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经济法与依法治国的联系

经济法与依法治国的联系

发布时间: 2021-12-01 17:30:33

⑴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纲领在经济法中有何具体体现

在经济法中直观体现如下:
一、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包括社会本位原则、实质公平原则、经济效版率原则和可持续发权展原则。
经济法的体系包括1、企业组织管理法2、市场管理法3、宏观调控法4、社会保障法;同时又分竞争法、消费者法、银行法、证券法、财税法、劳动法、土地法和房地产法、环境保护法八章,充分说明经济法体系完善,各种规则详细,符合依法治国要求中的“有法可依”。
二、经济法是一个重要的法的部门,它所具有的重大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引导、推进和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3、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4、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其中“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要求;“引导、推进和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和“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三点在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基础上保证了社会主义经济光明、健康的发展,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基本要求。

⑵ 依法执政和依法治国的基本联系是

选抄B 我国的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包袭括A项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对人民负责原则,还有依法治国原则。依法治国包括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执政;司法机关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依法治国的本质就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所以是B

⑶ 经济法基本原则对依法治国的作用

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党的执政方式的重大变革,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有力保障,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推进器。经济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主体构成,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法律基石。充分发挥其在依法治国中的功能作用,对规范政府经济管理行为,促进政府行为法制化,构建和谐社会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等方面都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经济法在依法治国中有着其他任何部门法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经济法作为一门重要的部门法和基本法,面临着依法治国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双重机遇和使命,而依法治国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也存在着客观联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法无疑是国家对市场经济或与市场经济相关的经济生活进行干预的法律机制。因此,我们所提倡的依法治国,应当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础上的依法治国,不能脱离市场经济这一基本层面。因而国家干预经济,既可以凭借国家权力,又可以运用市场方法,经济法的调整手段可以是权力性质,也可以是非权力性质。在某种程度上讲,经济领域的民主与法制既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依法治国的基础,因为经济民主必然影响和推进政治民主。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法律的影响其实是多层次的,对中国经济社会的法治观念、制度建设、法治机制以及法律知识体系,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逐渐地法治已成为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从法治角度而言,经济法作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部门法之一,着力于对市场机制的引导、规制和保护,防范并矫正市场机制的负面效应,促进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机制的有机耦合。经济法在保障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维护市场自由公平竞争,维护社会公平分配,引导市场主体利益向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倾斜的过程中,注重于发挥其强大的资源和利益配置功能,平衡协调各种经济利益关系,建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以实现市场个体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协调统一以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工作重点正在发生新的转移,即着力于培育和形成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和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企业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真正主体,在市场竞争中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经济法学科生生不息的固本之道。从社会科学的层面看,科学化应成为经济法发展的基本方向,对于经济法治创新问题的研究仍有待深入、持续、系统地展开,强调科学的方法和理性的分析,把经济法治创新置于科学发展观统领之下,坚持科学精神,更好地融合不同学科的研究方式,并形成主导性的研究方式,深入研究经济法治创新中的一般问题和特殊问题,引导经济法学在基础理论和具体制度研究方面不断走向深入、走进科学、走近真理。总之,学科的生命在于创新,学科的发展贵在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经济法学的学科发展充满活力,也才能最终使市场经济法治真正实现循“法”而治。

⑷ 简述经济法与国际经济法的联系

主流观点:国际公法是调整国家、国际组织等国际主体之间的法律规范,是最典型回的国际法国际私法有国答内法和国际法二说,调整涉外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客体或事实涉及外国),最典型的国际私法是冲突法,还包括国际经济法中的调整平等主体民事关系的国际条约、惯例(这些条约和某些惯例同时又是国际公法)根据Jessup的观点,国际经济法已经从国际公法中独立。不但有关于经济关系的国际公法,还有调整个人与国际法主体之间的法律规范。因此:三者之间的关系既并列又交叉

⑸ 依法治国与法治的区别与联系

一、依法治国与法治的联系

法制又称为以法而治,即法律是政府管理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法制和法治不是同一个概念。它们的联系在于,实行法治需要有完备的法律制度。

二、依法治国与法治的区别

1、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法律制度是相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制度来说的,法制相对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制内涵是指法律及相关制度。

而法治从来都是相对于人治来说的,没有人治就无所谓法治,相反亦然。法治则相对于人治,法治内涵则相对于人治的治国理论、原则和方法。

2、法律制度包括民法刑法等一套法律规则以及这些规则怎么指定、怎样执行和遵守等制度;法治与人治则是两种对立的治国理念和原则,即国家的长治久安不应寄希望于一两个圣主贤君,而关键在是否有一个良好的法律和制度,这些良好的法律还应得到切实的遵守。

3、与法治相比,法制侧重在法律的使用上,是法律工具主义。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一个时期,都有自己的法律制度,但不一定是实行法治。

(5)经济法与依法治国的联系扩展阅读:

法制是指当权者按照法律治理国家,但这些法律不一定是由普通公民组成的立法部门制订的。法治下,行政部门的职责只是执行该等法律,并且受该等法律拘束。

因此法治和法制最大的区别,并不在于法律是否拘束人民,而是在于行政、立法、司法这些政府权力是否也和人民一样,受到法律的拘束和控制。

法治的内涵,与其说是要求所有人民守法,毋宁更侧重于法律对政府权权的控制和拘束,否则法治即与法制难以区分。

对于社会上常见的违法或脱序现象,尤其是以激烈、游走於法律边缘的手段向政府争取权利的行为,某些政府官员常常会呼吁和要求人民“守法”以尊重“法治”,这其实是将法治的意义误解和窄化为法制。

⑹ 经济法与其他法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经济法很有前途,赚钱啊!但也很难!

