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通过劳动合同法修改
⑴ 2012年全国人大何时审议通过最新《劳动合同法修正案》
2012年6月26日至30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
⑵ 2012年底 最新的劳动法有什么修改 请高人指点
主要将对劳动派遣这一方面进行修改,以下为修正草案供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修正案(草案)
一、第五十七条修改为:“设立劳务派遣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注册资本不得少于人民币一百万元;
“(二)有符合法律规定的劳务派遣管理制度;
“(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设立劳务派遣单位,应当向劳动行政部门依法办理行政许可;经许可的,依法办理相应的公司登记。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劳务派遣业务。”
二、第六十三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的劳动合同和与用工单位订立的劳务派遣协议,载明或者约定的向被派遣劳动者支付的劳动报酬应当符合前款规定。”
三、第六十六条修改为:“劳务派遣只能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
“前款规定的临时性是指用工单位的工作岗位存续时间不超过六个月;辅助性是指用工单位的工作岗位为主营业务岗位提供服务;替代性是指用工单位的职工因脱产学习、休假等原因在该工作岗位上无法工作的一定期间内,可以由被派遣劳动者替代工作。”
四、第九十二条修改为:“违反本法第五十七条规定,未经许可,擅自经营劳务派遣业务的,由劳动行政部门依法予以取缔,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劳务派遣单位、用工单位违反本法规定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以每人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对劳务派遣单位,撤销其经营劳务派遣业务的行政许可;给被派遣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本修正案自 年 月 日起施行。
本修正案开始施行时用工单位正在使用被派遣劳动者的,用工单位、劳务派遣单位应当根据本修正案进行调整;本修正案施行前经营劳务派遣业务的单位,依法办理行政许可和公司变更登记后,方可继续经营劳务派遣业务。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
⑶ 求2012年最新的劳动法和最新的劳动合同法
《劳动合同法》今年已启动修改中。
⑷ 劳动法2012年新增了哪些内容或者有哪些改动越详尽越好!谢谢!
4月18号国务院修改了劳动法,将90产假延长到98天,并规范了妇女在生育期间的待遇福利等等,
一是参照国际劳工组织公约的,将产假由90天增至14周(第七条第一款)。
二是参照原劳动部有关规章,细化了流产假期,:女职工怀孕未满4个月流产的,不少于2周的产假;怀孕满4个月流产的,不少于6周的产假(第七条第二款)。
三是为了与《社会保险法》相衔接,参照《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女职工生育或者流产的,其工资或者生育津贴以及生育、流产的医疗费用,所在单位已经参加生育保险的,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未参加生育保险的,由用人单位支付(第八条)。
此前有关产假的:
产假有多少天?劳动法是怎样产假的?
劳动法62条:女职工生育享受不少于九十天的产假。
《女职工劳动》第8条女职工产假为90天,其中产前休假15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多胞胎生育的,每多生育一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
根据以上,的产假期为90天。用人单位可以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对产假时间另行,但不得低于标准。如果因为特殊情况休假超过90天的,只要有医院证明就可以向单位请病假,但病假期间不能享受产假待遇。
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
一、女职工禁忌从事的劳动范围:
(一)矿山井下作业;
(二)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中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作业;
(三)每小时负重6次以上、每次负重超过20公斤的作业,或者间断负重、每次负重超过25公斤的作业。
二、女职工在月经期间禁忌从事的劳动范围:
(一)冷水作业分级标准中的第二级、第、第四级冷水作业;
(二)低温作业分级标准中的第二级、第、第四级低温作业;
(三)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标准中的第、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作业。
三、女职工在怀孕期间禁忌从事的劳动范围:
劳动法产假规定(一)作业场所空气中铅及其化合物、汞及其化合物、苯、镉、铍、砷、氰化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二硫化碳、氯、乙内酰胺、氯丁二烯、氯乙烯、环氧乙烷、苯胺、甲醛等有毒物质浓度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作业;
(二)从事抗癌药物、己烯雌酚生产,接触麻醉剂气体等易导致流产或者胎儿发育畸形的作业;
(三)非密封源放射性物质的操作,核事故与放射事故的应急处置;
(四)高处作业分级标准中的高处作业;
⑸ 2012年6月初审的《劳动合同法》修正案草案,审议时间安排
现在还没有结果,下面是最新进展:
有效衔接,平稳过渡求共赢
——聚焦劳动合同法修正案(草案)之五
