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社会与法他乡有故乡

社会与法他乡有故乡

发布时间: 2022-02-05 20:39:52

❶ “梦里不知身是客,直把他乡作故乡。”这句诗我记对了吗求作者、原诗和赏析,谢谢!

是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出自南唐▪李煜《浪淘沙》。

原诗: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释义:

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罗织的锦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娱。

独自一人在太阳下山时在高楼上倚靠栏杆遥望远方,因为想到旧时拥有的无限江山,心中便会泛起无限伤感。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也,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赏析:

上片用倒叙,先写梦醒再写梦中。起首说五更梦回,薄薄的罗衾挡不住晨寒的侵袭。帘外,是潺潺不断的春雨,是寂寞零落的残春;这种境地使他倍增凄苦之感。

回过来追忆梦中情事,睡梦里好象忘记自己身为俘虏,似乎还在故国华美的宫殿里,贪恋着片刻的欢娱,可是梦醒以后,却加倍地感到痛苦。这首词,情真意切、哀婉动人,深刻地表现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亡国之君的艺术形象。

(1)社会与法他乡有故乡扩展阅读:

李煜亡国的原因应该具体分析,就南唐国来讲,其不亡是不可能的。理论上,当时整个中国的形势和历史发展趋势要求南唐灭亡,北宋统一;事实上,南唐国势已败,李煜即使有能力也无力回天,更何况国策早有失误。

在李煜继位的前一年,其父李璟已经因国势衰危而称臣于宋,减制纳贡了。宋朝灭南唐的形势已定,李煜继位,也只能采取消极守业的政策。

但是,尽管李煜时的南唐面临着这样那样的困难,其毕竟维持政权达15年之久,而且在他被俘的日子中始终时时不忘故国,心系故土,从未心归宋朝,终至客死他乡。

❷ 他乡有故乡的电视剧是什么

是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CCTV-12)一档社会纪实剧情栏目《方圆剧阵》。

该剧以“真实故事改编”为核心,致力于用真实案例改编的剧情故事,展现真实的人间百态和社会面貌,普及法律知识,探讨社会现象,聚焦百姓生活,弘扬向上向善的人间正能量。

“他乡有故乡”共有4集,从20200726期-20200729,主要讲述自幼失去双亲的薛碧颖的爷爷的抚养下,长大成人努力拼搏的故事。

(2)社会与法他乡有故乡扩展阅读:

剧情:

2002年,养猪场突发大火,薛碧颖永远地失去了父母。之后薛碧颖一直和爷爷相依为命,爷爷是一位七十八岁的退伍老兵。爷爷为了让小颖念书,一直在辛苦支撑着。

长大后的薛碧颖因为她的真诚与善良,让她收获共同奋斗的伙伴郑升;薛碧颖、男友徐诚和郑升三人并肩同行,一起开创自己的事业。

一次小颖的乡亲小武从山上摔下来,腿摔断了急需用钱。小颖为了给乡亲一个承诺,连夜和徐诚开夜车回去送钱。路遇塌方,徐诚为了救小颖被砸身亡。徐诚走后,小颖日日消沉,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2015年冬,瓮安县茶山因寒冷天气遭遇不小的损失,也让薛碧颖他们的种茶道路经历波折,薛碧颖拿出仅剩的两万元给创业伙伴们分红让他们回家过春节,可挫折未能阻止薛碧颖追梦的脚步;因为薛碧颖用真心换真情,春节留下的异乡人薛碧颖在当地寻找到了家乡的味道。

❸ “他乡当故乡”的全句是什么

是陈寅恪的《忆故居》里面的句子。

《忆故居》

序:寒家有先人之敝庐二:一曰崝庐,在南昌之西山,门悬先祖所撰联,曰“天恩与松菊,人境讬蓬瀛。”一曰松门别墅,在庐山之牯岭,前有巨石,先君题“虎守松门”四大字。今卧病成都,慨然东望,暮境苍茫,因忆平生故居,赋此一诗,庶亲朋览之者,得知予此时之情绪也。

渺渺钟声出远方,依依林影万鸦藏。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

破碎山河迎胜利,残余岁月送凄凉。

松门松菊何年梦,且认他乡作故乡。

(3)社会与法他乡有故乡扩展阅读:

渺渺钟声出远方,依依林影万鸦藏。钟声渺远而悠扬,林影依依可爱,群鸦归巢,故乡的回忆总是温馨的;而此刻漂泊岭南的作者却有家归不得。由于奉行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绝不依从任何一个政党的思想,即使在抗战取得胜利的日子,可作者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凄凉仍然无法排遣。

