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合同法知识结构树状图

合同法知识结构树状图

发布时间: 2021-02-24 22:39:48

Ⅰ 11课建构知识体系 要列成树状图,而且每部分的知识内容要全!

你要累死人啊.悬赏分也太低了.

Ⅱ 知识体系表怎么列列成树状图还是

只要能表达清楚,都是可以的。个人认为树状图可能表达起来相对要更清楚些。

Ⅲ 告诉我怎么画高中历史知识结构树状图

以时间为红线,事件为主干,人物为旁支,用时间来贯穿事件和人物.
把各个篇章中有联系的知识点总结到一起(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熟读课本,将知识融会贯通,自然而然就形成了树状图。把自己融入历史。

Ⅳ 求一份英语知识结构树状图。到高中的。

附件已上传,请查收。主要是要自己理出一个脉络来,英语就好学了。

Ⅳ 知识结构图怎么画

其实很简单
就是画树状图。
你把这学期的章节分别写出来,然后这章里的重点列出来。
主要就是写成树状图的形式,也就是结构图了。
不是很好说清楚,如果你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给我发消息,我再告诉你~!

Ⅵ 如何构建知识结构图

构建知识结构的具体方法2009-7-31 19:09:36 《中国民办学校制度创新案例》丛书征稿函件 构建知识结构的具体操作方法
一、教师方面:
1、应了解自己所教的学科的知识结构 ;
2、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构建认知结构: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已有知识出发,每学一个概念都和前边已经学过的概念进行联系对比一下,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总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知识间的联系始终在学习过程中被关注。二学生方面:
1、在学习过程中主动科学的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每节课后,学生都应该复习本节课所讲的内容,思考所学知识间的联系,删减补充笔记,要求学生用知识结构图的形式整理所学的内容,形成局部知识结构。
2、做章节知识结构图 ,要学生自己通过复习、联想、分析、整理,自己做知识结构图。
3、优化课堂听课效果(听课目的、听课方法、注意力分配、笔记的形成与整理)
做好四件事,有利于提高听课效果。
第一上课前做好心理准备,使情绪饱满,保持心境的轻松和平静。
第二做好生理准备,保持大脑清醒和兴奋状态,精力充沛。
第三、做好知识准备,熟悉与新课有关的知识,为学习新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第四、做好物质准备,将课堂上所需要的物品准备齐全。
检查自己:听课目的;方法;注意力分配;笔记的形成与整理。

Ⅶ 思想政治必修1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的知识结构树状图

商品 含义:用于交换劳产品

交换演进: ①物物交换(①偶物物交换②扩物物交换)

②般等价物媒介交换

③货币媒介交换

属性: ①能满足某种需要(商品使用价值)(自属性)

②凝结商品差别类劳(商品价值)(社属性)

般等价物含义:家普遍乐意接受能够表现其切商品价值充媒介商品叫做般等价物

货币 含义:商品离固定充般等价物商品(商品交换发展产品)

本质:般等价物(货币与般等价物区别:否固定)

产:般等价物固定金银标志着货币产

职能含义:指货币经济所起作用货币本质体现

基本职能:①价值尺度:用表现衡量其切商品价值职能(观念货币)

(价格含义:通定数量货币表现商品价值)

②流通手段:充商品交换媒介职能(现实货币)

其职能:①贮藏手段:货币退流通领域做社财富代表保存起(足值金属货币)

②支付手段:赊销赊购用偿债务用支付租、利息、税款、工资等

③世界货币:越内市场世界市场购买外商品支付际收支差额作

财富代表与间转移具世界货币职能(实际金属货币)

商品流通:含义:货币媒介商品交换

公式:商品--货币--商品

Ⅷ 树状知识汇总流程图怎么画

你下载一个流程图软件这件事就好办多了。

打开迅捷流程图软件,点击“文件—新建”会出版现很多模板权;

这样是不是容易很多,主要是节省时间。

民法总则的树状结构

  • 2017年3月15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了民法总则,该法将于2017年10月1日施行,这为我国民法典编纂走出了重要一步。民法属于私法,关乎每个人,故有人形象得称之为“从摇篮到坟墓”的关怀。未来的民法典,从目前的消息来看,将包括民法总则、物权编、合同编、侵权责任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就民法总则而言,其规定的是民法各编共通的基本规则,学者称之为提取公因式的立法模式。现将《民法总则》各章分述如下。

  • 一关于基本规定第一章基本规定共12个条文,其中第5条至第9条规定了民法的基本原则,第10条规定了法源。民法基本原则不能作为法官判案的法律依据。有的基本原则属于倡导式原则,比如第9条的绿色原则,法官不能根据该条规定来确定民事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在这一章中,最具意义的有两个条文。一是第8条用国际上通用的“公序良俗”一词代替了《民法通则》第7条的“社会公德、社会公共利益”,二是在第10条规定习惯可以作为法源,但遗憾的是,在无法律或习惯可供适用时,并没有规定法官可以基于公平正义理念,依据法理作出判决。