截至7月26日5时,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意见系统的数据显示,关于劳动合同法修正案(草案)的意见建议已达334804条。
而与其同时公布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的其他三部法律修正草案中,预算法修正案(草案)(二次审议稿)收到的意见建议最多,也不过130700条。
仅仅21天时间,劳动合同法修正案(草案)网上收到的民众意见,就超过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创下的23万多条纪录,其社会关注度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在劳动法律专家们看来,劳动合同法修改之所以牵动这么多人的神经,主要基于两点,一是它直接关系到劳动者最切身的劳动经济权、就业稳定权和职业发展权;二是劳务派遣工数量实在庞大,即便是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年前公布的最为保守的2700万人计,也至少影响逾亿人的生活和人生,因为绝大多数劳动者背后都有一个家庭。
也正因劳务派遣工数量庞大,劳动合同法修正案一旦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正式生效,如何做好法律实施的衔接便成为一个大问题。
庆幸的是,修法者早已看到这一点,并前瞻性地做了准备。
在修法之初,便首先明确以“规范劳务派遣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妥善处理好修法前后法律实施的衔接问题,实现平稳过渡”为这次修法的原则和重点。并在劳动合同法修正案(草案)的最后规定,“本修正案开始施行时用工单位正在使用被派遣劳动者的,用工单位、劳务派遣单位应当根据本修正案进行调整;本修正案施行前经营劳务派遣业务的单位,依法办理行政许可和公司变更登记后,方可继续经营劳务派遣业务。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
值得关注的是,“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还就处理好法律实施的衔接做了进一步说明,即对于在修正案施行前依法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经营劳务派遣业务的单位,自修正案施行之日起未依法办理许可或者申请许可未获批准的,应当按照劳动合同法、合同法、公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与用工单位、工会组织进行协商,对其尚未履行完毕的合同、劳务派遣协议作出妥善处理。劳动行政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监督检查,切实保障被派遣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应该说,劳动合同法修正案(草案)上述规定,既体现了规范劳务派遣用工、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立法精神,又考虑到我国目前的劳动关系现状和就业情况。
试想一下,如果修正案一施行便要求用工单位整齐划一地解决劳务派遣用工问题,既不现实,也无可能。众所周知,许多国有企事业单位大量使用劳务派遣工,主要是为了规避上级主管部门对其工资总额和人员编制的限制,完成上级部门对劳动生产率的考核指标,以及改善国企大型企业正式员工能进不能出的问题。因此,要规范劳务派遣用工,除了法律上的完善,还须诸如国有企事业单位用人机制、人员编制和工资总额管理等制度做出相应改革。
可见,修正案给用工单位、劳务派遣单位留出调整的空间,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不过,有关人士也指出,修正案要给用工单位调整的空间,但同时也必须有所限制,否则又可能为一些用工单位规避留“空子”。
他们建议可在劳动合同法第六十六条后增加一条,规定“用工单位应将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两年的被派遣劳动者转为劳动合同制职工”,同时修正案还可增加诸如“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劳动合同制职工相同的学习培训、奖励晋升、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权利”这样的条款,从而在法律上将用工单位使用劳务派遣工的“自主”空间和“受益”空间压至最小,以更好地监督和引导用工单位规范使用劳务派遣,最终实现平稳过渡、各方共赢。
⑹ 2012新劳动法修改内容
劳务派遣,本来是一种辅助性、替代性的临时用工模式,现在却被用工单位大回量并长期使用,甚至成答为用工主渠道。为了维护被派遣者的合法权益,6月26日,仅实施4年的劳动合同法迎来首次修改。劳动合同法修正案草案提请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
草案规定,修正案开始施行时用工单位正在使用被派遣劳动者的,用工单位、劳务派遣单位应当根据修正案进行调整;修正案施行前经营劳务派遣业务的单位,依法办理行政许可和公司变更登记后,方可继续经营劳务派遣业务。
至于没有获得批准的劳务派遣单位,则应按照相关法律规定,与用工单位、工会组织进行协商,对其尚未履行完毕的合同、劳务派遣协议作出妥善处理。劳动行政部门等应切实保障劳务派遣工的合法权益。
⑺ 2012年全国人大要修改《劳动合同法》,是真的吗 ,什么内容
是会修订,主要是劳务派遣部分。
⑻ 劳动合同法一共修改了几次
劳动合同法于2008年开始施行,经历过2012年一次修正,2013年7月1日正式施行修正版
⑼ 题目:2012年1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劳动合同法修正案》
通过的是“修改决定”不是“修正案”。这两个法律术语是有区别的。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于2007年6月29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于2012年12月28日通过,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
二、理论知识:
