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方法图表法
❶ 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可以分为哪几个步骤
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
1.矩阵分析总结法
将社会评价的各种定量定性分析指标列入社会评价综合表(见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评价。分析步骤为:
①将各项单项评价结果列于矩阵表中,分析它们对整个项目社会可行性的影响程度
②将一般可行且影响较小的指标逐步排除,重点分析那些对项目影响大且存在风险的问题,并说明补偿措施
③分析和归纳,指出对项目社会可行性有关键影响的因素,评价项目的社会可行性,并提出规避社会风险的对策。
2.多目标加权评价法
分析项目的社会可行性时通常要考虑项目的多个社会因素和目标的实现,因此需要选用多目标决策分析评价的方法。
即根据定量与定性分析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指标打分和加权计算,得出综合评价的结论
❷ 指数评价体系和综合评价法的含义和区别
指数评价体系(exponential Evaluation Method) :是指运用多个指标,通过多方面地对一个参评单位进行评价的方法,称为指数评价方法或者体系,简称指数评价法。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多方面,选择多个指标,并根据各个指标的不同权重,进行综合评价。通常,要遵循科学性原则、导向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等原则,选择不同的指标,指定不同的标准。主要用在经济指数评价、经济效益评价、单位个人效益评价上。
指数评价体系的特点
评价的指标通常有十几个,乃至几十个之多;在这么多的指标当中,并不是一视同仁。一般,要根据不同指标的重要性进行加权处理。通常是指标的完成值除以指标的标准值,乘以各自权数,加总后除以总权数得到。
指数评价体系的步骤
1、确定指数评价体系,即确定各指标的总数量,这是指数评价的基础和依据。
2、收集数据,并对不同计量单位的指标数据进行同度量处理,确定标准值。
3、确定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数,以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因为有一些情况是:某些指标被统计,但加权计算时不进行计算;或者由于权重过低,仅作为参考数据。)
4、对经过处理后的指标,根据前面指定的标准,结合权重,进行汇总计算。
5、根据评价指数的变化,总结变化规律,并由此得出结论。
综合评价法(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是指运用多个指标对多个参评单位进行评价的方法,称为多变量综合评价方法,或简称综合评价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将多个指标转化为一个能够反映综合情况的指标来进行评价。如不同国家经济实力,不同地区社会发展水平,小康生活水平达标进程,企业经济效益评价等,都可以应用这种方法。
综合评价法的特点
评价过程不是逐个指标顺次完成的,而是通过一些特殊方法将多个指标的评价同时完成的;在综合评价过程中,一般要根据指标的重要性进行加权处理;评价结果不再是具有具体含义的统计指标,而是以指数或分值表示参评单位"综合状况"的排序。
综合评价法的步骤
1、确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这是综合评价的基础和依据。
2、收集数据,并对不同计量单位的指标数据进行同度量处理。
3、确定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数,以保证评价的科学性。
4、对经过处理后的指标在进行汇总计算出综合评价指数或综合评价分值。
5、根据评价指数或分值对参评单位进行排序,并由此得出结论。
综合评价分析指标值的计算方法
主要有打分综合法、打分排队法、综合指数法、功效系数法等。
希望对你有帮助
❸ 现代综合评价方法有哪些,各个方法有啥优点
1、专家打分评判法
专家评分法是出现较早且应用较广的一种评价方法。它是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以打分等方式做出定量评价,其结果具有数理统计特性。
主要步骤是:
首先根据评价对象的具体情况选定评价指标,对每个指标均定出评价等级,每个等级的标准用分值表示;然后以此为基准,由专家对评价对象进行分析和评价,确定各个指标的分值;最后采用加法评分法、加权评分法、连乘评分法或加乘评分法求出各评价对象的总分值,从而得到评价结果。