  • 二关于民事主体《民法总则》共规定了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三种民事主体。对于自然人,相较于《民法通则》,有以下几个主要变化。一是自然人的称法取代了《民法通则》的公民一词,因公民是系指一国之民,而自然人不分国籍,民法适用的对象为我国法域内的所有居民而不论国籍,故自然人一词更精确。二是在第16条明确,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是胎儿娩出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胎儿可以分得遗产,这在《继承法》第28条已经作出规定,但本条规定则不限于继承,还包括接受赠与、向侵权人主张侵权损害赔偿等凡涉及胎儿利益保护的,均视为有权利能力,也就是说,胎儿在未出生前,就可以向有关义务人主张权利,包括在娘胎里就以自己名义提起诉讼,不需要等待出生后再提起诉讼。三是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年龄从十周岁下调至八周岁,这个条款并不是媒体误读的保护打酱油的权利,恰恰相反,下调年龄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不利。四是在监护一节,规定对于监护有争议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指定,这条规定改变了《民法通则》必须由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先行指定的前置程序之弊端,因为在实践中,这此组织往往不愿意指定监护人,这导致指定监护制度形同虚设。五是规定了成年监护制度,特别是规定了成年监护中的意定监护制度,当然,《民法总则》即使未规定成年监护制度,成年人预先安排自己老年时变痴呆等无生活自理能力时的监护人,根据私法自治原则,也没有必要认定无效。六是更加详细的规定了撤销监护人资格的相关情形和程序。对于法人,相较于《民法通则》,有以下几点变化。一是区分为营利法人、非营利法人、特别法人。其中营利法人包括公司等企业法人。非营利法人包括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等不向出资者、设立人或者会员分配利润的法人。其中的社会服务机构,可能包括民办非企业单位,比如民办学校、民办医院。在特别法人中,《民法总则》一方面在第96条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城镇农村的合作经济组织法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法人,另一方面又在第101条规定了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具有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法人资格,两者什么关系需待厘清。二是明确了法人(不再局限在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理事等执行机构或者决策机构的成员为清算义务人,清算义务人未及时履行清算义务,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该种民事责任属于侵权责任。在民法理论中,侵权责任包括侵害权利、违反善良风俗故意致人受损、违反保护性法律致人受损所产生的侵权责任,其中清算义务属于保护债权人利益的制度,违反清算义务致人受损,属于违反保护性法律致人受损,构成侵权行为。非法人组织包括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专业服务机构等。需要明确的是,法人的分支机构规定在“法人”一章的第74条,没有规定在“非法人组织”一章,这说明立法者并没有将法人的分支机构作为非法人组织,这与民事诉讼法中的非法人组织的概念是不同的。

  • 三关于民事权利民法总则的两个核心概念是权利与法律行为。在民法总则的立法例中,并不会详尽列举民事权利的类型。但我国的《民法总则》独树一帜,共用20个条文列举了民事权利的类型,包括人身权、物权、债权、知识产权。必须要指出的是,在民法总则里详细列举权利清单,仅仅起到宣示性作用,难以单独作为裁判规则。尽管如此,在民事权利一章中,也有进步的一面,比如第117条规定,“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征收、征用不动产或者动产的,应当给予公平、合理的补偿。”这是我国用法律的形式,首次明确规定征收需要给予“公平、合理的补偿”,即使《物权法》也没有使用“公平、合理”这两个词。另外,第132条规定,“民事主体不得滥用民事权利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这条规定是对权利行使之限制的规定,具有裁判规则的特质,法官可以拿来适用。最后要指出的是,由于立法机关拟不再规定债法总则,故将不当得利、无因管理这两种债规定在民法总则之中,但由于只有两个条文,不足敷用,可以想见,今后会通过司法解释或判例的形式予以补充,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不当得利与无因管理制度。

  • 四关于法律行为作者不愿意使用民事法律行为一词,盖因法律行为一词本就是德国民法的产物,不存在行政法律行为、刑事法律行为,所以也没有必要创设民事法律行为这一概念,但立法机关考虑到法理学者的感情,予以妥协,加了多余的“民事”两字。法律行为是权利得失变更的重要法律事实,譬如物权、债权常因法律行为而创设或消灭;又如,婚姻关系始于结婚这个法律行为,终于离婚这个法律行为。法律行为包括财产行为与身份行为,前者如合同,后者如结婚、收养。民法总则既然是民法各编通用规则的提取,即所谓的提取公因式,那么法律行为一章的相关规定都应该可以适用于身份行为。但是,必须要指出的是,民法总则里的法律行为主要适用于财产行为。与《民法通则》相比,《民法总则》关于法律行为有如下修改。一是第139条规定意思表示可以通过公告方式作出,这对于无法寻找相对人有利。比如表达解除合同的意思表示,在相对人下落不明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报纸公告的方式作出,无须通过诉讼途径解决。但是,第139条规定,“以公告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公告发布时生效”,这是不符合法理的,应当参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在公告发布后两个月后生效。二是关于无效法律行为的种类上,共有如下几种: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第144条)、通谋虚伪意思表示(第146条)、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第153条第一款)、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第153条第二款)、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法律行为(第154条)。对比合同法第52条,你会发现,少了三种情形。一是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二是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三是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对此,作者认为,合同法第52条的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无效,已经被《民法总则》第153条第二款的违背公序良俗无效所替代。对于另外两种情形,由于《民法总则》居于一般法的地位,而《合同法》是特别法,故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以及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的法律行为,仍应根据合同法的规定,认定无效。三是关于可撤销法律行为,与《民法通则》相比,增加了第三人实施欺诈、胁迫的情形,另外对于撤销权消灭的情形亦作了类型化规定。

