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1年伊丽莎白济贫法社会影响
㈠ 英国1601年颁发的什么法是西方最早的以法律形式确定的社会救助制度
颁发伊丽莎白济贫法。
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一世制定的济贫法案在历史上更为著名,后世称“伊丽莎白济贫法”。济贫法规定了救济对象、采取的救济措施。济贫法普遍实施之后,不但没有使有劳动能力的贫民自力更生、自食其力,反而使他们沦为永久的贫民。当然,济贫法的问世也有进步意义。它奠定了英国乃至欧美各国现代社会救助立法的基础,开创了用国家立法推动社会保障事业的先例。济贫法的弊端引起贫民的不满与反抗。但是,济贫法也以其“惩戒性”、“恩赐性”著称于世。
1832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命令组织“济贫行政与实施调查委员会”,决心改革济贫行政,此次调查的结果被编制成一项法案,最后为国会通过,即新济贫法。新济贫法只是将济贫权力由分散改为集中,对救济对象来说,它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变化。它强迫贫民回到条件空前恶劣的贫民习艺所去,则更引起贫民的反抗和要求改革者的抗议。此阶段,公民权利的社会救助理念缺乏。
㈡ 结合英国发展的历史,分析1601年英国颁布了伊丽莎白济贫法的原因
原因: 圈地运动以后,英国偷盗者、流氓人、乞讨者增多,社会不安因素急剧增加.
近代中国社会救济发展特点:
一、摈弃慈善观念,而进为责任观念
二、由消极救济,而进为积极救济
三、由济贫救困,而进为“全民救济”
㈢ 济贫法的产生影响
济贫法自 1601 年颁布至 1948 年废除,历经 300 多年的时间, 几乎贯穿了英国自传统农业国转变为现代工业国的全过程。在这 300 年间,受英国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济贫法也是历经修改。
通过对济贫法从 1601 年“旧济贫法”颁布到 1834 年“新济贫法”的实 施这一过程的研究,来窥探英国社会的变化。
对济贫法变革各阶段的具体分析
1.旧济贫法 1601 年,面对日益严重的贫困问题,伊丽莎白一世在前人有关 济贫规定的基础上,制定并颁布了英国历史第一部专门的济贫法—— 《伊丽莎白济贫法》 ,又称“旧济贫法” 。它规定以教区作为济贫的基本单位,并将贫困者划分为三类:一 类是无工作能力的老病残障者;一类是失去依靠的儿童;最后一类是 有劳动能力者,对于这一类人不予救助,强制其做工自给。救济资金 的来源则分为济贫税、自愿捐款以及罚款三项。
作为旧济贫法的补充,英国政府于 1662 年又颁布了住所法,它规 定:穷人只有在他的出生地才有可能得到救助,凡变更居住地的人, 只要新的居住地的济贫税管理人员认为其有可能成为救济对象,便可 以将其驱逐出境,送其回到其法定住所所在地的教区。 旧济贫法第一次将政府济贫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使其成为政 府的日常工作之一;同时设置了济贫税,使得济贫工作有了稳定的经 济来源。这些对缓解贫困问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我们也能看到, 此时的济贫还多出于人道主义责任,只关注如何救济本身,对于济贫 的社会经济影响则没做考虑。这一点在住所法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另外,济贫工作的具体操作程序也还没有得到详细规定,济贫工作还很 不规范。
2.吉尔伯特法与斯皮纳姆兰法 1782 年,面对新出现的社会问题,英国政府又制订了“吉尔伯 特法” ,它规定:准许教区救济壮健的贫民而不强迫其进入济贫院, 还要求救贫税管理人员为贫民在农场里找工作,如工资不够维生,就 应该从济贫税里抽取补贴。这实际上肯定了后世福利上的一项重要原 则:最低生活保障原则。在实施上,吉尔伯特法承认地方的选择权, 教区可以遵从这项法令,也可以坚持原来的法规。 1795 年,另一项较吉尔伯特法更为激进、济贫更为宽松的斯皮纳 姆兰法开始实施。它规定:要根据小麦的价格高低来估计生活所必需 的最低限度收入。这实际上将最低生活保障原则进一步明确化了。