专家评分法的最大优点是,在缺乏足够统计数据和原始资料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定量估价,专家评价法具有使用简单、直观性强的特点。
验以及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主观性极强,并且其理论性与系统性不强,一般情况下难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2 、层次分析法(AHP) 层次分析法(AHP)是1973年美国学者T.L.Saaty最早提出的,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准则决策方法。
AHP的优点:
首先既有效地吸收了定性分析的结果,又发挥了定量分析的优势;既包含了主观的逻辑判断和分析,又依靠客观的精确计算和推演,从而使决策过程具有很强的条理性和科学性。其次,AHP把问题看成一个系统,整个过程体现出分解、判断、综合的系统思维方式,也充分体现了辩证的系统思维原则。
AHP的不足:
(1)在应用中仍摆脱不了评价过程中的随机性和评价专家主观上的不确定性及认识上的模糊性。
(2)并且判断矩阵易出现严重的不一致。
(3)AHP方法得出的结果是粗略的方案排序。
❹ 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指标体系中设计了5个一级评估指标:资源品相、资源价值、资源效用、发展预期、传承能力等。
在各个一级指标下又设立了若干二级指标,总共设立了25个二级评估指标,从稀缺性、时间价值到资源环境、交通运输便利度等,含盖了文化资源的各主要方面。在评估方法方面,设计了统计报表的评价、德尔菲法评价、层次分析法评价等评估方法,最后以山西省旅游文化资源为例,设计了一套综合问卷评价方法。
❺ 进行综合指标分析的方法主要有哪几种
综合指标分析方法主要有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和沃尔比重评分法。
1、邦财务分析体系
利用几种主要的财务比率之间的关系来综合地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具体来说,它是一种用来评价公司盈利能力和股东权益回报水平,从财务角度评价企业绩效的一种经典方法。以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心,通过分析各分解指标的变动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来揭示企业获利能力及其变动原因。
2、沃尔比重评分法
是指将选定的财务比率用线性关系结合起来,并分别给定各自的分数比重,然后通过与标准比率进行比较,确定各项指标的得分及总体指标的累计分数,从而对企业的信用水平作出评价的方法。沃尔比重评分法的公式为:实际分数=实际值÷标准值×权重。
(5)社会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方法图表法扩展阅读:
杜邦分析方法在公司的运用
在国外很多公司已经采用经济增加值(EVA)或现金回报率(CFROE)作为公司业绩的衡量指标,有些外国公司也在广泛的采用平衡积分卡或类似于积分卡的业绩考核方法来进行公司业绩考核。
实际上,合理运用净资产回报率(ROE)进行企业管理在很多公司来说是一种非常便捷的手段,也能够帮助公司的管理人员很好发现公司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改进方法。在企业咨询实践过程中,就有意识地使用这种方法来帮助特别是私营企业进行财务管理,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❻ 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一、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
(一)评价指标选取
本次工作主要根据《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技术要求(二)》和《地下水功能评价与方法推广应用教材》,并结合疏勒河流域平原区盆地水文地质和环境条件,选取和建立了疏勒河流域平原区盆地地下水功能评价的指标体系。
根据疏勒河流域地下水资源的补给、恢复、利用等特点,本次评价未考虑与地下水资源功能有关的地下水储存资源方面的指标“储存资源占有率”、“补储更新率”和“可用储量模数”。其余与地下水资源功能有关指标全部选取。
疏勒河流域平原区与地下水有关的生态环境问题基本都存在,如泉水衰减、湖沼萎缩、草地退化、土地沙化、土地盐渍化等,因此生态功能评价方面,选取了地下水与生态环境有关的全部指标。
疏勒河流域地下水开采历史较短、规模较小,由此造成的地面沉降很小,开采承压水也没有引起咸水下移问题,地下水的地质环境功能不明显,本次评价中没有考虑此类问题。在地下水系统衰变中,由于疏勒河流域进行了大规模地表水资源调配而引起了地下水系统的强烈时空变化,因此,全部选用了地下水系统衰变方面的指标。
