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社会性行为有哪些观察法
㈠ 儿童的社会性行为有什么
攻击行为来可分为两类,敌意源的攻击行为和工具性攻击行为。
第一类是指以伤害他人,使别人痛苦为目的的侵犯性行为。
第二类是指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以攻击行为作为手段。到幼儿期,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在频率、表现形式和性质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研究发现,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非常明显的性别差异。
亲社会行为又叫做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它是指一个人帮助或者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
反社会行为也叫做消极的社会行为,是指可能对他人或群体造成损害的行为和倾向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㈡ 幼儿行为观察记录可以从哪些方面
主要内容: 一、《指南》对观察、了解儿童的意义. 1.提供了导向性的指引,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儿童学习与发展的价值取向及其内涵。 2.提供了清晰的框架,帮助我们能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了解儿童。 二、怎样理解和运用 1. 需要熟记其中的领域及其目标,在头脑中建立一个完整儿童的学习与发展的整体形象。 2. 目标下的“典型表现”为我们指明了观察、了解的不同维度,评估儿童的某一方面的学习与发展要从不同的维度去观察、了解,要从多方面的信息对其作出综合评估。 三、运用《指南》客观、积极地观察了解幼儿 1. 一日生活和游戏是儿童真实发展状态的表现,是最佳观察机会。 2.客观记录和描述儿童的行为表现是评价儿童和做课程计划的前提。 1)对幼儿的表现要客观地记录和描述,这也是教师了解幼儿以及制订下一步教育策略的基础。客观地记录和描述而不是解释性、判断性的笔记。 2)在观察中重点记录有意义的行为表现。深入了解表现背后的原因、兴趣和学习特点。观察者并不是被动的,及时地捕捉有意义的行为,使之成为进一步观察或者制订课程计划的基础。 A与观察目的相关的行为表现是有意义的。 B问开放性的问题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促进和加深幼儿行为的意义 C以观察到的有意义的行为表现为基础,创造不同情境,让幼儿探索新材料和与同伴互动,做进一步观察。 与同事讨论是一个非常好的提高观察记录质量的途径,不同的人看同一个问题的角度不同,在他人的批评中反思,继续练习,才能提高自己的观察和记录水平。 3.积极正面地分析和看待幼儿。 儿童能够表现出任何一种能力都是一个过程,我们观察、了解儿童需要善于发现儿童在这个过程中的每一点进步。 可借鉴《活用幼儿学习指标》介绍的一种方法,通过儿童表现的三种情形发现其的进步:A 最初朝向某项学习指标迈进的情形(萌发); B 朝向某项学习指标进步的情形(进步中); C达到某项学习指标的情形(达到)。 《指南》中说,游戏中观察幼儿,最重要的是耐心和尊重。幼儿的能力和学习方式有个体差异,幼儿的学习和探究经常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只要没有危险,请给幼儿足够的时间和宽容。而且最好不要过多干涉幼儿的游戏。一鸣在我的引导下,大胆指出自己的意愿,一定程度上对我有了信任感,所以即便是游戏中,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选择、自己去游戏,他都会用疑惑的眼神望向我,收到肯定的眼神后自由的参与到活动中。 了解幼儿,一日生活是一个良好的契机,他们的真实表现往往会反映在最习惯性的生活活动和游戏中。寻找颜一鸣在生活、游戏中的点点滴滴,观察记录再进行分析,帮助他更快的适应到新的生活、学习氛围中。
㈢ 幼儿观察形式有哪些
一、 扫描观察法
这种方法是指观察者在相等的时间段里对观察对象依次轮流进行观察。此法比较适合于粗线条地了解全班儿童的游戏情况,如可以掌握游戏开展了哪些主题,学前儿童选择了哪些主题,扮演了什么角色等一般行为特点。扫描观察法一般在游戏开始和结束的时候运用较多。
二、 定点观察法
观察者固定在游戏中的某一区域定点进行观察,适合于了解某主题或区域幼儿的游戏情况,了解学前儿童的现有经验以及他们的兴趣点、学前儿童之间交往、游戏情结的发展等动态信息,并且让教师较为系统地了解某一件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避免指导的盲目性。定点观察法一般多在游戏过程中使用。
三、 追踪观察法
观察者根据需要确定1~2个学前儿童作为观察对象,观察他们在游戏活动中的各种情况,固定人而不固定地点。适合于观察了解个别学前儿童在游戏中的发展水平。教师可以自始自终地观察,也可以就某意识时段或某一情节进行观察。
(3)幼儿社会性行为有哪些观察法扩展阅读:
幼儿观察的目的:
幼儿观察可以帮助幼儿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有效地刺激感觉器官,发展观察力,促进智力发展,也是幼儿认识自然和社会的主要方法。可以激励幼儿的求知欲和对周围事物的兴趣。
观察目标是观察的出发点。观察前,教师必须明确想要了解幼儿的哪些行为表现,对教学和幼儿教育有什么价值。教师可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幼儿发展水平,并围绕该年龄阶段幼儿的行为表现来确定观察目标,选取合适的观察角度,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了解幼儿的真实表现。
观察分析要具体,教育措施要有可行性。教师对幼儿行为进行分析时,应注意针对当前的记录进行具体分析,不要预判幼儿的行为特征。同时,应针对具体行为具体分析,提出细致可行的教育措施,措施要有针对性,避免空泛。
例如,教师的措施中经常出现“增强幼儿自信心,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以后要加强观察和教育”等大而空的表述,这类措施其实可以应用到任何一个观察记录中,缺乏针对性和指向性。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轶事记录法:抓住幼儿有价值的行为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幼儿观察
㈣ 幼儿行为观察的方法中,哪个方法适用于个体观察
你好,我觉得你陪伴幼儿的时候,会更好地适用个体观察的。也就是近距离接触孩子,会比较好。
㈤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描述的方法有哪些
实况详录法、日记式记录法、轶事记录法、样本描述法
1.
