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社会法德
Ⅰ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要坚持德法兼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强调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任务来抓好,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规律的认识,标志着对公民道德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探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导向、实践要求和治理效能,推动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
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导向。公民道德建设是在中国社会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这一历史性转变引发了人的存在方式的变革特别是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的变革,个体价值取向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这就需要公民道德建设一方面要积极适应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所带来的道德观念的变化,另一方面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努力引导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健康发展,使之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不断促进经济有序运行、社会和谐进步。在当代,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就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可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的“最大公约数”,凝聚了全党全社会的价值共识,代表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前进方向。在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又是国家和社会的大德。因此,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要将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要求贯穿于道德建设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以主流的价值导向构建公民道德规范
Ⅱ 论述我国现在都是法制社会,为什么还要靠道德来调整各种社会关系
法律与道德都是人类社会特定经济关系的产物,法律属于社会制 度范畴,道德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两者都是调控社会关系和人们行为 的重要机制。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强制实施的行为规范,道德是依靠 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思想教育调整行为的规范。两者既相互 区别,又相互渗透、互相支持、互相转化、相辅相成。法律与道德的 有机结合、协同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法德并举:历史的借鉴 法律与道德关系为中国历代统治者所重视。早在西周时统治者就 提出“明德慎罚”的思想。它标志着奴隶主阶级对法德之间的关系有 了自觉的意识。孔子是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创立者,他意识到法律和 道德是两种不同的治国手段,认为善德观念只能以道德教育来引导, 仅靠刑罚是不行的。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 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秦用严法和酷刑 排斥道德而短命,西汉统治者总结了秦亡的教训,提出“礼法并重”, 继而董仲舒论证了“德主刑辅”的思想,认为“刑者德之辅,阴者阳 之助也”(《春秋繁露·天辨在人》)。无论是“明德慎罚”、“礼 法并重”,还是“德主刑辅”,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的伦理纲常。封建 的“法治”是人治下的“法治”,是泛道德主义,是把法律作为手段 来配合推行封建的伦理道德。