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网络定名法
① 社会网络关系
根据维基网络的解释,“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ing:SN)”是指个人之间的关系网络。
据一些不系统的分析,社会网络(或称为社会性网络)的理论基础源于六度分隔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和150法则(Rule Of 150)。
六度分隔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于20世纪60年代最先提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六度分隔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由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于20世纪60年代最先提出。1967年,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1933-1984)想要描绘一个连结人与社区的人际连系网。做过一次连锁信实验,结果发现了“六度分隔”现象。简单地说:“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六度分隔”说明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弱纽带”,但是却发挥着非常强大的作用。有很多人在找工作时会体会到这种弱纽带的效果。 通过弱纽带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非常“相近”。
Jon Kleinberg 把这个问题变成了一个可以评估的数学模型,并发表在自己的论文“The Small-World Phenomenon”中。我们经常在与新朋友碰面的时候说“世界真小”,因为往往可能大家有共同认识的人。Jon的研究实证了这个观点。
曾经“六度分隔”理论只能作为理论而存在。但是,互联网使一切成为现实。
六度理论的发展,使得构建于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络之上的应用软件越来越人性化、社会化。软件的社会化,即在功能上能够反映和促进真实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和交往活动的形成,使得人的活动与软件的功能融为一体。六度理论的发现和社会性软件的发展向人们表明:社会性软件所构建的“弱链接”,正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50法则(Rule Of 150)
从欧洲发源的“赫特兄弟会”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民自发组织,这些组织在维持民风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有趣的是,他们有一个不成文的严格规定:每当聚居人数超过150人的规模,他们就把它变成两个,再各自发展。
“把人群控制在150人以下似乎是管理人群的一个最佳和最有效的方式。”
150法则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比如中国移动的“动感地带”sim卡只能保存150个手机号,微软推出的聊天工具“MSN”(也是一种SS)只能是一个MSN对应150个联系人。
150成为我们普遍公认的“我们可以与之保持社交关系的人数的最大值。”无论你曾经认识多少人,或者通过一种社会性网络服务与多少人建立了弱链接,那些强链接仍然在此次此刻符合150法则。这也符合“二八”法则[3],即80%的社会活动可能被150个强链接所占有
.................................................
.............................................
社会网络分析法/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经典译丛(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经典译丛)
作者:(美)约翰·斯科特 译者:刘军 --------------------------------------------------------------------------------
内容简介
社会是一个由多种多样的关系构成的巨大网络。如何研究关系?视角当然多种多样,既可以像林语堂的小说中描述的那样对关系进行细致的刻画,又可以像黄光国等社会心理学家那样对人情、面子和关系网进行质的描述,更可以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关系进行量化的表征,从而揭示关系的结构,解释一定的社会现象。社会网络分析的意义在于,它可以对各种关系进行精确的量化分析,从而为某种中层理论的构建和实证命题的检验提供量化的工具,甚至可以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桥梁。
本书就像一本手册,引导读者进入社会网络分析的研究领域。它既适用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初学者,也适用于对社会网络分析有所了解的人士。
--------------------------------------------------------------------------------
作者简介
约翰·斯科特,英国埃塞克斯大学社会学教授。出版30余部书,论文近130篇。主要出版物有《企业、阶级和资本主义》,《谁支配英国》,《社会学理论》、《分层和权力》,《社会网络分析》,主编《牛津社会学词典》。他是《社会学评论》杂志的编委,《英国社会学杂志》和《欧洲社会理论杂志》的编委会成员。最近的著述有《社会理论:社会学中的核心问题》,主编《当代50位重要社会学家》。
--------------------------------------------------------------------------------
目录
1 网络和关系
关系和属性
本书概要
2 社会网络分析的发展
社会计量分析和图论
人际结构和派系
网络:全网与局部网
哈佛的突破
3 关系数据的处理
关系数据的整理
关系数据的存储
关系数据的选择
4 点、线和数据
社群图的图论
个体中心密度和社群中心密度
社区结构和密度
5 中心度和中心势
局部中心度和整体中心度
中心势和图的中心
关于绝对密度的题外话
公司网络中的银行中心性
6 成分、核与派系
成分、循环和结群
成分的轮廓
派系及其交叉
成分和引文圈
7 位置、角色和聚类
点的结构对等性
聚类:聚集和分裂
块模型:CONCOR和BUBT
走向规则结构对等性
连锁与参与
8 维度和展示
距离、空间和量纲
主成分和因子
一些非量纲的方法
在网络可视化方面的一些进展
精英,社区和影响力
附录 社会网络软件包
参考文献
术语(人名)英汉对照表
...........................................
