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非典是否立法

非典是否立法

发布时间: 2021-01-26 23:05:24

A. 非典时期 政府是否有权隔离公民

是可以的,属于行政强制措施,暂时控制病患人员人身自由,防止社会危险

B. 非典是什么

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为一种由SARS冠状病毒(SARS-CoV)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世版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命权名为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本病为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主要传播方式为近距离飞沫传播或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

2002年11月起在中国广东省、北京及香港所爆发的流行病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也正是由某种冠状病毒引起的,属于非典之一。该病在全球各地广泛扩散,有超过8,000人染病,近800人死亡[1]。在中国大陆,“非典”成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代名词,因此大陆媒体以及民众常常以“非典”代指“SARS”,但两者并不完全相同,“SARS”为“非典”的一种。

(2)非典是否立法扩展阅读

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的诊断必须排除其他可以解释患者流行病学史和临床经过的疾病。临床上要注意排除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细菌性或真菌性肺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肺部感染、军团菌病、肺结核、流行性出血热、非感染性间质性肺疾病、肺嗜酸粒细胞浸润症、肺血管炎等呼吸系统疾患。

C. 钟南山院士坦诚的非典真相是什么

中国疾病防治控制中心首席专家洪涛草率宣布:引起广东部分地区非典型肺炎的病原基本可确定为衣原体。钟南山挑战权威,坚持非典病原体是病毒。

D. 非典时我们是否有进行全国封锁

没有封锁 ,而是 实行全面的检疫对公路 水路 空运等实行全方位的检疫

E. 关于非典的来龙去脉,越详细加分

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为一种由冠状病毒(SARS-CoV)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命名为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本病为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主要传播方式为近距离飞沫传播或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

别称: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严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非典,非典型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英文别名: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
就诊科室:传染科
常见发病部位:呼吸系统
常见病因:SARS冠状病毒
传染性:有
传播途径:飞沫传播,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
分享
病因

2003年4月16日,世界卫生组织根据包括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加拿大、美国在内的11个国家和地区的13个实验室通力合作研究的结果,宣布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的病因是一种新型的冠状病毒,称为SARS冠状病毒。

临床表现

潜伏期1~16天,常见为3~5天。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可有畏寒,体温常超过38℃,呈不规则热或弛张热,稽留热等,热程多为1~2周;伴有头痛、肌肉酸痛、全身乏力和腹泻。起病3~7天后出现干咳、少痰,偶有血丝痰,肺部体征不明显。病情于10~14天达到高峰,发热、乏力等感染中毒症状加重,并出现频繁咳嗽,气促和呼吸困难,略有活动则气喘、心悸,被迫卧床休息。这个时期易发生呼吸道的继发感染。

病程进入2~3周后,发热渐退,其他症状与体征减轻乃至消失。肺部炎症改变的吸收和恢复则较为缓慢,体温正常后仍需2周左右才能完全吸收恢复正常。轻型患者临床症状轻。重症患者病情重,易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儿童患者的病情似较成人轻。有少数患者不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尤其是有近期手术史或有基础疾病的患者。

检查

1.血常规

病程初期到中期白细胞计数通常正常或下降,淋巴细胞则常见减少,部分病例血小板亦减少。T细胞亚群中CD3、CD4及CD8T细胞均显著减少。

2.血液生化检查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乳酸脱氢酶(LDH)及其同工酶等均可不同程度升高。血气分析可发现血氧饱和度降低。

3.血清学检测

国内已建立间接荧光抗体法(IF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来检测血清中SARS病毒特异性抗体。IgG型抗体在起病后第1周检出率低或检不出,第2周末检出率80%以上,第3周末95%以上,且效价持续升高,在病后第3个月仍保持很高的滴度。

4.分子生物学检测

以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查患者血液、呼吸道分泌物、大便等标本中SARS冠状病毒的RNA。

