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张守文思考题
① 张守文的研究成果
著作:《市场经济与新经济法》(合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反不正当竞争的理论与实务》(合著)中国商业出版社1994年版 《信息法学》(合著) 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税法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规制与发展》(合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税法的困境与挑战》 广州出版社2000年版 《国际经济法新论》(合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经济法理论的重构》 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税法通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财税法》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财税法疏议》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财税法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经济法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经济法总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论文:1 《经济法学的法律经济学分析》。 《法学研究》1992年第5期2 《中国“新经济法理论”要略》 《中外法学》1993年第1期3 《德国的<经济稳定与增长促进法>》, 《外国法译评》1993年第4期。4 《略论经济法的宗旨》 《中外法学》1994年第1期。5 《中日竞争法律制度比较研究》, 《外国法译评》1994年第2期6 《商号及其法律保护》, 《知识产权》1995年第3期7 《消费者的获取信息权及其法律保护》 《中外法学》1996年第1期8 《论税收法定主义》 《法学研究》1996年第6期9 《社会法论略》 《中外法学》1996年第6期10 《论税收的一般优先权》 《中外法学》1997年第5期11 《略论纳税人的退还请求权》 《法学评论》1997年第6期12 《经济法学发展中的若干问题》 《中外法学》1998年第3期13 《经济法的时空维度描述》 《法商研究》1998年第6期14 《“第一税案”与财税法之补缺》 《中国法学》1999年第4期15 《税权的定位与分配》 《法商研究》2000年第1期16 《略论纳税主体的纳税义务》 《税务研究》2000年第8期17 《论经济法的现代性》 《中国法学》2000年第5期18 《略论经济法上的调制行为》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5期19 《论税法上的可税性》 《法学家》2000年第5期20 《略论对第三部门的税法规制》 《法学评论》2000年第6期21 《“内部市场”的税法规制》 《现代法学》2001年第1期22 《宏观调控权的法律解析》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3期23 《税法的普适性及其局限》 《中外法学》2001年第5期24 《我国反欠税制度的整合》 《法学》2001年第10期25 《经济法学的基本假设》 《现代法学》2001年第6期26 《收益的可税性》 《法学评论》2001年第6期27 《税收权利的性质及其法律保护》 《法商研究》2001年第6期28 《税收逃避及其规制》, 《税务研究》2002年第2期。29 《宏观调控法的周期变易》 《中外法学》2002年第5期30 《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确立》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2期31 《经济法理论的重构与创新》 《法学论坛》2003年第2期32 《经济法责任理论之拓补》 《中国法学》2003年第4期33 《税收行为的范畴提炼及其价值》 《税务研究》2003年第7期34 《财政危机中的宪政问题》 《法学》2003年第9期35 《经济法的政策分析初探》 《法商研究》2003年第6期36 《经济法学方法论问题刍议》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4期37 《税法变革与私法秩序的协调》 《法学家》2004年第5期38 《经济法学的有效发展》 《法商研究》2005年第1期39 《发展法学与法学的发展》 《法学杂志》2005年第3期40 《发展非公经济的经济法解读》 《法学家》2005年第3期41 《税收收入的合法性分析》 《税务研究》2005年第2期42 《经济法体系的结构分析》 《法学论坛》2005年第3期43 《“二元分化”的税收调控及其合法性》 《税务研究》2006年第3期44 《经济法研究的“合”与“同”》 《政法论坛》2006年第3期45 《论经济法的“特异性范畴”》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3期46 《企业集团汇总纳税的法律解析》 《法学》2007年第5期47 《经济法院的经济法思考》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5期48 《企业所得税法统合的内在局限》 《税务研究》2008年第2期49 《论“促进型”经济法》 《重庆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4期50《贯通中国经济法学发展的经脉——以分配为视角》,《政法论坛》2009年第6期
② 张守文的经济法研究有几卷
淘宝一搜就知道了
③ 有没有师兄师姐分享北大经济法考研的参考书目和资料
综合卷:来
王磊老师《宪源法司法化》《选择宪法》
张千帆老师《宪法学导论》
郭自力《中国刑法论》
陈兴良《规范刑法学》
魏振瀛老师《民法》
潘剑锋《民事诉讼法》
汪建成《刑事诉讼法学》
姜明安的《行政法学》
专业卷:
经济法总论:
《经济法学》张守文主编
《经济法学》张守文著
《经济法总论》史际春、邓峰
启道考研提供,供参考采纳。
④ 经济法总论的介绍
《经济法总论》作者是张守文,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2009年正式出版,定价28元。
⑤ 张守文的经济法责任理论之拓补,读后感800字
当人们读到一则材料,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往往会由此及彼地联想到生活中的许多人和事,而产生一些感触、联想和体会,把这些感受行之于文,便是读后感.读后感写作训练是把范文讲读和写作训练两个环节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综合训练的一个重要途径.
