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用制度

道德用制度

发布时间: 2021-01-25 02:32:31

道德制度化的好处和坏处

道德是上层建复筑的一制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和法律不同,道德的实施不是依靠强制性手段,而是通过道德教育的手段,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来影响和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觉悟,使人们自觉地遵守这些行为规范。道德诉诸人们的“良心”,诉诸人们内心的“道德信念”。所谓“说服力”,主要是指通过启迪人们的道德觉悟、激励人们的道德情感、强化人们的道德意志、增强人们的荣辱观念,培养和形成古人所说的“羞耻之心”,从而使人们在内心深处形成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因,培养和形成人的道德行为的最重要的基础和前提。所谓“劝导力”,就是指通过形成广泛的道德舆论,培育良好的道德环境,增强人们的道德责任感,使人们认识到,如果一个人不能履行自己应尽的道德义务或者违反了社会的道德要求,就必定要受到舆论的谴责和公众的批评,甚至招致事业的挫折和失败。社会舆论的力量是无形的,却是不可忽视的。强大的社会舆论,能够对社会的一些重大问题发生重要影响。它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的性情和气质,改变社会的风气,形成某种道德的氛围。这种社会舆论,一旦同内心信念相结合,就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㈡ 辩论赛 制度和道德那个更优先 (我是正方)

啊呀。。。。我们也做过这个呀,我的资料给你一点
我们可是赢了的呀。。。。。。哈哈哈哈
新加坡人的素质高吧,那并不能说是人的素质原本就高,而是来源于制度的约束,例如新家坡人都不乱扔垃圾,是因为有高额罚款的制度.所以说学校建设也一样

不知道来得及不。
其实道德有一个最大的软肋,或者说是最明显的薄弱环节,就是可操作性。具体来说那就是,怎么让一个“不道德的人”变得“道德”呢?这个问题道德不能从上根本解决。从这个出发,我们实际上在社会生活和社会行动的角度和曾面上来说我们实际上要求的是“道德的行为”而不是“道德本身”。
从“道德的行为”这个转化开始,我们的能力就很多阐述出发点了。对于道德的行为和不道德行为的权衡是依靠我们的认知能力,分析能力来得出结论的!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凡是做出不道德行为的人其实都是因为上述两种能力不足导致的,这个时候道德(其实是道德的行为)的基础就是我们的能力了,那么基础(能力)显然就比上层建筑(道德(其实是道德的行为))更重要了。
然后我们换个角度回到我开始说的道德的软肋上。当道德是一个号召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响应,也可以选择不响应,因为道德不具备(其实是具备的,但是力量太薄弱了,大部分人都会忽视)强制力。当道德成为一个要求的时候(比如市场上的对和约的遵守),道德本身不能/难以约束行为人的行为,所以我们才设立了相关的法律,制度来强制约束行为人的行为。这里可以成为一个攻击点,如果道德是强大的有效力的,那么我们怎么让不道德的人完美遵守道德的要求,做出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呢?如果这个做法是可行的,我们为什么还要设立法律和相关制度呢?对方的说法就陷入一个大矛盾了。同时,我们设立这些强制手段避免对方出现“不道德的行为”这个方式确定了“道德(其实是道德的行为)”需要能力来保障,能力有多大,保障制度有多完善。道德依靠能力来保障,道德更重要。
另外,实际上我们的经济和道德的关系不是上面的回答所谓的“经济建立在道德基础上”,而是道德是为了维护社会及社会中每个个体的利益而产生的。道德是为了维护利益而产生的。
理由如下:按照社会契约论的论述,人与人形成社会的基础在于我们放弃伤害别人的权利而获得自己不受到伤害的权利。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道德当中很多东西可以从这个角度上找到出发点,典型的有:尊重他人,诚信,尊老爱幼。这些实际上就是对别人利益的保护,所以在辩论中要扒下“道德”的神圣光环去深入讨论“道德”的本质,实质,意义对我们的观点更加有利。从道德本身对利益的维护上我们可以看到,我们也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来维护自己的利益,维护社会的利益,这就是理性的力量。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依靠的更多的是理性(实际上这个是从物质和权利保护的实用主义角度来说的,前面的所有论述都是把“道德”拉到这个角度来说的,千万要避免在精神层面的讨论)
我觉得这样入手的话这个准备就没有多大的问题和难度了。还有什么问题可以来我刚建的辩论QQ群一起讨论