数千年来,历代统治者把伦理道德与政 治相结合,礼与刑融为一体,使僵硬的法律规范借助于道德提升为人 们自觉的内心信念和行为标准。 西方对法律与道德关系的探讨也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古 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就认为,法律是维护正义的手段,正义就是以善待 友,以恶对敌。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主张守法是人的道德责任,法 律的制定必须着眼于德和善。亚氏曾说,法律的实际意义应该是促成 全邦人民都能进行正义和善德的永久制度。他认为,法律应当是实现 正义、美德和幸福的各项原则。西方许多著名法学家都认为,人对社 会道德理想的追求是通过法治体现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是斯多哥学 派的自然法,它对罗马法和罗马法学产生了巨大影响。自然法的核心 就是认为法律是善良和公正的艺术,自然法构建了自然、理性、正义、 平等的价值体系。17、18世纪以后,自然法思想又被资产阶级法学家 作为反对封建专制的武器。自然法学派最突出特征是认为符合道德的 法才有效力,与道德冲突的法则是恶法。在西方传统中,有许多值得 我们借鉴的关于“守法”的道德观,如柏拉图的“人们必须有法律并 且遵守法律,否则他们的生活将像最野蛮的兽类一样”的名言;近代 的“爱法律”作为“国民公德”的核心等等。这些道德观强调守法是 公民的道德责任,自律就是对法治的强有力的支持。 从中西方法律与道德关系的发展脉络中可以看出:东方伦理法与 西方自然法都主张把外在的法律内化为人们自觉的意识,法律只有成 人们的心理、情感需要才能得到普遍自觉的遵守。法律与道德是互相 渗透、互相融合、相互转化的。法律总是代表着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追 求,如勿偷盗、勿杀人就是社会最基本的道德。 法德并举:理论的剖析 法律与道德虽然属于不同范畴,调整着不同领域的社会关系,但 它们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具有共同的基础和目的。它们都以权利和义 务为调整内容,存在着相互渗透、互相转化、相辅相成的关系。 社会主义的法律和道德都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它们一 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 用。社会主义的法德目的和方向都是一致的,它们都是为维护社会主 义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社会主义的法律道德有着相同的价值导向和功能。人对生命意义 的价值追求和信仰,对是非、善恶、美丑价值的选择和评价是人类社 会独有的。这种价值追求和信仰存在于每个时代、每种社会形态中。 同样,社会主义绝不仅仅指它的国家形式,其核心是具有社会主义信 仰并具有共同的衡量善恶、美丑、是非价值标准的共同体,是为振兴 中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共同奋斗的群体。这种具有共同理想、共 同目标、共同价值标准和追求的民族精神,才是当代社会主义中国得 以存在发展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支柱。 社会主义法律与道德是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一方面,社会主 义道德建设需要法律的保障。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成 员有先进与后进之区分。道德是多层次的,而且是多元的,不可能用 同一标准去要求所有的人,况且社会上还总有些置基本道德于不顾的 极端个人主义者。为了保护人民长远的、根本的利益,必须有法律强 制力,这种强制力就是对违反基本道德的威慑。法律一旦形成,对社 会主义道德起着增补、强化和保障的作用。尽管没有一个国家完全靠 强制力来维持,但如果没有强制力的保障,任何一个国家都很难保持 长治久安。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法律的实施和遵守,必须依赖于道德 的支持。作为维护社会秩序的法律,反映了社会主义基本的道德,体 现为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和价值观。 如果法律违背了社会主义最基本的道德标准,不仅得不到公众的承认, 而且会破坏生产力,阻碍社会的发展。 法德并举:时代的要求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只有大力加强法制建设,才 能最终保障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确立。当代世界各国出现了道德法律 化的趋势,大部分公众道德被纳入法律框架之中,但要真正得以实施, 还必须把外在的他律变为人们内心的自律。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法律与道德之间存在着互为条件、彼消此长、相互转化的动态互 动补机制。