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法效果政治和社会
❶ 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
此前,我曾经看见过有关旁听群众(教师)在法庭集体鼓掌的报道,具体事例和情节我记不清楚了。我现在所要说的并非该事例本身,而是在此将该事例作个引申。法庭审理案件是要讲究纪律的,当然不允许任何人鼓掌,但是对于鼓掌我却另有番感受,体会如下:(1)法官当庭制止或予以惩戒,所要达到的仅仅是法院需要的法律效果;(2)法官当庭没制止,所要达到的是群众或上层等所要达到的社会效果;(3)如果旁听群众中有地方或高层领导在鼓掌(注:实际上大领导旁听的可能性接近为零,法院远远还没有如此高的地位,即使有,不外乎旁听的是个别落网高官的刑事或行政案件,当然这不是绝对,我说的仅仅是概率而已),法官没有及时制止;或事后某大领导批示鼓得好,哈哈,你这个法官可就一不小心讲了一盘政治效果了,道理其实就这样简单。 如果,你还不明白,那我就再举一个例子,以楼上掉下烟灰缸为例吧。如果这栋楼仅仅只有3层,那么原告胜诉的可能性非常高;如果这栋楼有30层,那么原告胜诉的可能性就非常低;为什么呢?同样都是原告被楼上所丢烟灰缸所伤,仅仅是被告的人数发生变化罢了,怎么会导致判决的改变呢?这你就不明白了(注:这也不能怪你,因为以前我也不明白,但这些年来,我算是基本明白了),前例讲究的是法律效果,后者讲究的是社会效果,换句老话说叫“法不治众”、“众怒难犯”。 这些年来,就我自己所承办的案件而言,目前还没有被挨过打(因为我喜欢用毛主席的16字方针和孙子兵法来指导我的行动),但是参与他人指挥的行动中在省内、省外却是先后挨过3次重打和无情羞辱(网上都作过报道),而且这些事件都不了了之,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当暴力抗法的对象是人数众多的群众者,或是背后有权力部门作支撑者,或执行的对象就是权力部门,往往会为了所谓的“稳定”而牺牲法院的权威、牺牲受伤干警的合法权益、牺牲法制的尊严。如果没有多次的亲身经历,你们不会有这样的体会和感触。法院的工作宛如如履薄冰!而且社会各界还不允许你有任何闪失。这就是残酷无情的现实。当我的老庭长被打断了4根肋骨时,当我的战友被人用鞋垫打脸时、当我被打成脑震荡还被限制人身自由不准医治时,我想的什么,我想到的是原始的本能———那就是报复!但我在焦急中等待来的却是稳定压倒一切的“忍受”和“自我牺牲”。这样的情况我想在全国绝对不是少数,如果有人去作统计的话。 前天,我去一小吃店吃饭,老板给我开玩笑说:“法官大人,你来了啊,要吃什么?”,我听后,急忙劝告:“嘘!不要叫我是法官”。想知道为什么吗?(注:原来---多年前,我听见别人叫我法官,我会很高兴,尽管那时我还仅仅是个书记员。而现在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我怕我被其他就餐者踩了脚还要给别人主动说对不起。试举两例,你就明白了。 今年春节前,我开一警车行驶在在你施工路段,路窄,适逢对面来一民用车,双方都迟疑了。我见此,遂主动下车,请对方先行,你知对方怎么说,当时气死我了,对方说:“你 法院咋了,难道我就不该先走吗!”我后来很后悔,为什么我要自作多情呢!活该!大家可以想一下,假如我当时驾驶的也是民用车,同样我也下车招呼他先行,我估计他多半会鸣笛向我表示谢意。为什么同样的好事却会得出不同的结果,难道我们大家不应该去深思吗?有些话,我不愿说得太明白了! 我再举第二个例,4年前,有一百姓骑自行车从消防通道冲出,因速度太快,躲闪不及。将我直行警车后面刮了,他自己也倒地,所幸无任何伤害。警察到场认定法院无责。但是他非要我赔偿他1000元。被我拒绝。后来我考虑到单位的影响,我私人赔偿他了800元了事。在交警队解决时警察曾经对我说:“如果你开的是民用车,就根本不用理他”。这就是道理,现在中国风行的道理。 现在开车,我更加小心,随时都是让别人,哪怕是绿灯,该我走,我还是要看看有没有其他违章的车辆和行人,毕竟我那点工资是赔偿不起的。我们可以给别人“看病”,但却无法自己为自己讨说法,这就是目前的世道。 除了公务,我现在再也不喜欢穿制服了,因为它带来的是不平等。我们身上有很多约束和枷锁,别人侵犯了,我们只能忍受,因为我们是人民的仆人(注:此时往往会忽略我们也是人民,同样也是老百姓),所以,我只有在穿便服时才能找回真实的自我,才能享受公平的待遇,才敢勇于抗争。如果你不相信,你穿着制服和别人发生纠纷,你看看围观的群众会帮谁,会说谁,哪怕你有理万分! 就说怎么多了。我上面这些例子,应该说反应的社会的局部,或社会的个别现象,但是为什么以前没有(或者说以前很少)而现在会有(或现在增多)了呢?这就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地方,也确实到了需要该思考的时候了。 下期话题是《讲究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的目的与在不同素质法官身上产生的不同实际效果》,即:本欲治之、限之、压之,却被之中之人所利用,意与果终难一统也。
❷ 办案工作取得三个效果是哪三个效果
办案工作应当注重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相统一。
1、政治效果,是指纪检监察和执法机关的执纪执法行为对党和政府形象、社会政治稳定产生的影响和结果。良好的政治效果有利于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有利于促进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有利于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2、社会效果,是指纪检监察和执法机关的执纪执法行为在社会生活、社会公众中产生的影响和结果。良好的社会效果有利于体现法纪的本质,实现法纪的秩序、公平正义等基本价值,从而得到社会的认同。
