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社会与法通渭县黄金

社会与法通渭县黄金

发布时间: 2022-06-15 17:24:57

A. 通渭县医保局咨询电话是多少

通渭县医保局办公电话:0932-5556829。
第一,通渭县医保局单位负责人:牛小义。地址:通渭县平襄镇西环路永兴街2号。联系方式:办公电话:0932-5556829,传真号码:0932-5556829。
第二,通渭县医保局办公时间:工作日上午08:30-12:00,下午14:30-18:00。
第三,通渭县医保局主要职能:
(一)办公室。负责机关和下属单位的日常运转。承担信息、保密、机要、档案、信访、政务公开、文稿起草、督查督办、宣传、扶贫帮扶等工作。负责本部门机关和下属单位党的设和纪检工作,领导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工作。负责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干部人事、机构编制、干部教育培训、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等工作,组织开展省级、市级和县级合作交流工作。
(二)法规财务和医药价格招标采购股。承担机关和下属单位预决算、机关财务、资产管理、劳动工资、内部审计工作。编制全县医疗保障基金预决算建议草案,负责医疗保障数据统计分析,推进医疗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和信息化建设。依据职责权限拟订药品、医用耗材价格和医疗服务项目、医疗服务设施收费等政策并组织实施,建立价格信息监测和信息发布制度。参与拟订药品、医用耗材价格和医疗服务项目、医疗服务设施收费等政策并组织实施,建立价格信息监测和信息发布制度。拟定药品、医用耗材的招标采购、配送及结算管理政策并监督实施,推进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建设,推进招标采购平台建设。
(三)基金和医药服务监管股(待遇保障股)。拟定全县医疗保障基金监督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监督管理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的医疗服务行为和医疗费用,规范医保经办业务,依法查处医疗保障领域违法违规行为。依据职责权限拟订医保目录和支付标准并组织实施,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组织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医保支付方式,建立健全与筹资水平相适应的待遇调整机制。组织开展药品、医用耗材、医疗技术的经济性评价。

B. 通渭县第一中学的教学成果

通渭县第一中学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向大专院校输送学生12800多名。近年来向兰空招飞中心输送飞行学员15名,先后有李翔、魏冬冬、郭一汉等同学考入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全国名牌院校。
2008年,学校高考上线人数达381人,首次突破300人大关,比2007年的270人(专业考生13人)净增加111人;其中重点81人,比2007年的60人增加21人。
2009年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达704人,比2008年的381人净增加323人。其中重点170人,比2008年的81人净增89人,取得了本科上线和重点上线两个翻番的历史性好成绩。2009年全县高考600分以上考生共7人,通渭一中占6人.
2010年高考本科控制线为:理科一批531,二批481;文科一批511,二批467。一中郭乙陆、王凯同学分别以646分、642分夺取全县理科第一、二名。今年文化课本科上线719人,比去年672人净增47人,一本上线221人,比去年168人净增53人。其中600分以上考生全县13人,一中占9人。 2010年高考本科上线753人。
2011年高考文化课本科上线870人,其中马文卓同学获得定西市理科第一名 。
2012年该校高考成绩揭晓:该校高考成绩继续攀升、再创佳绩。文化课二本上线892人,其中一本上线274人,二本上线618人,文化课专项二本以上上线1292人。本科上线人数、本科率、总上线率三项指标均再创新高 。
2001年至2006年高考专科以上录取人数分别为442人、606人、656人、825人、828人和934人,录取率分别为51.5%、77.1%、78.0%、82.34%、83.47%和83.9%。2001年以来学生获国家和省、市级学科竞赛等级奖213人次,获甘肃省艺术等级A级、B级认定29人次,获各类征文、书画比赛奖励86人次。2001年以来教师在国家和省、市级报刊上发表专业论文260篇,在省、市、县讲课比赛中有68人次获等级奖,申请设立的省级重点教研课题1项,省级一般课题1项,省级“十一五”规划课题1项,市级重点课题6项,一般课题11项,县级课题24项。
学校先后被国家体委、国家教委授予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先进单位,被团中央、农业部、中国科协授予实践教育活动先进集体,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二五”普法先进单位,被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报、中央教科所授予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先进单位,地委、行署和市委、市政府多次授予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县委、县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等奖励和称号。学校已连续五次通过国家体委对传统项目先进学校的验收,五次被命名为“甘肃省田径传统项目学校”,学校还先后被命名为“定西市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定西市科普示范学校”。恢复高考制度后,向大专院校输送学生7200余名,向兰空招飞中心输送飞行学员12名。