即是说道德向法律转化,称之为道德法律化;法律向道德 转化,称之为法律道德化。这种互动互补机制的建立,会使社会成本 消耗减少,效益增大,从而成为调控社会关系和行为的有效杠杆。这 是因为法律和道德各有优长,也各有局限。特别是在经济活动中,由 于利益的驱动和市场的扩大,多元经济主体之间的活动虽然需要道德 的支持,但必须有强有力的法律制度进行规范,才能使有不同动机、 不同目的的多元主体有秩序地合作。如“诚实守信”原本是道德原则, 但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诚实守信”已进入西方许多国家的民法典和 我国的民法通则。目前无论东西方都有道德法律化加强的趋势,特别 是对环境、生态的保护方面强化了道德的法律化。尤其是高科技的飞 速发展,对社会伦理带来一系列困惑和危机,更需要法制的强制力, 因为,在强制方面法律优于道德的自律。 法律与道德互动机制的另一方面还有法律的道德化。因为法律也 不是万能的,它有自身的局限性。一是法律所适用的范围与道德相比 狭窄得多,而且法的稳定性往往也就是它的滞后性;二是在现实生活 中,人们的行为变化万千,丰富多彩,用僵硬的、机械的规则,难以 取代充满个性色彩的现实生活的“个案”。这就需要道德的补充,无 论立法、执法全过程中都离不开道德的支撑。可见,法律与道德是不 可分离的有机整体。因此,科学地评价法德之间的关系,并合理地开 发利用这两种资源,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疑具有现实而深 远的意义。
Ⅲ 牵手美好的明天,争做法德小公民作文
我国有句古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一个规矩否则就什么也做不成。对国家,对社会来说这规矩就是法。作为国家公民和社会成员,人人都要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我们小学生作为国家的小公民,社会的小主人,同样应该学法、懂法、守法,以保护我们自己的权益,不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只有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长大后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要学法、懂法、守法首先要知法知道我国的基本大法《宪法》。
为了保障国家的安全和人们有秩序的生活,国家需要指定许多法律。这些法律各有各的调整范围,各有各的内容。对国家来说,必须有一部专门规定国家基本政治和经济制度、国家机构、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等最重要事项的法律;另外要使国家这么多的法律之间不发生矛盾都符合国家的基本制度和全体人民的利益,也必须有个总法,把国家和社会生活方面最重要的制度和原则确定下来,以便在制定其他法律时有所遵寻,这部法律就是宪法。所以学法必须了解宪法。世界大多国家都有自己的宪法。我国的宪法就叫《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宪法规定了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还规定了公民享有人身自由,信仰和不信仰宗教,接受教育、服兵役、纳税、爱护公共财产、维护国家统一、保卫祖国等基本义务。我们应当从小了解宪法规定,做遵纪守法的小公民。
Ⅳ 公民道德歌歌词
《公民道德来歌》
蒋金梅词
程健曲源
中国老百姓
炎黄好儿孙
重情重义重品德
立志先立人
爱国又守法
盛世享太平
明礼讲诚信
不负天下人
团结友善一家亲
勤俭自强万事兴
道德重如山
道德贵似金
人生道路上
有德才能行
中国好传统
大家来继承
有爱有恨有责任
是非两分明
同唱道德歌
文明向前进
和谐社会中
争当好公民
敬业奉献勇创新
建设祖国为人民
道德重如山
道德贵似金
人生道路上
有德才能行
敬业奉献勇创新
建设祖国为人民
道德重如山
道德贵似金
人生道路上
有德才能行
人生道路上
有德才能行
拓展资料
《公民道德歌》力求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五句话20字具体化、歌谣化、韵律化。同时,请了几位著名作曲家为它谱写了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相结合的曲谱,动情晓理,寓教于乐。这样,不仅好读好记,还好唱好听好流传,因而也就好宣传,好普及。
Ⅳ 英美法德四国分别的政体和国体是
1、英国:国体是资产阶级专政,它以民主共和制或君主立宪制取代封建割据君主制、等级君主制或君主专制制;政体是君主立宪制,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过立宪,树立人民主权、限制君主权力、实现事务上的共和主义理想但不采用共和政体。
2、美国:国体是资产阶级专政;政体是三权分立制。
3、法国:国体是资产阶级专政;政体是民主共和制。
4、德国:国体是资产阶级专政;政体为议会民主制和联邦制。
(5)公民社会法德扩展阅读
君主立宪制的分类
1、二元君主制
从政府层面看来,在有两个形式上矛盾的方向同时进行,便是民族国家的中央集权制的成立,和相对的自由民主的私有财产的确认,在后世理解是因为公民社会和理性主义发达的结果,所以可以接受政府以独立于营利事业原则外运作,而专注于国防和外交事务。