3、法纪(法律)效果,是指纪检监察和执法机关的执纪执法行为在法纪严肃性、公正性上所产生的影响和结果。良好的法纪效果有利于体现法纪的原则,坚持在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维护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的严肃性。
❸ 在执法活动中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之间的关系
法律的适用就是要追求法律的施行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❹ 法律效果 政治效果 社会效果 的内在统一
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做到案结事了,息诉罢访,就达到了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的内在统一。
❺ 党纪、政纪、法纪三者的区别是什么
党纪是指党内纪律、法规,是约束党员的;政纪是指行政法规,是约束国家行政工作人员的,比如《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法纪则是国家法律,是全体公民都需遵守的。“三纪”都是约束人的行为的,其权源不同,规范的对象不同,其作用方式与效力也有所不同。相对而言,党纪最严格,法纪最严厉,任何违反法纪(法律)的行为都是违反党纪、政纪的行为。
其三者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性质不同。党纪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政纪是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必须遵守的行政纪律。法纪是国家制定的为全体公民共同遵守的法律。
二是对象不同。党纪是约束本党党员的,不能要求非党群众遵守。政纪是约束国家行政工作人员的。法纪是约束全体公民的。
三是范围不同。凡是犯错误的党员,必须由党的组织和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处理,其处理种类有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和开除党籍。对犯错误的国家工作人员,由国家行政部门和监察部门处理,其处分种类有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降职、撤职、留用察看和开除公职。犯罪是危害国家和社会的行为,要受到国法的惩处,对触犯刑律的犯罪分子,司法机关要按照国家法律的有关规定量刑。其刑种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
四是层次不同。要求最严格的是党纪。制裁最严厉的是法纪和政纪。违反党纪和政纪的行为不一定就是违反国法的行为,但是任何违反国法的行为都是违反党纪、政纪的行为。
❻ 请教,怎么论述这个问题(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
首先,这是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三个至上相适应的。
政治效果就是党的事业至上,对应的是党的领导、顾全大局
社会效果就是人民利益至上,对应的是执法为民、公平正义
法律效果就是宪法法律之上,对应的是依法治国
法官在审理案件中,首先应当做到的就是“依法审判”,这是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在司法实践领域的具体要求,要求法官严格按照宪法法律所规定的法定程序,以宪法法律为审判依据,切实维护宪法法律在司法审判中的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
在合法审判的同时,也应做到合理审判,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执法为民思想的具体要求。法官在审判活动中,不仅仅要严格执法,更要重视审判活动的社会效果,要时刻站在人民的角度看待具体案件,维护人民至高无上的利益。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求我们在追寻公平正义,依法治国执法为民的同时也要顾全大局,坚持党的领导,这一点是由党的先进性决定的(三个代表),马克思主义认为法律是国家制定和认可的为国家政治服务的工具,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全面法制化的新时期,法官依法审判,在党的领导下,在审判工作中顾全大局,是保证社会主义法律实践工作的政治正确性和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安定团结的重要保障。
因此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三者都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所要求的,是法官在司法审判工作中所必须保证的,是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伟大工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