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婚姻法与骗婚
1. 骗婚怎么处理
如果对方骗婚的行为涉嫌构成诈骗罪,则可以到公安机关报案处理。根据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婚姻法》规定,借婚姻骗取财物超出了借婚姻索取财物的范围,可根据具体情况按诈骗行为以刑律处理。目前,我国的《婚姻法》对以合法婚姻形式诈骗他人财物的不法行为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这使得众多的不法分子钻了法律的空子,从而利用合法婚姻形式诈骗他人的财物。婚姻诈骗,简称婚骗,是以婚姻为诱饵诈骗钱财,俗称“放鸽子”。当今社会婚姻诈骗已经演变成利用真实身份和证件进行合法登记结婚的新型诈骗,这种也是最难打击的。犯罪嫌疑人利用合法的婚姻为幌子,来骗取合法的婚姻登记,这是诈骗犯罪中的一种比较特殊的案件。当前,诈骗者的目标,主要集中在老年人和贫困人群的婚姻诈骗上,诈骗案件呈上升态势。我国《婚姻法》规定,借婚姻骗取财物超出了借婚姻索取财物的范围,可根据具体情况按诈骗行为以刑律处理。根据我国《婚姻法》第十条的规定,重婚的,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的,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的,未到法定婚龄的婚姻,为无效婚姻。在现行《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释中,骗婚人与被骗人的婚姻关系并非无效婚姻。《婚姻法》第十一条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十条规定了胁迫婚姻的可撤销制度。所谓胁迫婚姻,是指行为人以给另一方当事人或者其近亲属的生命、身体健康、名誉、财产等方面造成损害为要挟,迫使另一方当事人违背真实意愿结婚的情况。受胁迫一方的婚姻关系当事人可以自结婚登记之日起1年内向婚姻登记机关或人民法院请求撤销婚姻。显然,骗婚关系也不属于《婚姻法》中可撤销的婚姻。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2. 男方骗婚女方离婚在新婚姻法里违法吗
男方没离婚骗婚算犯法。男方有配偶而重婚的,构成重婚罪,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也构成重婚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条
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第六十一条
对于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候,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判处。
第二百五十八条
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3. 新婚姻法骗婚怎么处罚
法律分析:受害一方只能通过诉讼离婚的途径解除双方的婚姻关系。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以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如果一方取得财物后潜逃了,可认定其主观上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其行为符合诈骗罪的全部构成要件。骗婚者不仅要承担刑事责任,如果双方没有结婚,骗婚者还要承担民法上的财产返还以及损失赔偿责任。
4. 婚姻法规定,哪些情况属于骗婚呢
婚姻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情,应该值得非常真诚的对待。两个人在一起本身就应该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结合,应该尊重对方爱护对方。但是社会上还是不乏频频出现骗婚的情况。对于这种操作肯定是触犯了我国的法律的,而且这种行为也非常的可耻。那么有哪几种情况都属于骗婚?
一 以结婚为诱饵,诈取他人财物
有一种人想尽办法和你结婚也不过是为了在婚后转移你的财产,或者是在得到尽量多的彩礼之后立马离婚赶往下一家,这种行为是非常可耻的,同时也触犯了法律,不过这种人一般在婚前大家都是可以察觉的,所以婚前的时候大家在相处的过程中还是需要仔细的注意,如果发现对方有这样子的倾向应该立刻分手,不要拖泥带水。
大家如果决定结婚了一定需要考虑清楚,毕竟婚姻不是简单的两个人的事情,涉及到了一个家庭,希望每个人都能走上幸福之路。
5. 在新婚姻法中,怎样属于骗婚
骗婚,是以婚姻为诱饵诈骗钱财,或用欺骗手段缔结婚姻的行为,俗称“放鸽子”是最常见的婚姻诈骗形式。我国法律规定因欺诈缔结的婚姻属于不可撤销婚姻。
一方故意隐瞒欺骗对方不利结婚情况,债务纠纷、性取向、家庭情况、婚史、身体缺陷或疾病等。
2020年1月19日,民政部表示,“‘假结婚’、‘骗婚’、‘重婚’等情况一旦查实,将被列入失信黑名单。
6. 在新婚姻法中,怎样属于骗婚
一、骗婚的特点和定性
根据我国婚姻法第十条的规定,重婚的,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的,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的,未到法定婚龄的婚姻,为无效婚姻。在现行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释中,骗婚人与被骗人的婚姻关系并非无效婚姻。
婚姻法第十一条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十条规定了胁迫婚姻的可撤销制度。所谓胁迫婚姻,是指行为人以给另一方当事人或者其近亲属的生命、身体健康、名誉、财产等方面造成损害为要挟,迫使另一方当事人违背真实意愿结婚的情况。受胁迫一方的婚姻关系当事人可以自结婚登记之日起1年内向婚姻登记机关或人民法院请求撤销婚姻。显然,骗婚关系也不属于婚姻法中可撤销的婚姻。
可见,根据现行婚姻法及相关司法解释,骗婚既不属于婚姻法中的无效婚姻,也不属于婚姻法中的可撤销婚姻,因此,只能属于婚姻法中的合法婚姻。不过,这种定性有悖于常理。
二、婚姻法中骗婚的处理