4:在法律都可以当作儿戏的情况下,道德的感召又能有多少力量
5:制度是人们为了特定目的而创造的,因而具有时代性

6:法律首先是一种制度。它是一种理性设计,目的是通过国家对法律义务的强制实施或者人对这种强制手段的畏惧来调整人的行为
7:评,是指教学评估,这个你应该知道吧,教育部搞的对大学的评估制度;建,是指建设,是指学校的学风啊,学术啊,科研啊等等方面的建设; 迎评促建指的是迎接教学评估,并且借教学评估的东风,进一步搞好学校的本科教育的建设

乌托邦的原词来自两个希腊语的词根,“ou”是“没有”的意思(一说是“ 好”的意思),“topos”是“地方”的意思,合在一起是“没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其中文翻译也可以理解为“乌”是没有,“托”是寄托,“邦”是国家,“乌托邦”三个字合起来的意思即为“空想的国家”。
制度维护道德

问题:
陈世美。。。。杀

请问对方辩友,有一句话叫“禽兽不如”怎么解释啊?就是说在社会上很多人连狼都不如,所以没有办法教化啊。请对方辩友告诉大家,社会,有哪一个国家的社会秩序主要是靠道德来维系的呢?

请问对方。。 当今学校各项管理都是由学校制度来约束并且实施的 那么 请问 你听说过有用舆论来约束同学的行为 来建设美丽校园的吗?

一个学校风气差的学校是一个有秩序学校吗?

道德教化的是那些有良心的人,可是对那些没良心的恶棍怎么办呢?

