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是规定的社会规范
① 法律规范是什么
1.法律规范,是指通过国家的立法机关制定的或者认可的,用以指导,约束人们行为的行为规范的一种。
2.规范一般可分为技术规范和社会规范两大类。
法律规范是社会规范的一种。技术规范指规定人们支配和使用自然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的行为规则。在当前技术发展极端复杂的情况下,没有技术规范就不可能进行生产,违反技术规范就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如导致生产者残废或死亡,引起爆炸、火灾和其他灾害等。
因此,国家往往把遵守技术规范确定为法律义务,从而成为法律规范。对违反技术规范造成的严重危害,要求承担法律责任。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14条规定:工厂、 矿山、林场、建筑企业或者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由于不服管理、违反规章制度,或者强令工人违章冒险作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技术规范与作为社会规范之一的法律规范既有区别又有密切的关系,法律规范可以规定有关人员负有遵守和执行技术规范的义务,并确定违反技术规范的法律责任,技术规范则成为法律规范所规定的义务的具体内容。
社会规范是调整人们社会关系的行为规则。在阶级社会中,调整人们社会关系的行为规则,除法律规范外,还有道德、习惯及其他共同生活规则等,但法律规范与其他社会规范有明显的区别:①法律规范是国家制定和认可的,其适用和遵守要依靠国家强制力的保证。其他社会规范既不由国家来制定,也不依靠国家强制力来保证。②在一定的国家中,只能有统治阶级的法律规范,其他的社会规范则不同,在同一阶级社会中,可以有不同阶级的规范,如既有统治阶级的道德,又有被统治阶级的道德。③除习惯法外,法律规范一般具有特定的形式,由国家机关用正式文件(如法律、命令等)规定出来,成为具体的制度。其他社会规范除某些社会团体制定的规章(不具有国家强制力保证的性质)外,一般没有正式文件的形式,而大都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中或社会生活习惯中。法律规范和统治阶级的其他社会规范在社会生活中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其他社会规范,在统治阶级认为必要时,也可以经国家制定或认可为法律规范,获得法律规范的属性。
法律规范是一般的行为规则。它所针对的不是个别的、特定的事或人,而是适用于大量同类的事或人;不是适用一次就完结,而是多次适用的一般规则。至于只适用于某一具体的事或人的具体命令或判决,虽然也具有必须遵守的性质,但它不是法律规范,是法律规范在具体条件下的适用,是非规范性的文件。强调法律规范与非规范性文件的区别,对防止行政、司法专横,维护法制具有重要意义。
②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且有()的社会规范
三、法抄的基本特征(名词)袭
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法律规范,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约束力,以维护整个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首先,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且有!!!普遍的约束力!!!!的规范;在所有的社会规范中只有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其次,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规范;任何社会规范都依赖某种强制力,但除了法以外,没有一种社会规范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再次,法是规定人们权利和义务的规范。作为一种行为规范的法,它的规范作用是通过人们的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实现的。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是受国家强制力保障的其他社会规范,有的虽然也有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但这种权利和义务都不是受国家强制力保障的。
③ 法律是规范社会生活的唯一准则吗