② 网络社会的概念界定
对于“现代”意义上的“网络社会”,从卡斯特的《网络社会的崛起》开始,国内外有相当多的研究者对之进行了研究。但在我们所见的“网络社会”的许多相关文献中,大多数研究者以一种“不证自明”的意思来引用“网络社会”,并将它作为各自所关注问题的语境或社会背景。当然也有少数研究者尝试过对“网络社会”进行界定。遗憾的是,这些界定要么比较含混,比如说“网络社会”是“通过网络(主要是互联网)联系在一起的各种关系聚合的社会系统”;要么同一个文献其指称显示相互矛盾和混淆,比如说随着“社会生活的网络化发展,其结果就是现实中那种基于互联网的所谓‘网络社会’或‘虚拟社会’的形成”,等等。
既然在现代社会中存在着两种“网络社会”,即上述所说的“网络社会”(Network society)和 “网络社会”(Cyber society),那么为了更好地探讨和研究“网络社会”,将两种“网络社会”进行各自的界定应当是必要的。马克思在分析社会的本质时,提出了“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的理论命题。即社会是人们的相互交往的结果,是人们之间普遍联系的表现,无论社会表现为何种形式,它的这种本质不会改变。网络社会在其本质属性上并未超越这一理论认识。因此,我们对于两种“网络社会”设法进行界定时,都应从“人们交互作用”作为基本理念。试图在这种联系、交往、作用之外,来寻求对“网络社会”的存在和本质的说明,这种做法只会带来对“网络社会”的神秘理解。
“网络社会”(Network society)的界定,首先在于它是现实的社会,属于一种世界普遍交往的社会结构;同时它是充分将信息网络(当前是以Internet为代表)作为人类交往实践活动的技术网络。在这样的界定下,我们可以说,“网络社会”(Network society)是在人类社会结构变迁过程中,一种作为人类交往实践活动的新生社会关系网络与信息技术网络的社会共同体。从微观来看,该“网络社会”是从原现实社会中分化出来的比特世界与原子世界分离与统一的新的现实社会。从宏观视之,它是由人们的交往实践主体与主体通过网络这一中介客体构成的一个相互交错或平行的交往大系统,是现代世界交往、互动联系的媒介,是交往实践全球化的共在结构。假如“社会”一词指称一段时期内人们所处的文明形态(如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等),那么“网络社会”提法可能有些不妥,但作为对新时代社会鲜明特征的概括,采用这一提法便于我们分析社会结构和理解社会变迁,因此也是未尝不可的。
至于在目前国内学术界中,比“网络社会”(Network society)研究更热门的“网络社会”(Cyber society),我们首先界定它是虚拟的社会,因为它存在于Internet通过网络技术等模拟现实情境所形成的一个沟通信息的虚拟空间(virtual space)或“电子空间”(cyber space)。如今,这个空间已经成为一个非工具性的互动场所,成为人类交往的一种虚拟网络环境;而且就其所产生的广泛的社会关系而言,它也是一种社会形式。因此,我们在目前可以定义为,“网络社会”(Cyber society)是一个基于互联网(Internet)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网络空间中人们的互动关系发生的社会形式。Internet表面上是无数电脑终端的连接,即形成电脑网络(computer network),但实质上它连接的是作为运用和生产信息的“人”。可见,Internet本身就是一个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的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存在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以及个人与群体的独特互动关系。因此我们认为,可以把Internet及人其中发生的网络互动关系视为一种社会网络,是人类生活和工作的“另类空间”。从本质上看,该网络社会是一种数字化的社会结构、关系和资源整合环境,其关系网具有虚拟特征,但最终网络社会是一种客观现象。
