变,以及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改变,这种价值观也会随之改变。这就是说价值观也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价值观取决于人生观和世界观 价值观取决于人生观和世界观。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从出生开始,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产方式及其所处的经济地位,对其价值观的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当然,报刊、电视和广播等宣传的观点以及父母、老师、朋友和公众名人的观点与行为,对一个人的价值观也有不可忽视的 价值观的影响效应 价值观不仅影响个人的行为,还影响着群体行为和整个组织行为。在同一客观条件下,对于同一个事物,由于人们的价值观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在同一个单位中,有人注重工作成就,有人看重金钱报酬,也有人重视地位权力,这就是因为他们的价值观不同。同一个规章制度,如果两个人的价值观相反,那么就会采取完全相反的行为,将对组织目标的实现起着完全不同的作用。 价值观的类型 1、理性价值观 它是以知识和真理为中心的价值观。具有理性价值的人把追求真理看的高于一切。 2、美的价值观 它是以外形协调和匀称为中心的价值观,他们把美和协调看的比什么都重要。 3、政治性价值观 它是以权力地位为中心的价值观,这一类型的人把权力和地位看的最有价值。 4、社会性价值观 它是以群体和他人为中心的价值观,把为群体、他人服务认为是最有价值的。 5、经济性价值观 它以有效和实惠为中心的价值观。认为世界上的一切,实惠的就是最有价值的。 6、宗教性价值观,它以信仰为中心的价值观。认为信仰是人生最有价值的。世界观也称宇宙观,是人门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是人人都有的,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在生活实践中,人们为了自己的需要,每时每刻都同周围的事物打交道,力求认识并按照自己的需要改造它们。开始时,接触到的只是个别事物和现象,形成对各种具体事物和现象的看法。随着人们在实践中接触的事物日益增多、眼界日益扩大,就由认识个别事物和现象深入到认识事物一般的或共同的本质,逐渐形成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根本的观点,即世界观或宇宙观。世界观形成以后,对人们的言行起着指导作用。不过,这些世界观一般是朴素的、零散的、不系统的,缺乏理论论证和严密的逻辑。

⑧ 怎样评价一个人的品德

一个人的品抄德
一般认为,品德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的。品德的这三个方面表现为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1.道德观念是指个体通过学习所获得的关于道德的概念、命题和规则等。它是外在的道德规则、规范、概念体系和践履方式不断内化的产物。道德观念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通过学习活动,人们获得了许多具体的道德知识。道德知识对行为的支配作用不同于其他科学领域的知识,它并不必然导致相应的道德行为,而有待于上升为道德信念。
2.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在体验。它渗透在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中。
3.道德行为是道德观念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道德观念隐藏在认知结构的黑箱里,难以直接评价、判断。所以,在评定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时,更多的是依据这个人的道德行为表现。
道德观念,即知识的东西是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系统讲解和学习教材来掌握,是可以“教”的;而情感、意志、行为很难通过这种途径来培养,它们是不可以“教”的。
由此可见,评价一个人的品德要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入手。

⑨ 人品道德观

人们常说,做人要有道德。但是为什么要有道德?道德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多数人想做个有道德的人,目的就是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受到别人的尊重。这些人的一生很悲惨,因为他们纯粹就是为得到别人的认可而活。因此,有道德就成为他们不想做,做不好,但又不得不做,不得不做好的一种人生的无奈。他们的这一生,就变成了为道德而活,而他们自己则成了道德的奴隶。对于一个有智慧,人性被解放出来的人来说,道德只是他为自己、为他人、为社会创造快乐,享尽人生幸福的一种工具,一项措施,一种对策。他们绝不为道德而活,而是让道德为实现他的人生目的而设。道德是什么?道德的原意,是指人们在生活实践中为人处事的态度、过程、方法和行为模式。道,是人们为了创造自己的人性快乐、自由,享受幸福人生的过程而对自己所面临的客观事实条件及对这些客观事实条件所做出的分析。德,是人们基于对客观的事实条件及其分析而对其所抱持的为人处事的态度、方式、行为模式等等所做出的选择。即人们在生活实践当中所表现出来的为人处事的态度、方式或行为模式。在道德这个词中,道是核心,德是形式,道是原因,德是结果。道是源,德是流。道是本,德是末。道是皮,德是毛。道是一只老虎,德是这只老虎的皮。但是,现代人讲的所谓道德,早就偏离了道德的本质。其内容中大多只有德,而没有道。所以,是不讲道的道德,是不讲本而只求末的道德,是只要形式不要内容的道德,是只要结果不要原因的道德,是只讲流不讲源的道德。通常人们讲的所谓道德,就是简单模仿前人或他人为人处事的态度和行为模式

热点内容
党风党纪法律知识题库 发布:2025-09-08 23:22:26 浏览:677
法官回避缺陷 发布:2025-09-08 23:21:20 浏览:27
广州下沙法院 发布:2025-09-08 23:05:38 浏览:24
道德经中提及的 发布:2025-09-08 22:36:46 浏览:527
合同法全文司法解释六 发布:2025-09-08 22:31:35 浏览:403
合同法中如何辨别要约与承诺区别 发布:2025-09-08 22:29:06 浏览:892
广丰区人民法院 发布:2025-09-08 22:28:25 浏览:842
行政法的调查研究方法 发布:2025-09-08 22:28:11 浏览:195
泸州市龙马潭区法律援助 发布:2025-09-08 22:28:09 浏览:418
瑞达行政法讲义云盘 发布:2025-09-08 22:24:54 浏览: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