制度
什么是制度 我们如何理解制度
制度最一般的含义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许多情况下,制度也是某一领域的制度体系,如我们通常所说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和文化制度等。
在人类社会的大棋盘上,每个个体都有其自身的行动规律,和立法者试图施加的规则不是一回事.如果它们能够相互一致,按同一方向作用,人类社会的博弈就会如行云流水,结局圆满.但如果两者相互抵牾,那博弈的结果将苦不堪言,社会在任何时候都会陷入高度的混乱之中.
——亚当 斯密《国富论》,1776年
传统上,经济学家一直致力于分析市场机制的运行及其影响.毋庸置疑,市场可以被认为是人类所创造的最引人注目的制度之一.然而,在近来大约十年的时间里,为了理解不同国家迥然不同的经济绩效,认识到"制度是重要的"这一点已变得日益重要(North 1990;世界银行 2001).这里所引的制度一词,不单单是指市场.的确,在20世纪最后十年所发生的一系列与制度相关的事件和现象已经并将继续对相关国家的经济绩效产生深远的影响.举例来说,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崩溃以及随后的经济转轨,硅谷现象及电子商务的出现,欧元统一和市场一体化,日本和东南亚金融危机,非洲持续的种族隔离和长期的经济停滞,金融市场的全球一体化与不断出现的货币危机,对由成员国组成的国际组织作用的重新审视,以及全球非政府组织影响的加深,等等.这些例子当中的一些就其表面而言可看作是纯粹的市场现象.但如果我们试图更深入地理解这些事件和现象的深层原因及后果,我们不得不将它们的制度方面纳入考察的范围.
什么是制度 我们能不能把制度等同于法律条文,非正式规范,组织,合同,人们的意识或所有这些因素的部分或全部的组合 给诸如"制度"之类的任何概念下一个合适的定义将取决于分析的目的.作为一个具体例子,我们不妨考虑下面的问题:既然制度对经济绩效如此重要,那为什么其他国家不能学习和采用经济绩效较好的国家当中最佳的制度呢 这是诺斯在一本开创性的论制度的书中提出的主要问题(North1990).为了分析这一问题,诺斯把制度定义为"博弈规则".他把博弈规则分为两类:正式规则(宪法,产权制度和合同)和非正式规则(规范和习俗).即使能从国外借鉴良好的正式规则,如果本土的(indigenous)非正式规则因为惰性而一时难以变化,新借鉴来的正式规则和旧有的非正式规则势必产生冲突.其结果,借鉴来的制度可能既无法实施又难以奏效.
制度并不是只限于经济,制度就是在人类社会当中人们行为的准则。人们依靠制度来衡量自己的行为。制度包括:约定俗成的道德观念,法律,法规等。
因为这个原因,经济学家对可实施性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博弈规则何时是可实施的呢 是不是当实施者(enforcer)降临之时 可是,实施者又怎样才能被激励去实施他理应实施的博弈规则呢 简而言之,实施者怎样才能被驱使去恪尽职守 为了避免这种无穷尽的循环推理,一种办法是力图说明,博弈规则是内在产生的,它们通过包括实施者在内的博弈参与人之间的策略互动最后成为自我实施的(self-enforcing).从这种观点出发思考制度的最合理的思路是将制度概括为一种博弈均衡.近年来我们陆续看到一些以博弈均衡制度观为基础的重要文献问世,虽然其中大部分文献是从历史案例的研究中汲取灵感(我们在下一节会讨论其中一些代表性工作).我们能不能将同样的思路运用到作为多样制度复合体的当代经济呢 这种复合体仅仅是各种相对自主的制度的混合呢,还是内在一致的整体,如某种均衡结果那样显然,把制度及其复合体视为均衡现象并不意味着制度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会发生变化.中欧和东欧国家社会主义经济的崩溃和随后计划经济的转型就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问题是,我们如何在理论上解释制度的起源或变迁.在理论上,博弈模型可能存在多重解(均衡),或者说模型解高度依赖于对模型本身的设定.给定博弈的结构,可不可以将制度的突现(emergence)或变迁解释为:从许多等可能性的均衡中选择其中一种的过程,或者从一种均衡到另一种均衡的转型呢 如果是这样的话,均衡选择或转型过程是否由技术或市场诱导并因为技术性规模经济而最终被锁定 (lock-in) 还是说,制度是由"文化基因"编程的结果 制度能否被政治企业家设计或被创新性经济企业家引发产生不可预料的政治事件会不会对制度选择发生随机性影响 尤其是,新制度诞生通常具备的新奇性究竟从何而来
因此,在本节一开始提出的基本研究设想可以更明确地概括为下述两个方面:首先,将当代不同国家整体性制度安排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理解为某种多重均衡现象(共时性问题);其次,在与均衡制度观相一致的框架下理解制度变迁的机制,同时又允许新奇性出现的可能性(历时性问题).请让我再进一步阐示其中的具体含义.
理解制度的多样性和当代经济的复杂性需要研究在经济,政治,组织和社会诸域制度之间的相互依存性以及联结这些域的制度的性质.在这项研究中,不仅要在正统经济学的框架下思考问题,而且还要借鉴邻近学科如社会学,政治学和认知科学对制度问题的重要贡献,这是非常必要的.但不同于传统制度经济学的地方在于,我们试图在一个统一的博弈论框架下分析制度多样性的源泉和影响,而不只是简单停留在积累丰富的制度类型,然后对它们进行任意和随机的分类.发展统一的理论分析框架,同时结合其他学科的重要贡献,这对深刻理解经济制度的运行大有裨益.
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意识到,博弈论分析作为系统研究制度的理论工具本身尚不完备.从该框架出发考察制度的相互依存性可能会得出制度安排的多重性,次优性和帕累托不可比(Pareto-unrankable).也就是说,即使面对相同的技术知识和被相同的市场所联结,制度安排也会因国家而异.因此,为了理解特定的制度安排在某特定国家演化生成的原因,单单囿于博弈论框架本身是不够的,我们必须依赖比较和历史的知识(Greif 1999).
也就是说,制度分析在本质上是比较性的,因而被称为比较制度分析(comparative institution analysis 简称CIA)1.
在本书第9章考察制度演化的历时性过程时,我们将偏离传统的博弈论(包括古典博弈论和进化博弈论),对其作出重大的修正.我们将放弃如下假定,即认为博弈参与人(及其分析者)对博弈过程的客观结构具有完备的知识.相反,我们假定,博弈参与人对于博弈结构只拥有个人的不完备观点——我们称之为主观博弈模型(subjective game models).当参与人基于主观博弈模型选择的行动决策在各个时期相互一致(即均衡化)时,那么,他们的主观博弈模型将可以被他们行动共同决定的可观察的事实证实,并作为未来行动决策的指南而不断再生产出来.所以,我们把制度定义为参与人主观博弈模型中显明和共同的因素——即关于博弈实际进行方式的共有信念(shared beliefs)*.当这些主观博弈模型所导致的行动决策未能产生预期的结果,一种普遍的认知危机便会随之出现,并引发人们寻找新的主观模型,直到新均衡实现为止.理解制度变迁过程就等价于理解参与人协同修正其信念的方式.从这种观点出发,我们能够分析技术和环境变化,政治因素,法律条文,创新试验和文化遗产等等方面在制度变迁过程中的作用,当然这一切必须在我们分析了共时性问题之后才真正有可能进行.
本章剩下的部分安排如下:第1.1节是对经济学家制度观的一个概览.第1.2节将在均衡制度观的基础上提出我们自己的制度概念,其更细致地讨论将在后面(第7章)进行.
第1.3节介绍制度分析的博弈论框架将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博弈形式"和"域"的类型等,它们在本书中是至关重要的.
1.1 博弈论视野下的三种制度观如上所述,经济学家目前似乎都同意"制度是重要的".但除非我们对于制度是何物以及它们如何形成有一种共识,否则,认识到制度重要并不能说明什么.撇开旧制度学派不论2,直到最近,经济学家基本上满足于对制度只下一个模糊定义.现代社会学的先驱杜克海姆

