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与法频道间谍罪名的背后视频
Ⅰ 有关高尔基的故事
高尔基 玛克西姆·高尔基是伟大的俄国作家、“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列宁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生于尼日尼·诺 夫戈罗德城(现名高尔基城),父亲是细木工,早逝。高尔基由外祖母抚养成人。外 祖母家贫,十一岁的高尔基就不得不出外谋生。他曾在鞋店、圣像作坊当学徒,在轮 船上帮厨,做过脚夫、锯木工、园丁、面包师等等以维生计,少年时期曾参加倾向民 粹派的大学生秘密团体;这一切就是高尔基的“大学”。二十岁后,高尔基开始在祖 国各地流浪,目的在于“了解一下俄罗斯”,“看一看人民是怎样生活的”。在长期 的流浪期间,他一面做工,一面组织秘密小组,进行革命宣传。一八九二年九月高尔基发表了他的处女作《马加尔·楚德拉》,从此,一颗光芒夺 目的明星升上了俄国文坛。九十年代高尔基写了许多短篇小说,大多取材于“底层”社会(如《马尔华》、《柯诺瓦洛夫》、《切尔卡斯》等)。在高尔基早期作品中,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传说和寓言式的故事占有重要地位,如《伊则吉尔婆婆的故事》、《鹰之歌》、《海 燕之歌》(1901年);其中《海燕之歌》是一曲鼓舞人心的向革命进军的号角。九十年代末,高尔基的创作思想臻至成熟,这时期高尔基发表了第一部著名长篇小说《福玛·高尔杰耶夫》(1899),接着,《三人》(1900)也问世了。此外,高尔基还写了许多具有极大社会意义的剧本,如《小市民》(1901)、《底层》(1902)、《消署客》(1904)、《太阳的孩子》(1905)、《野蛮人》(1905)、《仇敌》(1906)等等。 一九0六年高尔基最著名的长篇小说《母亲》问世。高尔基在许多作品中无情地抨击了作为旧制度支持力量之一的小市民意识(如中篇小 说《奥古罗夫镇》,1909;《马特威·克日米亚金的一生》,1911)。第一次世界大 战前夕高尔基发表的重要作品有《意大利的故事》、《俄罗斯漫游记》等。在准备十月革命的年代里,高尔基完成了自传性的三部曲的前两部——《童年》 (1914)和《在人间》(1916),第三部《我的大学》于一九二三年写成。十月革命后高尔基完成了长篇小说《阿尔达莫诺夫家事》(1925),同时又创作了几个剧本,其中著名的有《叶戈尔·布雷乔夫及其他》(1932)等。高尔基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是一部史诗式的不朽巨著。 高尔基不仅是语言艺术家,同时还是评论家、政论家和学者。高尔基的文学论文是对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大贡献。此外高尔基还从事大量的社会活动,他曾担任《红色处 女地》杂志的编辑工作,组织“世界文学出版社”,领导一九三四年第一次苏联作家 代表大会工作,同时他还是国内战争史和工厂史写作的倡导者和组织者。在他的关怀 下,培养出整整一代的苏联作家。
1934年5月,高尔基的儿子马克西姆神秘死亡,是对他晚年的沉重打击。随后,高尔基的家庭医生维诺格拉多夫死于秘密警察之手,对马克西姆的死因调查中断。克里姆林宫医疗局长柯多洛夫斯基在调查中也死去,死因不明。
俄罗斯作家申塔林斯基在前苏联秘密警察(克格勃)档案中,发现列宁和斯大林统治时期有关作家艺术家的大量秘密档案,皆属苏联政权的高度机密,多年被封锁,申塔林斯基把这些史料整理成一本书,1993年在巴黎出版法文本;1995年英国伦敦出版克罗福特译自俄文的英文节译本《克格勃文学档案》,对了解斯大林时代苏联作家、艺术家遭受的种种迫害实情以及死亡的真实原因和日期,都是第一手史料;倍受赞扬、地位首屈一指的高尔基,虽未被监禁过,同样受到克格勃的秘密监视,苏联秘密警察总部档案室存有大量关于他的秘密材料。