实况详录法:是指观察者在一段时间内持续不断地、尽可能地记录被观察者所有的行为动作表现。
2.
日记式记录法:对学前儿童做一段长时间的研究,以日记的方式记载学前儿童成长与发展中某特定范围的情形。
3.
轶事记录法:观察者将感兴趣的,并且认为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行为和反应,以及可表现儿童个性的行为事件随时记录下来,供分析儿童的行为所用。
4.
样本描述法:详尽的、连续的,或顺序性的行为描述及当时情境的描述。描述的方法描述的方法是对自然发生的行为和事件的复制,观察者记录所观察的资料,然后对事实作分类和分析
㈥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名词解释观察法
自然观察法是研究者有抄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或借助辅助仪器,对处于 的教师和学前儿童的行为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和教师开展学前儿童社会性教育。
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常见的观察方法有:核对清单法;级别量表法;记叙性描述。观察一般利用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去感知观察对象。
(6)幼儿社会性行为有哪些观察法扩展阅读:
众所周知,如果被观察人知道自己被观察,其行为可能会有所不同,观察的结果也就不同,调查所获得的数据也会出现偏差。掩饰观察法就是在不为被观察人、物、或者事件所知的情况下监视他们的行为过程。
在某些情况下,用机器观察取代人员观察是可能的甚至是所希望的。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中,机器可能比人员更便宜、更精确和更容易完成工作。
㈦ 幼儿常见的社会行为有哪些
学前期儿童有下列容易出现的行为问题:1.语言发育异常若孩子到了3岁仍不会讲话,或词汇特别少,用词混乱错误等,则可能是智力低下、孤独症、耳聋、特殊性语言发育迟缓等疾病。2.吃手指和咬指甲3—6岁儿童还有吃手指现象,也可能是某种心理问题引起的,如缺乏母爱、不被人关注、受到挫折失败、恐惧不安或寂寞无聊等。3.口吃也叫结巴。孩子口吃时可能还伴有挤眉弄眼、歪脖子、摇头、挥臂跺脚和呼吸急促等表现。主要由遗传因素、脑损害、受惊吓、过度紧张、父母关系紧张、突然变换环境以及模仿等造成。4.抽动有些孩子出现不自主的眨眼、耸肩、抽动鼻子、摇头、皱眉等习惯性行为,称作儿童抽动症,多见于男孩。造成的原因有过分紧张,也可能是因为眼角膜炎、气管炎、脖子扭伤、落枕等未能及时治愈而导致。5.揪头发手指不自主地捻、搓、揪头发或眉毛,有时揪得像斑秃一样。有些父母以为孩子得了皮肤病。究其原因还是与孩子紧张、焦虑等情绪有关。6.尿床有些孩子4岁之后仍经常尿床或尿裤子,原因有生理性和心理性两个方面,前者包括遗传因素、神经系统疾病等;后者包括受到惊吓、失去母爱、突然改变环境、过度被溺爱、幼儿园恐怖症等。7.摩擦癖有些孩子经常贴近硬物摩擦阴部,有的抚弄摩擦生殖器。这还不属于手淫,只能叫做摩擦癖。初始原因可能是阴部湿疹发痒、内裤过紧,或出自好奇而玩弄生殖器最后导致摩擦癖。8.偏食有些母亲总是抱怨孩子不好好吃饭,吃饭时挑三拣四、边吃边玩。这种情况严重时还会导致营养不良、贫血、生长缓慢等。可能孩子体内缺乏某种元素、胃酸分泌减少,也可能孩子吃零食偏多、父母过分关注或吃饭时批评责备孩子等。
㈧ 简述幼儿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特征是什么
幼儿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特征有:持久性的困难、不受普遍方法控制的行为、不理会现实、幼儿生活中存在客观困难。你好,望采纳。
㈨ 儿童社会性的情感行为有哪些
儿童社会性的情感行为有哪些
社会性行为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专人或某一事件表现出的态度属、言语和行为反应。社会性行为,根据其动机和目的,可以分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两大类。
亲社会行为又叫做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它是指一个人帮助或者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反社会行为也叫做消极的社会行为,是指可能对他人或群体造成损害的行为和倾向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攻击行为可分为两类,敌意的攻击行为和工具性攻击行为。第一类是指以伤害他人,使别人痛苦为目的的侵犯性行为。第二类是指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以攻击行为作为手段。到幼儿期,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在频率、表现形式和性质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研究发现,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非常明显的性别差异。
社会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生物因素
(二)环境因素
(三)认知因素
社会性行为的培养和训练
(一)移情训练
(二)交往技能和行为训练
(三)善用精神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