制度
什么是制度 我们如何理解制度
制度最一般的含义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许多情况下,制度也是某一领域的制度体系,如我们通常所说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和文化制度等。
在人类社会的大棋盘上,每个个体都有其自身的行动规律,和立法者试图施加的规则不是一回事.如果它们能够相互一致,按同一方向作用,人类社会的博弈就会如行云流水,结局圆满.但如果两者相互抵牾,那博弈的结果将苦不堪言,社会在任何时候都会陷入高度的混乱之中.
——亚当 斯密《国富论》,1776年
传统上,经济学家一直致力于分析市场机制的运行及其影响.毋庸置疑,市场可以被认为是人类所创造的最引人注目的制度之一.然而,在近来大约十年的时间里,为了理解不同国家迥然不同的经济绩效,认识到"制度是重要的"这一点已变得日益重要(North 1990;世界银行 2001).这里所引的制度一词,不单单是指市场.的确,在20世纪最后十年所发生的一系列与制度相关的事件和现象已经并将继续对相关国家的经济绩效产生深远的影响.举例来说,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崩溃以及随后的经济转轨,硅谷现象及电子商务的出现,欧元统一和市场一体化,日本和东南亚金融危机,非洲持续的种族隔离和长期的经济停滞,金融市场的全球一体化与不断出现的货币危机,对由成员国组成的国际组织作用的重新审视,以及全球非政府组织影响的加深,等等.这些例子当中的一些就其表面而言可看作是纯粹的市场现象.但如果我们试图更深入地理解这些事件和现象的深层原因及后果,我们不得不将它们的制度方面纳入考察的范围.
什么是制度 我们能不能把制度等同于法律条文,非正式规范,组织,合同,人们的意识或所有这些因素的部分或全部的组合 给诸如"制度"之类的任何概念下一个合适的定义将取决于分析的目的.作为一个具体例子,我们不妨考虑下面的问题:既然制度对经济绩效如此重要,那为什么其他国家不能学习和采用经济绩效较好的国家当中最佳的制度呢 这是诺斯在一本开创性的论制度的书中提出的主要问题(North1990).为了分析这一问题,诺斯把制度定义为"博弈规则".他把博弈规则分为两类:正式规则(宪法,产权制度和合同)和非正式规则(规范和习俗).即使能从国外借鉴良好的正式规则,如果本土的(indigenous)非正式规则因为惰性而一时难以变化,新借鉴来的正式规则和旧有的非正式规则势必产生冲突.其结果,借鉴来的制度可能既无法实施又难以奏效.
制度并不是只限于经济,制度就是在人类社会当中人们行为的准则。人们依靠制度来衡量自己的行为。制度包括:约定俗成的道德观念,法律,法规等。
因为这个原因,经济学家对可实施性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博弈规则何时是可实施的呢 是不是当实施者(enforcer)降临之时 可是,实施者又怎样才能被激励去实施他理应实施的博弈规则呢 简而言之,实施者怎样才能被驱使去恪尽职守 为了避免这种无穷尽的循环推理,一种办法是力图说明,博弈规则是内在产生的,它们通过包括实施者在内的博弈参与人之间的策略互动最后成为自我实施的(self-enforcing).从这种观点出发思考制度的最合理的思路是将制度概括为一种博弈均衡.近年来我们陆续看到一些以博弈均衡制度观为基础的重要文献问世,虽然其中大部分文献是从历史案例的研究中汲取灵感(我们在下一节会讨论其中一些代表性工作).我们能不能将同样的思路运用到作为多样制度复合体的当代经济呢 这种复合体仅仅是各种相对自主的制度的混合呢,还是内在一致的整体,如某种均衡结果那样显然,把制度及其复合体视为均衡现象并不意味着制度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会发生变化.中欧和东欧国家社会主义经济的崩溃和随后计划经济的转型就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问题是,我们如何在理论上解释制度的起源或变迁.在理论上,博弈模型可能存在多重解(均衡),或者说模型解高度依赖于对模型本身的设定.给定博弈的结构,可不可以将制度的突现(emergence)或变迁解释为:从许多等可能性的均衡中选择其中一种的过程,或者从一种均衡到另一种均衡的转型呢 如果是这样的话,均衡选择或转型过程是否由技术或市场诱导并因为技术性规模经济而最终被锁定 (lock-in) 还是说,制度是由"文化基因"编程的结果 制度能否被政治企业家设计或被创新性经济企业家引发产生不可预料的政治事件会不会对制度选择发生随机性影响 尤其是,新制度诞生通常具备的新奇性究竟从何而来