跟列宁闹翻
高尔基被前苏联当局誉为“无产阶级文学之父”,也跟列宁有 “伟大的友谊”,但从克格勃档案里看,高尔基与这位俄国“革命之父”之间发生过多次观念和政治冲突,几乎闹到决裂地步。高尔基稍有摇摆,列宁就会批评他,高氏则报以诙谐一笑:“我知道我是一个很差劲的马克思主义者。说来说去,我们这些艺术家都有那么几分傻劲儿……”。十月革命发生后,高尔基被事实震骇,在《新生活报》 (左派孟什维克办的日报,1917年4月在彼得堡出版)发表文章,公开反对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认为这是俄罗斯的悲剧和毁灭,由此,1918年夏列宁则以一纸命令关闭了这家报纸。第二届共产国际代表大会开幕时,列宁评论高尔基为此次会议写的文章“毫无共产党人气味,却有浓厚的反共性质。因此,这种文章绝不能在杂志上发表。”
到了1920年上半年,他们之间几乎断交,高尔基在列宁五十寿辰之际,把他同彼得大帝相比,说:“看见这个伟人,总让人有那么一种恐惧,他随心所欲地摆弄我们这个星球上的历史杠杆。”1922年, 秘密警察第七部在暗中准备整肃高尔基,他们从高氏的朋友和熟人那里收集证据。此时,列宁和契卡总头目捷尔任斯基依然在世。
列宁和高尔基最后一次见面是在1920年10月20日,关于此次相见,有过一些戏剧化的描述,如电影《带枪的人》(1938年)。这次相聚也是分手,列宁一再要高尔基移居国外:“如果你不走,那么我们就不得不送你走了”。
这是对持不同见解者的一种驱逐方式,两年之间有数十位知识分子被驱逐出国。可是苏共却不让另一些需要出国的人走,1921年诗人布洛克重病,高尔基一次次催促列宁和卢那察尔斯基放布洛克去芬兰治病,但诗人还是在得到护照前去世了。18天后,即8月25日,另一位诗人尼古拉·古米廖夫被处决,罪名是白卫分子,尽管根本没有证据,高尔基对此案的求情同样毫无作用。这两位诗人的死亡,开启了作家受害的时代。
1921年10月8日,高尔基写信跟列宁告别,离开苏联去了欧洲。 1922年夏他在德国北部一个小城,得知俄国社会革命党的领袖们正在莫斯科受审,7月1日写给苏维埃政府首脑里科夫:“亲爱的阿列克谢 :如果对社会革命党人的这场审判以谋杀告终,那么这将是一件有预谋的罪恶谋杀。我请求你把我的观点告诉托洛茨基和其他人。我希望这不会使你惊讶,因为在整个革命期间,我已经向苏维埃当局一千次指出,在我们这个充满文盲、没有教育的国家里,毁灭知识分子是愚蠢和犯罪行为。我现在坚信,如果社会革命党人被杀害,这一罪行将会使俄国在道德上自绝于社会主义欧洲。高尔基”。他7月3日也写信给法朗士,希望在欧洲唤起公众关注此事,流亡国外的孟什维克人士 主办的杂志发表了高尔基这封信。两封信都保存在克格勃总部。他写给法朗士的信产生广泛影响,惊动了克里姆林宫。列宁称高尔基的信“卑鄙”,托洛茨基则指示《真理报》“就作家高尔基,写一篇措辞温和的文章,搞政治的人不会把这种文人放在眼里,要用外文发表”。一篇题为“几乎堕落到极点”的措辞严厉、猛烈批判高尔基的文章说:“从这种政治声
Ⅱ 《安全365》间谍罪名的背后观后感四百字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 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 写读后感一般应做到三点: 1、要读懂原文的内容.“读后感”,顾名思义,就是先读后感.因此,读是至关重要的.只有通过读,抓住了原文的重要内容,才会写出自己的真实体会. 2、写自己体会最深刻的部分.一篇文章叙述的内容很多,要抓住文章中你自己体会最深的内容来写.体会不深,感想不丰富,读后感就写不成功.