这涉及到法律修改的形式问题。在我国的立法实践中,法律修改主要有三种形式:修订、修改决定和修正案。
在1996年以前,除1988年和1993年宪法修改时使用了修正案外,其他法律修改主要使用修改决定的形式。1997年对刑法进行全面修改时,考虑到修改内容很多、修改幅度较大,采用修改决定的形式不便于人们学习掌握和对照引用,于是就开始使用修订的形式。1999年对刑法个别条文修改时又采用修正案形式,至今已有8个刑法修正案。进入新世纪后,法律修改的三种形式逐渐确定下来,沿用至今。无论从法理还是从实践看,这三种法律修改的形式各有其使用特点和适用范围,不可混淆。其区别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适用条件不同。法律的修订,通常是基于法律的调整对象发生重大变化,或者人们对法律的认识和要求有明显转变,以致法律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条款需要修改,或需要对条文作全面修改,以适应变化较大的新情况。如1997年刑法的修订。地方立法中也是如此,比如《北京市制定地方性法规技术规范》规定:修订适用于修改内容较多、修改量较大的法规,有时法规体例、结构需要变动。
修改决定形式的使用前提是,法律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条款基本适应需要,法律的表现形式和内部结构基本合理,但法律的某些方面、某个部分或者某些条款、词句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法治建设的需要。这是最为常用的修改法律的形式。《北京市制定地方性法规技术规范》也规定:它适用于对法规作部分修改,一般法规体例、结构不作变动。
修正案的形式在中央适用于法典化程度较高、稳定性较强的宪法和基本法律的部分修改,在地方一般规定为“法规修改较少,法规体例、结构不作变动的情况”。
——修改范围和内容不同。这是与其适用条件相对应的。修订对法律的修改范围较大,修改内容既可以是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也可以是调整对象和重要制度,还可以是框架结构和具体条文。修改决定的修改范围相对较小,一般是对现行法律的某些方面、某个部分乃至个别条款和词句进行修改。修正案的修改范围也比较小,且适用的法律层级与修改决定有所不同。
——审议和通过的对象不同。修订是对法律的全面修改,因此向立法机关提出的是完整的法律修订草案文本(即修改后的整部法律),立法机关审议的也是修订草案文本的全部内容,而不是仅针对需要修改的内容进行审议;立法机关表决通过的,也是整个法律文本。因此也可称之为“废旧立新”。
对于修改决定或修正案,立法机关审议的仅仅是修改决定草案或者修正案草案,虽然修改后的整个修正文本草案也会印发立法机关,但那只是一个便于立法者了解法律全貌的参阅文件,不是审议内容;立法机关表决通过的也只是修改决定或者修正案,不是修改后的整个法律文本。
——公布的对象和形式不同。以修订形式进行法律修改后,其公布对象是修改后的法律全文。以主席令公布的法律文本形式是“某某法”,通常表述为“某某法已由某某会议于某年某月某日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某某法公布,自某年某月某日起施行”,因而是主席令直接公布法律全文。
以修改决定形式进行法律修改后,公布的是修改决定,并在其后附修正本,即将原法律根据这一决定作出的相应修改予以重新公布,也就是需要公布两个文件;以主席令公布的法律文本形式是“关于修改某某法的决定”,表述为“关于修改某某法的决定已由某某会议于某年某月某日通过,现予公布,自某年某月某日起施行”。同时,修改决定中要载明“某某法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改,重新公布”。这是主席令间接公布法律全文。
以修正案形式进行法律修改后,公布的是法律修正案,且不对原法律进行调整,不用公布修正后的法律,也就是说只需要公布一个文件(但在实践中为便于使用,有时也公布修正后的法律全文,如2004年修宪后同时公布了宪法修正文本)。以主席令公布的法律文本形式是“某某法修正案”,表述为“某某法修正案已由某某会议于某年某月某日通过,现予公布,自某年某月某日起施行”。
——生效时间不同。采用修订形式修改法律后,由于修改的内容较多,涉及到法律原则、制度的修改,实际上相当于制定了一部新法律,因而整部法律的生效时间需要重新规定。如2005年修订后的公司法最后一条就明确规定:“本法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地方性法规亦然,《北京市制定地方性法规技术规范》就规定:对于全面修订的方式,“应在法规最后一条明确修订后的法规的生效时间”。采用修改决定或修正案形式修改法律后,由于涉及的只是若干条款和部分内容,在通过的修改决定或修正案中,只规定修改决定或修正案的生效时间,该法律的原生效时间不变。也就是说,修改后的法律将同时有两个生效时间(如果做过多次修改,则会有多个生效时间)。
可见,法律修改的三种形式各有其不同的适用对象和特点,差别较大。一般来说,修订形式适用于法律的全面修改,可称之为整体修改;修改决定形式适用于普通法律的部分修改;修正案形式在国家层面主要用于对宪法和刑法等基本法律的部分修改,在地方也主要用于对法规的部分修改,但各地规定会略有不同。
在日常使用中,在不特意区别修改形式或者暂不确定修改形式的情形下,可统一使用“修改”。
⑽ 劳动合同法修改了哪些劳动法的内容
新劳动合同法的内容主要包含:
一、关于立法宗旨
完善劳动合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权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二、关于调整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是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制定本法。
由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于2007年6月29日修订通过,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2012年1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决定》修正。新劳动合同法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