(二)评价指标体系
依据上述分析,首先确定本次功能评价要素指标,然后根据层次关系和群组关系,组成评价属性指标和功能准则层,在此基础上构成地下水功能评价的指标体系(表7-1),该体系是一个由驱动因子群、状态因子群和响应因子群组成的“驱动力-状态-响应”(DSR)体系。评价体系由1个系统目标层、3个功能准则层,9个属性指标层和25项要素指标层4级层次结构组成。
表7-1 疏勒河流域盆地地下水功能评价指标体系与指标等级划分
续表
体系第一层为系统目标层,只有1个要素——系统综合功能。第二层为功能准则层,包括3个要素: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第三层为属性指标层,包括9个要素。其中资源占有性、资源再生性、资源调节性和资源可用性为资源功能的支撑要素;景观环境维持性、水环境关联性、植被环境维持性和土地环境关联性为生态功能的支撑要素;地下水系统衰变性为地质环境功能的支撑要素。第四层为要素指标层,主要用来描述第三层各属性指标,共选取了25个要素指标,其中,以区外补给占有率、区内补给资源占有率和可利用资源占有率描述资源占有性;以补给可用率、补采平衡率和降水补给率描述资源再生性;以水位变差补给比、水位变差开采比和水位变差降水比描述资源调节性;以可采资源模数、资源质量指数和资源开采程度描述资源可用性;以湖沼环境与地下水关联度和景变指数与地下水关联度描述景观环境维持性;以水环境矿化与地下水关联度和氮磷指变与地下水关联度描述水环境维持性;以草场变化与地下水关联度、天然植被变化与地下水关联度和绿洲变化与地下水关联度描述植被环境维持性;以土地沙化与地下水关联度、土地盐渍化与地下水关联度和土地质量与地下水关联度描述土地环境关联性;以地下水质量与水位关联度、泉变化与地下水关联度和地下水补给变率与水位变差比描述地下水系统衰变性。
(三)评价标准
地下水功能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系统(层)综合评价分级标准、功能(层)综合评价分级标准和属性(层)状况评价分级。
系统(总目标层)与功能(层)综合评价分级标准均划分为5级,属性(层)状况评价分级标准亦划分为5级,其评价级别指数值阈及状况分级情况如表7-2。
表7-2 地下水功能评价分级标准
续表
二、评价方法
(一)地下水功能评价分区及单元划分
根据地下水系统划分基础及项目工作区范围,确定本次功能评价范围为疏勒河流域玉门-踏实盆地、安西-敦煌盆地和花海盆地。根据流域中游和下游各盆地的补给、径流和排泄特征,以及地下水埋深状况等,各盆地又划分为入渗补给带、径流储存带和蒸发排泄带。共划分了9个地下水功能评价分区(图7-1)。
图7-1 疏勒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功能评价分区图
1区为安西-敦煌盆地地下水主要排泄区,为冲湖积平原区与北山山前洪积倾斜平原区,该区含水介质颗粒较细,富水性较差,地下水补给量小,水位埋深1~5m,北山山前局部大于5m;2区处于安西-敦煌盆地中部山前冲洪积倾斜平原前部与湖积平原之间的过渡带,含水介质颗粒较粗,富水性较好,水位埋深1~30m;3区为安西-敦煌盆地的疏勒河干三角洲、党河洪积扇中上部和卡拉塔什塔格山前冲洪积坡,干三角洲区局部为多层结构,其他为单一结构潜水区,含水介质颗粒粗大,补给条件良好,富水性好,地下水位埋深5~50m,局部大于50m;4区为玉门-踏实盆地下游地下水浅埋区,属多层结构区,含水介质颗粒较细,富水性较差,地下水补给量小,水位埋深1~5m;5区处于玉门-踏实盆地榆林、昌马洪积扇前缘细土平原区,为主要泉水溢出带及工农业生产区,含水介质颗粒较粗,富水性较好,水位埋深1~30m;6区为玉门-踏实盆地南部的榆林、昌马洪积扇中上部,为单一结构潜水区,含水介质颗粒粗大,补给条件良好,富水性好,地下水位埋深30~150m,昌马洪积扇中上部大于150m。7区属花海盆地北部地下水浅埋区,为多层结构区,含水介质颗粒较细,富水性较差,地下水补给量小,水位埋深1~5m;8区处于花海盆地中部细土平原区,为主要工农业生产区,含水介质颗粒较粗,富水性较好,水位埋深1~20m;9区为花海盆地南部的石油河洪积扇和宽滩山前冲洪积坡,为单一结构潜水区,含水介质颗粒粗大,补给条件良好,富水性好,地下水位埋深20~50m,局部大于50m。
在此基础上,进行基本评价单元的剖分。在MapGIS中按1.5×1.5km2进行了单元剖分,共得到有效计算单元10621个。
根据以上分区和单元剖分结果,通过MapGIS空间分析技术提取各单元中心点的坐标及所在分区的区号,并按GFS软件要求建立分区及剖分信息输入数据文件。
(二)指标数据
指标数据是指地下水功能评价指标体系中第四层各指标在剖分单元中的数据信息。
1.资源功能类指标数据
