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行政法案例与解析

行政法案例与解析

发布时间: 2025-05-08 06:12:00

行政法案例分析

1、在本案中,学校行政科是行政处罚的实施主体。根据我国《行政处罚法》第二条的规定,行政处罚的实施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学校行政科是学校的行政机构,它属于国家行政机关的一类,因此它是行政处罚的实施主体。
2、在本案中,学校行政科有权要求赔偿。在王某私自用电炉煮饭时不慎失火,造成部分公私财物毁损的情况下,学校行政科有权根据学校有关规定对王某进行行政处罚,并要求王某赔偿其造成的损失。这种赔偿是民事赔偿性质的。
3、行政行为的撤销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根据我国《行政处罚法》第七十一条的规定,行政行为的撤销可以由作出该行为的国家行政机关或者其上级主管机关依法实施。因此,在本案中,教育委员会不应当撤销学校作出的“行政处罚”,因为教育委员会不是学校行政科的上级主管机关。学校行政科应当依据相关规定和法律程序撤销它作出的行政处罚。

Ⅱ 行政法案例分析

一、对于本题,主要考虑是直接授权还是间接授权,本案中某市林业局依据《中华人民共版和过森林防火条例》授权权某乡人民政府,属于行政单位的委托,并不是直接授权,只有在直接授权下乡人民政府才能具有行政主体资格,所以本案的行政行为的主体应该是林业局而不是乡人民政府。
二、对于本案应该认定为是某甲与王某之间的民事关系纠纷,王某虽是工商所的工作人员,但是其没有在工作时间行使行政职权,其行为应该认定为个人行为,而工商所虽起到调解协商作用,但是工商所的行为并不能作为其成为行政诉讼被告的构成要件,所以我认为不应该将工商所作为被告起诉

Ⅲ 行政法案例分析

问题1:陈、邓如不服乡政府办“学习班”的行为,对其权益受侵犯可否请求行政赔偿,为什么?
问题2:陈、邓如请求行政赔偿,应向哪个机关提出?如拒绝还有何救济途径?
问题3:陈、邓可能获得哪些赔偿?
=====================================
1.陈、邓若不服,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不能直接单独提出行政赔偿,因为行政行为的被确认违法才能申请国家赔偿

2,向县政府提出行政复议及赔偿,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3,这个案例是行政机关侵犯了人身自由权,法院会判该行政行为违法,但不具有回转性,所以,能赔偿误工费

Ⅳ 行政法案例分析,懂的进来!!!

(1)市政府的通告属于具体行政行为。本案中市政府发布的通告,明确确定只给甲发放定专点标志牌,而该市原仅属有甲、乙、丙、丁四家定点屠宰场,这就意味着剥夺了乙、丙、丁三家屠宰场的屠宰资格。可见,该通告是针对定点屠宰这一特定的事和甲、乙、丙、丁这一特定的人作出的,侵害了乙、丙、丁三家屠宰场的公平竞争权,属于典型的具体行政行为。(2)颁发定点屠宰标志牌是行政许可行为,具体而言是属于资格许可行为,即赋予行政相对人从事某种活动的资格的许可。既然颁发定点屠宰标志牌的行为是资格许可行为,未获得该牌的企业就不得从事生猪屠宰的经营活动,市工商局、市卫生局就有权据此吊销其执照与许可证。但本案中,由于市政府的行为违法,所以,工商局、卫生局就不得据此吊销乙、丙、丁的执照与许可证。

Ⅳ 两个行政法案例分析(急)

一、1.属于行政纠纷。2.存在。相关法律规定,警察在下班期间如果遇到违法行为的内,应当及时干预制容止,打击违法犯罪。3.存在,徐某属于公务行为,行政主体是徐某所在的交警大队。
二、不存在。因为此案中双方中一方是职工甲,是自然人,一方是农场,农场不是行政机关,不具有行政机关的特征,甲与农场签订的合同属于民事合同,他们之间的纠纷是民事纠纷。因此农场无权对甲进行处罚。

