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与民事调解书的关系
A. 民事调解书与调解协议不一致如何处理
本人与公司有两个劳动争议诉讼,其中第一个进入二审,第二个还在一审;另外还有公积金与社保在行政投诉处理中。合计金额近50万元。 第一个诉讼在二审法官的威逼利诱下不得已而达成和解协议,和解协议上有一条“公司支付和解款8万元后双方当事人在劳动关系的所有方面再无任何权利义务关系”。但今天收到的民事调解书上却写成“公司支付和解款8万元后双方当事人就此前存在的劳动关系的所有方面再无任何权利义务关系”。 请问,这两种表述的意思是一样的吗?我个人认为是完全相反的。前一种表述的意思是:在公司支付款项后我再也不能提出新的劳动争议,但此前已经进行中的劳动争议仍然可以继续;后一种的表述是:在公司支付款项后,双方所有的劳动争议都不在存在,我不能提出新的劳动争议,且此前已经进行中的劳动争议也就此终结,意味着我的第二个劳动诉讼及公积金、社保等争议的权利完全丧失。 请不吝赐教!!! 我前天已经在法院以转账支票领取了8万元案款。我该如何应对呢? 如何申请法院更正呢?敬请指教!!非常感谢!!!
B. 合同法可以和调解书相冲突吗
调解书不可以与合同法相冲突,冲突的不受法律保护,或自然无效,应该是调解书不能与合同法相冲突
C. 合同法第65条是否适用法院调解书执行
第六十五条 当事人约定由第三人向债权人履行债务的,第三人不履行债务或回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答约定,债务人应当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
本法条是关于债务转移,根据《民诉法》规定,合同履行纠纷是可以适用调解书调节。只要当事人同意,自愿,都是可以调解结案的。所以该条可以适用法院调解书执行。
D. 关于民事调解书和判决书的区别
1、发生法律效力的时间不同。
民事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而第一审民事判决书只有在上诉期过后,当事人不上诉的情况下才发生法律效力。2、适用的条件不同。
民事调解书是人民法院依法进行调解,促成当事人自愿、合法达成解决纠纷的协议而予以认可时适用的法律文书。民事判决书则是人民法院对案件经过审理,就案件依法作出判决时适用的法律文书。《民事诉讼法》第九十六条
调解协议
调解达成协议,必须双方自愿,不得强迫。调解协议的内容不得违反法律规定。
第九十七条调解书
调解达成协议,人民法院应当制作调解书。调解书应当写明诉讼请求、案件的事实和调解结果。调解书由审
判人员、书记员署名,加盖人民法院印章,送达双方当事人。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
第一百五十五条生效裁判
最高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以及依法不准上诉或者超过上诉期没有上诉的判决、裁定,是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九条
夫妻一方要求离婚的,可以由有关组织进行调解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
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果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
有下列情形之一,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
(一)重婚或者与他人同居;
(二)实施家庭暴力或者虐待、遗弃家庭成员;
(三)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
(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
(五)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一方被宣告失踪,另一方提起离婚诉讼的,应当准予离婚。
经人民法院判决不准离婚后,双方又分居满一年,一方再次提起离婚诉讼的,应当准予离婚。
E. 合同法主要调整哪些关系
你好。合同法第二条 本法所称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适用其他法律的规定。希望能帮助到你望采纳
F. 民事调解书具有法律效力吗
有法律效力。《民事诉讼法》 第九十七条 调解达成协议,人民法院应当制作调解书。调解书应当写明诉讼请求、案件的事实和调解结果。 调解书由审判人员、书记员署名,加盖人民法院印章,送达双方当事人。
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
G. 合同法跟民事诉讼法跟这个有什么关系
任何实体上的权利都要通过诉讼上的程序来实现的。
合同法规定了你版在合同中的权力权与义务,当你的权利收到损害时,你就应当依据合同法通过诉讼法的程序来维护自身利益。二者相辅相成。简单比喻,合同法是舟,诉讼法是桨。
H. 调解协议与民事调解书
现行相关法律规定:调解协议是指在调解人员的主持下,当事人自行判断各自利益后,在平等自愿的条件下达成的协议。
具备以下条件的调解协议有效:(1)当事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2)意思表示真实;(3)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民事诉讼法》规定:《民事调解书》是指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的过程中,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在查清事实、分清是非的基础上,通过调解促使当事人达成协议而制作的法律文书。具有法律效力。它既是当事人协商结果的记录,又是人民法院予以批准的证明,也是当事人遵照执行的根据。