资源功能类指标主要涉及数据包括:补给资源模数、可采资源模数、降水量、开采量、水位变差和资源质量。各类资源模数直接采用本次地下水资源评价的最新成果,在MapGIS中形成面属性文件。对于降水量和水位变差,根据降水量等直线图和地下水位埋深小于5m的区域及水位变差等值线图,形成相应的面属性文件。开采量数据是以各灌区内村为单位进行调查统计,根据各灌区的开采量及其面积计算出开采模数,然后形成MapGIS面属性文件。对于资源质量指数,直接采用本次评价的五级分类成果,由好到差分别赋予1~0之间的数值,其中,Ⅰ级水赋值0.80,Ⅱ级水赋值0.60,Ⅲ级水赋值0.50,Ⅳ级水赋值0.30,并形成MapGIS面属性文件。利用以上各类面属性文件,通过MapGIS的空间分析技术分别提取各剖分单元相应指标数据。
获得各单元各类指标的数据后,按《技术要求》给出的公式计算各单元的相应指标,然后采用极值法进行归一化处理,并按GFS软件的输入要求形成文本文件。根据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该类数据文件共有12个。
2.生态功能类指标数据
疏勒河流域平原生态环境状况依赖于浅层地下水埋藏状况。地下水水位埋深过大,易引起湖泊湿地萎缩、泉水衰减、植被退化和土地沙化等生态问题;地下水水位过浅,易造成土地盐渍化。生态功能类指标,均采用专家打分法直接给出不同区带的指标数值。具体做法是,根据不同时期的遥感解译资料和相应时期的地下水位变差,通过各生态类指标与地下水位的关系,由不同专家根据不同区带的特点给出相应的分值(0~1之间),其中,分值愈靠近1表示植被与地下水的关系愈密切,分值愈靠近0,表示植被与地下水的关系愈不明显。最后综合不同专家意见,取相应区带的平均值作为该区带相应指标的数值。
疏勒河流域平原区湖沼环境主要指各盆地下游地下水位浅埋区的湖泊、水塘和湿地分布较集中区等;景变指数是指各盆地洪积扇前缘泉水溢出带或独特景观泉域分布区(如月牙泉)。
评价区湖泊和湿地均与地下水关系密切,专家打分结果为:在湖泊和湿地分布区指标值为0.6~0.9,其他地区依据地下水径流与湖沼、景观变化的联系强弱打分为0.1~0.3。在MapGIS中将专家打分结果形成面属性文件,通过空间分析技术提取各单元相应的指标数据,并按GFS软件的输入要求形成文本文件。
平原区水环境矿化主要指水位浅埋区的湖泊、水塘和湿地分布区内由于地下径流强弱及地下水位引起的含盐量变化;氮磷指变主要是指湖泊、湿地区与相邻农业耕种区化肥农药应用及地下水位变化而起的作用。
评价区湖泊、湿地区地下水矿化与水位变化密切,专家打分结果为:在湖泊和湿地分布区指标值为0.6~0.75,其他地区为0.2。在MapGIS中将专家打分结果形成面属性文件,通过空间分析技术提取各单元相应的指标数据,并按GFS软件的输入要求形成文本文件。
疏勒河流域平原区植被包括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两大类。其中,自然植被有小片树林、灌丛、草地、耐旱草丛等;人工植被主要分布于灌区内的种植树林及草地等。西北干旱区降水补给极少,地表植被受地下水水位的制约而呈现随水位埋深的增大而植被也有规律地变化。水位小于3m,以草地、灌丛为主,长势良好,覆盖率高;水位3~5m,以灌丛、小树林,如红柳、梭梭、胡杨为主,长势较好,覆盖率较高;水位5~8m,以梭梭、骆驼刺等耐旱植物为主,长势一般,甚至很差,覆盖率低;水位大于8m,基本无自然植被。
在昌马、榆林洪积扇带、党河洪积扇、卡拉塔什塔格山前洪积坡、石油河洪积扇、宽滩山山前洪积坡及戈壁区,地下水位埋深大(大于10m),零星的旱生地表植被靠降水与洪水维持,与地下水位没有关系,因此,在该带赋值为0;平原区其他地带的天然植被与草场的生存状态均与地下水位关系密切,根据不同地下水位埋深及植被生长情况赋值,由差到好赋值结果为0.4~0.9,人工绿洲主要为农业灌溉区,人工植被与地下水的关系相对较弱,按植被对地下水的依靠程度和水位埋深来赋值,赋值结果为0.1~0.8。根据以上规律进行赋值,在MapGIS中形成面属性文件,通过空间分析技术提取各单元相应的指标数据,并按GFS软件的输入要求形成文本文件。
土地环境与地下水关联性中,土地沙化与地下水关联度按地下水对防止沙化的作用大小及各区带沙化情况来赋值;土地盐渍化主要分布在地下水位埋深浅,排水不畅地区,按水位埋深及盐渍化程度分别以轻度盐渍区、中度盐渍区和重度盐渍区来赋值;土地质量与地下水关联度主要以沙漠、戈壁、土漠、荒滩、盐碱地、沼泽、湿地、草地、耕地等类别及地下水水位状况来赋值。
土地沙化的形成受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开发土地资源影响,根据疏勒河流域具体情况,专家给出的沙化与地下水关联度为0~0.7。非沙化区赋值为0.1,流域西部的库姆塔格沙漠南部与卡拉塔什塔格山前沙漠地下水埋深大(大于10m),该区沙化的发展与地下水关系极小,因此,赋值为0.1;库姆塔格沙漠北部,地下水位埋深较浅,大部分地带为3~5m,地下水对防止沙化具有一定作用,因此,赋值为0.4,各盆地中部沙化区根据沙化程度和地下水为埋深情况进行赋值,以沙化程度赋值0.4~0.7。
