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典婚姻法
❶ 谁是中国最早提出一夫一妻制的人
最早提出一夫一妻制的是: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明文规定中国实行一夫一妻制,不是单独的某个人。
1912年,即中华民国的元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明文规定中国实行一夫一妻制。但是因为各种历史原因,直至1950年5月1日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国才真正彻底废除一夫多妻制。
“一夫一妻制度”,最早出现在古代的埃及和古代的欧洲。
严格意义上的一夫一妻制从对偶婚发展而来,产生于欧洲,它的确立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之一,并适应于整个欧洲历史。确立这种婚姻形式,主要由于私有制的发展,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里,男子掌握经济大权,女子处于从属地位。父亲的财产只能由出自父亲的子女继承,因此作为妻子必须严格保持贞操和对丈夫绝对服从。
(1)雅典婚姻法扩展阅读
人类社会除了一生只有一名配偶的一夫一妻外,还有系列一夫一妻制(serial monogamy),即一生中有多名配偶,但同时不会有超过一名配偶。有人认为人类是一种系列一夫一妻制的动物。在遗传学上,人类并非严格的一夫一妻动物。
宗教道德情操上的说法是,一夫一妻彼此忠诚,才真正为人,否则与畜生禽兽无异,犯下邪淫原罪于轮回之后也将成为畜生。
在大多数的国家,一夫一妻制为法定的婚姻制度。在这些地区,有仍维持婚姻关系之配偶而再度与第三者结婚,或同时与二人以上结婚者,将触犯刑法上的重婚罪。此外,有些国家可能会基于道德或优生学的观点,为避免直系或三亲等内旁系血亲结婚,导致其婚生子女增加遗传性疾病机率,或产下畸形儿,而于法律明定禁止其性行为。
❷ 罗马三个法律的内容意义
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教材分析《课程标准》要求“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第一目“从共和国到帝国”叙述了古罗马从贵族共和制到帝制的历史的演变过程。简要介绍了古罗马政制史的发展过程。第二、三目,分别讲述了《十二铜表法》和《查士丁尼法典》,前者是罗马成文法的渊源与雏形,而后者是罗马法的完备与集大成者。通过对这两部法典的学习,从总体上把握罗马法的内容、结构与体系。通过师生讨论与探究,使学生理解古罗马法对维系帝国统治有重要作用,并且领悟法律在人类社会中维系公正秩序、协调社会矛盾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法制观念与人文主义价值观。学生分析世界古代史,尤其是政制与法律史,对高中学生特别陌生。法律作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其阶级性、内容章程、条例结构,繁复庞杂,头绪较多,仅靠一节课教师传授很难圆满完成教学目标。建议在学生课前预习基础上,通过师生探究合作、互动讨论的方式落实教学目标为合宜。在授课中,插入较多的罗马史图片,再现情景,烘托氛围,能更好激发学生求知欲。也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在网上下载精美历史图片与文稿,协助老师制作课件。教学目标一、基本知识贵族制共和国(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保民官。屋大维建元首制 《十二铜表法》 《查士丁尼法典》二、能力与方法1、了解罗马史由共和进入帝国的过程,熟悉屋大维、戴克里先、查士丁尼主要事迹,理解小国寡民的城邦制进入帝国的历程是历史的进步。2、了解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过程,识记主要内容,理解古罗马发的发展变迁具有明显的连续性与统一性。3、分析罗马法对维系帝国统治的历史作用,从中西法律制度特征的比较更进一步领悟法律对民主政治的作用,以及罗马法对近代欧美法制建设以及民主化进程的深远影响。