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和经济法上视同销售的区别
⑴ 会计上视同销售和改变用途的区别
视同销售是企业将自产或委托加工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作为投资,提供给其他单位或个体经营者;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无偿赠送他人;将货物交付他人代销;销售代销货物等行为,应视同销售货物,计算应交增值税。
购进货物改变用途,是指购进货物本为投入生产,但后来用于基建或是职工福利了。已提取的进项税额,则应相应转入有关科目,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在建工程"、"应付福利费"等科目,贷记"应交税金一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科目。
⑵ 会计中视同销售和销售都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区别吗
销售:顾名思义就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视同销售:上面那位把税法书上的东西帮你贴过来了,我也就不重复了,只是这8种行为不是真正的销售,但是介于税法的要求把这些行为看作销售,做销售分录
⑶ 视同销售与不视同销售会计分录有区别吗
视同销售,一般是指不开票销售或分发商品给内部职工等销售行为,
借:银行存款
库存现金
应收账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不视同销售,如:附有退回条件的商品销售中,估计可能发生退货的部分,不确认销售;采用销售并再购回交易方式销售(非新旧交换交易),不确认销售。
列如,企业在附有购回协议的销售方式下:
按实际收到或应收的价款:
借:银行存款
应收账款
按库存商品实际成本或进价:
贷:库存商品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按其差额,贷记或借记“待转库存商品差价”科目
⑷ 视同销售与不视同销售会计分录有区别吗
视同销售需要计算增值税,不视同销售直接记费用。
⑸ 会计法和经济法下的确认收入对比
摘要 您好,理论上没有区别,都是权责发生制。我们的会计法规多是针对虚增收入而设的,所以你要多计收入,在不违反会计法规的前提下,税务是欢迎的。
⑹ 视同销售在会计,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中的异同分析
视同销售是税法的提法,体现在发生视同销售行为时虽然没有现金流和明确销售额也要计算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同时在账务处理上会计要确定是否确认收入和结转成本。
一、两税关于视同销售的内容不同
(一)增值税视同销售的八种情况
增值税暂行条例明确规定了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的视同销售货物行为:①将货物交付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代销;②销售代销货物;③设有两个以上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其他机构用于销售,但相关机构设在同一县(市)的除外;④将自产或者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⑤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⑥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作为投资,提供给其他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⑦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分配给股东或者投资者;⑧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无偿赠送其他单位或者个人。
(二) 企业所得税视同销售的九种情况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企业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及将货物、财产、劳务用于捐赠、偿债、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或者利润分配等用途的,应当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提供劳务。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所得税视同销售的基础是资产,而且是所有权属发生改变的资产处置才视为视同销售.
二、两税计税依据有所不同
增值税的最终计税依据是增值额,在流通环节以不含税售价计算销项税额,再采用抵扣进项税额原理计算应缴税额。视同销售货物行为如果没有销售额,按规定顺序确定最终确定市场公允价值作为计税依据。企业所得税按规定视同销售时,如果属于企业自制的资产,应按企业同类资产同期对外销售价格确定销售收入;属于外购的资产,可按购入时的价格确定销售收入。
由此可见:对于外购资产所有权属发生变化时,两税计税基础不同,增值税视同销售计税基础是售价,所得税是购入价格作为计税基础。
三、两税会计处理不同
总体来看:增值税的帐务处理全部通过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来计算,所得税税的账务处理却没有直接通过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来计算,而是分两种情况:即是否直接计入营业收入相关账户,并是否同时通过营业成本相关账户结转资产成本。改变资产所有权属的视同销售即通过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相关帐户核算,不改变资产所有权属的视同销售则不通过上述账户核算,而直接通过其他损益账户和结转资产成本核算。
两税会计处理具体体现在每一个视同销售行为上。
(一)增值税八项视同销售会计处理
第1.2项委托代销和代销、第5项之个人消费、第7项利润分配、第8项无偿赠送他人这几种情况都改变了资产所有权权属,则会计和税法要一同视同销售实现,即确认营业收入并同时结转成本。即要贷:主营业务收入等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并同时借:主营业务成本等贷:库存商品等。
其他第3项异地移送、第4项用于非应税项目、第5项之集体福利这几种情况都没有改变资产所有权属于内部资产转换,会计上不确认销售收入,只在税法上确认销售实现计算增值税和所得税。即账务处理不通过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账户核算,直接结转资产账户,比如贷:库存商品等。
第6项对外投资账务处理按照制度理解则要具体分两种情况:如果被投资单位和投资单位属于同一集团控制单位,则此次投资没有改变资产所有权 权属,会计上不确认收入,不通过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账户核算;反之如果被投资单位和投资单位不属于同一集团控制单位,则此次投资改变了资产所有权 权属,会计上也要视同销售收入,这要通过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账户核算。举例如下:
(1)设有两个以上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其他机构用于销售,但相关机构设在同一县(市)的除外。
移送方账务处理:
借:应收账款等
贷:库存商品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收货方账务处理:
借:库存商品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应付账款等
(2)将自产或者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
借:在建工程等
贷:库存商品等(成本)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3)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作为投资,提供给其他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
(1)非同一控制集团投资
借:长期股权投资等
贷:主营业务收入等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借:主营业务成本等科目
贷:库存商品等科目
(2)同一控制集团投资
借:长期股权投资等
贷;库存商品等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增值税销项税额的计算如果涉及是购进途径发生权属变化应以成本作为计税基础。
(二)所得税视同销售会计处理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及将货物、财产、劳务用于捐赠、偿债、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或者利润分配这9种核算原理同样以资产所有权权属改变来确定是否通过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来处理。
其中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相对特殊,如果货物用于非货币资产交换并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具有商业实质的,那么会计上视同销售,即确认销售收入,并结转销售成本。反之,如果该交换公允价值都不能可靠计量不具备商业实质,则会计上不能确认销售实现,而只是按照货物账面成本转账了。
综上所述,两税在会计处理上虽有不同,但在会计上是否确认销售收入实现的标准是相同的,即视同销售行为是否产生资产所有权权属的变化。是权属发生变化的,会计上确认收入实现,反之,不确认收入的实现。
⑺ 视同销售和销售在会计处理上有什么不同
举个例子你看下吧:
某企业将自产产品一批发放给职工作为福利,该产品成本价8000元,市场销售价格10000元。分录:
借:管理费用——福利费9700
贷:产成品(或库存商品)8000
贷:应缴税费——应缴增值税(销项税额)1700(按销售价计税)
如是对外销售:
借:银行存款11700
贷:主营业务收入10000
贷:应缴税费——应缴增值税(销项税额)1700
⑻ 视同销售 会计确认收入和不确认收入怎么区分
按税法来说的话是下面的。
1)货物交付他人代销;
(委托方的处理,视同买断方式下一般在发出商品时确认收入;收取手续费方式下在收到受托方开来的代销清单时确认收入)
(2)销售代销货物;
(受托方的处理,按收取的手续费确认收入)
(3)设有两个以上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至其他机构用于销售,但相关机构设在同一县(市)的除外;
(不确认收入)
(4)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
借:在建工程
贷:库存商品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5)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用于投资;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6)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分配给股东或投资者;
借:应付股利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7)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
借:应付职工薪酬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应付职工薪酬处,“企业以自产产品作为非货币性福利提供给职工的,相关收入的确认、销售成本的结转和相关税费的处理,与正常商品销售相同”】
(8)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无偿赠送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