现行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释对因不同形态的婚姻发生的纠纷规定了不同的处理制度,即无效婚姻的宣告制度、胁迫婚姻的可撤销制度、合法婚姻的离婚制度。
基于骗婚是合法婚姻的定性,在现行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释的框架内处理,只能通过离婚的途径。
婚姻法第三十二条规定了人民法院准予当事人离婚的条件,即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经调解无效,才准予离婚。从婚姻法第三十二条可以看出,感情破裂标准是准予离婚的唯一标准。在骗婚案件中,欺骗者以骗取钱财为目的,与被骗人没有感情可言,也根本谈不上感情破裂。
若被骗人要求返回财产的诉讼请求又如何适用法律。根据婚姻法第三条规定,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十条规定了在以下情形下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制度:1.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2.双方办理结婚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的;3.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但骗婚,前两项已是既成事实,被骗人若不能为“因给付导致自己生活困难”举证,返还财产的诉讼请求就得不到支持。这显然有失公允。
总之,在现行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释的框架内对本案的骗婚进行定性时,其定性有悖于常理;处理因骗婚引起的纠纷时,很难适用到最恰当的规定,处理结果也将显失公平。
7. 新婚姻法对为结婚为目的骗婚有没有规定
请参阅《最来高人民法院关于自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的如下规定:
第十条 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查明属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
(一)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
(二)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的;
(三)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
适用前款第(二)、(三)项的规定,应当以双方离婚为条件。
8. 请问最新的《婚姻法》主要阐述了什么内容
引言:请问最新的《婚姻法》主要阐述了什么内容? 现在的婚姻法也阐述了一个比较重要的内容,就是废除包办婚姻,强迫婚姻的做法,并且现在的民法典的婚姻法也是在不断进步,其中有一点小编认为比较重要的就是冷静期的建立。因为在离婚的时候有一个冷静期,可以让夫妻双方感情再次考虑是否要离婚,这也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来解决现在离婚率过高的一种行为。因为对于很多夫妻来说,离婚只是一个冲动的想法,其实在离婚后会有后悔的,做出复婚的想法。
婚姻法就是为每一位百姓保护,而且在结婚当中总会出现各种的问题,可能是由于财产的问题,有可能是因为两个人性情不和的原因,会造成婚姻当中出现大打出手的现象。这个时候处在弱势的一方就会有巨大的伤害,所以婚姻法也是为了每一个人在婚姻当中受到法律的保护。
9. 新婚姻法什么叫骗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骗婚是以婚姻为诱饵诈骗钱财。婚姻诈骗是指利用真实身份和证件进行合法登记结婚的新型诈骗,犯罪嫌疑人利用合法的婚姻为幌子,来骗取合法的婚姻登记。要成立诈骗罪主观方面要有非法占有财物的故意,客观方面要有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使得对方产生错误认识而处分财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四十二条
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10. 婚姻法中骗婚的处理
现行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释对因不同形态的婚姻发生的纠纷规定了不同的处理制度,即无效婚姻的宣告制度、胁迫婚姻的可撤销制度、合法婚姻的离婚制度。
基于骗婚是合法婚姻的定性,在现行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释的框架内处理,只能通过离婚的途径。
婚姻法第三十二条规定了人民法院准予当事人离婚的条件,即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经调解无效,才准予离婚。 从婚姻法第三十二条可以看出,感情破裂标准是准予离婚的唯一标准。在骗婚案件中,欺骗者以骗取钱财为目的,与被骗人没有感情可言,也根本谈不上感情破裂。
若被骗人要求返回财产的诉讼请求又如何适用法律。根据婚姻法第三条规定,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十条规定了在以下情形下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制度:1。
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2。双方办理结婚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的;3。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但骗婚,前两项已是既成事实,被骗人若不能为“因给付导致自己生活困难”举证,返还财产的诉讼请求就得不到支持。
这显然有失公允。
总之,在现行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释的框架内对本案的骗婚进行定性时,其定性有悖于常理;处理因骗婚引起的纠纷时,很难适用到最恰当的规定,处理结果也将显失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