因此,在本节一开始提出的基本研究设想可以更明确地概括为下述两个方面:首先,将当代不同国家整体性制度安排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理解为某种多重均衡现象(共时性问题);其次,在与均衡制度观相一致的框架下理解制度变迁的机制,同时又允许新奇性出现的可能性(历时性问题).请让我再进一步阐示其中的具体含义.
理解制度的多样性和当代经济的复杂性需要研究在经济,政治,组织和社会诸域制度之间的相互依存性以及联结这些域的制度的性质.在这项研究中,不仅要在正统经济学的框架下思考问题,而且还要借鉴邻近学科如社会学,政治学和认知科学对制度问题的重要贡献,这是非常必要的.但不同于传统制度经济学的地方在于,我们试图在一个统一的博弈论框架下分析制度多样性的源泉和影响,而不只是简单停留在积累丰富的制度类型,然后对它们进行任意和随机的分类.发展统一的理论分析框架,同时结合其他学科的重要贡献,这对深刻理解经济制度的运行大有裨益.
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意识到,博弈论分析作为系统研究制度的理论工具本身尚不完备.从该框架出发考察制度的相互依存性可能会得出制度安排的多重性,次优性和帕累托不可比(Pareto-unrankable).也就是说,即使面对相同的技术知识和被相同的市场所联结,制度安排也会因国家而异.因此,为了理解特定的制度安排在某特定国家演化生成的原因,单单囿于博弈论框架本身是不够的,我们必须依赖比较和历史的知识(Greif 1999).
也就是说,制度分析在本质上是比较性的,因而被称为比较制度分析(comparative institution analysis 简称CIA)1.
在本书第9章考察制度演化的历时性过程时,我们将偏离传统的博弈论(包括古典博弈论和进化博弈论),对其作出重大的修正.我们将放弃如下假定,即认为博弈参与人(及其分析者)对博弈过程的客观结构具有完备的知识.相反,我们假定,博弈参与人对于博弈结构只拥有个人的不完备观点——我们称之为主观博弈模型(subjective game models).当参与人基于主观博弈模型选择的行动决策在各个时期相互一致(即均衡化)时,那么,他们的主观博弈模型将可以被他们行动共同决定的可观察的事实证实,并作为未来行动决策的指南而不断再生产出来.所以,我们把制度定义为参与人主观博弈模型中显明和共同的因素——即关于博弈实际进行方式的共有信念(shared beliefs)*.当这些主观博弈模型所导致的行动决策未能产生预期的结果,一种普遍的认知危机便会随之出现,并引发人们寻找新的主观模型,直到新均衡实现为止.理解制度变迁过程就等价于理解参与人协同修正其信念的方式.从这种观点出发,我们能够分析技术和环境变化,政治因素,法律条文,创新试验和文化遗产等等方面在制度变迁过程中的作用,当然这一切必须在我们分析了共时性问题之后才真正有可能进行.
本章剩下的部分安排如下:第1.1节是对经济学家制度观的一个概览.第1.2节将在均衡制度观的基础上提出我们自己的制度概念,其更细致地讨论将在后面(第7章)进行.
第1.3节介绍制度分析的博弈论框架将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博弈形式"和"域"的类型等,它们在本书中是至关重要的.
1.1 博弈论视野下的三种制度观如上所述,经济学家目前似乎都同意"制度是重要的".但除非我们对于制度是何物以及它们如何形成有一种共识,否则,认识到制度重要并不能说明什么.撇开旧制度学派不论2,直到最近,经济学家基本上满足于对制度只下一个模糊定义.现代社会学的先驱杜克海姆