Ⅲ 澳籍人员杨军涉间谍罪在北京被捕,被境外间谍盯上应该如何脱身
被境外间谍盯上,是一件很不幸的事情,但是无论涉不涉案,都要保持心情平静,要相信祖国,相信政府,可以通过自己比较信任的人,在适当的时机,向有关部门说明情况,不要被那些间谍组织们忽悠了,要懂得及时止损,千万不要越陷越深。
所以无论是何种情况,你一定要记住,你的身后有一个伟大的祖国,还有十四亿中国人民,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遵纪守法,迷途知返,即使被境外间谍盯上,祖国和人民永远是你背后的力量。
Ⅳ 高尔基的成长经历
玛克西姆·高尔基出身贫苦,幼年丧父,11岁即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当过装卸工、面包房工人,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的课堂。他与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迫。这对他的思想和创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在饥寒交迫的生活中,高尔基通过顽强自学,掌握了欧洲古典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只上过两年小学的高尔基在24岁那年发表了他的第一篇作品,那是刊登在《高加索日报》上的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小说反映了吉卜赛人的生活,情节曲折生动,人物性格鲜明。报纸编辑见到这篇来稿十分满意,于是通知作者到报馆去。当编辑见到高尔基时大为惊异,他没想到,写出这样出色作品的人竟是个衣着褴褛的流浪汉。编辑对高尔基说:“我们决定发表你的小说,但稿子应当署个名才行。”高尔基沉思了一下说道:“那就这样署名吧:马克西姆·高尔基。”在俄语里,“高尔基”的意思是“痛苦”,“马克西姆”的意思是“最大的”。从此,他就以“最大的痛苦”作为笔名,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生涯,而他的原名是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
Ⅳ 间谍罪名的背后在哪一台。
涉嫌间 谍罪,根据《刑法》第110条的规定:有下列间谍行为之一,危害国家安全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一)参加间谍 组织或者接受间 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的;
(二)为敌人指示轰击目标的。
Ⅵ 关于观看间谍罪名的背后的观后感
目前这类观后感素材较少,这里有几篇比较短的《间谍背后的罪名观后感》你可以结合一些间谍案例扩展一下,希望能帮助到你
Ⅶ 高尔基的简介
高尔基
(1868~1936)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贫苦,幼年丧父,11岁即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当装卸工、面包房工人,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的课堂。他与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迫。这对他的思想和创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高尔基刻苦自学文化知识,并积极投身革命活动,探求改造现实的途径。1892年发表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登上文坛,他的早期作品,杂存着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种风格,这是他无产阶级世界观形成前必然经历的阶段。浪漫主义作品如《马卡尔·楚德拉》、《伊则吉尔老婆子》(1895)、《鹰之歌》(1895)等,赞美了热爱自由、向往光明与英雄业绩的坚强个性,表现了渴望战斗的激情;现实主义作品如《契尔卡什》、《沦落的人们》、《柯诺瓦洛夫》等,描写了人民的苦难生活及他们的崇高品德,表达了他们的激愤与抗争。这些作品的主人公大多是努力探求新的生活道路、思考生活的意义并充满激烈内心冲突的人物。
1901年他创作了著名的散文诗《海燕之歌》,塑造了象征大智大勇革命者搏风击浪的勇敢的海燕形象,预告革命风暴即将到来,鼓舞人们去迎接伟大的战斗,这是一篇无产阶级革命战斗的檄文与颂歌,受到列宁的热情称赞。
1905年革命前夕,高尔基的创作转向了戏剧,1901~1905年,他先后写出了《小市民》、《底层》、《避暑客》、《太阳的孩子们》和(野蛮人》等剧本。特别是《小市民》、《底层》展现了现实生活中工人的新形象与新的精神面貌,表现了他们为自己权利而斗争的决心与乐观情绪,它们的上演,在当时俄国的剧坛上引起了轰动。
1906年高尔基写成长篇小说《母亲》和剧本《敌人》两部最重要的作品--标志着其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母亲》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批自觉为社会主义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雄形象,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列宁肯定了它的现实意义。