2、议会君主制
议会掌握立法权,内阁由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组建,下院多数党领袖即为内阁首相。内阁掌握行政权,受议会监督,对议会负责。君主无实权,行使礼仪性的职责。
Ⅵ 英美法德政体等政治制度方面的书籍
欧洲政治思想史
作者: (意)萨尔沃・马斯泰罗内
译者: 黄华光
副标题: 从十五世纪到二十世纪
ISBN: 9787800503016
页数: 536
定价: 28.00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1999-02-01
简介 · · · · · ·
《欧洲政治思想史》是一本大学教学用工具书,具有方法论的普遍性。作者阐述了从15世纪到1945年的欧洲政治生活的社会环境,研究了每个重要阶层(僧侣、贵族、第三等级、平民阶级)的集体心态的反映,以及各个不同时代的政治学说和国家模式。这部结构上有着有机联系和原创性的著作详细和平实地论证了几个世纪以来欧洲的各种政治和社会思想,展示了它们形成和引起争论的历史氛围。
作者简介 · · · · · ·
萨尔沃・马斯泰罗内(Salvo Mastellone),意大利著名政治思想史专家,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教授,国际代议机构史委员会主席,佛罗伦萨欧洲文化中心主任,意大利《政治思想》杂志主编。著有《欧洲民主史》、《欧洲政治思想史》、《当代欧洲政治思想》等。
目录 ······
第一章 “城市”与“君主”
第一节 “城市”与城市人文主义:帕尔米埃里
第二节 “君主”与君主制政体:比代
第三节 君主国与共和国:马基雅维利
第四节 政治与道德:伊拉斯漠
第五节 政治与共同体:莫尔
· · · · · · (更多)
第一章 “城市”与“君主”
第一节 “城市”与城市人文主义:帕尔米埃里
第二节 “君主”与君主制政体:比代
第三节 君主国与共和国:马基雅维利
第四节 政治与道德:伊拉斯漠
第五节 政治与共同体:莫尔
第六节 政治与宗教:路德和加尔文
第七节 国家与政府:布丹
第八节 专制独裁政体:苏格兰的詹姆斯
第九节 混合政体:从贾诺蒂到柯克
第二章 政治权力与社会权力
第一节 等级社会:卢瓦佐
第二节 教士等级的政治论著:博泰罗、康帕内拉、胡克
第三节 贵族等级的政治要求:古阿佐
第四节 资产阶级生产阶层的政治建议:阿尔杜塞和格劳秀斯
第五节 国家元首的权力:霍布斯
第六节 人民的权力:斯宾诺莎
第七节 议会的权力:洛克
第八节 新的公民社会:从贝勒到维科
第九节 英国模式:从伏尔泰到孟德斯鸠
第十节 社会问题:卢梭
第三章 革命的时代
第一节 革命的语言:自由、平等、民族
第二节 争取殖民地独立的革命:“联邦党人”
第三节 第三等级争取自由的革命:从西哀士到康德
第四节 人民革命:从孔多塞到巴贝夫
第五节 “恶魔的”革命:从柏克到德・梅斯特尔
第六节 民族革命:从库科到费希特
第七节 反革命的复辟哲学:哈勒
第四章 政府形式与政治思想(1815~1848)
第一节 革命时期的政府形式
第二节 现行的政治模式(1815~1830年)
第三节 为拒绝现存模式而提出的乌托邦:欧文、傅立叶及圣西门
第四节 国家与公民社会:黑格尔
第五节 自由与宪法:贡斯当
第六节 平等与公正:邦纳罗蒂
第七节 人民与民族:马志尼
第八节 社会与民主:托克维尔
第九节 劳动与结社:宪章运动者与社会主义者
第十节 阶级与政党:马克思
第五章 主要的政治学说(1848~1870)
第一节 国家的学说:布伦奇利
第二节 凯撒主义:孔德
第三节 自由主义:约翰・斯图亚特・穆勒
第四节 民主:勒努维埃
第五节 社会主义:拉萨尔和蒲鲁东
第六节 共产主义:马克思
第六章 政治权力和政府方案(1870~1905)
第一节 独裁国家:特赖奇克
第二节 无产阶级的市政府:巴枯宁和马克思
第三节 社会科学与政治:斯宾塞
第四节 自由民主混合方案:格林
第五节 社会民主主义的混合方案:伯恩施坦
第六节 革命计划:拉布里奥拉和考茨基
第七节 政治阶级的权力:莫斯卡和帕累托
第七章 从不同社会模式到一党制社会(1905~1946)
第一节 民族社会:科拉迪尼
第二节 自由主义社会:耶利内克
第三节 无产阶级的社会:无政府主义者和列宁
第四节 政党制度和党的体制:米歇尔斯
第五节 布尔什维克党及其学说:斯大林
第六节 法西斯党及其学说:墨索里尼
第七节 纳粹党及其学说:希特勒
第八节 欧洲反对一党制的斗争
· · · · · · (收起)
Ⅶ 以德法为主题的作文1500字
我曾经读过意大利诗人但丁说的一句话:“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这句话让我明白了知识与道德的关系,也感觉到道德的重要性。记得我刚进小学一年级开始,老师几乎明天都在对我们说:“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道德,这一词也时而出现在我们教科书里,它陪伴了我整整5年,我每时每刻都在提醒自己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我们俩因此也成了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怎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我个人认为,首先要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三国时期的刘备也曾经以此教导过他的儿子。