2011年学校获“全市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全市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和 ““全县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先进单位”称号、并获“甘肃省体育传统学校田径比赛团体总分第六名”;
2012年荣被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命名为“国家级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特色学校”;并获“定西市三八红旗集体”和2013年被省科协命名为“甘肃省‘科普教育基地”; “全县高中阶段教育先进单位”称号 。
在2010年至2012年的三年间,学校的高考成绩连年攀升,本科上线人数从2010年的753人,到2011</SPAN>年的908人,2012年该校高考本科上线937人,比2011年净增29人。三年来,该校高考二本上线人数不断刷新著学校历史的新纪录。
2011年有9位教师申报的课题被立项为省、市级重点课题。 两位教师所负责的2项省级重点课题结题。2012年《学校与家庭合作教育实践研究》立项为省级课题,其余4项立项为市级课题。市级化学课题《学生学习困难的类型、成因及对策研究》、省级物理课题《农村中小学实施“小班制”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通过评审,顺利结题。2012年10月,《学生生活经验的分析运用与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和《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2项省级重点课题通过鉴定结题,同时一位教师负责的课题被评为省级优秀课题。
学校在教学研究活动中立足于校本教研,重视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利用,先后编写的校本教材有《通渭一中教研通讯》、《通渭一中校刊》、《通渭书画》、《土壤分析》、《健康教育(心理健康)》、《通渭小曲集》、《实用英语口语》、《诗心花园》、《通渭书画》、《土壤分析》、《农作物蔬菜种植基本技术》、《健康教育读本》、《班主任手册》、《高三化学复习资料》、《通渭风云人物》《温馨通渭》、《人物速写》、《通渭一中校报》、《教研通讯》、《高一新课程集体备课教案》(8本)等校本教材,《英语日常用语》、《通渭地理》、《植物志》、《农作物》、《太阳能制作安装》正在编写过程中,将进一步丰富该校校本课程的内容。学校还加强了对教学后记、教学实录、教学故事等过程性研究成果的记录和收集,开发了有助于校本课程研究的各种文字、资源库,供教师随时阅览,提升了校本教研的层次。
2010年至2012年来,教师在省级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2篇,其中6篇论文获省级奖。2011年甘在肃省“数字校园杯”课件比赛中,5名教师的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在市录像课比赛中,16名教师的录像课分获市级一、二、三等奖;在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中,4名教师的论文获省级奖,5名教师的论文获市级奖。《鸦片战争》课堂设计在高中新课程教学设计比赛中获一等奖。8名教师积极参加了学校组织的高二级生物课件制作、高一级新课程数学课件制作及讲课竞赛活动。2012年在“甘肃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多媒体教学课件征集”活动中,该校1名教师获国家级三等奖,省级二等奖;1名教师获三等奖。在同年的优质课竞赛中,该校1名教师获得省级一等奖,1名教师获市级二等奖,4名教师获县级一等奖,1名教师获县级二等奖,2名教师获县级三等奖。
学校重视尖子学生的培养和竞赛辅导工作。2011年,在全国高中化学奥赛决赛中有10名同学分获一、二、三等奖;在全国中学生数学竞赛决赛中,郭元成同学获全市第二名;在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决赛中,1名同学获国家级三等奖,1名同学获省级二等奖,1名同学获省级三等奖。 在2012年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中1名同学获国家级二等奖,1名同学获省级二等奖,1名同学获省级三等奖,在第26届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甘肃赛区预赛中1名同学获一等奖,1名同学获二等奖,3名同学获三等奖;在十八届中华圣陶杯中学生作文竞赛中2名同学获一等奖、3名同学获二等奖、8名同学获三等奖;在第二十九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中1名同学获三等奖;在第六届“创新杯”全国中学化学知识竞赛中2名同学获一等奖。在高中数学联合竞赛中3名同学获优胜奖;在第27届科技创造性大赛中有22项作品分别获得省、市、县级等次奖,学校获“通渭县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1名学生的作品,在金昌市参加甘肃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终审,荣获甘肃省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