这里分析“网络社会”(Cyber society)与“网络社会”(Network society)的概念的不同,并不意味着它们关系的对立或无关。这两种“网络社会”不仅在诞生的时代背景和技术支持方面是相同的,而且在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现代“网络社会”(Network society)的形成,有赖于现代信息通讯技术(以网络技术为代表)把原子(atom)世界转化成比特(bit)世界,克服自然地理因素的限制进行信息的自由传递;而进行信息的自由传递的基础,则是计算机和联结计算机的网络以及在该网络里产生的“网络社会”(Cyber society)。因此简单地说,“网络社会”(Cyber society)是“网络社会”(Network society)的基础,而又被包容在后者之中。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是各种网络高度整合的一体化的社会,从这个视角可以说,现代社会是以Internet为主的信息网络与实体网络高度整合的结果,也是虚拟“网络社会”(Cyber society)和现实“网络社会”(Network society)高度整合的结果。
③ 什么是研究社会网络的提名法和定位法
针对社会支持网络的测度方法主要有提名法和定位法。研究者在研究的过程中逐渐内从不容同的方面将社会支持分为不同的类型,目前共识度比较高的一种分类方法是将社会支持网络分为物质支持,精神支持、工具性支持和信息支持四种。有关社会支持网络的理论是在不断完善中的,针对不同的研究目的有相应的研究方法,有的简明易操作,有的则全面实用,但是每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因此在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时要慎重的考虑其局限性,尽量选择适合自身研究目的的方法。同时,针对社会支持网络的研究以国外较多,国内对社会支持网络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因此在应用社会支持网络理论解决国内的实际问题时,要注意结合中国国情,适当的转换。
④ 什么是社会网络分析法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是由社会学家根据数学方法、图论等发展起来的定量分析方法。
社会网络分析是对社会网络的关系结构以及属性加以分析的一套规范和方法。它又被称为结构分析法(structural analysis)
社会网络分析不仅是对关系和结构加以分析的技术,还是一种理论方法--结构思想。
社会网络分析是社会学领域比较成熟的分析方法,该方法可以解决一些社会学的问题。
社会网络要素:
①行动者,在社会网络中用节点表示;
②关系,在社会网络中用剑线表示,关系的内容可能是友谊、借贷或是沟通,其关系可以是单向或双方,且存在关系强度的差异,关系不同即构成不同的网络
社会网络分析的原理:
关系纽带经常是不对称地相互作用着的,在内容和强度上都有所不同
关系纽带间接或直接地把网络成员连接在一起;故必须在更大的网络结构背景中进行分析
社会纽带结构产生了非随机的网络,因而形成了网络群(network clusters)、网络界限和交叉关联
交叉关联把网络群以及个体联系在一起
不对称的纽带和复杂网络使稀缺资源的分配不平等
网络产生了以获取稀缺资源为目的的合作和竞争行为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数学表达式:
①图论法和矩阵法,这是社会网络分析最基本的方法
②二方关系图和三方关系图
③图的矩阵表达
④反应行动者的关系图。通过网络密度、结点度、割点、桥等指标进行具体测量距离,行动者之间的距离越小,意味着他们之间的联系越密切,交流互动越充分。由此可以了解一个网络中行动者之间的分化与差异
⑤ 社会网络的定义
http://ke..com/view/1510410.htm
http://ke..com/view/3419198.htm
区别自己研究,都大学了。
⑥ 社会网络法ucinet 样本量300够不够
看你做啥问题了,UCINET也就是个分析工具,数据量够与否要根据问题而定。
如果你这个是随机生成的网络,300玩玩够了。如果是现实世界网络,300略少
⑦ 什么是社会网络分析法
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是由社会学家根据数学方法﹑图论等发展起来的 定 量分析方法 ,近年来,该方法在 职业流动 、 城市化对个体幸福的影响、世界政治和 经济体系 、 国际贸易 等领域广 泛应用,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社会网络分析是社会学领域比较成熟的分析方法, 社会学家们利用它可以比较得心应手地来解释一些社会学问题。 许多学科的专家如 经济学 、 管理学 等领域的学者们在 新经济 时代—— 知识经济时代,面临许多挑战时, 开始考虑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社会网络分析就是其中的一种。