下面就从读后感的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读是基础.读后感包括“读和感”两个部分.“读”是“感”的基础,“感”因“读”而触发,没有“读”也就无所谓“感”,所以读和感要求首先要精读原作,准确全面地把握原作写作意图和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意义,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原作恰当的引述.为下面的“感”酝酿情感,使“感”有坚定的基础,这样不但有助于立论的确立,而且本身就是为立论服务的一个有力的论据.离开了对原文思想核心的理解和掌握,读后感就成了空中楼阁,而缺乏高度的语言组织和概括能力,写作时往往陷入对原文冗长的复述而喧宾夺主,对原文照抄照搬,面面俱到,则是学生写读后感的通病
其次,感是核心.这里的感,既不是离开原文的空发议论,也不是对原作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作者在原作思想观念的启迪下产生的新的观念,是心灵的闪光,是认识的飞跃.一般地说,读后感的“感”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通过对原文思想的进一步阐发,来表现作者认识的深化.
⑥ 经济法责任理论之拓补张守文读后感
经济法属于现代经济与社会生活之产物,在中国更属于后生之法律。受传统的和内现实的多种容因素影响,经济法及其理论研究自始即面临困境与挑战。[1]因此,经济法责任理论研究的深入和突破,无疑将有助于从整体上改变经济法的生存环境。经济法责任问题...
⑦ 北京大学法学考研的科目问题
除了外语和政治之外,北京大学法学硕士的专业课方面,考生不分报考专业,一律须通过覆盖 10 个考试科目的两门考试,两门考试分别以综合 A 卷和综合 B 卷来测验,满分各为 150 分。其中,综合 A 卷考试内容包括:宪法( 20 分)与行政法学( 30 分)、刑法( 40 分)、刑事诉讼法( 30 分)、国际公法( 30 分)。综合 B 卷考试内容包括:法理学( 20 分)、民法( 45 分)、民事诉讼法( 30 分)、经济法( 30 分)、国际经济法( 25 分)。以上各科目后面括号内所示分值为 2005 年至 2007 年这三年来的命题表现。报名时不填报专业,获得复试资格后再填报专业,复试阶段进行专业课笔试和综合面试,参加复试比例为 150% 至 200% 之间。
但有小道消息说,今年的法学考研可能会有变动,也许会变成在初试阶段就分专业。具体的要等今年的简章下来了。
参考书目
宪法学
张千帆:《宪法学导论》;周叶中:《宪法学》;王磊:《宪法的司法化》;王磊:《比较宪法》。
行政法学
姜明安:《行政法学》。
刑法学
杨春洗、杨敦先:《刑法学》;陈兴良的教材与论文。
刑事诉讼法学
汪建成:《刑事诉讼法学》。
国际法学
王铁崖:《国际法导论》、《国际法》白桂梅:《国际公法》。
法理学
周旺生:《法理学》;沈宗灵:《法理学》。
民法学
魏振瀛:《民法》。
民事诉讼法学
潘剑锋:《民事诉讼法学》。
经济法学
张守文、肖江平:《经济法学》;张守文:《经济法的理论与重构》;甘培忠:《企业公司法》;刘剑文的教材与论文。
国际经济法学
陈安:《国际经济法学》;冯大同:《国际贸易法》;王慧:《国际私法》。
以上书目大多属于教材性质,先把它们融会贯通以后,接着开始重点阅读北京大学法学院各专业著名教授们的近三年期刊论文,以掌握最新的命题重点与趋势。法理学方面的巩献田、朱苏力与周旺生、强世功,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方面的姜明安、湛中乐与王磊,刑法学方面的刘守芬、陈兴良、郭自力、王世洲与白建军,民法学方面的刘凯湘、钱明星、尹田与魏振瀛,诉讼法学方面的潘剑锋、陈瑞华与汪建成,经济法学方面的刘剑文、甘培忠、张守文与刘燕,国际法学方面的李鸣、吴志攀、饶戈平、白桂梅、龚刃韧、李红云、张潇剑、刘东进与邵景春等老师的著作,绝对是准备北京大学法学硕士入学考试时一定要密切注意的。
今年的考试方式确实有变化了。初试两门专业课,一门是所报专业课程,另一门是综合试卷,包括:宪法、行政法、刑法、刑诉、民法、民诉。复试阶段进行专业面试,复试比例为150%。当然,上面所列的参考书目都是我们一些学生自己琢磨的,学校是不指定的,谈不上参考书目的变化。
⑧ 想学关于经济法律方面的知识。最好看什么
大型书店有售书籍,你看看适合哪种?比较有名的经济法学家,西南政法的李昌麒教授,北大的张守文教授等等
⑨ 经济法与社会法的比较