试述法律规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 引言: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史中,陆续产生出众多的规范,其中对社会及社会成员进行调整的规范被称为社会规范。社会规范体系庞杂,功能各样,共同维持着人类社会的秩序与发展。经过梳理,我们可以建立起一个大致的分类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法律规范作为其中的一部份,其调整功能强大,地位尤显突出,成为当今人类文明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社会规范。为了更好地研究法律规范,我们有必要将其与其他社会规范作一比较,为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规范的涵义大致接近于标准、尺度、规矩、准则、规则的内涵。但对于规则的理解,在我国法学理论上的定义通常是指较为明确且具体的行为标准,这个定义使规则的内涵小于规范的内涵,因此,规范的内涵不仅包括规则还应当包括原则。作为规范的一种,社会规范是指一个社会为了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对其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的规定与控制,是指导和调整社会成员行为的手段,是社会成员相处的准则。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是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而社会规范是维持和调整社会成员之间关系的基本规则,通过这种维持和调整以达到维持社会本身正常存在和良好运行的状态,因此社会规范具有社会性和个人性的双重性质。社会规范的种类繁多,比如习惯规范、道德规范、宗教规范、政策规范等,法律规范只是其中之一,它与前述社会规范在产生方式、调整手段、适用范围、强制方式、程序要求上有着明显的不同,在此意义上,法律规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 为了充分理解法律规范的特殊性,有必要将法律规范与其它社会规范进行深入的比较与分析。具体而言,法律规范具有其他社会规范没有的如下特征: 一、法律规范是由国家公共权力机构制定或认可的,具有特定形式的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的产生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在社会长期的演进过程中,社会成员通过日常交往,以满足各自和共同的需求为目的而自发形成的社会规范,比如道德规范,习惯规范等,这类规范在内容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社会生活的不断丰富而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但这种变化从总体上讲是一种自发的,自然的变化,少有国家公共权力机构的主动变革或干涉。另一种社会规范则是人为形成的,是通过人的有意识的积极行为创制的,如宗教规范、法律规范等。其中法律规范虽然是人为形成的,却有着与其他人为形成的社会规范明显不同的特征,即法律规范与国家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法律规范法是以国家的名义产生的,并以国家的名义赋予其特定形式而存在的。 (一)、法律规范的国家属性。可以说,法律规范是国家有效运行的灵魂,国家则是法律规范产生的凭据和客观载体。他们之间相互印证着对方的存在形式与存在质量。首先,从法律规范的产生上分析:法有习惯法和成文法之分,虽然习惯法源自于人们自发的习惯,但此时其尚不能称为法律规范,只有通过统治阶级有意识地选择,再经国家公共权力机构加以认可,使之成为对本阶级有利的社会规范后,才被赋予了法的效力,并最终成为习惯法。而成文法则是一种典型的人为自觉创制的社会规范,是国家公共权力机构主动行为的结果,以上二者的产生乃至适用均须以国家的名义进行,并需要国家强制力提供保障。 (二)、国家有权机关的制定或认可是现代法律产生的主要方式。所谓制定是指有权机关以立法活动的方式产生法律,比如宪法、刑法等法律规范的创制。所谓认可是指国家有权机关对既有的社会规范进行确认,使其具有法的效力,在确认之前,其只是普通的社会规范,一经确认则成为法律规范。认可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 、国家赋予早已存在于社会的习俗、礼仪、道德、宗教等社会规范以法律效力; 2 、国家通过加入国际组织,签署国际条约或公约的方式认可国际法规范,并赋予其域内效力; 3 、特定的国家机关通过对具体案件的裁决作出概括,产生相应的法律适用原则或规则,并赋予其法律效力。上述几种认可方式均能产生出有效的法律规范。 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表明法源于国家。任何法律规范的创制都是以国家的名义进行的,并由国家赋予其特定的形式,以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 二、法律规范是调整人们行为的特殊社会规范。 (一)、首先说明法律规范调整方式的特殊性。法律规范是通过对人的行为而不是对人的思想进行调整而作用于社会关系的,马克思曾直截了当地指出:“凡是不以行为本身而以当事人的思想方式作为主要标准的法律,无非是对非法行为的公开认可,对于法律来说除了我的行为以外,我是根本不存在的,我根本不是法律的对象”①。由此可以看出法律虽然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产物,但其发生作用的方式却不是通过对人的思想或动机,而是通过对人的行为的直接调整来作用于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调整机制是:首先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提出模式化要求,再通过对社会成员行为的适法性做出积极或消极的评价(即对行为的调整),进而实现对社会关系的调整,以达有效地控制社会,使其良好运行这一目的。