希望采纳
⑧ 社会网络分析法的介绍
《社会网络分析法》是2007年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斯科特。社会是一个内由容多种多样的关系构成的巨大网络。如何研究关系?视角当然多种多样,既可以像林语堂的小说中描述的那样对关系进行细致的刻画,又可以像黄光国等社会心理学家那样对人情、面子和关系网进行质的描述,更可以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关系进行量化的表征,从而揭示关系的结构,解释一定的社会现象。社会网络分析的意义在于,它可以对各种关系进行精确的量化分析,从而为某种中层理论的构建和实证命题的检验提供量化的工具,甚至可以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桥梁。本书就像一本手册,引导读者进入社会网络分析的研究领域。它既适用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初学者,也适用于对社会网络分析有所了解的人士。
⑨ 网络社会的名称确定
为了区别Network society和Cyber society的同一个汉译词“网络社会”在汉语语境中的两种不同所指,即区分作为信息化社会的共同的社会结构形态和基于互联网技术架构的网络空间中的新的社会形式,有的研究者提出了一些建议,比如用“网络社会”来指涉前者(Network society),而用“赛博社会”(Cyber society的直译)来指涉后者。但从目前的社会学相关文献来看,关于“赛博社会”的称谓的应用者很少,而且呈萎缩的趋势。当然学术界也可以进一步商榷,另行确定Cyber society的一个汉语对应的合适的译词,从而与“网络社会”(Network society)区分开。
对于“网络社会”名称确定,我们在这里提出两种不成熟的建议。一种是用“网络社会”指涉前者(Network society),而用“虚拟社会”(Virtual society)指涉后者(Cyber society),从而得以在汉语中明确区分。不过这样的话,由于虚拟社会强调Cyber society 的互动环境和空间的技术因素,即网络空间是一个互联网虚拟技术架构的抽象的电子空间,虽然它与Cyber society 并不矛盾,但毕竟不等同于Cyber society,这是该建议的缺点。另一种是用“网络化社会”指涉前者(Network society),而用“网络社会”指涉后者(Cyber society)。这种建议似乎符合当前关于“网络社会”研究的实际情况,其主要缺点,在于两个汉语名称在构成上过于接近,易于混淆。提出各种设想的目的,都是为了使两种“网络社会”的所指在汉语和英语的用词上得到统一,避免由于语言上的混乱和模糊处理导致不必要的误解和纷争。
除了汉语“网络社会”的语用误读导致诸多分歧和混乱之外,基于网络空间的所谓“网络社会”的英文选择目前也很混乱。比如有的人用network society,也许这种用法意指computer network society,即“电脑网络”社会。但一般将network society理解为“日常现实空间中的社会形态”的“网络社会”,而不将它指称“网络空间”(cyber space)的社会形式。另外,还有人用network community来指称基于网络空间的“网络社会”的。“community”一般被译作“共同体”或“社区”。但“community”和“society”是有区别的。“community”指由诸如血缘、邻里和朋友关系作为联系纽带的社会类型,而“society”则是以契约、交换和计算等理性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类型。
鉴于这些众所周知的分歧,我们建议,在没有找到更好的用词之前,“网络社会”的英文表述,仍然沿用西方一般的用法,即用Network society作为现实社会一种新社会结构形态的“网络社会”,以Cyber society来指涉存在于电脑网络空间(cyber space)的“网络社会”,就如同本文在开始时提到的那样。至于Virtual society(虚拟社会),则是描述“网络社会”的另一种提法,主要是为了强调该社会的互动环境和空间的“虚拟性”,它与Cyber society并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