3.新济贫法 1834 年,英国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 ,即“新济贫法” 。它规 定:从 1835 年 7 月 1 日起一律停止对济贫院外所有壮年男子的救济,建 立由 3 个“合适的人”组成的“英格兰和威尔士济贫法委员会” 。同 时还规定了地方济贫管理机构的职责和权限。管理员不再是无薪棒的 义务工作者,而由纳税人选举产生,领取工资。 它的颁布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A.原有济贫法的问题日益突 出,如管理混乱问题、开支过大问题以及其带来的其他道德问题。 B.自由主义者对原有济贫法的批判,如对住所法限制劳动力自由流动 的批判,以及对斯皮纳姆兰法最低生活保障原则给工资规律带来影响 的批判。 C.1832 年的英国议会改革,它让中产阶级有了选举权,使得 政府逐渐成为新型资产阶级的利益代表。 我们可以看到,新济贫法实际上是对旧有济贫法的一次重大变革 与修改,在救济方式、救济对象的确认以及具体的管理方面都做出了 巨大的变化。从旧济贫法到吉尔伯特法、斯皮纳姆兰法,政府的救济 在不断的宽松,而新济贫法则一反常态,使济贫要求变得严厉起来。
济贫法变革反映出的英国社会的变化
纵观济贫法变革的整个历史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济贫管理工作 在逐步正式化、规范化,政府对济贫的看法也不再只是局限于济贫本 身,而是更多的关注到了济贫方式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
英国社会 发生了以下方面的变化: 1.英国逐渐由一个封建君主国家转变为一个资本主义性质的国 家。封建君主关注济贫主要是出于社会稳定以及人道主义责任考虑, 与之相反,新兴的资产阶级则会更加关注其经济影响。一项政策总是 掌权集团利益的表达,从旧有济贫法的宽松到新济贫法的严厉,反映 的就不仅是济贫方式的简单转变,还反映了背后政治掌权者的更替。
2.人们对济贫的认识由感性走向理性。在济贫法初期,人们还只 是出于情感直觉的感受到应该对贫困予以救助,而到新济贫法时期, 人们已经考虑如何将济贫与经济发展很好的协调起来。济贫由一件出 于人道主义责任的善举变为了一项与社会经济紧密相连的重要活动。 人们的认识逐步理性化。
3.政府机构的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管理越来越科学。由规定以 教区为基本单位后便不再过问到成立专门的委员会,并对各管理机构 的职责和权限进行规定,对全国的济贫工作进行系统的管理,英国政 府的管理活动在不断的走向科学化,政府机构的设置也越来越完善 化。这也是英国政治近代化的重要体现。
济贫法的变革反映出了英国在政治、经济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等 各方面的近代化过程。但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近代化对于生活在社 会底层的穷困者而言似乎并不可喜。尽管社会在进步,国家的整体经 济实力在增强,但国内的穷困人口却是有增无减,下层人民的生活状 况在不断恶化。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
㈣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1:1601年,伊丽莎白一世在前人有关济贫规定的基础上,制定颁
(1)规定:按照教区划分贫困人员;明确受救济的条
件;明确救济资金的来源。意义:旧济贫法第一次将政府济贫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使其成为政府的日常工作之一;济贫税的设置,使济贫工作有了法定的经济来源,对缓解贫困起到重大作用。 (2)背景:政治上,英国由封建国家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两大对立阶级产生;经济上,工业革命进行,机器生产需要大量自由劳动力;思想上:自由主义盛行,主张政府不干预经济。 认识:新济贫法极为苛刻的救济条件,让许多贫困者难以得到救助,社会贫困问题不能得到解决。 (3)发放紧急救济金,实行直接救济;推行以工代赈。 意义:政府担负起真正救助社会贫困人群的责任,保障了基本人权;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力度;促使美国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4)政府勇于承担社会保障责任并加大力度开展社会保障;大力发展经济,改革分配体制;减少贫困人口,缓和社会矛盾。 ㈤ 1601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颁布的旧 剩余型社会福利建立的标志是1601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颁布的《伊丽莎白济贫法》。根据这部法律,治安法官有权以教区为单位管理济贫事宜、征收济贫税及核发济贫费。救济办法因人而异,遵循以下基本原则:让没有工作能力的人,如孤儿、无人赡养的老人和身体残疾的人,得到救济或赡养;给有劳动能力的人一份工作,让他们能够以此谋生。《伊丽莎白济贫法》开创了以立法推动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先河。 ㈥ 求:对于1601年《伊丽莎白济贫法》的名词解释和意义! 为了阻止劳动力流动,稳定社会秩序,消除失业,流浪和贫困现象,英国于1601年颁布了《伊丽莎白济贫法》,其标志济贫制度的确立。 ㈦ 1601年《伊丽莎白济贫法》是社会保障政策的前身.它由哪个国家颁布
英国. ㈧ 什么叫伊丽莎白济贫法
圈地运动以后英国偷盗者、流氓人、乞讨者增多,社会不安因素急剧增加。 ㈨ 《伊丽莎白济贫法》的主要思想及历史意义 1601年英国颁布的《伊丽莎白济贫法》的主要思想是以立法强制征收济贫税凡抗拒不缴者以违法处置并可拘禁于监狱以习艺所为机构收容并组织贫民生产、劳动对身强力壮的贫民组织劳动对青少年进行技术学习政府指派管理人员。 它的立法与颁布实施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它使社会保障体系的最低层次的措施——社会救助第一次以采用立法形式公之于世展示了未来社会保障的朦胧思路 ㈩ 《伊丽莎白济贫法》颁布的历史背景 1601年英国颁布了第一个有关济贫的法律——《伊丽莎白济贫法》。作为英国第一个重要的济贫法,它不仅是这一法律制度的发端,而且为这一法律制度的发展确定了基本原则,因此也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保障法。 根据《伊丽莎白济贫法》,治安法官有权以教区为单位管理济贫事宜、征收济贫税及核发济贫费。救济办法因人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的,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作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这一法律遵循的基本原则就是,让那些没有工作能力的人,如孤儿、无人赡养的老人和身体残疾的人,得到救济或赡养;给那些有劳动能力的人一份工作,让他们能够以此谋生。 此后,英国政府又在这部法律规定的原则基础上,颁布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1662年,斯图亚特王朝通过的《住所法》,这部法律规定,贫民须在其所在的教区居住一定年限的,可以获得救济。1723年又进一步规定,受救济者必须进入济贫院。由于在执行中问题多多,1782年,政府又作出相反规定,除了年老及丧失劳动力的人必须集中起来接受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人仍采用把原料发给他们,让他们在家做工的办法进行救济。1793年对法战争开始后,各地发生抢粮事件,于是伯克郡济贫官员于1795年 5月在斯皮纳姆兰村开会,决定向收入低于公认最低生活标准的工人提供补助,允许他们在家得到救济,即所谓“斯皮纳姆兰制”。此后,这一制度在英国各郡广泛采用,成为缓和阶级矛盾的重要措施。 但是,工业革命后,英国大规模使用机器,家庭手工业趋于没落,造成了大量无业流民。贫困化加剧使得政府用于贫民救济的财政支出数额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认为旧的济贫法已经无法适应形势的需要。 1834年议会通过《济贫法(修正案)》The Poor Law Amendment Act of 1834),又称《新济贫法》。该法取消了“斯皮纳姆兰制”的家内救济,改为受救济者必须是被收容在济贫院中的贫民。但是,所内的生活条件极为恶劣,劳动极其繁重,贫民望而却步,被称之为劳动者的“巴士底狱”。有人这样描述济贫院的基本情况:在砖铺的地面上到处是贫困的妇女以及满脸脏物到处乱爬的孩子,老年妇女躺在床上气喘吁吁无法动弹,或围坐在火炉旁大声咳着,老年男子弓着背忙着活计,苟延残喘。政府就是用这种方法来减少受救济的人口和济贫的支出。 可以说,这部新的法律不仅没有改善工人的生存状况,反而使他们陷入更加绝望的境地。 热点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