5.细胞培养分离病毒

将患者标本接种到细胞中进行培养,分离到病毒后,还应以RT-PCR法来鉴定是否SARS病毒。

6.影像学检查

绝大部分患者在起病早期即有胸部X线检查异常,多呈斑片状或网状改变。起病初期常呈单灶病变,短期内病灶迅速增多,常累及双肺或单肺多叶。部分患者进展迅速,呈大片状阴影。双肺周边区域累及较为常见。对于胸片无病变而临床又怀疑为本病的患者,1~2天内要复查胸部X线检查。胸部CT检查以玻璃样改变最多见。肺部阴影吸收、消散较慢;阴影改变与临床症状体征有时可不一致。

鉴别诊断

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的诊断必须排除其他可以解释患者流行病学史和临床经过的疾病。临床上要注意排除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细菌性或真菌性肺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肺部感染、军团菌病、肺结核、流行性出血热、非感染性间质性肺疾病、肺嗜酸粒细胞浸润症、肺血管炎等呼吸系统疾患。

治疗

1.一般治疗

(1)卧床休息。

(2)避免剧烈咳嗽,咳嗽剧烈者给予镇咳;咳痰者给予祛痰药。

(3)发热超过38.5℃者,可使用解热镇痛药,儿童忌用阿司匹林,因可能引起Reye综合征;或给予冰敷、酒精擦浴等物理降温。

(4)有心、肝、肾等器官功能损害,应该做相应的处理。

2.氧疗

出现气促应给予持续鼻导管或面罩吸氧。

(1)鼻导管或鼻塞给氧常用而简单的方法,适用于低浓度给氧,患者易于接受。

(2)面罩给氧面罩上有调节装置,可调节罩内氧浓度,不需湿化,耗氧量较少。

(3)气管插管或切开经插管或切开处射流给氧效果好,且有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和保持气道通畅。

(4)呼吸机给氧是最佳的氧疗途径和方法,常用于重症患者的抢救。

3.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应用糖皮质激素的治疗应有以下指征之一。

(1)有严重中毒症状,高热持续3天不退。

(2)48h内肺部阴影面积扩大超过50%。

(3)有急性肺损伤(ALI)或出现ARDS。

4.抗菌药物的应用

为了防治细菌感染,应使用抗生素覆盖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见病原体,临床上可选用大环内酯类(如阿奇霉素等)、氟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四环素类等,如果痰培养或临床上提示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F. 当年非典的来源

当年非典于2002年在中国广东顺德首发。并扩散至东南亚乃至全球,直至2003年中期疫情才被逐渐消灭的一次全球性传染病疫潮。

该病最早是于2002年11月16日在广东顺德爆发的。而第一例有报告病例的患者是于2002年12月15日在河源市发现患病的黄杏初。2003年1月10日,黄杏初康复出院,后被认定为中国首例非典型肺炎报告病例。

(6)非典是否立法扩展阅读:

官员问责之后,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成立,国务院派出3批督导组赴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监察督促。

防控非典的财政资金也迅速到位。2003年4月23日,中央财政设立20亿元非典防护基金,占2003年中央财政预算支出15138亿元的0.13%。

4月25日,吴仪副总理向全国人大汇报工作时表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条例》已经开展了起草和征求意见工作。5天后,国务院法制办汇总各方面意见,交由国务院常务会议作最后审议。

5月9日,国务院公布出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有关应急机制的法规条例,被称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新的转折点。” 其中第二十一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突发事件,不得隐瞒、缓报、谎报。

从起草到提交审议,该条例只花了短短半个月时间,开创了我国立法的“非典速度”。

“条例是一个关于应急机制的法律‘蓝本’,为解决未来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搭起了完整的法律框架,各级政府可以据此建立自上而下的应急反应机制。”时任国务院法制办教科文卫司副司长的宋瑞霖,作为主持该条例全程制定工作的负责人,曾如此解读应急条例的作用。

此后,“重治疗、轻防疫”的观念被改变,原本经费紧缺、反应迟缓的卫生防疫体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与发展。各地应急办陆续建立,疫情信息在CDC(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医院、综合医院之间实现共享……

对非典的重视,很快深入到基层。非典时期对于爱去郊区游玩的北京市民来说,体会最深的是除了市内的公园,几乎无处可去。郊区村村有农民把守,非本地人进村一律进行登记,并要当场测量体温,体温不正常者不得进村。