1905年革命失败后,高尔基赴美国及意大利写了一系列政论文章,抨击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充斥于思想、文学界的形形色色反动思潮。1908年创作的中篇小说《忏悔》流露出唯心主义的造神论思想,受到列宁的严肃批评,并得到他的热情帮助。尽管如此,高尔基的主导倾向仍然是积极的,富于革命的战斗精神。对新的无产阶级文学创作方法的特征从理论上进行了许多探索,提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观点。他在两次革命之间的创作成果颇丰,如《奥古洛夫镇》(1909)、《夏天(1909)、《马特维·柯热米亚金的一生》(1910~1911)、《意大利童话》(1911~1913)、《俄罗斯童话》(1912~1917),以及稍后完成的自传体长篇小说三部曲的前两部《童年》和《人间》(1913~1916)。
十月革命之后的十年间,高尔基因健康欠佳,仅写了关于列宁及一些作家的独具艺术风格与重要文献价值的回忆录及自传体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我的大学》(1922~1923)、《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1924~1925)等几部作品。1921年,他遵照列宁忠告,到国外养病。1931年回国之后,从1925年起着手创作卷帙浩繁的具有史诗气魄的长篇巨著《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这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到1936年他去世前还写了《苏联游记》(1929)《英雄的故事》和多部剧作《耶戈尔·布雷乔夫等人》(1932)、《托斯契加耶夫等人》(1933)、《瓦萨·日烈兹诺娃》(1935),以及大量的文艺理论、文学批评和政论文章,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高尔基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也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他组织成立了苏联作家协会,并主持召开了全苏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培养文学新人,积极参加保卫世界和平的事业。
高尔基的作品自1907年就开始介绍到中国。他的优秀文学作品和论著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财富。
Ⅷ 罗伯特·汉森的人物生平
1966年在盖尔斯堡的诺克斯大学获得化学学士学位,后来在西北大学攻读牙科专业直到1968年。1971年他获该校会计硕士学位,1973年成为注册会计师。1971年—1972年,汉森在一家芝加哥公司任初级会计师。当时他加入了该市警察局的一个反贪特别小组,担任调查员,负责监视警官。
汉森于1976年1月加入联邦调查局,开始在印地安那州供职,后来因任务关系穿梭于纽约和华盛顿总部两地。
据美国政府称,汉森同前苏联和俄罗斯的关系由来已久。早在1985年,他被派往联邦调查局在纽约的分局时,他们的关系就开始了。联邦调查局说,他接受过良好的训练。优秀的职业素养使他能够潜伏10年为莫斯科从事间谍活动而不暴露。汉森也经常检查联邦调查局里关于自己的安全系统,看当局是否对他产生过怀疑———直到去年,这种事都没有发生过。
1995年2月直至今年1月,汉森都是联邦调查局驻国务院外交使团办公室的高级代表,他在那里负责部门间反情报小组的工作。
汉森的落网得益于美国联邦调查局、中央情报局、国务院和司法部自艾姆斯间谍案以来长期紧密合作的结果。
1994年,美国中情局高级反间谍官员奥尔德里奇.H.艾姆斯间谍案和他的妻子罗莎里奥为苏联从事间谍活动特大案件在查处过程中,美国联邦调查局和中央情报局隐隐约约觉得在这起间谍案的背后似乎还隐藏着一只更大的“鼹鼠”,因为美国人从克格勃内部搞来的情报都不是艾姆斯夫妇提供的,而这只“鼹鼠”不是在联邦调查局就是在中情局内部,如何挖出这只“鼹鼠”成了联邦调查局和中情局的当务之急。联邦调查局随即秘密抽调最出色的外国情报官和反间谍情报分析专家,其中包括汉森的同事展开秘密调查。中央情报局则想方设法让其在俄罗斯境内的潜伏间谍搞到相应的证据。
1999年,当中情局的间谍把从俄罗斯内部搞到的更多秘密文件弄回美国时,调查终于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终于,汉森作为最大的嫌疑者浮出了水面,因为所有的秘密文件都能追溯到汉森那里。
然而,汉森不愧为联邦调查局训练出来的老牌特工,他的反侦察能力让联邦调查局的同事们咋舌,所以美国联邦调查局和中情局居然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没有逮着他的任何把柄。直到美国国务院窃听器案件曝光后,汉森与俄罗斯间谍联系的方式终于被联邦调查局的踊跃人员发现了。2月18日傍晚5点钟,最后摊牌的时刻终于到了。汉森跟往常一样挟着个小包慢悠悠地踱进弗吉尼亚维也纳小镇弗克斯通公园里。觉得一切正常后,他把一个小小的包裹丢下了小木桥。联邦调查局特工后来在这个包裹里找到了大量的机密文件。当汉森继续向公园另一处踱去的时候,早就埋伏在四周的特工一下子把他按住了。特工们随后在公园的另一个隐秘地点发现了50000美元的现金,显然是外国间谍机构给汉森的。