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罗马发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全面系统较为完善的成文法典,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对近代文明有重大的影响。通过以古鉴今,明确今天中国的《民法通则》、《婚姻法》、《继承法》、《诉讼法》等诸多法律守则都受到罗马法的影响,从而深入了解罗马的历史沿革及重要现实意义。2、明确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培养学生自觉的法律意识,提高遵纪守法和运用法律武器保护国家利益,人民正当权益的自觉性及监督政府公职人员公正执法行政的胆识与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古罗马法及其作用难点: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培养正确对待和汲取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积极态度。教学方式采用师生讲授、探究、合作讨论的方式,以教师分析为主,辅以师生的交互讨论。教学工具采用制作PowerPoint课件方式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一)课前探究①引导学生观看电影《角斗士》、《斯巴达克思》、《埃及艳后》,让学生形象感受到罗马帝国强大恢宏的盛况,激发学生求知欲。②放映有关恺撒大帝的历史画片及其遇刺身亡的历史疑案的设问,让学生解释恺撒遇刺,作为他本人以及元老院贵族都意味着什么?③让学生网上搜索《世界文化遗产》上有关罗马遗址:古罗马大竞技场、万神殿、高架引水桥、庞培古城等,并查出各遗址的历史渊源。(二)导入新课(设计意图)用大屏幕打出《罗马元老院》图片,并用《罗马大竞技场》图片作课件背景,引发学生对罗马历史的兴趣。(板书演示) 第7课 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导入导言):人类迈进现代化,“法治”替代“人治”,成为国家政治的必然趋向。但是,两千多年来中央集权专制的积重难返,使人们深感缺少“法治”的血脉正是中国政治传统的最大症结之一。思想家们注意到西方自由民主宪政制度的进步,随着思考的推进,我们把目光转向宪政的古代起源——罗马法(ROMAN LAW)。与希腊城邦小国寡民政治体制不同,罗马人的金戈铁马列征服了地中海,建立了雄霸欧、亚、非三洲大帝国。一方面,它从不像希腊人那般吝啬,而把公民权扩充到帝国境域所有自由人,体现出罗马人明智的宽仁与道义;另一方面,它又以灵活务实的态度摸索出一套治理国家的成熟经验,即制定出古代世界最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求得社会纷争的和谐与安宁……既然世界上许多古老民族都有其礼仪与法律条文,为什么惟独罗马法成了现代法治的最重要的渊源呢?(三)师生互动(板书演示)—从共和国到帝制1贵族共和制 2帝国君主专制(演示)罗马元老院图片、前186年罗马元老院决议公文、元老院今天的废墟图片(设计意图与归纳)为了揭示贵族专政共和国的本质,对元老院赋予的最高权力的介绍尤有必要。有权势的贵族集体垄断了元老院的官职,它在行使外交、司法、财经预算、立法等内政外交上拥有最高权力,是共和国的真正灵魂与权威。而公民大会并无最终裁决权,这是罗马与雅典明显不同之处。(引出设问)但罗马共和国政治上采取“任期制”,政事共商,少数服从多数的法治民主管理模式。这是为什么呢?(提问并演示)思考1:罗马共和制采取了哪些措施防止个人专权、协调贵族与平民的利益?(活动建议)让学生快速阅读P41-P42内容,然后四个人一组讨论,小组代表回答老师的上述提问。(归纳展示答案)执政官:最高行政官职两名由选举产生,任期一年。元老院:国家决策机构,由全体贵族共商政事,少数服从多数。公民大会:平民参加,选举公职并通过元老院提案。保民官:平民争夺民主权利而设官职6至10名,有权否决元老院决议。(点拨结论)结论:古罗马共和国具备民主建制: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三权分立,相互制衡,被视为现代议会制度的古典渊源。(提问)思考2:罗马共和制是如何转变为元首制的?元首制具有什么特点?(活动建议)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P42内容,并回答老师设问。