C. 甘肃省通渭县的人文地理

通渭县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植业为主,粮食作物有小麦、莜麦、扁豆、速效豆、谷子、糜子、玉米、洋芋、荞麦等17个种类。经济作物有胡麻、蔬菜、瓜果、药材、花卉等上百个种类。工业主要有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建材业。年产量最大的有粉丝、味精、淀粉、地毯、水泥、毛衣裤等二十多种产品。其中“飞天牌”粉丝获全国食品博览会银奖,“温泉牌”味精获全国食品博览会银奖,为部级优质产品,两项均被列为甘肃省名牌产品;仿古地毯获全国优质进出口产品银奖。交通有西兰、华双、马陇等3条国家干线公里,有17条县乡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县城距省会兰州180公里,横穿全县的310国道已经建成。通渭县文化底蕴深厚,境内发现有温家坪新石器时代遗址和战国时代秦长城遗址,历史上有东汉末年的著名“夫妻诗人”秦嘉、徐淑、明代工部尚书赵荣、开封知府王瓒、清代“陇右真儒”李南晖、四川按察使牛树梅等文化名人。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杨子恒(通渭马营人)、中科院院士姚檀栋(通渭三铺人)之后,又一通渭人尚永丰(李店人)将当选为中科院院士。通渭也是中国工农红军途经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地方之一,县内建有榜罗红军长征纪念馆、义岗红军烈士陵园、红军长征纪念碑等革命纪念建筑,红军长征榜罗会议遗址已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100个景点之一,“通渭小曲”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通渭群众酷爱书画,习字作画蔚然成风,1993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 特色小吃荞圈圈 通渭人喜欢吃荞圈圈。通渭荞圈圈以开水烫荞面,拌少量小苏打,调成糊状,旋入特制的木勺或铁勺中,用八成热的油炸至棕红色捞出。瞬时香气四溢,入口松软香酥,口感丰润细腻,加之天然的甜味,让人垂涎,咀嚼时别有风味。 通渭人喜欢吃荞圈圈有一段美丽的传说。传说先祖时期牛谷河畔土地肥袄,各种粮食都是多穗的。一年收的粮食当年吃不完,好多人不敬天道,暴殄天物,懒惰不思农事。玉皇大帝一天下界游玩,看见有人随意糟蹋粮食。玉帝很生气,便要惩罚百姓,命“牛神”将五谷杂粮在三个时辰内全部捋为单穗。“牛神”奉命行事,用了足足三个时辰才拔完了所有五谷。“牛神”见荞麦似乎不是什么正经庄稼,便不想劳神了。看看时辰已到,便顺手捋了一把,不想捋破了手指,“牛神”便匆匆去复命。荞麦染了“牛神”的血,茎杆、叶脉都变成了红颜色,长得特别快,一旬一收,牛谷河畔的通渭百姓靠吃荞麦才免于饿死。“牛神”也因为没有完成玉帝的命令被罚永远到人间劳作。从此以后,百姓都一心向善,但老天的惩戒不可不记,荞麦有活命之恩,用荞麦面做成圈圈意在让百姓完完全全记住不能随意糟蹋粮食。荞圈圈中间做成空的就是告诉后代不勤俭持家就是坐吃山空。 通渭荞圈圈含有其它食品所不具有的芳香甙味,吃起来清香可口。荞面含有对人体有益的钙、磷、铁、镁、钾和微量元素等,以及丰富的维生素B1、B2、E、P、C,其含量都高于其它粮食作物。人体必需的赖氨酸、精氨酸、烟酸、油酸和亚油酸含量也很高。荞面含有其它主食中所没有的叶绿素和卢丁。卢丁有软化血管、保护视力和预防脑血管出血的作用。荞面中所含的苦味素,有清热、降火、健胃之功效。所以,荞面被人们誉为“益寿食品”、“长寿食品”。荞面食有杀肠道病菌,消积化滞,凉血解毒,解湿,治肾炎、禁口痢疾、绞肠痧、汤火灼伤的功能。在临床上还可用荞麦治高血压、糖尿病、视网膜炎、心脏病、肥胖病以及预防微血管脆弱等症。荞面还有较好的抗癌作用,特别对老年疾病具有很好的医疗功效。因此,油炸的荞圈圈以其营养丰富,口外香甜,老少皆益成了通渭的一道美食。 甜醅子 甜醅子是通渭的传统小吃,又名酒醅子,其原料有三:一为莜麦,二是青稞,三是小麦。做法相同。 做法是将莜麦或青稞(去外皮)簸净,清水洗去杂质,入锅煮熟(表层开口),沥出凉冷,加入甜醅曲和匀,装进坛中密封,保持恒温(15℃上下),经3~5天发酵,开坛食用,醇香、清凉、甘甜,夏能清心提神,冬则壮身暖胃。 清明一过,便是普遍制作甜醅子的时节,甜醅子的主要原料和米酒有些区别-是麦子类,其品种有二,一是莜麦所制,二是青稞所制,表稞是青藏高原独有的原料。两种做法大致相同,制作时先拣去莜麦或青稞的瘦凿,再把莜麦装入口袋或放在编制簸箕内再三搓拌,去其浮皮,青稞则要舂净精皮,然后放进锅内煮八成熟捞出放案上晾,以份量多少比例加入曲子拌匀,入瓷盆内,置热炕头或灶上捂严发酵,待两三天闻到清香酒味时便成。此物吃起来又香又异,还有醇芳的酒汁,故名甜醅子。 甜醅能否发酵成功关键在于掌握温度,而揭盖时间却因季节而不同,这就全凭酿造者的经验了。更值得一提的是,甜醅发酵时反复生成的甜醅酒可谓稀罕之物,醇美香甜,营养价值高,夏季食用避暑效果尤佳. 甜醅极受群众喜爱,除居家酿制自食外,出售者亦不少。无论在县城的大街小巷还是村集镇市上,随处可见甜醅摊。一根扁担两只箩筐,脸盆里满是白生生、蜜旺旺的甜醅。一碗下肚,甘甜如饴,满嘴生津,倍觉神清气爽,这酒香醇厚的甜醅实在是让人受用无比。 酿皮 酿皮是通渭著名的地方风味小吃,其做法是将面粉用凉水和成硬团,然后在清水中揉搓,这样可以使面粉中的蛋白质和淀粉分离。淀粉沉淀后,倒去清水,加放食碱,调成面浆,舀入平底盘上笼蒸熟,凉冷后切成筷子粗细的长条即可。面粉中的蛋白质则另外蒸熟,切成薄片,随碗搭配。一碗黄亮透明的酿皮子,加上油泼辣椒、精盐、酱油、蒜泥、芥末、香醋、芝麻酱等调料,再加一小撮青菜,具有色艳味美、油浓汁足、凉爽利口、喷香解暑之特点。酿皮食法多样,既可当主食,又可当菜看,可凉可热,四季皆宜,深受大众欢迎。

D. 户口在通渭县的能在别的法院起诉离婚吗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二条规定:夫妻一方离开住所地超过一年,另一方起诉离婚的案件,可以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夫妻双方离开住所地超过一年,一方起诉离婚的案件,由被告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没有经常居住地的,由原告起诉时被告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且此司法解释第三条、第四条明确规定公民的住所地是指公民的户籍所在地,公民的经常居住地是指公民离开住所地至起诉时已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但公民就医就医的地方除外,符合上述条件的也可以异地办理离婚。