行为是法律规范调整的直接对象,社会关系则是法律规范的间接调整对象,实际上法律规范与其他社会规范一样都是以达到对社会关系的有效调整和对社会的有效控制为根本目标的,但法律规范在调整社会关系时是以行为作为中介,而不以人的思想作为中介。其他社会规范,如道德规范则是通过引导思想和运用舆论压力来调整社会关系的,政党规范又是通过思想控制和组织控制来调整社会关系的。因此对行为的调整是法律规范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重要标志,那种试图直接控制、调整人的思想的法律是不切实际的。 (二)、再说明法律规范的内部结构的特殊性。法律规范的内部结构与其他社会规范有着明显的区别,法律规范有着独特而严密的逻辑结构,是由假定条件、行为模式、法律后果组成的。在假定条件部分,主要规定了适用该规范的条件和情况,在行为模式部分,主要通过设定权利义务来对社会成员的行为规定统一的标准,具体包括“可为”、“应为”、“勿为”三种类型。在法律后果部分,主要通过设定相应的行为后果来引导,保证社会成员按照行为模式的要求去做。法律规范通过这种严密的逻辑结构来调整社会成员的行为,保证实现社会的正常存在和良好运行。这种在逻辑结构上的特殊性是法律规范同其他社会规范的又一重要区别。其他社会规范,如道德规范、宗教规范等不具备严密的逻辑结构,而且通常仅着重于对社会成员的义务进行规定,并且依靠人的内心确信来得到遵守。 三、法律规范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社会规范。 法的普遍性具有三层涵义,首先,法具有普遍有效性,即在国家权力所及范围内,法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其次,近代以来,法的普遍性还表现为普遍的平等对待性,也就是要求平等地对待一切社会成员,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最后,法还具有普遍一致性,即法律虽然与国家、民族紧密联系,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的特点,但法的内容尤其是近代以来,越来越具有与人类的普遍性要求相一致的趋向。由于法律规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它反映了国家的意志,因此从产生之时起,法律规范就具有了成为普遍性社会规范的基础条件。它在一国主权范围内,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要求所有的社会成员普遍遵守。法律规范为了实现这种普遍性,而为社会成员提供了普适的行为准则,它的对象是抽象的一切社会成员,而决非某个具体的人,法律规范不应当仅为某个人的利益,也不应当仅为约束某个人的行为而创制,他应当是对国家主权范围内的一切社会成员的合法利益予以平等且广泛的保护,同时也应当对国家主权范围内任何社会成员的违法行为予以制裁,只有这样,法律规范的普遍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 法律规范的普遍性是法律规范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显著特征。其他社会规范一般仅针对特定的部分社会成员并且仅在部分地域适用,如习惯规范、道德规范、宗教规范、政策规范,它们往往有各自的适用区域与适用的特定对象,均达不到法律规范的普遍适用程度。 四、法律规范是以国家强制为后盾的社会规范。 任何规范都具有保证实施的力量,不按照自然规则去办事,就会招致自然的报复;不按照社会规范行事,也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原始人严重违反氏族习惯,会被赶出氏族;社会成员违反公共道德,会受到舆论的谴责;教会成员违反教规,会被逐出教会;党员违反党章,会受到党纪制裁。可见,没有保证手段的规范是不存在的。 其他社会规范的保证力量通常是传统势力、社会舆论、精神力量等,但是这些社会规范的保证力量只是一种普通的强制,法律规范的实施保证是国家强制,由此导致法律规范同其他社会规范在强制措施的方式、范围、程度、性质上有着诸多的不同。在法律规范的实施保证上,国家强制就是法律强制,是一种以国家机器,如军队、警察、法官、监狱等国家暴力为后盾的强制,可见这种强制是一种强大的暴力强制,任何单个的社会成员是无法简单抗拒的。法律规范以国家强制为后盾,就使其实施有了可靠的保证,不论个体的主观愿望如何,都只能选择遵守法律规范,否则就会招致国家暴力的干涉,受到相应的制裁。 实际上,法律规范的这种保证并不是以运用暴力为常态的,暴力在此只是一种威慑力量。由于通常情况下社会成员都知晓招致这种暴力制裁的严重后果,为此大多会选择遵守法律规范,避免触犯。在此状态下,这种保证只有有人违反时,才会被主动运用。虽然运用的结果通常是有效的,但我们也不应过分依赖。因为在运用这种强制的场合,社会成员都是被迫服从,其守法的积极性没有得到体现,同时,这种强制的运用也会消耗人力、物力,增加法律规范的运行成本。 五、法律规范是一种有着严格程序性的社会规范。 法律规范的实施通常是谨慎的,这种谨慎从形式上讲就是要求要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加以保障。“程序的意义在于保障法律判决的慎重、公平、合理、防止法律被肆意武断地使用”②。