-老特工见利忘义
1985年,联邦调查局总部因汉森工作能力强,将其提拔为联邦调查局纽约分局外国反情报组组长。在这之后不久,汉森给苏联克格勃写了第一封信,表示他希望当上克格勃间谍的愿望。
前苏联克格勃喜出望外,指示克格勃驻美国分部尽一切可能满足汉森的要求,并且全力配合汉森的间谍行动。克格勃为汉森取了个间谍代号“拉蒙”。
90年代初期,由于前苏联一夜之间瓦解,克格勃也随之解体,俄罗斯对外情报陷入一片混乱之中。这期间,艾姆斯间谍案的曝光差一点连带出了汉森,然而,由于汉森在联邦调查局里实在是太让人信任了,所以最后还是没有被任何人怀疑,不过,汉森也因此蛰伏了好几年没有活动。1995年,汉森被调派到美国国务院外国任务办公室工作,仍不时能接触到敏感和保密的情报。于是,当俄罗斯对外情报局重新恢复与汉森接头时,汉森毫不犹豫地披挂上阵,直到被捕当天还在为俄罗斯从事间谍活动。
汉森充当间谍的动机主要是受金钱的驱使,他从前苏联克格勃和俄罗斯对外情报局那里获得的情报活动经费和奖金,总额加起来超过140万美元,其中包括60万美元的现金。对于自己当间谍的动机和所要冒的风险,汉森心里非常清楚,他在一封写给克格勃间谍官的信中十分坦率地表示:“美国法律对我这种行为处罚的严厉程度可想而知,所以我所干的一切就是为了钱。”
-卖情报触目惊心
在汉森长达15年的间谍活动中,由于他前后出任多个直接关系到美国国家安全的职位,所以他可以合情合理地接触到大量与前苏联和俄罗斯有关的绝密情报,甚至是美国政府内部最敏感最机密的情报,这为他获取大量绝密情报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所以汉森向前苏联克格勃和俄罗斯对外情报局出卖的情报不论是从数量来说,还是质量来说都非常地触目惊心。
笼统地说,汉森提供给克格勃和俄罗斯对外情报局的情报包括:潜伏在前苏联和俄罗斯境内,尤其是克格勃内的美国间谍名单,美国对苏联和俄罗斯的间谍行动技术,美国的反间谍技术、资源和手段,美国对俄罗斯间谍案的调查绝密情报等,真可谓无所不包。
最让美国政府和情报部门震惊的是汉森提供了潜伏在克格勃内部的美国间谍的身份。当年,美国情报部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在苏联驻华盛顿大使馆内将两名克格勃高级官员拉进自己的阵营,为美国政府充当间谍。这两名背叛了自己祖国的克格勃高级官员给美国情报部门和美国政府送去了极为可观的情报,美国政府一度得意地称这两名克格勃官员是“楔入克格勃心脏的两枚钉子”!就在美国最得意的时候,这两名克格勃高级官员突然被紧急召回莫斯科,并且一去不复返。美国间谍机构后来才知道,这两个家伙刚到莫斯科机场就被直接拉进了克格勃的审讯室,经查间谍罪名属实后立即被枪决了。美国政府几十年来实在想不通到底是谁把这两名克格勃官员的身份透露给了苏联克格勃,现在终于知道让他们痛失这“两枚钉子”的正是汉森。
对于汉森提供这些情报造成的危害,美国联邦调查局认为汉森间谍活动是美国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叛国行为,对美国国家利益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危害。
-间谍案影响深远
汉森间谍案的曝光和其造成的危害在美国上下和国际社会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美国总统布什是在飞往圣路易斯途中的“空军一号”专机上接到美国联邦调查局揪出一只特大“鼹鼠”报告的。深感震惊的布什说:“对于热爱美国的人来说,今天是尤其艰难的一天。我要警告那些背叛自己祖国的人,他们迟早会被抓住,并且受到严厉处罚的!”
联邦调查局局长弗里奇表示,汉森间谍案再度说明,美国政府公务员背叛自己国家的风险任何时候都存在,所以联邦调查局将不得不采取更严格的措施来防止间谍事件的再度发生。
汉森间谍案的曝光势必会对俄罗斯与西方,特别是俄美关系造成巨大的影响。美国政府顽固地认为,冷战结束后,俄罗斯与西方的间谍大战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更趋于激烈。特别是克格勃出身的普京当上总统后,俄罗斯的对外情报更加受到重视,就在汉森落网的同一天,瑞典警方也宣布逮捕一名向俄罗斯出卖情报的高级间谍,这就是例证;而美国为了保持其在军事、政治和经济上的绝对优势,其间谍活动同样只会加强不会削弱。而日益激烈的俄美间谍活动肯定会进一步加剧两国之间的摩擦。
2001年2月18日,联邦调查局拘捕汉森;20日,汉森正式被指控涉嫌间谍罪。
2002年5月因长期为原苏联和俄罗斯提供情报,10日在美国一家联邦法院被判处终身监禁,不得保释。
Ⅸ 历史高手。。。。。。。。。。。。。。
楼主好回答你问题:
1.珠海的历史http://www.cnr.cn/zhfw/csyx/cxjs/200611/t20061122_504332490.html
2.相关图片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lm=-1&cl=2&fm=ps&word=%D6%E9%BA%A3%C0%FA%CA%B7
3.相关视频
http://video..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25&word=%D6%E9%BA%A3%C0%FA%CA%B7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