E. 通渭县历史名人都有哪些(越详细越好)

1、杨子恒,1964年出生于通渭县马营镇龙头村,兄妹四人先后都考入大学。杨子恒于1980年至1984年在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学习,获农学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动物遗传专业,获硕士学位;1992年至1994年在英国伦敦剑桥大学和自然历史博物馆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4年至1997年,先后在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7年至今在伦敦大学从事分子和细胞遗传学研究工作,现为伦敦大学学院统计遗传学教授。
今年6月,通渭籍旅英学者杨子恒教授当选为2008年度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成为获此殊荣的首位大陆旅英华人,具体事迹介绍见2008年6月22日、23日《甘肃日报》第一版。成立于1660年的英国皇家科学院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著名的学术团体之一,目前有1400多位院士,其中包括6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皇家科学院院士都是在基础科学研究或工业及科技前沿研究方面有特殊贡献的科学家。
2、刘子述(1911— ) 名念祖,字子述,号万愚,又暑椿村氏,以字行。男,汉族,甘肃省通渭县常家河镇固堆河村人。
仅上三年私 ,15岁因父母双亡而辍学,拉长工、当店员20余年。解放后,于1951年创办固堆河学校,执教13载。曾多次获县级奖,1958年获全县优秀教师称号。年老后主动退休,从事园艺劳作。
无烟茶嗜好,喜书法艺术,擅寸揩,兼行草,为通渭县书画协会会员。作品多次参加县级以上展览,县内外群众及部分寺庙多有收存。
部分联作入编《通渭县志》、《通渭古今对联选》、《 羲皇故里联话录》、《甘肃古今楹联选集》、《固堆河村志》,并在《天水日报》发表;部分诗作及“叹世格言”(西江月组词)入编《通渭古今诗词选》稿。
近年编有《子述年谱》、《子述自传》、《子述诗词对联辑录》、《回忆录》等。今93岁高龄,仍对书法艺术坚持不懈。
3、杨泰(1869—1929)字葆亭,光绪癸卯科举人。拣选宁朔知县,宁夏教授,协修《宁夏志》。
牛士颖
字芮青、锐青,清末拔贡。曾任甘肃省参议会参议员。
5、
安任山(1891—1959)字猷轩,原名世徽,原字献宣。北京大学史学系毕业留校任教。
6、王序宾(1895—1961)毕业于甘肃省立第一中学、陆军测量学校。曾任甘肃宣慰使署秘书主任。
王肇南(1895—1980)北京政法大学毕业。历任定西、和政、会宁等县县长。
8、冯寿延(1897—1983)字益三。甘肃法政学校毕业。曾任河南密县县长、通渭县参议会议长等职。
9、伏景毅
字志坚,贡生,甘肃秦安人。民国时期曾任通渭县县长。通渭一中校长。
11、牛剑秋
曾任甘肃省政府秘书、会宁县县长。
12、牛树梅,字雪樵,号省斋,今鸡川镇牛坡村人。生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卒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享年84岁。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进京应试,金榜题名,即中进士。先后任雅安知县、隆昌知县、彰明知县、资州、茂州直隶州知州、宁远知府。清同治元年(1862年)得四川总督骆秉章、给事中高延祜联名保奏,擢升四川按察使。三年(1864年)四月署布政使衔。
勤政惠民,抑富济贫,兴办义学,教化黎民,整顿吏治,昭雪冤情,秉公执法,政绩卓著。川人称赞:“先生来川,德入人心,名播人口,真乃牛青天也。”
他一生手不释卷,笔耕不辍。著有《省斋文集》12卷,《闻善录》4卷,《湑叶文存》6卷。未付梓的有《周易探源》、《雪樵诗存》等。他去世以后,廷旨“从祀名官祠,事迹编入循吏传。”《清史稿•循吏》有传。

10、 党锡樊(1922—2000)字晓迟,号圃光。毕业于西北师院教育系。原任通渭一中校长。
11、牛剑秋
曾任甘肃省政府秘书、会宁县县长。
12、牛树梅,字雪樵,号省斋,今鸡川镇牛坡村人。生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卒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享年84岁。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进京应试,金榜题名,即中进士。先后任雅安知县、隆昌知县、彰明知县、资州、茂州直隶州知州、宁远知府。清同治元年(1862年)得四川总督骆秉章、给事中高延祜联名保奏,擢升四川按察使。三年(1864年)四月署布政使衔。
勤政惠民,抑富济贫,兴办义学,教化黎民,整顿吏治,昭雪冤情,秉公执法,政绩卓著。川人称赞:“先生来川,德入人心,名播人口,真乃牛青天也。”
他一生手不释卷,笔耕不辍。著有《省斋文集》12卷,《闻善录》4卷,《湑叶文存》6卷。未付梓的有《周易探源》、《雪樵诗存》等。他去世以后,廷旨“从祀名官祠,事迹编入循吏传。”《清史稿•循吏》有传。

F. 甘肃通渭县2021年农民50岁能一次性交纳养老保险吗

摘要 第一类: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和特殊人员

G. 2014年甘肃通渭县事业单位考试

2014甘肃通渭县事业单位招聘167人公告

考试时间:定于2014年12月下旬,考试地点设在通渭县城(具体考点以准考证通知为准)。

点此查看》》2014年甘肃通渭县事业单位考试内容

报名时间:2014年11月17日至11月21日,共5天时间。

报名地点:县城南园训练馆。

报名办法:采取由毕业生本人现场报名的方式进行。

所需证件:

(1)国家计划内招收的应往届未就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持本人毕业证、学位证、报到证(无具体就业单位)或择业通知书、户口迁移证(或户口簿)、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报名;报考教育教学单位的非师范类普通高校毕业生,还须持《教师资格证》或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两门课程合格证。