法律规范是规定程序、强调程序、运用程序的,相比较其他社会规范而言,法律规范是一种高度程序化的社会规范。因此,在现代社会,如果要实现有节制的自由,有组织的民主,有保障的人权,有制约的权威,那么就必须使法律规范具有正当的程序。“程序是社会制度化的最重要的基石”③。美国法学家哈罗德.j.伯尔曼指出:“法律是一种特殊的创造秩序的体系,一种恢复、维护或创造社会秩序的介于道德和武力之间的程序。它的特点:精巧、明确、公开性、普遍性使它成为解决这些干扰,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有机程序”④。程序的独特功能和性质为保障法律规则的实施效率与权威提供了切实的保障。从功能上看,程序的规定对于限制人们实施法律规范时的随意性、随机性具有有效的制约作用,而其他社会规范是不具有如此严格的程序的,比如道德规范,人们可以随意对他人的行为作出是否符合自己道德标准的评价,而不必遵循所谓的程序,但法律规范的实施则要求对实施者、实施过程、实施方式登诸多方面作出精心的设计与安排。 综上所述,法律规范虽然是众多社会规范中的一种,但从其自身特点分析,它在产生方式、调整手段、适用范围、强制程度、程序要求上与其他规范存在着明显不同的特征,因此,在此意义上的法律规范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只有明确了法律规范与其他社会规范的不同,明确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才能充分运用法律规范为社会的正常存在和良好运行提供服务。
④ 只有法才规定了人们的权力与义务,其他社会规范不规定,对吗
其他的社会规范也规定的,只不过是指引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没多大的强制力而法将其上升为权利义务并施以强制保障而已
⑤ 法律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重要特点之一在于什么
国家制定和认可的。
法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由专国家制定属和认可的。
这里的制定是由立法机关通过法定程序。所以,区别于八荣八耻这样的道德规范。
认可分明示认可和默示认可。
至于强制性,任何社会规范都有强制性。只是法律的强制性来源于国家强制力。
参考:《全国法律硕士专业职究生入学考试指南》
⑥ 法律与其他社会规范的区别
法律与其他社会规范的区别如下: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其他规范,如道德、习俗等往往是在社会生活中自发形成的;法律具有国家强制力。社会规范指人们社会行为的规矩,社会活动的准则;它是人类为了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在社会互动过程中衍生出来,相习成风,约定俗成,或者由人们共同制定并明确施行的。
其本质是对社会关系的反映,也是社会关系的具体化;社会规范可分为成文的和不成文的两类。风俗习惯、部分道德规范及部分法律规范、宗教规范是不成文的法令、条例、规章和大部分法律、重要的教规是成文的风俗、道德、法律、宗教等都是社会规范的各种具体形式。由此可见,社会规范包括法律和其他社会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三条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第三十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第三十七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
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第三十八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⑦ 请教:“只有法才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 其他社会规范不规定”,这句话为什么是错的
其他社会规范包含一些社会中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对人民的权利义务。例如:政府机关的一些会谈纪要、司法解释等
⑧ 法律社会作用及法律的规范作用是
法的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
2005-7-26
法的作用可以分为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两类。一方面,法律是调整人们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所以法律具有各种规范作用;另一方面,法律是一定的人们的意志的体现,反映了他们的利益要求,所以法律具有各种社会作用。英国学者拉兹曾经指出:“每一个法律制度必然有规范的作用,也总会有社会的作用。把规范的作用归于法是根据法的规范性;把社会作用归于法是根据法所具有的或预期的社会效果。”法的规范作用是基于法律的规范性特性进行考察的,法律的社会作用是基于法律的本质、目的和实效进行分析的。法律的这两种作用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手段和目的的关系,法律的规范作用是手段,法律的社会作用是目的。
1.法的规范作用
