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是私法
A. 法律的主修课程有哪些
主要课程有:
1、法理学。是以整个法律现象的共同发展规律和共同性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主要包括法律的起源、发展和消亡、法律的本质和作用、法律和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法律的创制和实现。
2、《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是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知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宪法学》。宪法学是以宪法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属于法学的分支学科。
4、《刑法学》。刑法学以世界各国刑法为研究对象,是研究犯罪和刑罚、刑事责任及其罪刑关系的科学。它属于部门法学的范畴,是部门法学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
5、《逻辑学》。研究思维规律的学问。逻辑和逻辑学的发展,经过了具象逻辑—抽象逻辑—具象逻辑与抽象逻辑相统一的对称逻辑三大阶段。
(1)经济法是私法扩展阅读:
课程介绍
《法理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大学语文》、《基础英语》、《计算机基础》、《宪法学》、《民法学》、《刑法学》、《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经济法概论》、《邓小平理论》、《婚姻法》、《国际法》、《法学基础》、《行政法》、《逻辑学》、《律师实务》
《会计学基础》、《审计学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外国语》、《劳动法》、《婚姻家庭法(一)》、《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概论》、《合同法》、《知识产权法》、《公司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法律文书写作、(《中国法律思想史、》《外国法制史》、《西方法律思想史、》《票据法》、《保险法》、《税法》、《金融》、《公证与律师制度》、《房地产法》任选三门)、毕业论文。
B. 国际私法与国际经济法区别
国际私法(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在世界各国民法和商法互相歧异的情况下,对含有涉外因素的民法和商法关系,解决应当适用哪国法律的法律。由于涉外因素又称国际因素,民法和商法在西方传统上称为私法,国际私法因而得名。为广义的民法可以包括商法,各国民法和商法互相歧异的情况,法律术语称为民法的抵触或民法的冲突,或称法律的抵触或法律的冲突,因此长期以来这一部门法被称为法律抵触法或法律冲突法。
国际经济法是指调整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国家与他国私人之间;国际组织与私人之间以及不同国籍私人之间,相互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随着各国之间贸易和经济往来日益增长以及国家对贸易和经济活动的干预日益加强而形成和发展的。早在中世纪末期,欧洲主要商业城市就有一些关于国际商业交易的规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关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规则和制度大量出现 ,并具有了国家之间条约的形式。作为一门学科,国际经济法学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渐发展起来。
国际经济法与国际私法的区别:
(1).国际经济法与国际私法主体不同
国际经济法的主体包括国家、国际组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等。但是,在通常情况下,国际私法的主体只是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
(2).国际经济法与国际私法调整对象不同。
国际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一般的国际经济关系。而国际私法则是通过解决法律适用问题来调整国际民事关系。
(3).国际经济法与国际私法的法律规范不同。
国际经济法的法律规范主要是实体规范,也包括若干有关的程序规范。而国际私法仅由法律适用规范和有关法律适用的制度构成。
(4).国际经济法与国际私法的调整方法不同。
国际经济法是通过直接调整方法来调整国际经济关系法。但是,国际私法则是通过间接调整方法(即通过确定支配一定的国际民事关系的法律)来调整国际民事关系的。
C. 国际经济法与国际私法和国际公法的关系
主流观点:
国际公法是调整国家、国际组织等国际主体之间的法律规范,是内最典型的容国际法
国际私法有国内法和国际法二说,调整涉外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客体或事实涉及外国),最典型的国际私法是冲突法,还包括国际经济法中的调整平等主体民事关系的国际条约、惯例(这些条约和某些惯例同时又是国际公法)
根据Jessup的观点,国际经济法已经从国际公法中独立。不但有关于经济关系的国际公法,还有调整个人与国际法主体之间的法律规范。
因此:三者之间的关系既并列又交叉
D. 结合民法与经济法的关系论述“民法的本质是私法”。