Ⅵ 行政法案例分析

具体解析如下:根据行政处罚法第29条的规定:违法行为在2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前款规定的期限从违法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违法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可见行政处罚的追诉时效一般为2年,本案中万达公司在办理变更登记时提供虚假验资报告发生在1997年5月,而工商局直到2001年7月才发现该违法行为,因已过行政处罚法的规定时效,工商局此时再就该违法行为进行处罚不符合法律规定因此A项正确。行政处罚法第24条规定: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本案中工商局于2002年4月作出撤消万达公司变更登记,恢复变更前的状态的决定,本身并非行政处罚,更不属于罚款,因此针对本案,由于万达公司的虚假验资行为已过追究时效,工商局只能撤消其变更登记这才是正确的行政行为。所以B项错误至于2004年6月工商局又就同一问题作出吊销营业执照的行政处罚决定也违法了追究时效的规定,同时行政行为一经作出即具有确定力,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变更,即使工商局先前的行政处罚有误,也应经过法定程序先行撤消,再作出新的行政处罚。而不能用另一个行政处罚进行默认的补充和修改。因此C项错误关于D项,应当分清违法行为处于继续状态与违法行为引起的后果处于继续状态的区别。万达公司凭一份虚假验资报告取得变更登记后该违法行为即已结束,并不存在持续问题万达公司连续4年通过年检。只是说明其1997年5月的违法行为引起的后果处于持续状态,如前所述万达公司的违法行为已过追诉时效,并且没有持续状态,工商局并不能对其作出处罚,只能撤消原变更登记而对违法行为引起的后果,行政处罚法仅规定处罚违法行为,并不处罚违法行为引起的后果,D项错误。

Ⅶ 行政法案例分析

1.案例一公安机关行使的是侦查权而非行政权,所以公安机关的行为属回于广义的司法行为答。对此行为的合法性公民不能起诉,对于公安机关的扣押货物的行为,当事人可以根据国家赔偿法的规定向公安机关提出国家赔偿请求。
2.行政诉讼法解释规定原告应当对起诉行政机关的不作为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所以法院的判决并无错误。

Ⅷ 案例分析 行政法中的合法性原则


本文通过分析最高人民法院(2018)最高法行申6130号行政裁定书,探讨行政行为中的合法性原则在具体案例中的应用。裁定书内容已附于文末,可供学习参考。


案例聚焦于华强公司因排污超标引发的行政争议。华强公司未执行政府会议要求,继续生产,市经信委因此作出3号限电通知。焦点在于三个方面:



  1. 电力行政执法支队是否适格成为原告?通常,政府内设机构如电力执法支队,不具备独立的行政主体资格,但在得到明确授权或委托的情况下,可以代表政府行动。此案中,经信委的认可是关键。

  2. 3号限电通知是行政处罚还是行政强制措施?法律对两类行为的设定权限有明确区分。在华强公司案例中,虽然表面类似处罚,实质上应视为行政强制措施,因其具有暂时性和目的性。

  3. 3号限电通知是否违反合法性原则?合法性原则包括遵守法律和法律保留。在本案中,电力执法支队和经信委的行为均存在超越权限的问题,尤其是未经法律明确授权的行政行为。


通过分析,法院强调了法律保留原则,即行政行为必须依据法律授权进行。经信委的行政行为被认定为超越职权,违反了法律保留原则,环保局有义务履行相关法定职责,以遵循法律优先原则。


Ⅸ 行政法案例分析

在行政法上,治安联防队是被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比如,某区公安分局可专以委托属该区治安联防队行使治安管理权。
治安联防队的权力不是授权而得,相比之下,受委托的是临时性的权力,不能以自己的名义单独实施具体行政行为,在实践中,治安联防队是由公安机关组建并承担经费,在工作中联防队只能以组建它的公安机关的名义实施行政行为。
所以,在行政诉讼中,它也不能做为被告,而是由委托它行使权力的公安机关作为被告、在国家赔偿中,到国家赔偿的义务机关也是该委托其行使权力的公安机关。

热点内容
数字经济法规建设 发布:2025-05-11 08:20:37 浏览:995
援助律师工资 发布:2025-05-11 08:14:42 浏览:298
比较民事诉讼法pdf 发布:2025-05-11 08:02:24 浏览:754
曝光隐私法律责任 发布:2025-05-11 07:55:48 浏览:194
法官乱判怎么办 发布:2025-05-11 07:40:40 浏览:968
法治书法画 发布:2025-05-11 07:37:07 浏览:478
法院发改委 发布:2025-05-11 07:34:06 浏览:727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超层越界的规定 发布:2025-05-11 07:29:08 浏览:821
苏大强当法官 发布:2025-05-11 07:23:26 浏览:240
假公章法律责任案例 发布:2025-05-11 07:23:20 浏览: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