法的规范作用是法律自身表现出来的、对人们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可能影响。故此,在法理学上,也有人把法律的规范作用称为“法律的功能”。法律的规范作用根据其作用的具体对象、主体范围和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指引作用、评价作用、预测作用、强制作用和教育作用。
(1)指引作用。法的指引作用表现为: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为人们提供某种行为模式,指引人们可以这样行为、必须这样行为或不得这样行为,从而对行为者本人的行为产生影响。从另一个角度看,法律的指引作用是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来实现的。因此,法对人们行为的指引,也相应有两种方式:①确定的指引。它是指人们必须根据法律规范的指示而行为:法律要求人们必须从事一定的行为,而为人们设定积极的义务(作为义务);法律要求人们不得从事一定的行为,而为人们设定消极义务(不作为义务)。如果人们违反这种确定的指引,法律通过设定违法后果(否定式的法律后果)来予以处理,以此来保障确定性指引的实现。②有选择的指引。它的涵义是指:法律规范对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可以选择的模式,根据这种指引,人们自行决定是这样行为或不这样行为。这是一种按照权利性规则而产生的指引作用。法律的指引作用也可分为羁束的指引和非羁束的指引,这是根据国家权力行为的权限幅度所进行的划分;原则的指引和具体的指引,这是根据法律的构成要素所进行的分类。
(2)评价作用。法律的评价作用表现在:法律对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或违法及其程度,具有判断、衡量的作用。
任何社会规范(道德、宗教规则、政策等)均具有一定的评价作用。但与其他社会规范相比,法律这种社会规范的评价作用具有概括性、公开性和稳定性,所以这种评价更客观、更明确、更具体。法律的评价作用的优越性,使法律起到了其他社会规范难以起到的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
法律的评价作用可以分为专门的评价和一般的评价。专门的评价是经法律专门授权的国家机关、组织及其成员对他人的行为所作的评价,这种评价产生法律拘束力。一般的评价是普通主体以舆论的形式对他人行为所作的评价,不产生法律拘束力。
法律的评价作用同其指引作用是分不开的。如果说法律的指引作用可以视为法律的一种自律作用的话,那么法律的评价作用可以视为法律的一种律他作用。正因为法律能够指引人们的行为方向,才表明其是一种带有价值倾向和判断的行为标准。同理,也正因为法律具有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提供了判断是非曲直的标准,所以才具有指引人们行为的作用。而且法通过这些标准,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达到引导人们行为的作用。
(3)预测作用。法律的预测作用表现在:人们可以根据法律规范的规定可事先估计到当事人双方将如何行为及行为的法律后果,从而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合理的安排。一般而言,它分为两种情况:①对如何行为的预测。即当事人根据法律规范的规定预计对方当事人将如何行为,自己将如何采取相应的行为。②对行为后果的预测。由于法律规范的存在,人们可以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在法律上是合法的,还是非法的,在法律上是有效的,还是无效的,是会受到国家肯定、鼓励、保护或奖励的,还是应受法律撤消、否定或制裁的。法律具有预测作用是与法律的规范性、确定性特点相联系的。
(4)强制作用。法律的强制作用表现在:法律为保障自己得以充分实现,运用国家强制力制裁、惩罚违法行为。这种作用的对象是违法犯罪者的行为。
法律的强制作用是任何法律都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作用,是法律的其他作用的保证。如果没有强制作用,法律的指引作用就会降低,评价作用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失去意义,预测作用就会产生疑问,教育作用的实效就会受到影响。总之,法律失去强制作用,也就失去了法律的本性。
(5)教育作用。法律的教育作用表现在:通过法律的实施,法律规范对人们今后的行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诱导影响。这种作用的对象是社会一般成员的行为。法律具有这样的影响力,即把体现在规则和原则中的某种思想、观念和价值灌输给社会成员,使社会成员在内心中确立对法律的信念,从而达到使法的外在规范内在化,形成尊重和遵守的习惯。法律的教育作用主要是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的:①反面教育。即通过对违法行为实施制裁,对包括违法者本人在内的一般人均起到警示和警戒的作用。②正面教育。即通过对合法行为加以保护、赞许或奖励,对一般人的行为起到表率、示范作用。
2.法的社会作用