(2)符合加分条件的人员还须出具县级有关主管部门的证明和本人有效证件。

(3)近期正面免冠同底二吋彩照3张。

H. 甘肃传统文化有哪些,丰富多采的中华传统文化

甘肃特色文化
1、河西走廊
这里是甘肃著名的粮仓,也是昔日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和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闻名于世的敦煌莫高窟民俗、肃南裕固族风情、肃北蒙古族风情、阿克塞风俗、天祝藏区风情交相辉映,民间筵悦、骆驼队等奇风异俗在这里熠熠生辉。
2、甘肃东南部的天水市和陇南地区
这里是山川锦绣、民俗奇特的天然膏沃之地,有小江南之称。
唐玄奘在天水的传说,使佛公娇、万紫山、渗金寺等地,成为民俗旅游的主要景点。
3、甘南、临夏
甘南、临夏两个自治州是藏、回、东乡、保安、撒拉等少数民族的集聚地,有独具一格的民情和风俗。这里的宗教民俗活动,独特隆重,令人叹为观止。
4、甘肃东部的庆阳、平凉地区
这里是具有悠久革命历史的老区。境内除有众多的革命遗迹外,还有道家圣地崆峒山、王母宫山以及公刘庙、菩萨山等庙会,都成为民向文化的传播阵地,特别是唢呐、剪纸、社火、戏曲等民俗文化尤具魅力。
5.敦煌文化——世界的敦煌,人类的敦煌
敦煌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交汇处,公元前111年设郡,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锁钥”和枢纽城市,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享誉全球的世界文化遗产地,被誉为“世界的敦煌”、“人类的敦煌”。敦煌市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等世界四大文化体系的交汇地,是佛教东渐进入中原的第一站,是世界三大宗教的融汇之地。敦煌是世界级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的城市,不仅拥有丰厚独特的世界文化遗产,还拥有以“大漠奇观”著称于世的鸣沙山月牙泉等世界级自然奇观。敦煌莫高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寺遗址,是世界上历史延续最悠久、保存较为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代表了公元4—14世纪中国佛教艺术的高度成就,是两项符合世界文化遗产全部六项标准的文化遗存之一。20世纪初以来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以及悬泉置汉代简牍的考古发掘,由此发展出国际东方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敦煌学,是世界公认的国际显学。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著名旅游胜地,是中国旅游的一张标志性名片。
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位于敦煌市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下,保存着四世纪到十四世纪的700多个洞窟,有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雕像2415尊,唐宋窟檐木构建筑5座,珍贵文物5.6万件。在我国四大石窟中,莫高窟是开凿最早、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有“人类文化珍藏”、“形象历史博物馆”、“世界画廊”之称,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庞大的“世界艺术宝库”。莫高窟艺术的特点表现在建筑、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上,每个洞窟里面都有栩栩如生的塑像、婀娜多姿的飞天、精美绝伦的壁画、构图精巧的花砖,构成了一个充满宗教氛围的佛国世界。整个洞窟一般前为圆塑,而后逐渐淡化为高塑、影塑、壁塑,最后则以壁画为背景,把泥塑和壁画两种艺术融为一体。1987年,敦煌莫高窟作为中国首批候选者获得“世界文化遗产”认定。在收入《世界遗产名录》的981项遗产中,完全符合“世界文化遗产”6条标准的遗存仅有2个,敦煌莫高窟是其中之一。
世界文化遗产玉门关遗址现为敦煌阳关玉门关景区,位于敦煌西南70公里处,始建于汉武帝时期,是丝绸之路上通往西域南道的必经关卡。唐代诗人李白的名句“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王维的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之涣的名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中的阳关玉门关正是今天的敦煌阳关玉门关景区,也正是因为《阳关三叠》和《凉州词》的绝世咏唱使阳关玉门关名垂千古。阳关玉门关占有“一夫当关,万人莫开”的险要地势,现存的城垣完整。登上古关,举目远眺,四周沼泽遍布,沟壑纵横,长城蜿蜒,烽燧兀立,胡杨挺拔,泉水碧绿。红柳花红,芦苇摇曳,与古关雄姿交相辉映,使您心驰神往,百感交集,怀古之情,悠然而生。
6.长城文化——边关防卫的古战场
万里长城的西起点命先驱孙中山评论长城时说:“中国最有名之工程者,万里长城也。……工程之大,古无其匹,为世界独一之奇观。”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参观了长城后说:“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在几百年前,万里长城就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列为中古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约公元前7世纪楚国最早修筑长城,长城修筑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自立、自强、自信、团结统一精神的象征。“不到长城非好汉”,万里长城已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旅游观光的胜地。