破碎山河迎胜利,残余岁月送凄凉。作者眼中的山河早已破碎,破碎的还有中国的文化,还有中国人的尊严,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正如他在送别学生的诗中所说的“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欲羞死”,也许中国文化的破碎更让诗人悲痛。

因此,即使在举国同庆的日子,诗人仍然摆脱不了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凄凉。“人间不会孤游意,归去含凄自闭门”,也许只有早已远去的、“赢得大清干净水的静安先生才是诗人的知音。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 一身傲骨、一腔正气、一生不愿随波逐流之气、一天的浩然之气。在一九四五年那个举国同庆的日子里,一代大师留给了我们一个默默凝视夕阳的孤独的背影。

而此后的四十年,大师是寂寞的,直到新世纪的曙光照耀神州大地,当中华民族开始伟大复兴之路时,人们开始重建被我们自己曾经一再否定的文化,于是,若干年前那个夕阳下的背影,又被人们重新提起。

一个没有大师的民族是可悲的奴隶之邦,一个有大师而不知尊重的民族则是不可救药的生物之群。

竹门松菊家何在,且认他乡作故乡。他乡且作故乡,这是大师的自我安慰,自我解脱, 是一种无奈,是一种妥协,也是一种抗争。

❹ “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出自

出自《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是毛泽东于1910年创作的七言绝句,此诗写于辛亥革命前夜,少年毛泽东目睹国力衰败、民不聊生的惨况,忧国忧民,壮怀激烈,欲走出家乡去实现更大的理想。起首两句直抒胸臆,叙述出作者心中立志走出家乡,不创造一番事业不还乡的抱负与志向。

原文如下: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译文如下:

孩儿立下志向走出家乡,学习不取得成就发誓不还来。

死后埋葬何必在故乡的土地,人生到处都是可以埋葬尸骨的青山。

词句注释

1.西乡隆盛:1828—1877在世,日本江户时代末期(幕末)的萨摩藩武士、军人,政治家、维新志士,他和木户孝允(桂小五郎),大久保利通并称“维新三杰”。

2.乡关:即故乡,家乡。如崔颢《黄鹤楼》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桑梓地:古代常在家屋旁栽种桑树和梓树。又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要对它表示敬意。后人用桑梓比喻故乡。

(4)社会与法他乡有故乡扩展阅读:

1910年,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要毛泽东去做生意,毛泽东却立志走出韶山冲到新式学校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继续求学。毛泽东经过自己的力争和亲友、老师们的一致劝说,父亲答应他的要求。在离家赴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求学前夕,毛泽东提笔写了这首《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

这首诗是少年毛泽东走出乡关、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书,从中表明了他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日本明治维新前夕,诗僧月性在离乡东游前写了两首自述其志向的题壁诗《锵东游题壁二首》。后来被西乡隆盛读到了,他认为其中第二首诗的内容符合自己的抱负,便稍作修改后存留着自勉。

清朝末年,中国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国将不国、民不聊生。日本明治维新运动的成功成为中国有志青年效法的榜样,西乡隆盛的著名事迹也流传到了中国。由此可以推断:在这种条件下,少年毛泽东或者是从书籍报刊上,或者是直接从留学东洋的教师那里,读到了西乡隆盛版本的这首述志诗。

之后,他坚持要离家前往湘乡接受更加高等的教育,开拓更为广阔的天地。这与固执守旧的父亲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在这种形势下,他改动了这首诗的几个字,而后呈给父亲。

❺ “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出处。

出自毛泽东的《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

《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是毛泽东于1910年创作的七言绝句,此诗写于辛亥革命前夜,少年毛泽东目睹国力衰败、民不聊生的惨况,忧国忧民,壮怀激烈,欲走出家乡去实现更大的理想。

全文如下: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译文:

孩儿立下志向走出家乡,学习不取得成就发誓不还来。

死后埋葬何必在故乡的土地,人生到处都是可以埋葬尸骨的青山。

(5)社会与法他乡有故乡扩展阅读:

作者介绍: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

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

❻ “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原文是什么出自哪里

出自曹雪芹《红楼梦》甄士隐解好了歌:“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原文: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译文:费尽心机选择富家子弟做女婿,谁想姑娘后来竟流落在烟花巷,有些人因嫌官小而拼命往上爬,却落得个枷锁套在脖子上;昨日里还哀叹衣不蔽体挨寒冻,到今朝反倒嫌紫金蟒袍拖地长。乱哄哄的这个刚倒台那个又登场,分明是他乡竟说成是自已的故乡;这是多么荒唐又多么可笑,到头来都是为别人作嫁衣裳。

