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关于合同欺诈
Ⅰ 如何理解合同法上的欺诈
所谓欺诈,就是故意隐瞒真实情况或者故意告知对方虚假的情况,欺骗对方版,诱使对方作出错误的权意思表示而与之订立合同。
例如,出售假冒伪劣产品,提供虚假的商品说明书,在没有履行能力的情况下,对外签订合同骗取定金或者货款,伪造资质越级承担工程项目等等。
欺诈具有以下构成要件:(1)欺诈一方当事人有欺诈的故意。(2)要有欺诈另一方的行为。
(3)受欺诈方签订合同是由于受欺诈的结果。
更详细的内容可以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释义》。
Ⅱ 合同法简述构成合同欺诈的要件有哪些
核心内容:合同诈骗罪有哪些构成要件?客体:公私财物,客观方面:用虚构事实骗取数额较大的行为,主体:单位或个人,主观方面:直接故意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在下文法律快车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合同诈骗罪。
第二百二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
(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
(三)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
(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
(五)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合同诈骗罪构成要件:
1、本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即国家对经济合同的管理秩序和公私财产所有权。本罪的对象是公私财物。
2、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以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首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罪的诈骗行为表现为下列五种形式:
(1)以虚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的名义签订合同的。
(2)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这里所称的票据,主要指能作为担保凭证的金融票据,即汇票、本票和支票等。所谓其他产权证明,包括土地使用权证、房屋所有权证以及能证明动产、不动产的各种有效证明文件。
(3)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
(4)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
(5)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这里所说的其他方法,是指在签订、履行经济合同过程中使用的上述四种方法以外,以经济合同为手段、以骗取合同约定的由对方当事人交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定金以及其他担保财物为目的的一切手段。
行为人只要实施上述一种诈骗行为,便可构成本罪。第二百三十一条单位犯本节第二百二十一条至第二百三十条规定之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法接责任人员,依照本节各该条的规定处罚。
其次,诈骗对方当事人财物必须数额较大的。所谓数额较大,根据,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追诉:
(1)个人诈骗公私财物,数额在五千元至二万元以上的。
(2)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单位名义实施诈骗,诈骗所得归单位所有的,数额在五万至二十万元以上的。
3、本罪的主体,个人或单位均可构成。犯本罪的个人是一般主体,犯本罪的单位是任何单位。
4、本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对方当事人财物的目的。
Ⅲ 在合同法中,什么情况下是欺诈
欺诈是指以使人发生错误认识为目的的故意行为。当事人由于他人的故意的错误陈述,专发生认识属上的错误而为意思表示。
在合同法中,欺诈行为可能导致无效合同或可变更可撤销的合同。只有一方以欺诈手段订立的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才为无效合同。而一方以欺诈的手段使对方当事人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是可变更或撤销的合同。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变更或撤销。撤销权要在你知道或应当知道对方的欺诈行为之日起1年内行使,否则撤销权消灭。
Ⅳ 根据《合同法》的规定,欺诈合同会被判定为以下哪一种结果
《合复同法》规定,一方以欺制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订立合同的当事人之间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合同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如果合同存在以上规定内容之一,则合同应当被认定为无效。
Ⅳ 请问合同法中有没有关于在欺诈和强迫情况下签订的合同是否有效的相关规定
无效,合同法有相关规定.
第五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
(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下面也是合同法中关于合同解除和终止的规定.
第九十一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
(一)债务已经按照约定履行;
(二)合同解除;
(三)债务相互抵销;
(四)债务人依法将标的物提存;
(五)债权人免除债务;
(六)债权债务同归于一人;
(七)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终止的其他情形。第九十三条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合同。
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解除合同的条件。解除合同的条件成就时,解除权人可以解除合同。
第九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二)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
主要债务;
(三)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
(四)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五)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九十五条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解除权行使期限,期限届满当事人不行使的,该权利消灭。
法律没有规定或者当事人没有约定解除权行使期限,经对方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不行使的,该权利消灭。
Ⅵ 关于合同诈骗的回答是在(合同法)哪几条
既然是涉及合同诈骗
理应归《刑法》调整
参考第二百二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专为目的,在签订、属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
(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
(三)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
(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
(五)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Ⅶ 依《合同法》第52条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等手段订立的合同,只有在有损国家利益时,该合同才为无效。
一方采用欺诈手段和另一方签订的合同,是不是可以申请无效?这要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
无效合同是相对有效合同而言的,它是指合同虽然已经成立,但因欠缺合同生效要件,其在内容和形式上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和社会公共利益,因此确认为无效。
根据《合同法》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认定合同或者合同条款无效:
(1)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的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
(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的合同;
(3)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合同;
(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
(5)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
(6)对于造成对方人身伤害或者因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免责的合同条款。
(7)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条款无效
由第一条可知,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订立的合同,属于意思表示不真实的合同,一般属于可变更或撤销的合同,
只有还损害了国家利益,则属于无效合同。
可撤销合同是民法中可变更和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一种.可撤销合同主要是意思表示不真实的合同。可撤销合同的效力取决于当事人的意志,它是一种相对无效的合同,但又不同于绝对无效的无效合同。中国《民法通则》第59条规定:“行为人对行为内容有重大误解的和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一方当事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关予以变更或者撤消。
所以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的的合同,肯定对对方构成意思误导,但是否无效取决于是否损害国家利益,损害国家利益一定无效,如果没有损害国家利益 如纯商业欺诈则属于可撤销合同,必须由受害方在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一年内向法院申请撤销才无效,当然,撤销后和无效合同一样,自始无效。
Ⅷ 中国合同法中关于欺诈而签订的合同是如何规定的
《合同法》五十二条关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是无效的。 第五十四条,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从法条上我们不难看出,合同欺诈的构成有四个要件。
1、一方故意,告知虚假事实或者隐瞒真实事实;
2、对方因此陷入错误认识,也就是说欺诈与错误具有因果关系;
3、对方因错误认识作出不真实的意思表示,就是认识错误与不真实的意思表示间有因果关系;
4、欺诈具有不正当性。从这四个方面我们不难看出,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互为因果,可见法律对欺诈认定的严谨性。
(8)合同法关于合同欺诈扩展阅读:
欺诈要件的要点分析
1、欺诈人有欺诈的故意。一方故意,告知虚假事实或者隐瞒真实事实欺诈的故意,首先要明确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陈述是虚伪的,并会导致对方陷入错误认识,而希望或放纵这种结果的发生。
2、对方陷入错误认识。简单的说就是你征服了对方,让对方相信你了,跟着你的思路走了,这是一般的陷入错误认识,这里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负有告知义务的机关或者个人该告知而故意不告知或者眼睁睁的看着不说,都属于这个情况。
3、因错误认识而做出不真实的意思表示,就是认识错误与不真实的意思表示间有因果关系;也就是说你已经跳进了对方给你挖的坑里了,到这里整个欺诈行为已经完成,那么是否构成欺诈,还的看第四条,因为我们还有善意的谎言嘛。
4、欺诈具有不正当性。笼统的说就是你的欺诈行为超出了法律、道德或交易习惯允许的限度,不是善意而是恶意,是为了损害别人的利益而欺诈的,不是为了维护别人的利益而做出的善意的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