秦、汉、明三代修筑的长城都以甘肃为起点,象一条巨龙,穿越戈壁,翻山越岭,蜿蜒东行。甘肃境内保存的长城总计超过3600公里,占全国现存总量的60%以上,除阳关玉门关外,主要有“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关城、距嘉峪关关城2.5公里的官园、距嘉峪关关城20公里的横沟屯庄、金塔县汉长城、山丹县汉明长城、民勤县汉长城、永昌县汉明长城、景泰县明长城、临洮县秦长城、渭源县秦长城、通渭县秦长城、陇西县秦长城、岷县秦长城等遗址。举凡封建社会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历史事件,北方汉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金戈铁马、逐鹿战场方面的军事斗争,都会反映在这些作为边关防卫要地的甘肃长城遗址上。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帝王将相、戍边士卒、骚人墨客、诗词名家,为甘肃省长城内外留下了不朽的边塞诗篇。唐代诗人李白的“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李硕的“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柳中庸的“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等名句,千载传诵不绝。今天,虽然烽火狼烟不再,但历史边关和烽燧墩台仍令人追思,正如王维《陇西行》诗中描绘:“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嘉峪关(部分),现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嘉峪关关城景区,包括嘉峪关关城、长城第一墩、悬壁长城、黑山峡等。嘉峪关关城两翼地势险要,南是白雪皑皑的祁连山,北是连绵起伏的黑山,被称作“河西第一隘口”。整个关城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成重叠并守之势,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形成五里一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军事防御体系。现在的“第一雄关”城楼,建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城墙上还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楼共14座,关城内建有游击将军府、井亭、文昌阁,东门外建有关帝庙、牌楼、戏楼等。整个建筑布局精良,气势雄浑,建筑精良,显示了古代边关将士的杰出军事才能和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艺术。嘉峪关关城是明代长城沿线九镇所辖千余个关隘中最雄险的一座,是长城沿线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2座关隘之一,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而得名“天下雄关”。“天下第一雄关”、“天下雄关”分别系陕甘总督左宗棠和肃州总兵李廷臣所书。如今登关楼远眺,长城似游龙浮动于浩瀚沙海,若断若续,忽隐忽现。天晴之日,或海市辰楼,或塞上风光,奇特景色,尽收眼底。沿戈壁滩南行,至讨赖河北岸陡壁边,与祁连雪峰隔河相望,就是明代长城西端第一个台墩起点——万里长城第一墩,由明代甘肃镇肃州兵备道李涵筑于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在古代军事报警中起过重要作用。今天,游客参观茫茫戈壁上的万里长城第一墩,仍可凭吊苍凉冷穆的边关历史,遥想当年狼烟四起,鸣炮报警的肃杀之气,还可以欣赏讨赖河绝壁天险,寻捡大漠风雨奇石,领略戈壁的浩瀚风姿。悬壁长城是嘉峪关关城的左翼长城,位于嘉峪关关城北8公里处石关峡北侧的黑山坡上,始建于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顺城墙顶拾级而上,平坦处如履平地,陡峻处如攀绝壁,有诗赞云:“万里长城万里长,叠嶂黑山暗壁悬”。黑山峡位于悬壁长城南侧150米,是长城文化和丝路文化的真正交汇处。置身黑山峡中,可以领略原始荒蛮的自然风貌,感受黑山岩画的古老、多样和神秘。
7.佛教文化——摄人心魄的佛国世界,绚丽多彩的石窟长廊
宗派也开始出现,而且,佛教石窟和寺庙也在甘肃大量建造,佛教艺术初显其独特的光辉。唐朝时期,甘肃佛教文化进入鼎盛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佛教艺术从内容到艺术都有新的创造,达到了高峰。五代、宋、元、明、清时期,藏传佛教在甘肃大发展,不少佛寺改宗为藏传佛教,重塑佛像或壁画重绘,加入密宗元素。
在甘肃境内的大量佛教窟龛,自河西向陇东, 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于“丝绸之路”甘肃黄金段的每一个重要节点上,把当时甘肃境内佛教文化的辉煌,表现得淋漓尽致。 据统计,甘肃境内丝绸之路沿线佛教石窟有70多处,除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外,著名石窟主要有:1、麦积山石窟。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始建于十六国后秦时期(公元384—417年),以精美泥塑艺术著称于世,被誉为“东方艺术雕塑陈列馆”,现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保护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水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的一部分。2、永靖炳林寺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创建于西秦建宏元年(公元420年),现存窟龛196个,造佛像近800身,壁画约900平方米,是保存有国内最早墨书纪年题记的石窟寺。3、瓜州榆林窟。被誉为“莫高窟姊妹窟”,开创于隋唐之前,现存完整壁画的洞窟42个,壁画5650平方米,塑像272身,壁画佛神像10826幅。4、肃南马蹄寺石窟。建于北凉,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现存窟龛70余个,各类塑(雕)像300余尊,壁画约450平方米,寺中有国内仅有的、古朴稚雅的大型浮雕飞天。5、祁丰文殊寺石窟。建于北凉时期(公元401—433年),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现存窟龛100多个,有些壁画内容可弥补敦煌莫高窟之不足。6、武威天梯山石窟。被誉为“中国石窟鼻祖”,创建于十六国北凉王沮渠蒙逊时(公元401—432年),现存3层,大小洞窟17处,雕像100多尊,壁画数百平方米,以及北魏、隋、唐、时期的汉、藏写经、初唐画像等珍贵文物。7、武山水帘洞石窟。建于十六国时的后秦,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在拉稍寺那陡峭的崖上有一尊释迦牟尼像结痂趺坐于莲花台上,高达40余米,是中国最大的摩崖浮雕。8、甘谷大像山石窟。凿于北魏,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甘谷大佛释迦牟尼佛造于盛唐,为石胎泥塑,身高23.3米,腰宽10.4米。9、庄浪云崖寺石窟。始建于北魏,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因山崖悬空而得名。其他著名石窟还有:瓜州县东千佛洞、武山县木梯寺石窟、泾川回山王母宫石窟、泾川南石窟寺、庆阳北石窟寺等。