(8)合同法与民事调解书的关系扩展阅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简易程序规定》第十五条:“调解达成协议并经审判人员审核后,双方当事人同意该调解协议经双方签名或者捺印生效的,该调解协议自双方签名或者捺印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当事人要求摘录或者复制该调解协议的,应予准许。调解协议符合前款规定的,人民法院应当另行制作民事调解书。调解协议生效后一方拒不履行的,另一方可以持民事调解书申请强制执行。”
《简易程序规定》第十六条:“人民法院可以当庭告知当事人到人民法院领取民事调解书的具体日期,也可以在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的次日起十日内将民事调解书发送给当事人。”
I. 民事调解书的法律效力
相关法律如下:
第九十三条【调解的原则】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是非,进行调解。
第九十四条【调解组织形式】人民法院进行调解,可以由审判员一人主持,也可以由合议庭主持,并尽可能就地进行。人民法院进行调解,可以用简便方式通知当事人、证人到庭。
第九十五条【协助调解】人民法院进行调解,可以邀请有关单位和个人协助。被邀请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协助人民法院进行调解。
第九十六条【调解协议】调解达成协议,必须双方自愿,不得强迫。调解协议的内容不得违反法律规定。
第九十七条【调解书】调解达成协议,人民法院应当制作调解书。调解书应当写明诉讼请求、案件的事实和调解结果。调解书由审判人员、书记员署名,加盖人民法院印章,送达双方当事人。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
第九十八条【不制作调解书】下列案件调解达成协议,人民法院可以不制作调解书:
(一)调解和好的离婚案件;
(二)调解维持收养关系的案件;
(三)能够即时履行的案件;
(四)其他不需要制作调解书的案件。
对不需要制作调解书的协议,应当记入笔录,由双方当事人、审判人员、书记员签名或者盖章后,即具有法律效力。
(9)合同法与民事调解书的关系扩展阅读
经过2012年对民事诉讼法的修订,法院的调解书列入了检察监督的范围。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08条的规定,检察院应当采用抗诉或者检察建议的方式对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实施监督。
对调解书的监督与对判决、裁定的监督存在多方面的差异,只有充分认知和把握两者的区别,对民事调解书的检察监督才能顺利进行。民事诉讼法第208条中的“调解书”,从学理解释上应包括调解笔录、司法确认裁定书,但不包括仲裁调解书。对调解书的监督,应当采用依职权监督的方式。
授权检察机关对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调解书进行监督的规定属于法律中的一般性条款,检察机关正确实施监督的关键在于恰当界定调解书是否损害这两种利益。
对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应当采用目的性扩张的解释方法,调解书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严重违背社会公德、损害集体经济组织利益、损害社会弱势群体利益的,也应当视为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
基于虚假诉讼形成的调解书损害的利益类型虽然各不相同,但是虚假诉讼损害的是复杂客体,所有的虚假诉讼都损害了国家司法上的利益和社会的公序良俗,因而对第三人利益造成损害的虚假诉讼的调解书也应当属于检察监督的范围。
J. 民事调解书的相关法律
第八十五条【调解的原则】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是非,进行调解。
第八十六条【调解组织形式】人民法院进行调解,可以由审判员一人主持,也可以由合议庭主持,并尽可能就地进行。
人民法院进行调解,可以用简便方式通知当事人、证人到庭。
第八十七条【协助调解】人民法院进行调解,可以邀请有关单位和个人协助。被邀请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协助人民法院进行调解。
第八十八条【调解协议】调解达成协议,必须双方自愿,不得强迫。调解协议的内容不得违反法律规定。
第八十九条【调解书】调解达成协议,人民法院应当制作调解书。调解书应当写明诉讼请求、案件的事实和调解结果。
调解书由审判人员、书记员署名,加盖人民法院印章,送达双方当事人。
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
第九十条【不制作调解书】下列案件调解达成协议,人民法院可以不制作调解书:
(一)调解和好的离婚案件;
(二)调解维持收养关系的案件;
(三)能够即时履行的案件;
(四)其他不需要制作调解书的案件。
对不需要制作调解书的协议,应当记入笔录,由双方当事人、审判人员、书记员签名或者盖章后,即具有法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