我们如果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严于律己,那么我们每做一件事情,我们的道德水平就会得到一次升华。积跬步,以至千里;汇小溪,以成江海。我们要善于由大及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决不要以微小而不足道,细小而不足为。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要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观念,必须注意到知、情、意、行的统一。不能只讲动机不计效果,也不能只根据效果去判断其善恶。要注重道德认知,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注意实际行为的锻炼,在实践中增强道德情感、意志力。
在我们的生活中完全可以去做,往往还是那些不起眼的小事中蕴含着道德的真谛。
前些天我乘公交车去外婆家。车至中途,车厢内已座无虚席。此时,又上来一位抱小孩的中年妇女。靠近车门的一位年轻小伙子忙热情地站起来让座,只见中年妇女二话没说,径直坐下,随后有说有笑地逗起孩子来。我在对小伙子投以赞许目光的同时,心中也生出一种怪怪的感觉。小伙子主动给带小孩的女同志让座,固然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我总觉得在“理所”与“当然”之间,似乎还少点什么——中年妇女是否应该向小伙子道谢呢?付出,不一定渴望得到回报,但人人都希望得到认可,大至社会的认可,小到一个人的认可。假如那名中年妇女对小伙子说上一句感谢的话,相信小伙子心里会感到一种付出的快乐!芸芸众生,人人都应时时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得到了别人的帮助,别吝啬你的感激;获得了别人的尊重,也要学着去尊重别人。因为,尊重别人也是一种有道德的体现。
在这段时间里,我的心很沉重,我的眼睛时常湿润。因为在历史的旅程中发生了一件让炎黄子孙铭记在心的事——四川大地震。就是在2008年5月12日这一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瞬间带走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看着一片片废墟,一个个孤儿,做为一名中学生,我的心怎能不潸然泪下呢?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献出我们的一点爱心,温暖灾区人民的心。这时,我放弃了身边一些美好的事物,拿出了自己一个月的零花钱,捐给了灾区人民。是啊,灾区需要帮助,灾区人民更需要帮助啊!伸出你的援助之手,铸造爱的桥梁。这难道不能体现我们中华人民的道德高尚吗?
其实,“道德”就是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伸出你的援助之手。在地震中还有些人幸运的活了下来,他们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一面。看着一片片废墟,有人在呼唤着自己的母亲,这个时候他的母亲或许已不在人世,但他还要对他的母亲心怀感恩。在地震的面前,我们中国人并没有气馁,面对一片片废墟,我们仍然努力去寻找生命的光芒。一天,两天,直到第七天,生命在不断的出现奇迹。温总理说的好:“只要有1%的希望,我们就要尽100%的努力。是社会给予了他们,关怀了他们。”看完这个故事我的眼睛湿润了,我有时在反省自己,是不是该在父母有生之年,多为他们做出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给工作了一天的爸爸妈妈捧上一杯茶,为学习困难的同学解答一个疑难问题,在公交车上主动为年迈的老人让座,把被风吹歪了的小树苗扶正,见到纸屑弯腰捡起等,只要我们从每一件小事做起,我们就会成为有道德的好少年。
古往今来,沧海桑田。虽然时光在流逝,时代在变迁,但是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不仅没有消减,反而与日俱增。我们党和政府对公民的道德建设十分重视。人们常说:道德是石,敲出希望之火;道德是火,点燃希望之灯;道德是灯,照亮人生之路;道德是路,引导人们走向灿烂辉煌。
现在开始,从自己开始,自觉地做道德建设的宣传者、实践者和扞卫者,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Ⅷ 对反方“社会安定靠道德维持”的攻辩提问
道德所涉及的面广,你就说她没强制性。从其关系上入手论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法律与道德都是人类社会特定经济关系的产物,法律属于社会制
度范畴,道德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两者都是调控社会关系和人们行为
的重要机制。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强制实施的行为规范,道德是依靠
