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守文经济法读书笔记
北京大学 北大法硕复,对广大的贫下制中农来说,他收的学费确实太贵了。除了 4 万多的学费,毕业论文答辩还要另外交钱,没有生活补贴,性价比不是很好。住的比较分散,有的住本部,有的在万柳公寓
中国人民大学 实力雄厚人大每年报的人在 2500 以上,录取率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公费分数线在 370 左右.
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最大的专业法律大学,校友多,就业不错,最后学费也不高.
对外经贸大学 硬件很好学费不贵,就业不错.
武汉大学
西南政法大学
另:经济法:
北 大: 刘剑文 刘瑞复 张守文
法 大: 经济法学(含基础理论、现代企业法律制度、金融法、涉外经济法律制度、破产法与企业重组等方向) 徐 杰教授 李曙光教授 符启林教授 徐晓松教授 杨 帆教授
人 大:刘文华 史际春 徐孟洲 吴宏伟
这些教授都不错
『贰』 张守文的研究成果
著作:《市场经济与新经济法》(合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反不正当竞争的理论与实务》(合著)中国商业出版社1994年版 《信息法学》(合著) 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税法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规制与发展》(合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税法的困境与挑战》 广州出版社2000年版 《国际经济法新论》(合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经济法理论的重构》 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税法通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财税法》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财税法疏议》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财税法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经济法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经济法总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论文:1 《经济法学的法律经济学分析》。 《法学研究》1992年第5期2 《中国“新经济法理论”要略》 《中外法学》1993年第1期3 《德国的<经济稳定与增长促进法>》, 《外国法译评》1993年第4期。4 《略论经济法的宗旨》 《中外法学》1994年第1期。5 《中日竞争法律制度比较研究》, 《外国法译评》1994年第2期6 《商号及其法律保护》, 《知识产权》1995年第3期7 《消费者的获取信息权及其法律保护》 《中外法学》1996年第1期8 《论税收法定主义》 《法学研究》1996年第6期9 《社会法论略》 《中外法学》1996年第6期10 《论税收的一般优先权》 《中外法学》1997年第5期11 《略论纳税人的退还请求权》 《法学评论》1997年第6期12 《经济法学发展中的若干问题》 《中外法学》1998年第3期13 《经济法的时空维度描述》 《法商研究》1998年第6期14 《“第一税案”与财税法之补缺》 《中国法学》1999年第4期15 《税权的定位与分配》 《法商研究》2000年第1期16 《略论纳税主体的纳税义务》 《税务研究》2000年第8期17 《论经济法的现代性》 《中国法学》2000年第5期18 《略论经济法上的调制行为》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5期19 《论税法上的可税性》 《法学家》2000年第5期20 《略论对第三部门的税法规制》 《法学评论》2000年第6期21 《“内部市场”的税法规制》 《现代法学》2001年第1期22 《宏观调控权的法律解析》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3期23 《税法的普适性及其局限》 《中外法学》2001年第5期24 《我国反欠税制度的整合》 《法学》2001年第10期25 《经济法学的基本假设》 《现代法学》2001年第6期26 《收益的可税性》 《法学评论》2001年第6期27 《税收权利的性质及其法律保护》 《法商研究》2001年第6期28 《税收逃避及其规制》, 《税务研究》2002年第2期。29 《宏观调控法的周期变易》 《中外法学》2002年第5期30 《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确立》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2期31 《经济法理论的重构与创新》 《法学论坛》2003年第2期32 《经济法责任理论之拓补》 《中国法学》2003年第4期33 《税收行为的范畴提炼及其价值》 《税务研究》2003年第7期34 《财政危机中的宪政问题》 《法学》2003年第9期35 《经济法的政策分析初探》 《法商研究》2003年第6期36 《经济法学方法论问题刍议》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4期37 《税法变革与私法秩序的协调》 《法学家》2004年第5期38 《经济法学的有效发展》 《法商研究》2005年第1期39 《发展法学与法学的发展》 《法学杂志》2005年第3期40 《发展非公经济的经济法解读》 《法学家》2005年第3期41 《税收收入的合法性分析》 《税务研究》2005年第2期42 《经济法体系的结构分析》 《法学论坛》2005年第3期43 《“二元分化”的税收调控及其合法性》 《税务研究》2006年第3期44 《经济法研究的“合”与“同”》 《政法论坛》2006年第3期45 《论经济法的“特异性范畴”》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3期46 《企业集团汇总纳税的法律解析》 《法学》2007年第5期47 《经济法院的经济法思考》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5期48 《企业所得税法统合的内在局限》 《税务研究》2008年第2期49 《论“促进型”经济法》 《重庆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4期50《贯通中国经济法学发展的经脉——以分配为视角》,《政法论坛》2009年第6期
『叁』 经济法责任理论之拓补张守文读后感
经济法属于现代经济与社会生活之产物,在中国更属于后生之法律。受传统的和内现实的多种容因素影响,经济法及其理论研究自始即面临困境与挑战。[1]因此,经济法责任理论研究的深入和突破,无疑将有助于从整体上改变经济法的生存环境。经济法责任问题...
