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法反社会性

法反社会性

发布时间: 2022-02-14 11:21:56

Ⅰ 犯罪人反社会性往往有哪些具体表现

反社会的表现主要是对社会的不满,诋毁社会。aqui te amo。

Ⅱ 什么叫反社会倾向

反社会倾向也可称为反社会意识,反社会意识实际上是社会意识中的消极部分,它可以腐蚀个体的灵魂,成为一些人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

反社会意识的形成是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人是否形成反社会意识关键在其自身。虽然它们仅为极少数人所具有,但是危害极大。

反社会意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反对现实的社会政治经济政策方针;

(2)反对现实的道德伦理观念

(3)反对现实的价值观念;

(4)反对现实的法律观念;

(5)反对现实的民族生活习惯

(2)法反社会性扩展阅读

产生因素

这是由于弱势群体因社会支持不足,个人受挫而悲观失望,并极端化为对社会的仇视和对抗是最根本的原因。这些原因导致一些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在心理上失衡,产生相对剥夺感。从而把在经济领域中因利益冲突而生的“仇富”心理,以及针对明确对象的报复行为。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中国加入 WTO,经济全球化,社会分化在经济、政治、社会上,都有了跟进一步的体现。与此同时社会意义群体的分化也愈演愈烈。尤其体现在穷人与富人利益的分化,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的利益分化上。利益群体的过度分化,导致贫富两极分化,强势与弱势两极分化。

这已经延伸到在婚姻、家庭、日常交往中的琐碎纠纷郁积起来形成对整个社会和无辜他人的仇恨,并将仇恨转化为以残忍手段向无明确对象的群体(只要是易于攻击)实施报复的“反社会”暴力行为。

Ⅲ 犯罪人反社会性的表现有哪些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心理特征是:情绪的爆发性,行为的冲动性,对社会对他人冷酷、仇视、缺乏好感和同情心,缺乏责任感,缺乏羞愧悔改之心,不顾社会道德法律准则和一般公认的行为规范,经常发生反社会言行,不能从挫折与惩罚吸取教训,缺乏焦虑感和罪恶感。

Ⅳ 反社会是什么意思

指个体的行为与公认的社会规范有显著差异,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为特点

Ⅳ 什么是反社会性格

社会性格就是说他的内心不会跟着社会形式走的

Ⅵ 怎么反社会

“反社会”一语虽系政治社会用语,但也从这一侧面突出反映了他们对社会的危害,这类人在监狱和劳教机构占相当大比率(40%-78%),不少是累犯或惯犯,往往因发生反应状态而送精神病机构要求医学鉴定。
反社会人格障碍虽然经常发生违纪行为,但与一般犯罪是有区别的,尽管二者对所犯罪行为均负有完全责任能力,司法精神科医生和司法工作者应区分反社会人格犯罪和不法分子作案:①一般犯罪者往往有计划和有预谋地达成犯罪,反社会人格多不能;②犯罪者违法目的明显,反社会人格多受情感冲动支配,犯罪动机较模糊;③犯罪者在他人受害时作案手法隐蔽和狡诈,企图逃避罪责,反社会人格害人害己,而对自己的危害尤大;④具有反社会人格的人较少造成凶杀或其他严重案件以致判处极刑;⑤一般犯罪的人格固然是有缺陷的,但未达到人格障碍程度,而反社会人格则在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沉重的影响,反映在生活的各个侧面出现持续和长期的行为障碍。
早期研究(Kallman,1938;Heston,1968)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血统亲属中有17%-19%为反社会人格,但未得到后来研究(Kety等1968;Rosenthal等,Rimmer等,1980)的证实[1]。
疾病特点
①高度攻击性
反社会人格患者具有高度的冲动性和攻击性已众所周知,然而却有一些并无攻击行为。Cleckley(1941)区分病态人格为两类,一类为冲动-攻击型,一类为社会退缩型。Buydeus-Branchey等(1989)发现15岁以前有暴力行为的人到成年较之那些15岁以前无此类行为者易于发生暴力。他们将反社会人格分为具有攻击型行为和不具有者两类,前一类具有终生发生身体暴力的倾向。
②无羞惭感
认为此类人无羞惭感,缺乏与焦虑相关的自主神经反应(包括皮肤直流电反应)。James等(1983)对反社会人格和非人格障碍者各524人进行焦虑和抑郁的观察,结果发现25%的反社会人格患者存在焦虑和抑郁,其发生率与对照组并无显著区别。James等称谓那些伴有焦虑和抑郁的反社会人格为“心绪恶劣性精神病态(dysphoric psychopathy)”,这类人与不伴焦虑的反社会人格患者比较,表现智力功能困难、存在自杀观念、易于激惹、伴发其他神经症特点,住院时间长,对治疗反应不良。他们认为伴发焦虑和抑郁的精神病态可能代表一种特殊的综合征。Blackburn建议将精神病态分为焦虑和非焦虑两

