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婚姻法任务一7815
㈠ 根据我国婚姻法规定,有以下哪些情况而导致离婚电大
导致离-婚的情况有多种,比如双方感情破裂,家暴、重婚等。
《婚姻内法》
第三十容二条男女一方要求离-婚的,可由有关部门进行调解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
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
有下列情形之一,调解无效的,应准予离-婚:
(一)重婚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
(二)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三)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的;
(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的;
(五)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一方被宣告失踪,另一方提出离-婚诉-讼的,应准予离-婚。
㈡ 电大婚姻法47条论文答辩一般会问什么问题
可要学位?要是要学位的话就好好准备,电大学位很坑的,要是不要学位,只要人去了就行,其他的没多少关系。
㈢ 简述离婚和婚姻无效的区别 电大考试
离婚是夫妻双方按照法定程序和条件将既存的合法婚姻关系予以解除的行为。而无效婚姻是因男女双方的结合欠缺婚姻成立的法定要件而不具有法律效力的违法婚姻。尽管离婚和无效婚姻的最终结果都能导致男女双方婚姻关系的终止,但离婚与无效婚姻有着明显的不同:
①两者的行为性质不同。离婚与无效婚姻虽然都是解除男女之间的关系,但两者有本质区别。从诉的性质来看,离婚之诉是变更之诉,为普通程序之诉,是为了从法律上通过夫妻身份关系、财产、子女关系的变更,解除原有的夫妻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其前提是存在合法有效的婚姻关系。而婚姻无效之诉是确认之诉,为特别程序之诉。无效婚姻解除的是违法的婚姻,不具有合法婚姻关系这一前提条件的男女之间,根本不存在离婚与否的问题。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民事案件的案由,表达的是当事人诉争的法律关系及其争议,而适用特别程序的民事案件的案由表达的则通常是当事人请求对各种法律时间或行为的确认。离婚纠纷表明的是当事人对于是否解除他们的夫妻关系存在争议。婚姻无效之诉表明的是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请求确认该婚姻不具有合法性。
②两者产生的原因不同。离婚的原因发生于婚姻关系成立之后,是由于“夫妻感情确已破裂”。而无效婚姻产生的原因在于违反婚姻成立的法定条件,违法行为已经作为既成的事实发生。这就决定了两者的具体事由不同。离婚可以分为协议离婚和诉讼离婚。在诉讼离婚中,根据离婚的法定理由,这些事由是导致了夫妻感情破裂的,具备这些情形,是否离婚,由当事人自己决定,并不必然导致婚姻的解除。而且,如果经法院调解和好的,婚姻关系继续存在。而无效婚姻的原因,则是违反了结婚的法定条件,即我国《婚姻法》第10条规定的情形。具备这些情形,则其婚姻关系自始无效;而且,在解除当事人之间的关系时,直接解除无须经过调解。
③、两者的行为效力和实效不同。离婚应当自该婚姻关系解除之日起生效。而无效婚姻自始无效,即婚姻被宣告无效自结婚登记之日起即无效,对该“婚姻关系”的宣告无效溯及既往。宣告婚姻无效的申请,既可以发生在该婚姻关系当事人生存期间,也可以发生在一方或双方当事人死亡以后。
④、提起诉讼的权利人不同。离婚只能有婚姻关系的当事人一方或双方提出,离婚请求权的行使权限于婚姻当事人本人行使,其他任何人不能强迫、干涉。而男女双方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和法律规定的有权机关,都可作为申请宣告婚姻无效的主体。
⑤、两者处理的程序和条件不同。根据现行的法律规定,两者都可以依行政程序或诉讼程序来解决。但对于离婚而言,当事人对于争议权益的处理具有完全的处分权,因而可以进行调解解决。而且,《婚姻法》第32条将“调解无效”作为人民法院判决准予离婚的必经程序,离婚的当事人对离婚的判决不服的可以上诉。同时,根据《婚姻法》第31条的规定,协议离婚还必须“对子女和财产问题已有适当处理”。如果不具备这一条件,双方发生争议,则只能通过诉讼程序离婚,而不能再适用行政的程序。对于无效婚姻,由于申请宣告婚姻无效往往涉及财产、子女权益的处理,依行政程序解决的一旦发生争议即应通过诉讼解决。根据我国的司法实践,一般只是以诉讼程序进行,且当事人的相关处分权受到国家的干预。人民法院审理宣告婚姻无效的案件,对婚姻效力的审理不适用调解,应当依法作出判决,宣告婚姻无效。
⑥、两者的法律后果不同。离婚的法律后果在于解除当事人双方之间的身份关系的同时,还要对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无效婚姻的双方不享有《婚姻法》赋予配偶应享有的权利。由于无效婚姻在同居男女双方当事人之间不产生婚姻的效力,对同居期间所得的财产,根据《婚姻法》第12条的规定,由当事人协议处理;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根据照顾无过错方的原则判决。对重婚导致的婚姻无效的财产处理,不得侵害合法婚姻当事人的财产权益.
㈣ 电大我国婚姻法第十九条规定属于什么规范
你好,我国婚姻法第十九条规定:
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版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权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适用本法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的规定。
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约定,对双方具有约束力。
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第三人知道该约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财产清偿。
这属于效力性管理性规范,不具有法律强制力,当事人双方可以自由协商,依据个人意思自治的。
谢谢采纳,有疑惑可以追问
㈤ 电大婚姻法简答题 收养有哪些特征
(1)收养是可以引起亲属关系变更的民事法律行为。收养是变更亲属身份和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行为,能够引起父母子女身份和权利义务关系的转移和变更。收养一旦产生,收养人与被收养人之间便发生亲属关系以及相应的权利义务关系,养父母与养子女之间产生相当于亲生父母子女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被收养人与其生父母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随之消除,但被收养人与其生父母及其亲属间的血缘关系依然存在。
(2)收养只能发生在非直系血亲关系的长辈对晚辈之间。所谓直系血亲是指有直接血缘联系的亲属,如曾祖父母与曾孙子女、祖父母与孙子女、父母与子女等均属直系血亲。收养人与被收养人之间可以没有亲属关系,也可以有亲属关系,但有亲属关系的一定不能是直系血亲关系。因为收养的目的是为了建立父母子女关系,有直系血亲的人之间发生收养将失去法律上的意义,所以,收养应当发生在非直系血亲之间。收养还应当是发生在非直系血亲的长辈对晚辈之间,收养人应限于长辈,被收养人应当限于晚辈,否则会违背亲子关系的秩序。
(3)收养关系是一种拟制血亲关系,可依法产生,也可依法解除。作为拟制血亲的收养关系与自然血亲有所不同。所谓自然血亲是指有直接或间接血缘的亲属,它以出生为发生的唯一原因,收养行为不能使被收养人与其生父母的血缘关系消灭。所谓拟制血亲是指本无血缘关系的人之间,法律确认他们具有与自然血亲同等的权利义务关系,可因收养关系的成立而产生,也可以因收养关系的解除而消灭。
(4)收养是一种要式法律行为。收养不仅涉及当事人的人身和财产关系,而且涉及到社会公共利益,所以收养法将收养行为规定为要式行为,收养关系的成立应当办理收养登记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