『肆』 张守文的经济法责任理论之拓补,读后感800字
当人们读到一则材料,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往往会由此及彼地联想到生活中的许多人和事,而产生一些感触、联想和体会,把这些感受行之于文,便是读后感.读后感写作训练是把范文讲读和写作训练两个环节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综合训练的一个重要途径.
下面就从读后感的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读是基础.读后感包括“读和感”两个部分.“读”是“感”的基础,“感”因“读”而触发,没有“读”也就无所谓“感”,所以读和感要求首先要精读原作,准确全面地把握原作写作意图和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意义,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原作恰当的引述.为下面的“感”酝酿情感,使“感”有坚定的基础,这样不但有助于立论的确立,而且本身就是为立论服务的一个有力的论据.离开了对原文思想核心的理解和掌握,读后感就成了空中楼阁,而缺乏高度的语言组织和概括能力,写作时往往陷入对原文冗长的复述而喧宾夺主,对原文照抄照搬,面面俱到,则是学生写读后感的通病
其次,感是核心.这里的感,既不是离开原文的空发议论,也不是对原作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作者在原作思想观念的启迪下产生的新的观念,是心灵的闪光,是认识的飞跃.一般地说,读后感的“感”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通过对原文思想的进一步阐发,来表现作者认识的深化.
『伍』 有没有师兄师姐分享北大经济法考研的参考书目和资料
综合卷:来
王磊老师《宪源法司法化》《选择宪法》
张千帆老师《宪法学导论》
郭自力《中国刑法论》
陈兴良《规范刑法学》
魏振瀛老师《民法》
潘剑锋《民事诉讼法》
汪建成《刑事诉讼法学》
姜明安的《行政法学》
专业卷:
经济法总论:
《经济法学》张守文主编
《经济法学》张守文著
《经济法总论》史际春、邓峰
启道考研提供,供参考采纳。
『陆』 张守文的经济法研究有几卷
淘宝一搜就知道了
『柒』 经济法与社会法的比较
经济法与社会法具有重要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法与社会法最本质区别在于经济法的经济性和社会法的社会性。经济法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经济法调整的范围是需要国家干预的经济关系,经济性是经济法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包括调整对象的经济性、法益目标的经济性、运行机制的经济性、效果评价的经济。社会法的社会政策目标与社会法的社会效益指标决定了社会法具有鲜明的社会性。
(二)经济法与社会法的调整对象不同。经济法调整的对象是具有全局性和社会公共性的经济关系。其调整对象是经济性的社会关系,这表明经济法在经济生活中发挥作用,针对的是全局性和社会共同性的经济关系。同时,并非所有全局性和社会共同性的经济关系都由国家干预,国家仅在需要时对这些关系进行干预。而社会法的调整对象主要则是显著社会意义事项,其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并不局限于经济领域,例如教育权利保障关系就涉及文教领域等非经济领域,即社会性的社会关系。
(三)经济法与社会法的目标不同。由于经济法与社会法的调整对象及根本属性的不同,导致其目标的存在属性也不同,经济法起源于市场失灵以及原有法律解决能力的欠缺,其目标在于通过国家的适当干预而解决市场失灵以及政府失灵问题,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社会法的目标主要在于救助弱者、反对歧视。经济法侧重于在经济领域实现社会公平、社会正义,社会法侧重于在社会领域实现社会公平、社会正义。
(四)经济法与社会法的公平观不同。经济法倡导积极公平观,而社会法主张消极公平观。
经济法认为只有经济发展了,增量利益增加了,弱势群体才会得到更多的利益。而社会法的公平观主要关注的是对已形成的弱势群体的保护和扶助,因为它是一种弱者保护机制,是一种利益分配的平均正义立场。
(五)经济法与社会法的调整方式不尽相同。经济法的调整方式似乎更为复杂和多样化,主要通过指令性调整方式、指导性调整方式和以私法主体身份介入经济关系进行干预等。社
会法则主要通过倾斜待遇、团体契约、强制性最低标准等方式进行调整,例如对贫困人员提供廉租房等等。
经济法与社会法存在以上的区别,这对于我们厘清两法的界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启发价值,对于立法和司法实践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另外,科学的全面的认识经济法和社会法的关系,还应关注两者的共同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社会性和现代性。