G. 请运用“依法行政原则”分析对非典病人的强制隔离是否违反“依法行政原则”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必须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有关传染病的调查、检验、采集样本、隔离治疗等预防、控制措施,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医疗机构在发现甲类传染病时,应当及时采取下列措施:
(一)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
(二)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
(三)对医疗机构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的,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
对已经发生甲类传染病病例的场所或者该场所内的特定区域的人员,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实施隔离措施,并同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接到报告的上级人民政府应当即时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上级人民政府作出不予批准决定的,实施隔离措施的人民政府应当立即解除隔离措施。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所以,在发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或病原携带者时,如其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的,相应的机构可以依法采取强制手段;
卫生行政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因违法实施行政管理或者预防、控制措施,侵犯单位和个人合法权益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诉讼。

H. 非典应急措施是否具有明文的法律依据

在预防、控制“非典”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应该承担的义务和责任,既有维护个人安全和健康的权利,也有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公民的一项最基本的权利就是享有充分的救治权。公民的健康权是《宪法》规定的一项基本权利。在疫情发作时,每个公民及时有效地得到救治是宪法基本原则的体现。公民为了维护自己的身体健康和生存安全,有权了解并知悉本地区的疫情状况,即享有知情权。但必须接受医疗保健机构、卫生防疫机构有关传染病的查询、检验、调查取证以及预防、控制、隔离等措施,每一个公民都必须积极履行配合防治的义务。任何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都应当及时向附近的医疗保健机构或者卫生防疫机构报告,这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防疫过程中公民非常重要的义务和责任。在防疫过程中,对划定的区域消毒、进行自我检疫等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也是公民非常重要的一项义务。
四、关于信息公开
完善和强化疫情的登记、报告、通报制度,既是社会职责和行政责任,也是法律责任。公民有权利知道政府的公共卫生安全信息和疫情信息,知情权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很重要的权利。如果公众无法确切地知道自己所处的环境,也就无法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准确的判断;如果整个社会处在信息极不对称的状态,人们的心态早晚会失衡,任何一个细小的事件都可能会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无论是英国的疯牛病还是欧洲大陆的二恶英,都是在媒体的广泛监督报道下,才没有造成公众的过分恐慌和疫情的蔓延流行。政府关于疫情等信息的及时有效公开,也是维护政府形象和提高社会公信力的重要举措。

I. 携带非典病毒是否构成犯罪

是的,《关于办抄理妨害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为惩治非典病毒携带者过失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提供了法律依据。对携带非典过失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认定。携带“非典”病毒过失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法律依据 非典型肺炎(下称非典)是人类突发的一种传染疾病。实践证明,要取得抗非的根本胜利,仅靠医务工作者采取医学科技手段进行防治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行政权、司法权的积极介人,依法抗非。只有这样,才能整合全社会的力量,最终战胜。可以去 律师吧 求问。

J. 非典带来哪些法律问题 哪些法律法规还需完善

教育法律基础依法执教与教师违法行为
教育法规是指国家权利机关,和国家行政回机关未调答整,教育与经济社会政治的关系,调整教育内部各个环节的关系,而制定和发布的教育法律。基本法律和法律法令条例规程制度等规范文件的总称。

热点内容
加强法治宣传思想工作 发布:2025-09-13 16:13:43 浏览:119
江苏省违章停车法规 发布:2025-09-13 16:03:30 浏览:839
票据不得转让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5-09-13 16:03:29 浏览:963
道德决定上层建筑 发布:2025-09-13 15:54:47 浏览:650
法院内分 发布:2025-09-13 15:35:31 浏览:959
行政诉讼法保全 发布:2025-09-13 15:18:17 浏览:84
涉港国安立法表决通过票数 发布:2025-09-13 15:13:01 浏览:456
新婚姻法2020年新规军婚 发布:2025-09-13 15:11:36 浏览:429
道德经情侣 发布:2025-09-13 14:49:05 浏览:962
党内重要法规汇编体会 发布:2025-09-13 14:47:15 浏览: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