  • 五关于代理对于代理制度,与《民法通则》相比,变化不大,仍然将代理限定在直接代理,不承认间接代理。主要变化是将职务行为作为代理之一种。《民法通则》第43条规定,“企业法人对它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员的经营活动,承担民事责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58条规定,“企业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员,以法人名义从事的经营活动,给他人造成经济损失的,企业法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这两条即所谓的职务行为。作者认为,职务行为,本质上属于代理行为,故理应作为代理行为之一种,但《民法通则》将之不当得规定在法人一章。《民法总则》拨乱反正,在代理一章的第170条规定,“1、执行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工作任务的人员,就其职权范围内的事项,以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的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对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发生效力。2、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对执行其工作任务的人员职权范围的限制,不得对抗善意相对人。”自此,职务行为回归代理制度。

  • 六关于民事责任《民法总则》的民事责任一章,是一个大杂烩,糅合了多种情形。作者尝试分析之:(1)第176条规定:“民事主体依照法律规定和当事人约定,履行民事义务,承担民事责任。”这条是众所周知的法理,无特别规定之必要。(2)第177条、第178条分别规定了按份责任与连带责任。这里的按份责任与连带责任,属于债的范畴,本应规定在债法总则里,但由于立法机关不再另行规定债权总则,故将这两个条文放置于“民事责任”一章,体例的缺陷在这两个条文中表露无遗。(3)第179条规定了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其中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是人格权、物权、知识产权等绝对权的排他性权能的体现;返还财产是物权请求权之行使;恢复原状(消除影响、恢复名誉)、修理重作更换、继续履行、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赔礼道歉是债法责任。(4)第181条和第182条规定了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制度,这两条即学理上的自卫行为,在“台湾民法”,与禁止权利滥用(即大陆《民法总则》第132条)同属于权利之行使的范畴,作者认为可以参照“台湾民法”,规定在“民事权利”之第132条以下,因为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属于保护自己或他人之利益免遭危害而设,属于权利行使之界线。第183条以及第184条的“好人法”,类型上亦可分别归类于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5)第185条规定,“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传言这条是全国人大代表会议表决前临时加上去的,这个规定存在多方面的问题:一是死者的人格权受法律保护,这不仅仅是英雄烈士,普通人也应受保护,无特别规定之必要,且即使规定,也应当规定在“民事权利”一章的人身权下。二是该条规定的原告是谁语焉不详,是否是英雄烈士的近亲属?还是有关国家机关,比如检察院?如果是后者,规定在民法之中并不合适,如果是前者,则根据侵权责任法即可,也无在民法总则中规定的必要。(6)第186条规定,“因当事人一方的违约行为,损害对方人身权益、财产权益的,受损害方有权选择请求其承担违约责任或者侵权责任。”此条文语意不明。(7)第187条规定,“民事主体因同一行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的,承担行政责任或者刑事责任不影响承担民事责任;民事主体的财产不足以支付的,优先用于承担民事责任。”刑民交叉是中国式法律问题,不知这一条的规定能否让这一问题迎刃而解?

  • 七关于诉讼时效与《民法通则》相比,《民法总则》将诉讼时效期间统一规定为三年,不再规定特殊短期诉讼时效(如前者规定租金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另外,根据第188条的规定,诉讼时效适用的客体为民事权利,但自第190条开始,采用了请求权一词,因此,诉讼时效的客体为请求权,当属无疑。而请求权,有基于物权者,有基于人格权者,有基于债权者。何者适用诉讼时效?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的规定,只有债权请求权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但根据《民法总则》第196条的规定,除机动车、船舶等需要登记的动产外,其他动产的返还请求权,虽然属于物权请求权,但仍受诉讼时效的限制。

Ⅹ 知识结构树状图的形状怎么样好看又好写

一般地,将“树”横放,即用大括号连结。

热点内容
中国民法由来 发布:2025-09-18 15:23:23 浏览:611
职业道德准则是 发布:2025-09-18 15:15:47 浏览:610
劳动法工资计算表格 发布:2025-09-18 15:12:18 浏览:248
换法院要 发布:2025-09-18 14:53:42 浏览:232
台湾行政法学家汤 发布:2025-09-18 14:52:35 浏览:271
劳动法的保护有哪些 发布:2025-09-18 14:51:15 浏览:420
道德与法治爱上双包胎 发布:2025-09-18 14:41:21 浏览:206
什么是法学方法 发布:2025-09-18 14:40:21 浏览:691
武昌律师咨询 发布:2025-09-18 14:38:03 浏览:322
下列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形式有 发布:2025-09-18 14:38:02 浏览: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