Ⅶ 犯罪人一定只具有反社会性不具有亲社会性吗

犯罪人不一定具有反社会性。

  1. 反社会性人格,又称无情型人格障碍或社会性病态,是对社会影响最为严重的类型。患病率在发达的国家为4.3-9.4%,我国台湾地区为0.3%。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特征是高度攻击性,缺乏羞惭感,不能从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行为受偶然动机驱使,社会适应不良等,然而这些均属相对的。具有这种性格的人往往缺乏道德观念,缺乏罪恶感,情感不成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特征行为是以冲动和不负责任的方式,有时是敌意和严重暴力显露内心冲突。

  2. 依据有无违反社会性(反道德性),分为自然犯罪与法定犯罪。 所谓自然犯罪,就是指那些违反人类道德、具有反社会性的行为。这种行为,由于从根本上说违反了人的本性,所以无论在任何社会,任何政治制度之下,自然犯罪都被认为是犯罪行为。例如杀人、盗窃等。

  3. 所谓法定犯罪,就是指行为本身并不一定具有反社会性、反道德性,只是因为法律上规定这种行为应受到一定的处罚,因而成为犯罪。这种行为往往由于国家行政管理上的需要而被规定为犯罪。因此,这类犯罪通常没有固定的标准,而是依照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动而变更,或者依照国家政策的变更而改变。例如一些政治性的犯罪。

Ⅷ 什么是反社会人格

反社会人格就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又叫做无情型人格障碍,他们都有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具有高度的攻击性,缺乏羞耻感,无法从经历中获得经验教训,只知道一味地抱怨社会。

反社会人格会对社会产生极大的危害,他们一般都有性格缺陷,而且会在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产生沉重的影响,生活各个方面都会出现持续和长期的行为障碍,而且很不容易被别人发现。

反社会人格和小时候的成长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小时候成长环境不好的话,比如说父母教育方法不对,会造成扭曲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影响的他们的心理,最终变成反社会人格。

临床表现

1、这类人在幼年往往学习成绩不良、逃学、被开除、漫游、反复饮酒、性放荡、说谎、破坏公务、偷窃、违纪、对抗长者、攻击人等表现。成长后情感肤浅而冷酷,脾气暴躁,自我控制不良,对人不坦率,缺乏责任感,与人格格不入;

2、法纪功能较差,行为受本能欲望、偶然动机和情感冲动所驱使,具有高度的冲动性和攻击性;

3、自私自利,自我评价过高,狂热但不动人的行为;

4、对挫折的耐受力差,遇到失利则推诿于客观或者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为自己开脱,或引起反应状态;

5、缺乏计划性和目的性,经常更换职务;

6、缺乏良知,对自己的人格缺陷缺乏觉知;

7、缺乏悔恨感与羞惭,不能吸取经验教训。

Ⅸ 反社会行为怎么解决

如果有反社会的行为,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果是别人的话,一定要给予一定的引导,自己的话是还是要好好去控制的。

热点内容
旅行社政策法规 发布:2025-07-21 06:33:59 浏览:615
基金外包法规 发布:2025-07-21 06:33:52 浏览:185
乡村法律服务讲话 发布:2025-07-21 06:32:26 浏览:538
我国税收法治建设中的不足 发布:2025-07-21 06:32:16 浏览:667
依法治国十 发布:2025-07-21 06:31:30 浏览:589
行政法谁举证 发布:2025-07-21 06:30:03 浏览:738
审计法的最高法律效力层次 发布:2025-07-21 06:30:03 浏览:227
2018年执业药师法规真题 发布:2025-07-21 06:18:38 浏览:316
类似道德经 发布:2025-07-21 06:18:37 浏览:500
历年国际经济法司考真题及解析 发布:2025-07-21 06:12:51 浏览: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