地下水位埋深浅是土地盐渍化产生的最直接原因,因此,专家给出的盐渍化区与地下水关联度值为0.2~0.9。而各盆地南部地下水位埋深大的戈壁、中部土漠不存在土地盐渍化问题,赋值为0;各灌区及其周边地下水水位埋深较浅区,是轻度盐渍化区,视不同情况分别赋值0.2~0.6;其他盐渍土分布区,则根据盐渍化程度和地下水位埋深情况进行赋值,其中,灌区内水位埋深浅区的盐渍化区,如黄花农场、桥子、双塔、西湖灌区的土地盐渍化区赋值为0.6~0.8,其他疏勒河、北石河下尾闾湖区重度盐渍化区赋值为0.80~0.90。
土地质量赋值主要依据土地类别及地下水水位状况,专家赋值为0.1~0.9,南部戈壁、沙漠区赋值0.1,中部荒滩、土漠、部分耕地赋值0.4~0.75,北部地下水埋深浅区土地质量与地下水关联度密切区赋值0.75~0.9。
根据以上专家赋值结果分别形成MapGIS面属性文件,通过空间分析技术提取各单元相应的指标数据,并按GFS软件的输入要求形成相应的文本文件。
3.地质环境功能类指标数据
据前述原因,地质环境功能评价只考虑地下水系统衰变性。地下水质量与水位关联度以地下水TDS来表示,水位浅埋区地下水径流缓慢,蒸发强烈,TDS高,反之水位深埋区TDS低。地下水质量需根据TDS大小与地下水位埋深综合来赋值。泉水流量大小与泉域地下水位高低密切相关,同时,与泉域上游地下水位关联性较强,与下游则弱。根据本次资源评价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各区带地下水的补给量与地下水位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是地下水系统衰变重要表现。
地下水质量与水位关联度赋值0.1~0.6,评价区内南部(上游)TDS低,水位深,专家赋值0.1~0.2,中下游赋值0.4~0.6。
泉水流量与泉域区地下水位关联度高,专家赋值0.75~0.85,如昌马、党河洪积扇前缘泉水溢出带,月牙泉泉水补给带等;泉水溢出带上游是地下水的重要补给区,其水位变化对泉流量大小影响较强,专家赋值为0.6~0.7,如昌马、榆林、党河、石油河等洪积扇区;其余下游区则影响比较弱,专家赋值0~0.3。
补给变率是根据不同时期地下水补给量的变化率与地下水位变差之比,并形成评价区各区带的MapGIS面属性文件。
根据以上专家赋值与评价结果分别形成MapGIS面属性文件,通过空间分析技术提取各单元相应的指标数据,并将补给变率评价结果采用极值法归一化处理,按GFS软件的输入要求形成相应的文本文件。
(三)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是层次分析法中求解各指标权重的主要方法。它运用两两指标比较准则,采用1~9级评判标度来描述各因子的重要性,如表7-3所示。具体做法为,按照疏勒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功能评价层次结构和功能评价分区,由项目组专家根据各下层要素对相应上层要素的相对重要性,逐层逐分区打分,然后对各专家打分结果取平均值作为评价最终采用的分值建立判断矩阵,共建立判断矩阵117个,并按GFS软件输入要求形成判断矩阵文件。
表7-3 层次分析定权法的判断矩阵标度分级及其意义
(四)功能评价
运行GFS软件,将各类数据文件输入程序,通过软件计算,得到各评价指标的综合指数,然后按照《技术要求》中各指标的分级原则,在MapGIS中采用Kring插值法绘制了地下水功能评价成果图。
❼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分两步来完成,具体如下:
(1)环境影响要素分析
按照环境影响因素对基坑降水活动的敏感程度可以划分为:敏感因子、重要因子、一般因子。敏感因子是指对基坑降水活动极为敏感或者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环境因子,重要因子是指对基坑降水活动具有重要影响或者基坑降水活动较容易改变其环境性状的因子,而一般因子则是对基坑降水活动影响不大或者基坑降水活动不易改变其性状的因子。一般选择敏感因子和重要因子作为基坑降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影响要素,尤其敏感因子的选取对基坑降水环境影响评价的结果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基坑降水环境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影响基坑降水的环境因素,即环境固有的工程能力,表现在工程和水文地质条件、设计条件(如支护模式、降水方式等);二是基坑降水所影响的环境,即环境承受的工程能力,表现在周边环境(如已有建筑物、管线、道路、堆载等)对基坑降水的响应。基坑降水环境影响要素分析如图3.2所示。
(2)指标体系的构建
指标体系是用来表征具体环境特性和质量的指标体系。因为实际的环境千差万别,研究内容各不相同,所以建立统一的指标体系解决不同区域的环境评价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但是根据影响因素分析,建立相对统一的指标体系又是可行的。
图3.2 环境影响要素分析