虽然我也是在网上找的资料但不是转贴不敢保证你完全满意,但还是有好多不错的慢慢看吧单元可以帮得上忙。
祝你好运!!!!!!

㈢ 如何理解道德在社会、制度、生活层面的作用和意义

一个国家的道德,它属于一个国家的上层建筑,它在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生活当中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㈣ 道德和制度哪个更重要

道德趋范畴
范畴趋难控
难控趋制度
制度趋平等
平等趋自由

㈤ 道德需要怎样的制度化

道德需要怎样的制度化?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人的道德行为不能仅靠自律,还需要他律。也就是将基本道德规范制度化,成为人们遵从的行为准则,不遵从的将受到相应惩罚。其中,最具有“杀伤力”的,便是将人的不良行为记录在案。

前不久,武汉市宣布将在104个社区中,建立和完善“市民道德档案”。这个包括爱国爱家、文明礼貌、诚实守信等11大类共61项内容的道德档案,将对市民的一些不良行为,诸如乱穿马路、违章占道或殴打老婆等,进行批评教育并记录在案。

此前,一些地方和行业则对特定群体的不良行为做出约束。比如,有的记录法官的不良司法行为,有的记录学人的学术不端行为。

而有关诚信的体系建设,更是探索道德制度化的一大重心。如今年初,收录有3.4亿位公民信用记录的全国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正式运行。去年底,浙江省企业信用监管体系全面推广应用。

可以想见,今后这种探索和实践不会停止。而人们在寄予厚望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表示了某种担忧。

什么是不良行为?对具体不良行为的界定谁说了算?记录不良行为的权力谁来监督?如果不把这些基本问题弄清楚,不仅会带来无穷尽的麻烦,而且有损制度的权威性。

道德制度化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形成良性的秩序和法则,维护每个人的权利和自由。那么,对不良行为的记录及其使用,怎样才能不危及公民的个人权利和尊严?是否该有“道德法庭”对有争议的行为进行仲裁?如何给记录设置一个合理的期限,以防止行为人一朝失误而终身带上枷锁?

在实践中,包含社会信用体系在内的道德制度体系,十分庞大复杂,有专业也有综合。如何确保这个体系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如何有效整合这些资源,怎样发挥它们的效用而不致成为某种摆设,都值得我们深思。

许多人对这样的故事耳熟能详:一个人在国外乘公共汽车逃票被记录,结果他的工作和生活处处碰壁。而另一个故事同样耐人寻味:有人实验在东京和纽约各丢下一个手机和钱包,日本归还失主的速度超过美国,这并不说明日本人更诚实,而是他们的规则和奖惩体系更清晰严谨。

