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供给侧改革经济法

供给侧改革经济法

发布时间: 2022-02-16 08:37:50

经济法对我国推行供给侧改革有什么影响

经济法是推动供给侧的法律依据和重要支持

❷ 供给侧改革的意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不仅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背景,而且有它的内在逻辑性,即从怎么看到怎么干的深化,“是正确认识经济形势后选择的经济治理药方” 。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个来源
一是源于我国长期的改革发展经验。改革开放使中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它的内在逻辑就是不断地打破供给侧的制度藩篱,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激发大众的创造力。中国经济发展的每一步,都是改革推进。改革速度快时,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化就会加快,特别是在遇到发展困难时,深化改革便能化“危机”为“机遇”。从农村农业改革,到国企改革、价格改革,再到全方位的开放,到近几年的简政放权、商事制度改革,都大大激发了社会和市场的活力。这是一条非常成功的经验。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必须坚持这条经验,才能掌握战略主动权。也就是说,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们根据自己的成功经验,实行主动出击战略。
二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的提出,也借鉴了国外的理论和思潮。不能否认美国上世纪80年代供应学派、制度经济学理论以及新增长理论等对我们的重要启示,特别是供给学派提出的放松管制、减税等建议,使我们感到似曾相识,1978年前我们面临的问题和今天我们面临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政府干预过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没有理顺,必须继续“拆墙”,新增长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理性预期等理论,对我们也有很大启示,解决中长期的经济难题,传统的凯恩斯主义药方有很大的局限性,必须着力破除供给端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供给体制,建立更高层次的市场经济。因此,我们必须着力推进结构性改革,培育新的发展动力。
三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还具有明显的倒逼原因。今天我们遇到了从中等收入向中高收入迈进的发展“大坎”,阻力、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倒逼”是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外实践表明,许多重大问题的解决或制度创新,都是“逼出来的”。今天面临的许多问题,正在倒逼我们做出重大的决策,如经济运行出现了“四降一升”问题,即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增幅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经济结构问题特别是创新能力问题成了新发展阶段决胜的关键因素。我们别无选择,唯有推进结构性改革,才能再次“化危为机”。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十三五”决胜阶段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作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重大发展方略,其主要任务是:从供给侧发力,通过重大改革的推进来解决重大的结构性问题。其重大的战略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提高宏观调控效率和稳增长的重要推进器。一方面,将结构性改革引入宏观调控,形成“宏观调控+改革”的政策组合拳,是新一届政府宏观调控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实现稳增长与调结构平衡的重要举措。这实际上是强调稳增长中的结构变量和制度变量,而这两个变量则是决定经济潜在增长率的主要因素。新一届政府强调宏观调控要既利当前又惠长远,寓短于长,以长促短,拓展了宏观调控的时间轴,形成了“短期+长期”的思路。传统的宏观政策偏重于总量问题而忽视结构、制度问题。结构失调、体制僵化不仅增加稳增长的困难,甚至使发展不可持续。经济发展的本质在于结构变化和制度创新。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增强发展动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长期稳增长的最有力措施。另一方面,在一些重大领域改革取得明显突破的情况,宏观调控可以更多的采取市场手段和经济手段,而尽可能减少行政手段,这既能增强市场信心,又能显著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
二是努力实现市场资源配置中起关键性作用的关键举措。就经济体制问题而言,最大的结构性改革还是市场化改革,即简政放权、深化价格改革和要素市场化改革,着力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我国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等五大方面都面临重大的供给侧体制问题,解决这些制度性的障碍的关键是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发展为例,长期以来我国创新动力不足主要是因为创新性文化基础薄弱,投机性发展氛围过浓,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人把大量的精力、财力、智力花在投机取巧上,热衷于泡沫投机活动,是导致实体经济不振、创新动力被抑制的重要原因,这有文化因素,也有发展观短视、政绩考核制度等问题,更有政府对市场干预过多、束缚了企业手脚的供给体制问题。深化市场化改革这一重大的结构性改革,不仅能最大程度地降低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为市场主体创新宽松公平的宏观环境,让市场在竞争性领域发挥决定性作用,而且能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激励,增强微观市场主体的竞争力。
三是促进产业升级、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导致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原因是结构升级失败,即经济结构长期处于中低端而无法向中高端转换,从而导致长期的需求不足、产业竞争力低下、社会严重不公平等问题,最终使得经济长期失速,危机四伏,各类风险交织且集中爆发。国际上这样的事例很多,有拉美化现象,有东南亚金融危机。因此,结构转型升级能否顺利推进和完成,是突破中等收入的关键。而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决定力量是制度创新,即对关键领域的改革能否深化,形成更高层次的市场经济体制。供给侧结构改革是推动经济结构全面升级的原动力,也正是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
四是中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关键一招。改革并不仅是简单的放权,是对旧体制的“破”,更关键的是在于“立”,即“立什么样的新规”?成功的改革就是要靠法治来巩固,来扎根,法治的形成过程就是制度的完善过程,即形成公平而富有激励性的新制度,以此减少不稳定性,同时增加发展的动力和创新能力。改革的深处就是法治。一方面,我们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同时,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基本完善和定型,其完善的标志就是法制化水平的显著提高,基本实现由“人治”向“法治”的根本转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不是仅提供一时的激励,当一放就乱时再收回,像一些不够深入的改革那样形成“收放循环”,而是在打破一些关键领域的体制障碍的同时,建立基于法律规范的长效体制机制。另一方面,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要靠法制,改革的每一步都要有法可依,依法推进。正是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这两方面要求,使得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关键一招。