(一)经济法与社会法都具有社会性。包括以“社会公共利益”位本位,经济法与社会法在各自领域中, 通过不同方式协调各种利益关系, 以达到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法律责任的社会性,。随着法律的“社会化”进程, 传统的民事责任、刑事责任、行政责任三者相互融合, 出现了以实现社会安全、社会公平、社会公益和可持续发展为价值目标的社会责任;调节机制的社会性,在人类社会中, 不仅需要以市场调节机制为特征的竞争机制, 更需要以社会调节机制为特征的合作机制,以实现社会生活的健康、稳定和有序。所谓社会调节机制, 是指国家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或社团(非政府组织) 以社会公信力为媒介完成的一种社会生活交往模式。
(二)经济法与社会法都具有现代性。经济法与社会法, 同其他传统部门法相比, 具有独特的“现代性”。换言之,,伴随着从物质到精神、从制度到观念的现代化变迁,,整个社会中的现代性因素不断增加;法作为一种调整社会关系的手段和符号系统,必然会对此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反应。在此背景下产生的经济法与社会法, 自然有着不同于传统部门法的现代性特征。主要包括形成背景的现代性、法域归属上的现代性、制度构成上的现代性。这三方面都源于现代社会的属性特征,体现反应现代社会的要求的。
『捌』 张守文的经济法05跟08版有什么区别
从大家网论坛能下载北大东奥或者会计网校的基础班、习题班音频课件和讲义。
能听听这些老师的讲课,理解掌握经济法知识的确事半功倍。
『玖』 清华大学或北京大学的《经济法》教材用的是哪本
经济法:张守文《经济法》(2006年版)北大版;张守文《经济法理论的重构》人民版;
『拾』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远程教育 《经济法》课程论文
《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了下列11种不正当竞争行为:
(1)虚假宣传行为,是指经营者利用广告或其他方法对商品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的行为。
(2)虚假标识行为。即经营者采用假冒他人注册商标;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使用与其相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的;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引人误认的;在商品上伪造、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伪造产地,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的行为。
(3)滥用优势地位行为,是指公用企业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以排挤其他经营者公平竞争的行为。
(4)商业贿赂行为,是指经营者采用财物或者在账外暗中给对方单位、个人以回扣等其他人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购买商品的行为。
(5)强行搭售行为,是指经营者违背购买者的意愿搭售商品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的条件销售商品的行为。
(6)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包括三类,即欺骗性有奖销售、借机推销质次价高商品的有奖销售、最高奖金超过5000元的抽奖式有奖销售。
(7)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经营者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主要表现为3种:以盗窃、利诱、胁迫或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得权利人的商业秘密;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权利人的职工或者权利人有业务关系的单位和个人违反合同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的行为。
(8)滥用行政权利行为,是指对市场经营活动有影响力的行政主体,出于地方利益或小集团利益,违反法律或公认的市场规则故意对市场进行干预,妨碍正当的市场竞争行为;也指来自经营主体外的直接或间接行政权利作用下的强买强卖的行为。
(9)亏本销售行为,是指经营者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以低于成本价格销售商品的行为。
(10)商业诽谤行为,是指经营者捏造、散布和虚伪事实,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物的行为。
(11)串通招标投标行为。我国《招标投标法》规定,在招标投标活动中招标人不得有下列行为:以不合理的条件限制或者排斥潜在的投标人;对潜在投标人实行歧视待遇;向他人透露已获取招标文件的潜在投标人名称、数量以及可能影响公平竞争的有关招标投标的其他条件;泄露标底;强制投标人组成联合体共同投标,限制投标人之间的竞争等。投标者不得有下列行为:投标人之间串通投标报价;与招标人串通投标,各投标人或者评价委员会成员行贿谋取中标;以低于成本的报价竞标;以他人名义投标或者以其他方式弄虚作假骗取中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