指标体现构建方法常用的有综合法、分析法、目标层次法、交叉法、指标属性分组法五种。根据评价目的,即基坑降水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本书采用目标层次法,设计了目标层次式的指标体系结构。评价指标的选取是通过对环境影响要素的理论分析,结合已知基坑环境影响作用,响应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按照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区分不同层次的因素指标,进行分层归类,建立具有代表性、可比性和准确性的指标体系。基坑降水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如图3.3所示。
图3.3 基坑降水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❽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6.3.1 评价指标构建方法
6.3.1.1 代表性评价指标构建方法
目前,国际上对于土地生态评价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有2个,即压力-状态-响应评价体系和土地条件变化评价指标体系。
(1)压力-状态-响应(PSR)评价体系“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评价体系是世界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发展署、联合国环境署在1996年联合开展的土地质量指标研究项目中所提出的研究成果。该评价体系主要目的是回答发生了什么、为了什么、我们如何做这3个问题。其中,压力指标用以表明那些造成妨碍持续发展的人类活动和消费模式或经济系统的一些因素;状态指标用以反映持续发展过程中各系统的状态;响应指标用以表明人类为促进持续发展进程所采取的对策。这种方法适合于选取生态环境方面的指标,而对于社会经济方面的指标不太适合。PSR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提供的是一种评价思路,它强调在分析应用过程中,必须把压力指标、状态指标和响应指标结合起来考虑,而不能仅仅依赖某一项指标,孤立地考察一项指标往往可能得出不正确的结论。各国各地区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要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通过补充、完善来灵活运用。
(2)土地条件变化评价指标体系:土地条件变化评价指标体系是由M.Vieira等人提出的。在这个指标框架中,M.Vieira提出了定性和定量两种土地条件变化指标,其中定性变化指标要求直观、易于获取,如土壤颜色、地表形态等;定量指标应强调计算方法的规范与统一。具体应用指标的选择一定要立足于评价区域的土地资源特征,变化指标的观测频率取决于指标本身的特征,在观测值的分析比较方法上,可采用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和假设比较等综合分析,并通过因果分析分辨出是自身内部因子还是外部因子。
到目前为止,国外关于土地生态评价的系统、完整的一套指标体系尚未见报道。然而可以肯定,所有的这些工作都会为将来土地生态评价领域形成系统的指标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6.3.1.2 本次研究采用的评价指标构建方法及拟选指标
本次研究在借鉴相关学者在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基础上,结合河南实际情况,依据上述选取评价指标的原则,通过对影响生态安全的各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等的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综合压力-状态-响应评价指标体系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评价理论、对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制约性因素或主导性因子的辨识,从中选取最能代表和反映河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的具体指标,且以土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旨在促使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的协调统一,最终构建河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的拟选指标体系。该体系包含土地生态环境的自然状态、土地生态环境的经济状态和土地生态环境的社会状态三大类26个拟选指标(表6.1)。