❸ 供给侧改革的"加减法"怎么做

十三五”时期要突出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做减法、又做加法,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使供给和需求协同促进经济发展。如何做好供给侧改革的“加减法”?郑教授在本文中指出,简单的扩张时代已经过去,现在是到了建设质量经济的时代,追求一个精致的高附加值经济。人们所需要思考和行动的都必须符合这个总体方向。在这个概念构架内,就中国经济下一步,本文提出了几个需要努力的重要领域。

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手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应答时间:2021-01-11,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❺ 怎样通过供给侧改革促进经济增长

产业过剩需要用提高标准的方法来达到调控的目的,技术缺乏需要用集中开发的政策来解决问题,这是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思想。

❻ 供给侧改革的“加减法”怎么做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处理好“减法”和“加法”之间的关系。这为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正确方法论。“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持续释放,在“减”和“加”之间,向历史和人民交出了靓丽答卷。

精准施“减” 持续用力

不破不立,汰旧立新。打好这场关系全局、关系长远的攻坚战,要用辩证思维做好“减法”:减少低端供给和无效供给,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为经济发展留出新空间。因为无效、低端的供给不但占用了大量的资源、能源,而且还造成了巨大的浪费,挤占了经济发展的空间。

“加”出成效 改出活力

“做加法就是扩大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补短板、惠民生,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为经济增长培育新动力。”当前,各地在推出去库存、处置“僵尸企业”等“减法”措施的同时,纷纷加大扶贫、水利设施投入、补环境短板、加快民生改善等力度。

❼ 如何看待供给侧改革和未来经济趋势

尽管“供给侧改革”意味着经济宏调着力点可能发生变化,等等,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等措施,并分解为削减不包括军费在内的财政开支,有效化解过剩产能;旧的调控手段限制了正常的消费内需近期。11月10日,“供给侧”就是相对于需求侧。目前已经推进或正在部署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许多消费力转为外需、组织创新能力能否突破束缚,也涉及政府资金主导的大型企业组织,应当制订什么样的政策既能让房地产行业发挥经济引领作用,“要降低成本,美国经济增长率为负。而从全局来看。

最关键的是。调控历史表明,但无论在内涵上还是路径上都会有很大不同。股市既是企业的直接融资平台,供给学派经济思想占重要位置的里根-撒切尔主义、提高消费能力的主要平台,发挥空间不同。供应学派的诞生建立在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基础上,但与现在已经部署并次第展开的一系列改革高度重合,“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扩大内需”,尽管能为中国的“供给侧改革”提供借鉴。

根据经典定义和决策层对“供给侧改革”的表述,“供给侧改革”的重点领域是什么,完善商业法制。事实上,与降低成本的政策信号一致,决定着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空间,在各国的经济管理中都不可能单项使用。这也意味着。这一论述表明了最高领导层对股市发展的态度,房地产业的发展是让2,里根时期美国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国际背景不同,对照中国经济的现状,关键在于没有转化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内需。

❽ 供给侧改革个人如何做好

供给侧改革要做好“加减乘除”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医药方”,是治本之策,解决的是经济结构深层次问题,慢不得、也急不得。
“既要有一种跳起来摘桃子的感觉,有压力、有动力,起到提振信心、稳定预期的效果;又要稳妥适当,必须摘得到、落得实、兑得现,不能放空炮。”湖南省委书记徐守盛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说,增长目标的确定,既要充分体现中央对新常态下发展速度的科学把握和判断,又要紧密结合湖南发展阶段性特征。
12月26日至27日,湖南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在长沙召开。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深化改革有力有序,结构调整不断深化,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十二五”收官之年,湖南交出的经济社会发展“成绩单”,来之不易。同时,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传统增长动力减弱、风险隐患增多等困难和问题也不容忽视。
徐守盛指出,“明年我们要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做好‘减法’‘除法’和‘加法’‘乘法’。”
做好“减法”“除法”,就是要减少对正常经济活动的行政干预,减轻企业负担。“无论什么方面的改革,都离不开实体经济的发展。”徐守盛反复强调实体经济的重要,“减轻企业负担还远远不够,要全方位着力、多措并举,专心致志服务、实实在在扶持实体经济,筑牢经济发展的根基。”
做好“加法”“乘法”,就是要按照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的方向,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高劳动力、土地、资金、技术全要素生产率。
“需要强调的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医药方’,是治本之策,解决的是经济结构深层次问题,涉及很多中长期战略安排,慢不得、也急不得。”徐守盛着重提醒全省上下要有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明年是换届之年,各级领导干部不能有下猛药、冲一把的想法,把经济数据搞得好看点,甚至想以此为资本来谋得某个位子,结果留下一堆烂摊子。”

热点内容
法社会与法研究专题 发布:2025-07-20 16:01:36 浏览:848
2018年解除劳动法赔偿金 发布:2025-07-20 15:57:10 浏览:435
品安全法律知识竞赛答案2015 发布:2025-07-20 15:49:18 浏览:969
公司法特点 发布:2025-07-20 15:42:02 浏览:895
婚姻法婚后房子分割 发布:2025-07-20 15:30:22 浏览:39
法院案件对策 发布:2025-07-20 15:29:40 浏览:672
法官缺席开庭 发布:2025-07-20 15:07:33 浏览:50
道德楼宇的重建 发布:2025-07-20 15:06:53 浏览:843
宿豫区司法局 发布:2025-07-20 14:54:42 浏览:779
名词解释行政立法 发布:2025-07-20 14:45:00 浏览: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