四个人一组派代表回答,有老师讲评归纳。(演示)苏拉、恺撒、屋大维画像。(归纳展示答案)苏拉的个人独裁→恺撒的个人独裁→屋大维的个人独裁和元首政治的建立。元首制是从共和政体向君主政体过渡的中间环节,其实质在于共和政体形式下的君主专制。元首政治时期,元老院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形同虚设,实际权力由元首操纵。大约从公元 3世纪后期开始,元老院逐渐退出政治舞台,元首政治随之过渡为君主政治。(演示板书)(演示板书)二、从十二铜表法到查士丁尼法典1、罗马法的雏形——十二铜表法2、罗马法的完备——查士丁尼法典(民法大全)(提问)思考3:《十二铜表法》颁布的原因?内容?成果?(活动建议)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本P43有关内容,四个人一组派代表回答,老师讲评归纳。(演示)十二铜表法图片(归纳展示答案)原因:平民与贵族的长期斗争和强烈要求。内容:保护债务奴隶制和家长制,维护贵族利益;成果:成文法按律量刑,贵族不能按习惯法欺诈平民。(点拨结论)结论:这是第一部由贵族、平民两个阶层共同接受的成文法典,把贵族压迫的隐蔽特权变成了法律约束,体现了贵族的德性与妥协,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平民。这是第一部自然法,体现出法律的均衡、约束与道义。(提问探究)探究一:十二铜表法的出现说明了什么问题?你受到什么启示?(师生合作答案) (师生合作答案)提示:十二铜表法的出现是共和国内部平民与贵族斗争胜利的结果,是民主法治建设的结果,其实质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罗马共和国。(点拨启示)启示:1、平民斗争的坚决;2、贵族妥协的明智与开明;3、平民政治的成熟;4、法律建设的超越性的清醒克制和宽宏大量;(这四个要素缺一不可,从而保证了罗马人最终成为世界性大帝国的原因)。(演示板书)2、罗马法的完备——查士丁尼法典(民法大全)(提问)思考4《查士丁尼法典》由哪四部法典组成?为什么说集罗马法之大成?如何评价它的历史地位?(演示)查士丁尼及廷臣图(师生合作答案)①组成:《法典》、《法学总论》、《学说汇纂》和《新敕》②内容:历代罗马皇帝颁布的敕令(公法)、人物、继承、契约、民事诉讼法规(私法)③成果与评价:罗马法是帝国境内自由人的“国际法”,它注重调解贸易、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国家公法与民间私法具备,尤其是私法是罗马法的核心内容,适用于帝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民法大全以广泛的适用性与灵活的实效性,最大限度地理顺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有助于巩固帝国政权并促进社会稳定及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罗马法与今天的时光隧道:恩格斯说:“罗马法是第一个世界性的法律”,是“充分预料到现代私有制的法律”。
❸ 古希腊法的雅典的法律制度
雅典是古希腊社会的主要国家之一,是西方奴隶制国家的典型代表。
一、雅典“宪法”
雅典“宪法”与雅典民主政治紧密相连,是经历了多次激烈的政治斗争,通过一毓的立法改革,逐步形成的。这些旨在推进民主政治的立法相当于以后的根本法,所以赢得了雅典“宪法”的称号。
雅典“宪法”具有民主性,主要表现在:
(一)形式上承认公民的平等权利。
(二)民众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享有广泛职权。
(三)国家公职人员均由选举产生,而且集体职务多于个人职务,凡属于重大公务,均由集体决定,集体负责。
(四)由公民通过各种制度和措施直接维护民主制度。
二、财产法
雅典繁盛时期,私有制已相当发达,一切不动产(土地、房屋)和动产(牲畜、奴隶等)均可进行自由买卖。
三、债法
雅典的债法比较发达。债的来源分为两种:因契约而产生之债和因损害而产生之债。
四、婚姻家庭法
雅典的婚姻关系还保留有买卖婚的痕迹。
一夫一妻仅对妻而言,夫可以公开纳妾,丈夫还常常有女奴供他使用,夫与人通奸,法律并不干涉。夫有权离弃其妻,妻若离婚,则必须向执政官提出申请书,由执政官审查批准,手续十分复杂。继承权只给男子,遗产由嫡生子共同分配,长子取得的财产稍多。
五、刑法