你方唱罢我登场释义:你刚唱完,我就登上场来。一般用于权力更迭,属于政治讽刺的说法。

(6)社会与法他乡有故乡扩展阅读

大致交待了主要人物的结局,例如“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应指史湘云被卖到烟花之地,“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应指贾雨村陷害贾家,后反被参。由此也看出后四十回与原著核心思想相差较远,这也曹雪芹呕心之处,在作品前处处埋下伏笔,为后世研究留下可寻之处。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网络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小说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特殊笔法更是令后世读者脑洞大开,揣测之说久而遂多。

参考资料:网络-你方唱罢我登场

❼ “梦里不知身是客,直把他乡作故乡。”的作者、原诗和赏析

作品原文

浪淘沙令

南唐▪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白话译文

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罗织的锦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娱。独自一人在太阳下山时在高楼上倚靠栏杆遥望远方,因为想到旧时拥有的无限江山,

心中便会泛起无限伤感。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也,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赏析: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是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这首词作于李煜被囚汴京期间,抒发了由天子降为臣虏后难以排遣的失落感,以及对南唐故国故都的深切眷念。全词情真意切、哀婉动人,深刻地表现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亡国之君的艺术形象。

此词上片用倒叙手法,帘外雨,五更寒,是梦后事;忘却身份,一晌贪欢,是梦中事。潺潺春雨和阵阵春寒,惊醒残梦,使抒情主人公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梦中梦后,实际上是今昔之比。

应当指出,李煜词的抒情特色,就是善于从生活实感出发,抒写自已人生经历中的真切感受,自然明净,含蓄深沉。这对抒情诗来说,原是不假外求的最为本色的东西。因此他的词无论伤春伤别,还是心怀故国,都写得哀感动人。

(7)社会与法他乡有故乡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李煜被囚汴京期间,抒发了由天子降为臣虏后难以排遣的失落感,以及对南唐故国故都的深切眷念。全词情真意切、哀婉动人,深刻地表现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亡国之君的艺术形象。不久后诗人去世。

词句注释

1,浪淘沙令:原为唐教坊曲,又名《浪淘沙》、《卖花声》等。唐人多用七言绝句入曲,南唐李煜始演为长短句。双调,五十四字(宋人有稍作增减者),平韵,此调又由柳永、周邦彦演为长调《浪淘沙漫》,是别格。

2,潺潺:形容雨声。

3,阑珊:衰残。一作“将阑”。

4,罗衾(音qīn):绸被子。不耐:受不了。一作“不暖”。

5,身是客:指被拘汴京,形同囚徒。

❽ .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是什么意

甄士隐在解完《好了歌》后便抛下一切出家了(书中提及他是个有宿命慧根的)。若是字面意思,便不足以使之出家,必是当下一念真悟于心了。所以便不能做一般解。红楼梦多处玄机暗藏,譬如太虚幻境两边的对联写着: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与你所问的:乱哄哄你放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所表之法是同一法。先从其中一个角度概解上句,字面意思理解人生如戏台。这不是单纯的“你”或者“我“。有如,人都是合缘而聚,此身死,来生换件衣服(肉身)又是一台戏。追溯到本源,戏无始无终,无有又非无。由一心现耳。那有什么"你"或者“我“呢。但我们认为这是你,这是我,这是他,在戏里执着了(所以就有了生活中种种苦困伤愁,说到底都是自己跟自己在耍)。 下句,反认他乡是故乡。这里的他乡故乡说的不是什么地理位置上的他乡和故乡,应说为,在你不明白故乡到底在何处的时候,你所认为的故乡皆是他乡(不知道的时候,地球的任何一个角落皆是他乡,十方三世无一处是故乡)。那么故乡在哪呢。你明白没有什么故乡他乡,没有什么你我他,爱恨情仇。明白一切的一切都之是一念心之体的时候。才是十方无故乡,当下无处不故乡。甚荒唐。你说认物为己,认己为物荒唐不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这个他人为我执,烦恼习气,无明妄想。世人本身就是金子啊,生时父母儿女姥姥舅舅金银财宝的去分别。法身慧命都给这个‘我’(此我实非我,所以此处写他人)做了嫁衣,到死一场空还好说了,世人反惹下种种冤孽,由此无尽颠倒轮回。
甄深深明了此理于是二话不说洒洒脱脱戏服一脱(此处所脱之衣为我执)便回乡咯。