8.黄河文化——九曲黄河绕陇原,甘肃黄河风情之旅
黄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黄河全长5494公里,为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大河,也是世界第五长流河。黄河之源为卡日曲,出自青海巴颜喀拉山脉各姿各雅山麓,冰封雪覆的高山中涌出的河水,清澈见底,潺潺有声;东流经四川入甘肃,上游穿行在高山峡谷之间,跌荡起伏,湍急回旋,水流依旧清冽;及至河口过宁夏入内蒙古,穿行陕西、山西、河南,流经黄土高原,含沙量大增,水色乃呈深黄,由山东北部而入渤海,登高一望无垠的高原千万条沟壑如同黄土的巨龙,一齐拥入大河的怀抱。 黄河以她柔韧博大的胸怀哺育了黄河文明的先民,吸纳、融合了各地区的文明精华,形成了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齐家文化、马家窑文化、中原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等代表性文化,成为早期中华文明的主流。“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脍炙人口的优美诗句,将黄河文明的大气磅礴,质朴与绝代风华,展现无遗。
黄河自青海东流,进入甘肃,在长达913公里的黄河干流甘肃段上,形成了黄河玛曲第一弯壮美奇观和刘家峡、八盘峡等高峡平湖。 在甘肃境内的黄河流域,诞生了灿烂辉煌的大地湾、马家窑等彩陶文化和黄河农耕文明。 游客沿着黄河甘肃段一路北上,可以欣赏河水清澈、溪流纵横、草场丰茂的黄河首曲美景; 感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情景再现;饱览高峡平湖、绝壁万仞的壮观景色,并体验独特的乡风民俗,探究中华民族文明之源。
9.始祖文化——华夏文明之源,炎黄子孙之根
甘肃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曾孕育了中国最古老的创世神话。三皇之首、人文始祖伏羲氏诞生在天水,在此演绎八卦、教化众生,开创中华文明的肇启时代;黄帝诞生在天水轩辕谷;西王母降凡于泾川回中山;周、秦、唐王朝的先祖由此创业兴邦;天下李氏的根在陇西。 木有本而根深叶茂,水有源而源远流长。追本溯源,华夏民族血脉相连。如今,甘肃东部的天水、平凉、庆阳和陇西已成为海内外华夏子孙探寻血脉渊源,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和考察观光游览的寻根朝觐圣地。
10.民俗文化——走进陇原大地,体验特色风情
甘肃民俗文化多姿多彩,特色鲜明。目前,甘肃省已有甘肃花儿、甘南藏戏等2项民俗文化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54项民俗文化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最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有:兰州市的太平鼓、兰州鼓子、苦水高高跷、黄河大水车制作技艺,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的松鸣岩花儿会、临夏砖雕、保安腰刀锻制、东乡擀毡技艺,庆阳市的道情皮影戏、香包刺绣,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拉卜楞寺佛殿音乐“道德尔”、藏族民歌、史诗《格萨尔王传》演唱、舟曲多地舞、卓尼巴郎鼓舞,定西市岷县二郎山的花儿会、洮砚制作技艺,天水市的伏羲祭典、清水道教音乐、武山旋鼓舞、秦安小曲,河西走廊各市、县的河西宝卷、夜光杯雕、凉州贤孝、裕固族民歌、裕固族服饰、敦煌曲子戏、永昌万字灯会,陇南市西和县与礼县的七夕节(当地人叫“巧娘娘节”)、武都高山戏、文县傩舞“池哥昼”,平凉市泾川县的西王母信仰习俗、庄浪县抬阁等。这些民俗文化或以民族、地方特色浓郁见长,或以古老风俗本真性的存留而凸显其价值。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甘肃花儿,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是甘肃临夏、定西、甘南等地区劳动人民表达对理想追求和对幸福生活热爱的一种民族音乐传唱形式,内容丰富多彩,语言生动形象,曲调高昂优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演唱形式多样,有独唱、对唱,也有合唱,特别是集体对唱颇具情趣,各由四五位歌手组成的对歌双方,相互间展开风趣、生动的“花儿”对唱,十分吸引人。集体对唱逐渐演变成有相对固定的时间和地点的、各民族自发举行的对歌、赛歌集会的“花儿会”,如临夏州和政县“松鸣岩花儿会”、永靖县“炳灵寺花儿会”、康乐县“莲花山花儿会”、定西市岷县“二郎山花儿会”等。在这些“花儿会”中,影响最大、规模最大的是“莲花山花儿会”,每年农历六月初一到初六,穿着艳丽服装的各族人民从四面八方接踵而来,登山会歌,常聚有数万人,整个花儿会包括拦路、对歌、敬酒、告别等程序,都是在优美的歌声中进行的,从山脚到山顶,从河边到树林,整座莲花山都回荡着悠扬高亢的花儿,被国内外专家誉为“民歌的海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甘肃临夏“中国花儿之乡”的称号。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甘南藏戏,藏语称“南木特”,即“传记”之意。因在拉卜楞寺首次演出,又称“拉卜楞藏戏”。甘南藏戏的演唱,系说唱形式,具有表演细腻,韵白清晰,绘形绘色,唱腔时而高亢爽朗,时而低缓悲凉等特点,兼具京戏和藏戏之优。将歌舞表演和剧情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最具特色的是“顺步”,即同一侧的臂和足同时朝着一个方向的动作身段,大量运用到各剧中大臣、仪仗队等人物步法表演中,其速度缓慢,动作优雅。剧目主要以民间、佛经、历史故事、古典小说为原本改编而成,具有故事完整、情节曲折、脉络清晰、联想丰富、比喻生动、语言朴实等特点,以及较强的浪漫主义色彩和很深的感染力,目前已发展到《达巴旦保》、《智美更登》、《召哇桑姆》、《诺桑王子》、《罗摩衍娜》、《阿德拉茂》、《赤松德赞》、《降魔》、《松赞干布》等9个剧目,形成了丰富完整的艺术表演手法。