法的社会作用是法律为实现一定的社会目的(尤其是维护一定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而发挥的作用。如果说,法的规范作用是从法律自身来分析法律的作用,那么法的社会作用则是从法律的目的和本质的角度来考察法律的作用问题的。法的社会作用的基本方式有确认、调节、制约、引导、制裁等。
从马克思主义法学观点看,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法律的社会作用大体上表现在两个主要方面:
(1)法律在维护阶级统治方面的作用
法律的阶级统治作用是指法律在经济统治、政治统治、思想统治等方面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在阶级对立社会中,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对立阶级之间的冲突和斗争。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掌握政权的阶级(统治阶级)必然把阶级冲突和斗争控制在一定的秩序范围内,他们利用国家制定和实施法律,来使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统治地位合法化,使阶级冲突和矛盾保持在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允许的界限之内,建立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马克思主义法学指出:法律在维护阶级统治方面的作用表现在许多方面:①调整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关系。一方面,统治阶级用法律在经济上确认和维护自己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在政治上维护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包括镇压),在思想意识形态上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思想、道德和意识形态;另一方面,统治阶级在一定条件和限度内,也在法律中规定一些对被统治阶级有利的条款,向被统治阶级做出让步,以维护其根本的利益。②调整统治阶级与其同盟者之间的关系。因为统治阶级与其同盟者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利益,又有着利益冲突,统治阶级需要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与其同盟者之间的关系,适当给予同盟者在政治、经济上的某些权利和利益,同时对同盟者滥用其权利,甚或对统治阶级进行政治对抗,也实行法律上的制裁。③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统治阶级也需要用法律来规定和确认他们自己内部各阶层、集团的相互关系,分配统治权和利益,惩罚内部成员的违法犯罪行为,以此建立起个人意志服从整个阶级意志的关系,通过这种服从,确保其成员的权利的实现,解决其内部因财产、婚姻等问题而引起的矛盾和纠纷,保证其内部的和谐一致。
(2)法律在执行社会公共事务方面的作用
社会公共事务是相对于纯粹的政治活动而言的一类社会活动。其特征是:这些事务的直接目的并不表现为维护政治统治,而在客观上对全社会的一切成员均有利,具有 “公益性”。法律在执行社会公共事务上的作用具体表现在这样一些方面:①维护人类社会的基本生活条件,包括维护最低限度的社会治安,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人身安全,保障食品卫生、生态平衡、环境与资源合理利用、交通安全,等等。②维护生产和交换条件,即通过立法和实施法律来维护生产管理、保障基本劳动条件、调节各种交易行为等。③促进公共设施建设,组织社会化大生产。即通过一系列法律来规划、组织像兴修水利、修筑道路桥梁以及开办工业、组织农业生产之类的活动,对这些活动实行管理。④确认和执行技术规范,包括执行工艺和使用机器设备的标准,规定产品、服务质量和标准,对高度危险品(易燃品、易爆品、枪支弹药)和危险作业(高空作业、高压作业、机动作业)的控制和管理,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等。⑤促进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如通过法律对人们的受教育权加以保护,鼓励兴办教育和奖励科技发明,保护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要求政府兴办各种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化设施。
⑨ 法律规范属于社会规范还是技术规范
规范一般可分为技术规范和社会规范两大类。
法律规范是社会规范的一种。技术规范指规定人们支配和使用自然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的行为规则。在当前技术发展极端复杂的情况下,没有技术规范就不可能进行生产,违反技术规范就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如导致生产者残废或死亡,引起爆炸、火灾和其他灾害等。因此,国家往往把遵守技术规范确定为法律义务,从而成为法律规范。对违反技术规范造成的严重危害,要求承担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