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思想教育调整行为的规范。两者既相互
区别,又相互渗透、互相支持、互相转化、相辅相成。法律与道德的
有机结合、协同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法德并举:历史的借鉴 法律与道德关系为中国历代统治者所重视。早在西周时统治者就
提出“明德慎罚”的思想。它标志着奴隶主阶级对法德之间的关系有
了自觉的意识。孔子是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创立者,他意识到法律和
道德是两种不同的治国手段,认为善德观念只能以道德教育来引导,
仅靠刑罚是不行的。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
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秦用严法和酷刑
排斥道德而短命,西汉统治者总结了秦亡的教训,提出“礼法并重”,
继而董仲舒论证了“德主刑辅”的思想,认为“刑者德之辅,阴者阳
之助也”(《春秋繁露·天辨在人》)。无论是“明德慎罚”、“礼
法并重”,还是“德主刑辅”,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的伦理纲常。封建
的“法治”是人治下的“法治”,是泛道德主义,是把法律作为手段
来配合推行封建的伦理道德。数千年来,历代统治者把伦理道德与政
治相结合,礼与刑融为一体,使僵硬的法律规范借助于道德提升为人
们自觉的内心信念和行为标准。 西方对法律与道德关系的探讨也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古
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就认为,法律是维护正义的手段,正义就是以善待
友,以恶对敌。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主张守法是人的道德责任,法
律的制定必须着眼于德和善。亚氏曾说,法律的实际意义应该是促成
全邦人民都能进行正义和善德的永久制度。他认为,法律应当是实现
正义、美德和幸福的各项原则。西方许多著名法学家都认为,人对社
会道德理想的追求是通过法治体现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是斯多哥学
派的自然法,它对罗马法和罗马法学产生了巨大影响。自然法的核心
就是认为法律是善良和公正的艺术,自然法构建了自然、理性、正义、
平等的价值体系。17、18世纪以后,自然法思想又被资产阶级法学家
作为反对封建专制的武器。自然法学派最突出特征是认为符合道德的
法才有效力,与道德冲突的法则是恶法。在西方传统中,有许多值得
我们借鉴的关于“守法”的道德观,如柏拉图的“人们必须有法律并
且遵守法律,否则他们的生活将像最野蛮的兽类一样”的名言;近代
的“爱法律”作为“国民公德”的核心等等。这些道德观强调守法是
公民的道德责任,自律就是对法治的强有力的支持。 从中西方法律与道德关系的发展脉络中可以看出:东方伦理法与
西方自然法都主张把外在的法律内化为人们自觉的意识,法律只有成
人们的心理、情感需要才能得到普遍自觉的遵守。法律与道德是互相
渗透、互相融合、相互转化的。法律总是代表着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追
求,如勿偷盗、勿杀人就是社会最基本的道德。 法德并举:理论的剖析 法律与道德虽然属于不同范畴,调整着不同领域的社会关系,但
它们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具有共同的基础和目的。它们都以权利和义
务为调整内容,存在着相互渗透、互相转化、相辅相成的关系。 社会主义的法律和道德都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它们一
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
用。社会主义的法德目的和方向都是一致的,它们都是为维护社会主
义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社会主义的法律道德有着相同的价值导向和功能。人对生命意义
的价值追求和信仰,对是非、善恶、美丑价值的选择和评价是人类社
会独有的。这种价值追求和信仰存在于每个时代、每种社会形态中。
同样,社会主义绝不仅仅指它的国家形式,其核心是具有社会主义信
仰并具有共同的衡量善恶、美丑、是非价值标准的共同体,是为振兴
中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共同奋斗的群体。这种具有共同理想、共
同目标、共同价值标准和追求的民族精神,才是当代社会主义中国得
以存在发展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支柱。 社会主义法律与道德是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一方面,社会主
义道德建设需要法律的保障。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成