⑺ 法家的以法治国与依法治国的联系

“以法治国”与“依法治国”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其内涵却有本质的区别。“以法治国”是说用法律去治国,法律是一种用来治国的工具,这是传统的管理主义的法律观念,这种“法治”,主体是国家机关,是手中掌握权力的人,治理的对象是人民群众。“依法治国”是说治国必须依法,即治理国家的方式方法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这是现代的控权主义的法律观念,这种“法治”,主体是人民,治理的对象是有可能滥用国家权力的当权者。

“依法治国”的“依”是依从、依靠、按照的意思,“依法”就是依从法律、依靠法律、按照法律的意思,“依法治国”就是要求人们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依法治国体现的是法律至上、依法办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法治原则。

“以法治国”的“以”是用、把、拿的意思,“以法”就是用法律、把法律、拿法律的意思,“以法治国”就是要求把法律作为一种工具由统治者来使用;以法治国则更多的强调人的因素,强调统治者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体现的是统治者将法律作为个人专断、独裁的“人治”工具。

以法治国有人在法律之上的意思,而依法治国则体现法律至上的原则。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从以法治国到依法治国,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

“以法”者,是位高权重者将“法”作为一种手段去治理别人,不治自己。即韩非子所谓“法家”,以法治人 。

“依法”者,既治别人,也治自己 。

依法治国,要求的是在治国中国家必须依法。
以法治国,是国家以法律作为武器管理国家。

可见,“以法治国”的实质是“以法治民”,而“依法治国”的实质是“依法治吏”。

⑻ 法制与法治的联系和区别

2014年10月20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首次以全会的形式专题研究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问题,要真正建立法治国家;从9月中旬开始,审计署全面开展了“审计法治宣传月”活动,对宪法、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国家审计准则等审计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全面宣传,进一步加强审计法治建设,“法治”与“法制”是具有一定内在联系但内涵并不完全相同的两个词。

一、法制与法治的区别:

1、从概念和内涵上讲。

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指一个法律信念,内涵是一种治国理论、原则和方法,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是对法制这种实际存在东西的完善和改造,是一种社会意识,属于法律文化中的观念层面;而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又称为以法而治,内涵是指法律及相关制度,属于制度的范畴,法制是一种正式的、相对稳定的、制度化的社会规范,是一种实际存在的东西。

2、从产生和发展上讲。

①法制的产生,并不意味着法治的诞生;

②法治的产生和发展不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只在民主制国家才存在法治;而法制的产生和发展却与所有国家直接相联系,在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

3、从基本要求上讲。

法治的基本要求是严格依法办事,法律在各种社会调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权威性和强制性,不是当权者的任性;而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项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4、从实行的主要标志上讲。

实行法治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的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包括国家最高领导人在内,都严格遵守法律和依法办事;而实行法制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监督等方面,都有比较完备的法律和制度。

5、从核心意义上讲。

法治的核心意义是强调社会治理主体的自觉性、能动性和权变性;法制的核心意义是强调社会治理规则(主要是法律形式的规则)的普适性、稳定性和权威性。

二、法制与法治的联系:

1、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

2、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制度,法治的实施必须建立在法制之上;

3、法制与法治都是法律文化中的重要内容,都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⑼ 依法行政与依法治国的关系是什么

依法治国与依法行政是逻辑层递关系,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内部分。
依法治国由容依法立法、依法行政、依法司法和依法监督等内容组成。在这些内容中,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前提与基础。因为一个国家的整个管理活动,不仅是靠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社会管理机关来施行,而且主要是靠各级人民政府与国家执政机关的强制推进。如果各级行政机关都能依法行使职权,依法进行管理,那么依法治国就有了基本保证和实现基础。
坚持依法治国的方略,为依法行政创造了大环境和前提条件。如果没有依法治国的方略和大环境,就根本谈不上依法行政。但没有依法行政,依法治国就会落空。因此,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国家里政府行使行政权力所普遍遵循的基本准则,也是实现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⑽ 法治与经济有什么关系

法制是指社会的制度和环境。我们讲法制社会,依法治国。这是社会的大制度专和环境,在这个制度和属环境下我们可以发展经济、文化、医疗等事业。大力发展经济是目前我们国家的发展主体,和主要任务。所以,针对经济发展,法制有相应的经济法、金融法等与经济相关的,用于约束和规范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
通俗的比喻法治是路,经济是车。车无论往哪跑,怎么跑,跑多快一方面是根据道路条件(法制的完善、健全程度),另一方面跑在路外面(不能违法)。

热点内容
离婚律师好看吗 发布:2025-09-12 09:50:15 浏览:991
吉林大学经济法 发布:2025-09-12 09:30:45 浏览:873
劳动法员工罚款标准 发布:2025-09-12 09:30:08 浏览:575
国际法律责任翻译 发布:2025-09-12 09:18:14 浏览:776
四川省专项法律服务报价 发布:2025-09-12 09:12:52 浏览:865
经济法课放电影 发布:2025-09-12 09:06:44 浏览:380
幼儿园教师劳动法培训心得体会 发布:2025-09-12 08:46:11 浏览:762
2018法律责任竞合 发布:2025-09-12 08:34:09 浏览:718
婚姻出轨民法 发布:2025-09-12 08:33:19 浏览:244
工作指引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9-12 08:33:18 浏览: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