I. 甘肃省通渭县有律师事务所吗

有的,一般都在法院附近的。有的是法律援助中心。

J. 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关于征用其他土地的补偿办法

甘肃省征收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补偿费用分配使用管理办法时间:2008-2-20 9:00:12|来源:甘肃国土资源网|点击数:7068|【大 中 小】【打印】【关闭】

(2006年4月14日甘政办发[2006]41号)

第一条 为切实保护被征收土地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加强征地补偿费用的管理,确保征地补偿费用的合理分配和使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征收土地是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归国家所有,并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给予补偿的行为。
征收土地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务院、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征收土地方案统一组织实施,其他任何单位、组织、团体和个人不得征收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
第三条 征地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及青苗补偿费。
第四条 征收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必须严格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的规定办理。
(一)征收土地,由市、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方面会同被征收土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对拟征收土地的权属、地类、面积以及地上附着物的权属、种类、数量等现状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应与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和地上附着物产权人共同确认。
(二)按照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征地补偿方案、当地年产值标准和补偿倍数或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确定征地补偿费用。
(三)市、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与被征收土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征收土地补偿协议。
(四)城市规划区内,市、县政府收购储备土地涉及征收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市、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可以直接组织有关方面会同被征收土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进行土地面积丈量、地上附着物清点登记,并与被征收土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征收土地补偿协议。
(五)征收土地后进行有偿出让的,征地补偿费用按规定缴入市、县财政部门设立的“土地出让金财政专户”,由市、县财政部门进行清算后支付给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
第五条 实行统一征地跨市、县行政区域的,征地补偿费用由负责统一征收土地的市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征地服务机构,依据市、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与被征收土地的农民集体组织签订的征收土地补偿协议,支付给市、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市、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可以直接向农村集体组织指定的开户银行汇款或以转帐方式支付,但不得以现金方式支付。
城市规划区内,市、县政府收购储备土地涉及征收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市、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依据与被征收土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的征收土地补偿协议,直接向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指定的开户银行汇款或以转帐方式支付土地补偿费用,但不得以现金方式支付。
第六条 青苗补偿费和地上附着物补偿费,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据登记确认的土地面积、地上附着物数量进行核算,在村民居住地公告后,支付给青苗或地上附着物的所有者。
第七条 安置补助费根据不同安置途径确定分配对象。需要安置的人员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安置的,安置补助费支付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集体发展基金;由其他单位安置的,支付给安置单位;自谋职业,不需要统一安置的,经被征地农户申请,与享有被征收土地所有权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协议,发放给需要安置的农户;参与社会保障安置的,全额发放给被安置人员,用于个人缴纳养老保险金。
第八条 土地补偿费支付给享有被征收土地所有权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农村集体机动地、承包农户自愿交回的承包地、承包地流转和土地开发整理新增加的耕地等,调整质量和数量相当的土地给被征地农户继续承包经营的,土地补偿费留作集体发展基金。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能调整土地的,依法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村民代表会议三分之二以上代表同意,将不低于80%的土地补偿费用于被征地农民个人的生活安置、支付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金,其余土地补偿费留作集体发展基金。
第九条 被征收土地属于村集体所有的,土地补偿费归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属于村内具有法人资格的村民小组或社所有的,土地补偿费归村民小组或社所有,不得在行政村内平衡。
第十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土地补偿费实行专户管理,收支、使用及帐务必须在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中定期公布,接受群众的监督。使用土地补偿费必须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村民代表会议三分之二以上代表同意。
第十一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建立健全村民议事、民主理财、村务监督等群众组织,保障村、社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征地补偿费用分配、使用、管理的知情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第十二条 完善征地补偿费的村级财务管理。已建立村级财务代理制的集体经济组织,应实行村社征地补偿资金财务委托代理制度,村、社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核算业务委托乡、镇经管站代理。代理机构为村、社集体经济组织设立专户,实行定期报帐制度。
村级财务委托代理坚持集体资产所有权、资金使用权、投资收益权、财务审批权不变的原则。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征地补偿费用分配、使用、管理的指导和监督,对补偿费用实行年度审计和离任审计,审计结果在村、社集体经济成员中公布。
第十四条 征地补偿费必须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不得将征地补偿费用于偿还集体经济组织债务、上缴税费、发放工资等,违者将按有关规定查处。
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热点内容
妇产科的护理道德要求 发布:2025-05-16 01:54:27 浏览:211
劳动法工伤是如何界定的 发布:2025-05-16 01:50:45 浏览:577
民事诉讼法全文二百零九条司法解释 发布:2025-05-16 01:50:42 浏览:394
什么是立法动议 发布:2025-05-16 01:45:04 浏览:480
法律硕士315过复试线 发布:2025-05-16 01:38:44 浏览:24
法院钱多久 发布:2025-05-16 01:38:42 浏览:367
要求公司为员工缴社保法律条款 发布:2025-05-16 01:30:04 浏览:403
行政机关的立法权 发布:2025-05-16 01:26:20 浏览:730
常回家看看行政法规 发布:2025-05-16 01:25:33 浏览:486
中国男女不平等婚姻法要求平等 发布:2025-05-16 01:23:19 浏览: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