在各类犯罪中,国事罪被视为最重的犯罪行为。施行的原则是:奴隶处罚肉体,自由民主要处罚财产或剥夺权利。
六、法院组织与诉讼法
雅典国家设立了许多专门性质的法院。这些法院无明确的审级关系,但有粗略分工。
❹ 古希腊立法权的来源和古代中国立法权的来源有何不同
中国古代传统法制观念的核心是刑,其职能主要是“绳顽警愚”内,是“防民之具”。在它的容指导下,中国古代法律重公权、轻私权,刑法居于各法之上,刑名法律之学是古代法学的代称。
近代吸取西方经验,法制观念与权利观念密切联系,与此相适应的抽象独立的人格、发达的契约关系、平等观念等等,
在古代中国法律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法律以君主意志为转移中国古代"法自君出",君主始终掌握国家最高立法权。一切法典、法规皆以君主名义颁行。皇帝的诏敕往往直接成为法律,皇帝可修改、废止任何法律。 (二)法律以礼教为指导原则和理论基础 三)法律以刑法为主刑始终是中国古代法律的主题。古代没有部门法的划分,历代法典--律遂通称刑律,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统统规定于此,统称犯罪,处以刑罚。 (四)司法从属于行政皇帝"口含天宪",握有国家最高司法权。
❺ 雅典债法有哪些主要特点
古希腊奴隶主民主制城邦国家雅典的法律制度。雅典城邦最初是氏族贵族专政的国家,适用习惯法,由于这种习惯法没有文字记载,并且是秘密援用的,氏族贵族可以随意按照自己的意愿理解法律,庇护同族,迫害平民,因此广大下层平民要求制定成文法。公元前621年氏族贵族被迫让步,授权执政官德拉古进行改革,制定成文法。德拉古制定的法律以残酷、严峻闻名于世。公元前六世纪初,雅典的工商业开始发展,出现了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其经济势力不断增强,他们大多数出身于平民,政治上受到歧视。经过斗争,公元前594年,新兴商业贵族梭伦当选为执政官,为缓和氏族贵族与平民的矛盾而进行了立法改革,制定许多法律,如颁布“解负令”,取消一切债务奴隶制,按财产多寡将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等。公元前509年至508年,平民领袖克里斯提尼当选为执政官,在他执政期间又进行了几项立法改革,如取消原有的四个部落,把雅典划分为十个选区,以地域而不再是以血缘关系划分居民。希波战争(公元前492年一449年)之后,雅典和希腊其他比较发达的城即进入了经济繁荣,确立了奴隶主民主政治。继阿非埃尔特改革之后,伯里克利又制定了“宪法”,进一步促进了雅典政治和法律的民主化。民众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每隔十天召开一次,凡年龄到十八岁的公民均有权参加,在会上可提出建议或批评公职人员,讨论一切内外政策。民众大会通过的具有一般规范性的决议,成为公元前五至四世纪雅典法的主要渊源。雅典法的基本内容涉及财产、婚姻与家庭、犯罪与刑罚、法院组织与诉讼等方面。雅典债法比较发达,分为两种,因契约而产生的债和因损害赔偿而发生的债。在一些法律中还保留着原始公有制的痕迹。雅典的司法机关比较复杂,各司法审判组织的管辖范围和审判制度具有不同的特点。诉讼分为私人诉讼和公共诉讼两种。雅典法律对以后的罗马法有着直接的影响。
❻ 雅典习惯法 罗马万民法 雅典自然法 罗马公民法区别
雅典习惯法是指在雅典城内以习惯作为日常工作的准绳
万民法是在罗马共和国内后期,适用于罗马市民容与外来人以及外来人与外来人之间的关于所有权与债权的法律
自然法是指处理人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法律
罗马公民法又称市民法,是在共和国前期,仅适用于罗马市民之间关于行政管理、诉讼程序、财产、婚姻家庭和继承的法律
❼ 希腊和罗马在法律方面对近代西方影响的区别
先要搞清楚希腊城邦时代实行奴隶制民主的只有以雅典为代表的几个少数城邦,其它的如斯巴达实行的是奴隶制军事化统治。以雅典为例,政治上的民主制度主要有:①全体男性公民大会②“五百人议事会”③官员抽签产生④陪审员抽签产生⑤陶片放逐法。
后三条没有研究不好说,但是公民大会和五百人议事会对于法国大革命前的三级议会制度有很好的启蒙,古希腊时代鼓励全体公民参政的政策对近代欧洲的投票制度有深远影响,并且给了欧洲人在立法上相互制约的观念。但是注意,这个影响是行政措施上的,而不是强制条令上的。