这表明,要使道德的制度约束,真正成为人们不敢轻易触碰的“高压线”,还不仅在于,道德的制度化要依法、科学、规范,并且获得相应群体的价值认可,更在于,一旦违反制度,成本将大大超过行为人的承受能力。如此,“他律”才能真正转化为“自律”。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的道德制度化之路还很长。

㈥ 如何正确处理制度管理和道德管理的关系

一、思想基础方面的规范要求 首先要树立热爱本职,忠于职守的思想。热爱本质,主要是指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维护本职 业的利益,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力求掌握最好的职业技能;忠于职守,主要是指要认识到自己从 事的职业对社会、对他人应履行的义务,具有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发扬职业献身精神。 二、服务精神方面的规范要求 物业管理服务行业,其根本宗旨是为业主服务。因此,所有员工必须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精神,主动、热情、耐心、周到地为业主服务。 要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应逐步建立规范服务,即正常服务、多功能服务、专项服务、现代技术服 务的质量要求。正常服务就是在物业管理过程中热情、公平、周到、负责;多功能就是提供与物 业管理相关的连带服务以满足多种需要;专项服务就是为服务对象提供特殊的需要,现代技术服 务就是随着商业技术装备的饿逐步改进,扩大科学技术服务。 要热爱业主,把他们当亲人,要以平等的态度接待他们,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不以衣帽取 人,做到生人熟人一个样,大人小孩一个样,职务高低一个样。 三、经营作风方面的规范要求: 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的一切经营活动,都是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服务。因此,每一个员工必须端正经营作风,做到“信誉第一,诚信无欺”。 四、工作态度方面的规范要求 廉洁奉公,公私分明,这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本质要求。每一个员工必须严于 律己,清正廉 洁,不损公肥私。要敢于同贪污、盗窃等违法行为做斗争。要始终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个人 利益放在第二位,个人利益 服从集体利益。 五、职业修养方面的规范要求 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生观解决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的问题, 是指导人们思想言行的“总开关”。人生的目的、理想和信念,对人生起着精神推动力的作用。 要努力学习业务技术。光有为业主服务的思想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为业主服务的本领。这就要求 员工必须抓住一切机会和时间努力学习业务技术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服务技能。 要有高度的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敢于抵制一切违反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行为,做到不放任,不 采取自由主义态度,为整个社会风气的好转做出自己的贡献。

㈦ 如何理解道德在社会、制度、生活层面的作用和意义

可以想想在日常生活中道德的作用,最好能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事例来分析,这样能加深理解。

㈧ 道德信用评级制度是什么意思

信用评级(Credit Rating),又称资信评级,是一种社会中介服务为社会提供资信信息,或为单位自身回提供决策参考。最答初产生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1902年,穆迪公司的创始人约翰·穆迪开始对当时发行的铁路债券进行评级。后来延伸到各种金融产品及各种评估对象。由于信用评级的对象和要求有所不同,因而信用评级的内容和方法也有较大区别。我们研究资信的分类,就是为了对不同的信用评级项目探讨不同的信用评级标准和方法。信用评级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定义。狭义的信用评级指独立的第三方信用评级中介机构对债务人如期足额偿还债务本息的能力和意愿进行评价,并用简单的评级符号表示其违约风险和损失的严重程度。广义的信用评级则是对评级对象履行相关合同和经济承诺的能力和意愿的总体评价。

㈨ 用制度来约束道德对吗

对,但可能对有副作用,一般来说制度应该是来对犯罪分子

热点内容
文化馆须遵守的规章制度 发布:2025-09-12 14:57:52 浏览:813
白纸上按手印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5-09-12 14:37:09 浏览:620
上海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什么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5-09-12 14:24:05 浏览:266
我国第一部电信业综合性行政法规 发布:2025-09-12 14:04:48 浏览:823
民法对宣告死亡的规定 发布:2025-09-12 14:03:33 浏览:541
戎兴旺律师 发布:2025-09-12 14:03:12 浏览:659
檀香刑中的六大刑法 发布:2025-09-12 13:47:48 浏览:170
崇信律师 发布:2025-09-12 13:38:36 浏览:233
学刑法还是经济法 发布:2025-09-12 13:33:22 浏览:236
音控室规章制度 发布:2025-09-12 13:33:19 浏览: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