❾ 乡土中国对礼俗社会的解释

乡土中国》解读

《乡土中国》解读

——中国社会的乡土本色,一个以礼俗为主导的熟人社会

(Mr.tang根据贾红翔讲解稿整理)

今天咱们来聊一本关于中国乡村的经典社会学著作。生在中国,您知道中国的特性是什么吗?中国的乡土社会是如何构成的?上世纪40年代,中国老一辈社会学家的代表人物费孝通先生,在大学开了一门乡村社会学课程,并将其讲课内容集结成一本小书出版,这便是在世界社会学界都颇有影响力的著作——《乡土中国》。一开篇,费先生就开宗明义地指出,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如今中国城乡二元分离十分严重,城里人看不起乡下人,觉得他们土气,但是费先生觉得这个“土”字用的很好,他认为土地是乡下人的命根,中国历来是个农业社会,老百姓靠土地谋生,因而常常固定在一片土地上,俗话说的好,安土重迁嘛,人们为了从事农业生产、抵抗灾害,家家户户喜欢聚居成村,但相隔一定距离的村庄之间就很少往来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民每天的生活都是相似的,他们接触的人也是相似的,无非就是街坊邻里、同村亲戚朋友,这样的社会是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生活形态是固定的,这便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只有直接依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对于母亲来讲都清清楚楚,甚至还能听出没有用字音表达的意思。这一下我们就明白了,中国的传统乡土社会本色在于熟悉,因为熟悉,大

-1-

家相处不需要现代社会抽象的法律和规则,只需要掌握手段和目的之间的个别关联就行了,不同于以城市为主导的现代法理社会,乡土社会是一个以礼俗为主导的社会。

一、乡下人比城里人笨吗?知识结构不一样!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晏阳初、陶行知等教育学家推崇平民教育,认为中国的顽疾在于平民的“愚、贫、弱、私”,通俗点儿说,就是中国老百姓愚笨、贫穷、体弱多病、自私。怎么办呢?应该让文字下乡,对农民进行扫盲和教育。不过费孝通却对这一教育理念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城里人往往觉得乡下人愚蠢,没见过世面,但来到乡下的城里人和进城的乡下人,他们的惊奇和不明白是一样的,比如乡下人没见过汽车,城里人也没见过麦子呀。为什么费老要举这么一个例子呢?他认为城里人和知识分子,经常对农民有一种偏见,觉得他们愚蠢,其实他们并不是智力不如人,而只是知识结构与所谓的文化人不一样罢了!乡村不同于庞大而且流动性很强的城市(人与人之间要很久才能见一次面),乡村社会是一个面对面社会,联系靠喊,(在这山坡喊一嗓子,“二狗子你家牛跑啦”,那边也扯着嗓子回一句,“知道啦”),而且乡下人是有话就当面说明白,也不需要求助于文字、写个文章什么的来表达,因此即使向农民推广了文字,他们平时也不写信,文字不会有太多实际的用途,文字久了不用,一样会忘记。他们只需要记得节气、日子,知道什么时候刮风,什么时候下雨,就足以应对农村的生活了。有朋友可能就要说了,乡下人如果遇到靠个人经验解决不了的事情该怎么办呢?费孝通说,乡村是固定的社会,语言足以传递各代际之间的经验,年轻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请教年长

的,因为乡下人世世代代生活都是这样过来的。费老的这种观点是非常具有社会学眼光的,“观察而不干涉”。当然这些经验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中是否还能适用,就需要我们自己去思索了。

❿ 反认他乡是故乡 解析

我认为他乡,故乡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原则。
故乡者三统即马克思主义政统,市场经济民统,国学传统。
他乡者资本主义长统。
这里辩证法启作用了。
即没有矛盾的不和谐,也没有不和谐的矛盾。也即矛盾中有和谐,和谐中有矛盾。

热点内容
行政法案例分析重要吗 发布:2025-07-28 05:38:31 浏览:503
新华网法治频道 发布:2025-07-28 05:38:30 浏览:839
监狱司法鉴定 发布:2025-07-28 05:38:25 浏览:871
2017新婚姻法合法成年 发布:2025-07-28 05:37:47 浏览:602
马王堆道德经pdf 发布:2025-07-28 05:37:46 浏览:870
合同法第九十一 发布:2025-07-28 05:33:24 浏览:826
道德经长保 发布:2025-07-28 05:27:03 浏览:806
防疫法治讲座 发布:2025-07-28 05:07:01 浏览:234
海口依法治市 发布:2025-07-28 05:02:06 浏览:409
与行政法有关的案例分析 发布:2025-07-28 05:00:47 浏览: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