表6.1 河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拟选指标体系
R&D: 研究与实验发展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6.3.2 评价指标的筛选
评价指标的筛选方法有两大类: 一是定性分析法,又称经验法或专家意见法,包括理论分析法和特尔菲法 (Delphi),主要是凭借评价者个人的知识和经验,借鉴同行专家的意见,综合后进行筛选,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缺点是主观性较强; 二是定量分析法,目前采用的主要有主成分分析法、相关分析法和独立性分析等,这类方法的优点是客观性较强,缺点是比较机械且计算量大,不一定符合评价的实际。本次研究采用的是专家调研法。
按照指标选择的原则,对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中拟选要素指标通过发放专家调查表的方式,征询有关专家意见。本次调查选择了来自多家相关单位的不同专业的专家共 55 名,请每位专家对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全部 3 个评价方面和 26 个要素指标进行排序,首先对系统层方面进行排序 (从 1 到 3,1 为最重要),再分别对要素指标相对评价方面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如果专家认为还有其他重要指标可以列入,加以补充,并与原有指标一起选择和排序。根据专家排序结果,按递减顺序原则进行统计,专家调查统计结果见表 6.2。对于系统层方面,专家排序第一的赋值为 3 分,排序第二的赋值为 2 分,排序第三的赋值为 1 分; 对于要素指标,专家排序第一的赋值为 10 分,排序第二的赋值为 9 分,依此类推,排序第十名为 1 分。各个指标最后得分的计算方法如下式所示。
河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理论、方法与实践
式中:S为各指标的最后得分;fi为各指标的赋值;pi为各指标的排名。
在进行专家调查过程中,有些专家也提出了其他的要素指标,对这些要素指标,课题组又组织了一些专家进行专门讨论。专家一致认为,这些要素指标虽然比较重要,但其重要性略差于课题组所选的要素指标,因此没有再次进行专家调查。
表6.2 河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拟选指标统计排序
续表
注:*表示指标排名,**表示指标得分。
表6.3 河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6.3.3 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根据要素指标选择的4个原则、拟选指标排序状况和专家讨论的意见,课题组筛选掉了分值低且差别大的一些指标,从而最终在拟选指标体系中选出17项最终要素指标,并主要根据得分和重要性排序情况,对各项指标的权重进行了赋值和计算(具体见本篇第七章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河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的最终指标体系框架见表6.3。
❾ 综合评价的步骤是什么常用的综合评价模型有哪些
综合评价的步骤:
1.确定综合评价的目的
2.确定评价指标和评价指标体系
3.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
4.
求单个指标的评价值
5.
求综合评价值
常用综合评价模型:
1、计分法
2、综合指数法
3、Topsis法
4、秩和比(RSR)法
5、层次分析(AHP)法
6、模糊评价方法
7、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8、灰色系统评价方法
❿ 举例说明社会统计指标体系
1、统计指标体系统计指标是指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它包括三个构成要专素:指标名称,计量单属位,计算方法.这是统计理论与统计设计上所使用的统计指标涵义。统计指标体系是指用来刻画于描述总体基本状况和各个变量分布特征的综合数量。
2、区别
1)统计指标都可以用数量来表示;标志中,数量标志可以用数量来表示,品质标志只能用文字表示。
2)标志的说明总体单位属性的,一般不具有综合的特征。
3)指标是说明总体综合数量特征的,具有综合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