而到了罗马时代,就向强制条令上发展了。西方法律界一向把罗马法系当做近现代各国民法学的源头,古罗马时代有一个很有名的十二铜表法。而古罗马又是古希腊文明的延续,所以可以说古希腊的奴隶制民主制度对罗马法律的形成起了很总要的影响。
罗马法早在城邦时期就确立了许多非常重要的法律思想和现代各国民法所援用的法律制度,并且罗马法很早就有了国际私法的概念,所谓国际私法,通俗一点就是怎么保障你合法地拥有你自己赚来的钱。这里主要包括:自由权、市民权和家庭权。
自由权是作为自有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只有奴隶,不享有这种自由权。
1、罗马法上的自由人,包括生来自由人和解放自由人两种。
生来自由人,是指出生就获得自由权,而且未曾丧失过自由身份的人。自由人的后代也是自由人,而不论其父母为生来自由或解放自由。而对于父母一方不是自由人的,则从其母,只要出生时其母为自由人的,则其为自由人。而到了后来,由于战争对于兵源的需求,以及受希腊哲学关于人生而自由思想的影响,改为规定只要其母在受孕期间一度为自由人的,则其为自由人。
按照罗马法规定,皇帝是最高统治者,他可以将自由赐予奴隶。在古罗马,由于只有自由人可以戴金戒指,因此,基于皇恩的自由权又称为“金戒指权”。但在这种情况下取得自由权的奴隶,尚不能摆脱其原主人的恩主权。
解放自由人,是原来主人所解放的自由人,即法律拟制自由人。罗马法上赋予主人的恩主权,是连皇权也无法剥夺的,罗马法上认为,恩主权是私权,皇权不能干涉。
2、古罗马的市民权类似于今天的国籍,包括公权和私权,选举、被选举权属于公权,私权包括婚姻权、财产权、遗嘱能力和诉讼权。诉讼权可以结合一个恩主解放奴隶的例子来予以说明:
案例:恩主解放奴隶的时候,有一种诉讼的方式,就涉及到诉讼权问题,而按照法律规定,奴隶是不具有诉讼权的,也就是说,奴隶没法去起诉了,那么,如何通过起诉的法律规定来解放奴隶呢?这时候,恩主就请一个人作为奴隶的辩护人,一起到长官那里去,由那个人装做起诉恩主,问恩主是不是要解放这个奴隶,恩主予以认可。到后来,手续简化了,恩主直接和奴隶过去,就让长官的侍卫扮演这个辩护人角色来解放奴隶。
也就是说后世法律上关于起诉这一条在罗马时代就可以找到例证,今天刑事罪犯要由检察官向法院提起诉讼、由法官审判审判、然后定罪,与古罗马很像。
罗马法把罗马境内的居民分为市民、拉丁人和外国人三类,所谓市民权都专属罗马市民享有。市民法是适用于罗马市民之间的法律。对于罗马市民与非罗马市民、非罗马市民之间,适用万民法,也就是国际私法的起源。
此外,古罗马社会非常重视名誉,一个人名誉之好坏,影响他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的资格。这个就有点类似于现在的信用制度了。
补充:名誉减损有三种:
第一种,不能作证(intestabilis):所谓不能作证,不是不能在法庭上作证,而是丧失做证人或者请他人为自己做证人的资格,因为在古罗马,很多交易都需要证人的证明,比如古罗马的交易,必须由一名司秤、若干证人,交易双方在集市日,以天平、象征货物和对价的物体、并高声呼叫交易内容才能成立。恩主解放奴隶的略式也是如此,需要5名证人。可以想见,不能作证是多么严重的惩罚! 不能作证的原因有二:证人事后拒绝作证明的;用文字侮辱他人的。
第二种,丧廉耻(infarmia):.这种名誉减损比不能作证稍轻。原因有:由于法院判决;法律规定的事实。丧廉耻分为直接丧廉耻和间接丧廉耻。
直接丧廉耻,是由执政官或者监察官根据事实,在选举或者户口登记时作出决定,将其不列入选举名单,或在户口登记簿上作出记载,当事人对此不得申诉。直接丧廉耻具有实效性,罗马执政官任期一年,监察官任期为五年,他们任期满后,任期内所作丧廉耻决定要由新任长官重新决定是否有效。
而丧廉耻的法律效果是:丧失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相应的服兵役的权利也被剥夺;诉讼权受到限制,不能为家庭外的人作诉讼代理人,也不能请他人作代理人;如妻子与人通奸,即使当场抓获,也无权杀死奸夫或对之起诉;《优尼亚婚姻法》禁止元老院医院及其子孙与丧廉耻的妇女结婚。
第三种:污名(turpitudo):有污名者,是指因其行为卑劣,受人蔑视,为社会舆论所不齿。
由于这种名誉减损即非由法律规定,也非由长官宣告之法律上丧廉耻,所以又称事实上的丧廉耻。对有污名者的权利能力的限制,是不准他们担任需要诚实信用的职务,如监护人、保佐人、证人等。而在婚姻方面,在婚姻由家长作主的时代,通常子女无权拒绝家长包办的婚姻,但如果未婚夫是有污名的人,则他可以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