经济法与社会法具有重要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法与社会法最本质区别在于经济法的经济性和社会法的社会性。经济法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经济法调整的范围是需要国家干预的经济关系,经济性是经济法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包括调整对象的经济性、法益目标的经济性、运行机制的经济性、效果评价的经济。社会法的社会政策目标与社会法的社会效益指标决定了社会法具有鲜明的社会性。
(二)经济法与社会法的调整对象不同。经济法调整的对象是具有全局性和社会公共性的经济关系。其调整对象是经济性的社会关系,这表明经济法在经济生活中发挥作用,针对的是全局性和社会共同性的经济关系。同时,并非所有全局性和社会共同性的经济关系都由国家干预,国家仅在需要时对这些关系进行干预。而社会法的调整对象主要则是显著社会意义事项,其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并不局限于经济领域,例如教育权利保障关系就涉及文教领域等非经济领域,即社会性的社会关系。
(三)经济法与社会法的目标不同。由于经济法与社会法的调整对象及根本属性的不同,导致其目标的存在属性也不同,经济法起源于市场失灵以及原有法律解决能力的欠缺,其目标在于通过国家的适当干预而解决市场失灵以及政府失灵问题,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社会法的目标主要在于救助弱者、反对歧视。经济法侧重于在经济领域实现社会公平、社会正义,社会法侧重于在社会领域实现社会公平、社会正义。
(四)经济法与社会法的公平观不同。经济法倡导积极公平观,而社会法主张消极公平观。
经济法认为只有经济发展了,增量利益增加了,弱势群体才会得到更多的利益。而社会法的公平观主要关注的是对已形成的弱势群体的保护和扶助,因为它是一种弱者保护机制,是一种利益分配的平均正义立场。
(五)经济法与社会法的调整方式不尽相同。经济法的调整方式似乎更为复杂和多样化,主要通过指令性调整方式、指导性调整方式和以私法主体身份介入经济关系进行干预等。社
会法则主要通过倾斜待遇、团体契约、强制性最低标准等方式进行调整,例如对贫困人员提供廉租房等等。
经济法与社会法存在以上的区别,这对于我们厘清两法的界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启发价值,对于立法和司法实践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另外,科学的全面的认识经济法和社会法的关系,还应关注两者的共同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社会性和现代性。
(一)经济法与社会法都具有社会性。包括以“社会公共利益”位本位,经济法与社会法在各自领域中, 通过不同方式协调各种利益关系, 以达到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法律责任的社会性,。随着法律的“社会化”进程, 传统的民事责任、刑事责任、行政责任三者相互融合, 出现了以实现社会安全、社会公平、社会公益和可持续发展为价值目标的社会责任;调节机制的社会性,在人类社会中, 不仅需要以市场调节机制为特征的竞争机制, 更需要以社会调节机制为特征的合作机制,以实现社会生活的健康、稳定和有序。所谓社会调节机制, 是指国家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或社团(非政府组织) 以社会公信力为媒介完成的一种社会生活交往模式。
(二)经济法与社会法都具有现代性。经济法与社会法, 同其他传统部门法相比, 具有独特的“现代性”。换言之,,伴随着从物质到精神、从制度到观念的现代化变迁,,整个社会中的现代性因素不断增加;法作为一种调整社会关系的手段和符号系统,必然会对此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反应。在此背景下产生的经济法与社会法, 自然有着不同于传统部门法的现代性特征。主要包括形成背景的现代性、法域归属上的现代性、制度构成上的现代性。这三方面都源于现代社会的属性特征,体现反应现代社会的要求的。
⑩ 张守文的经济法05跟08版有什么区别
从大家网论坛能下载北大东奥或者会计网校的基础班、习题班音频课件和讲义。
能听听这些老师的讲课,理解掌握经济法知识的确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