员有先进与后进之区分。道德是多层次的,而且是多元的,不可能用
同一标准去要求所有的人,况且社会上还总有些置基本道德于不顾的
极端个人主义者。为了保护人民长远的、根本的利益,必须有法律强
制力,这种强制力就是对违反基本道德的威慑。法律一旦形成,对社
会主义道德起着增补、强化和保障的作用。尽管没有一个国家完全靠
强制力来维持,但如果没有强制力的保障,任何一个国家都很难保持
长治久安。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法律的实施和遵守,必须依赖于道德
的支持。作为维护社会秩序的法律,反映了社会主义基本的道德,体
现为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和价值观。
如果法律违背了社会主义最基本的道德标准,不仅得不到公众的承认,
而且会破坏生产力,阻碍社会的发展。 法德并举:时代的要求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只有大力加强法制建设,才
能最终保障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确立。当代世界各国出现了道德法律
化的趋势,大部分公众道德被纳入法律框架之中,但要真正得以实施,
还必须把外在的他律变为人们内心的自律。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法律与道德之间存在着互为条件、彼消此长、相互转化的动态互
动补机制。即是说道德向法律转化,称之为道德法律化;法律向道德
转化,称之为法律道德化。这种互动互补机制的建立,会使社会成本
消耗减少,效益增大,从而成为调控社会关系和行为的有效杠杆。这
是因为法律和道德各有优长,也各有局限。特别是在经济活动中,由
于利益的驱动和市场的扩大,多元经济主体之间的活动虽然需要道德
的支持,但必须有强有力的法律制度进行规范,才能使有不同动机、
不同目的的多元主体有秩序地合作。如“诚实守信”原本是道德原则,
但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诚实守信”已进入西方许多国家的民法典和
我国的民法通则。目前无论东西方都有道德法律化加强的趋势,特别
是对环境、生态的保护方面强化了道德的法律化。尤其是高科技的飞
速发展,对社会伦理带来一系列困惑和危机,更需要法制的强制力,
因为,在强制方面法律优于道德的自律。 法律与道德互动机制的另一方面还有法律的道德化。因为法律也
不是万能的,它有自身的局限性。一是法律所适用的范围与道德相比
狭窄得多,而且法的稳定性往往也就是它的滞后性;二是在现实生活
中,人们的行为变化万千,丰富多彩,用僵硬的、机械的规则,难以
取代充满个性色彩的现实生活的“个案”。这就需要道德的补充,无
论立法、执法全过程中都离不开道德的支撑。可见,法律与道德是不
可分离的有机整体。因此,科学地评价法德之间的关系,并合理地开
发利用这两种资源,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疑具有现实而深
远的意义。
Ⅸ 英美法德四国的政体特点
英国,君主立宪制。君主立宪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过立宪,树立人民主权、限制君主权力、实现事实上的共和政体。
美国和法国都是总统共和制。国家最高权力由总统和议会按不同职能分别执掌和行使的一种政体形式。总统共和制下,总统和议会分别由选举产生,任期限定,内阁由总统组织并对总统负责,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与议会之间有权力制约关系。
德国,议会共和制。议会制民主共和制.是以议会作为国家政治活动的中心.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议会选举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是资产阶级革命比较彻底的结果。不设君主.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有一定的任期.国家元首(总统)的地位是象征性的.只是虚位.没有实权.议会是国家的权力中心.政府由议会产生.取得议会选举多数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阁上台.政府对议会负责.当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时政府就要辞职或是呈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选举.政府官员和议会可以相互兼任.
每个国家由于各自的历史原因,即使是相同的政体,也会有很多细微的不同之处(好吧,我承认这是屁话),比如同样是君主立宪,光荣革命带来的英国君主立宪,和战败后强行从二元君主制转变过来的日本君主立宪,是有很多很大不同点的。所以想要真正了解一个国家政体的特点,我的知识水平也有限得很,很难清晰得解释出来,只能给你介绍他们政体的整体特点了。
政体的释义我是抄至各政体的网络词条,你可以直接去网络里看详细的,那才是前人总结出的精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