我国民法 学界关于民法的本质特征是私法的认识过程,认为这是二十年来民法 学研究的重要收获之一。作者指出民法的私法特征表现为,民法以市 民社会为其存在之经济一人文基础;以权利为本位,且主张权利的同 等保护;以市民社会的意思自治为其主要实现手段;并以市民社会人 的价值实现为其直接目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民法学研究,无论是从基础理 论方面,还是从具体制度方面看,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若要从众多 的研究成果中,概括地列举出最根本性的收获,首当其冲的应是对民 法是私法这一基本认识的确立与深化,这一认识看似浅显,但它得来 却甚为艰辛。十月革命胜利后几十年来,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法学者都 尊奉革命领袖的一句话,把公有制下的民法视为公法。这种理论直至 改革开放初期,都被视为定论,是万不可动摇的。视民法为私法,而 非公法,这是"实践检验真理标准"、思想解放在法学界,尤其是民 法学界最重要的表现。二十年来,我国民法学者为私法观念的复兴与 光大,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这一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1978年起至1986年《民法通则》颁布为止。当时民 法学界的主要任务是为民法的生存而论争,具体表现为在调整范围与 划界上与经济法之争。此时,虽然还谈不上对民法私法性质的肯定和 阐述,却是民法私法观念的萌芽阶段。因为调整范围的争论并不单纯 是法学学科之间的门户之见,而是不同的经济改革思路在法学上的折 射,其大背景是我国关于经济改革方向的严竣抉择。在一个从封闭走 向开放,从经济高度集中管理走向多元化发展的变革时代,私法观念 的种子必然会根植其中。因为民法所代表和反映的市民社会的广泛利 益和进取精神,是其顽强生命力之所在。《民法通则》的颁布,暂时 为这场争论划上了休止符,但对民法是私法性质的认识,却才刚刚启 始。
第二阶段,从1986年《民法通则》颁布后,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 讲话发表之间,是对民法私法属性的艰难探索阶段。此时,我国的经 济改革正处于由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艰难的选择与转折时 期。与此相应,民法也由以调整商品关系为己任,向调整全:方位的 市民社会生活(即私法关系)转变。但是,由于受社会改革进程的影 响,这种转变较为缓慢。应当说,这是一个思想上砥砺,理论上蓄势 待发的阶段,民法的私法观念已经到了利箭在弦,一触即发的状态。
第三阶段为1992年邓小平南巡,我国确立市场经济体制至今。这 是民法研究活跃,学术成果较繁荣的时期。民法的私法性质也恰恰是 此时明确提出并得到论证的。民法学界分析了市场经济赖以存在的社 会结构,即市民社会及其对应范畴政治国家,划分了私法与公法的基 本领域,阐述二者的作用及相互关系,从而揭示了民法作为私法的本 质特征。这一认识是民法本质的复原,是民法基本原理在我国市场经 济条件下的理性回归,它不仅对民商法的各项具体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为我国法律体系的构建,奠定了稳固的基石, 功绩不可低估。
民法的本质特征,是认识民法性质的基本标志,是民法理念的根 本所在。它关乎到民法的目的、范围、手段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是任 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国家的民法学者,都必须首先思考和回答的问 题
E. 国际私法与国际经济法的主要区别
两者具有以下重大区别:
第一、权利与义务的主体不同
国际私法的主体通常限于不同国籍的国民(含自然人与法人)以及各种民间性的国际组织机构。国际经济法的主体则既包括经济领域中超越一国国界的“私法”关系上的主体,也包括经济领域中国际公法关系上的主体,即国家以及各国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国家以及各国政府间组织以非主权实体的身份,即一般私法法人的身份,从事超越一国国界的经济交往或经贸活动,它们才可以成为国际私法关系上的主体。
第二,调整的对象不同
国际私法所调整的超越一国国界的私人间关系,可分为经济关系与人身关系两大类,国际经济法则只调整前一类而不调整后一类。
第三,发挥调整功能的途径或层次不同
国际私法是关于民法、商法的法律适用法,而不是实体法,它本身并不直接确认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或解决有关的纷争。而国际经济法是实体法。
第四,法律规范的渊源不同
国际私法的渊源主要是各国有关法律冲突或法律适用方面的国内立法,并辅以某些有关法律冲突或法律适用方面的国际惯例以及对缔约国有拘束力的具有同类内容的国际条约。
国际经济法的渊源则排除了有关人身方面法律冲突规范或法律适用规范,突出其中有关经济方面的法律冲突规范或法律适用规范,同时大量吸收了属于实体法和程序法性质的、有关经济领域的国际公法规范,国际私人商务惯例以及各国国内的涉外经济立法。
(5)经济法是私法扩展阅读
国际经济法与国际私法的联系和区别:
“国际私法”,指的是在世界各国民法和商法互相歧异的情况下,针对含有涉外因素的民法关系或商法关系,指事实上或确定应当适用哪国法律的法律。又称“法律冲突法”或“法律适用法”。其所调整的对象主要是各国涉外的私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国家之间的关系。
国际私法既是国内法,又属于西方法学传统分科中公法的范围,即实质上只是一种国内公法。它可进一
步划分为用以调整国际(涉外)私人间经济关系以及人身关系的法律冲突规范用。前一类属于国际经济法范畴,后一类冲突规范所间接地加以调整的对象其关系属于人身关系,因此,这类冲突规范不应纳入国际经济法的范畴。
F. 经济法是公法,私法,还是社会法
抄按照主流学术观袭点及多数课本教材,经济法的性质归属于社会法,即公法与私法的交叉中的第三法域。社会法,即调整社会生活中各种社会主体因参加社会活动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不同于传统的公法,即强调以国家公权介入,具有强制性效力调整维护国家利益与公共利益的法律规范,以及传统的民法,即平等主体之间基于意思自治、处分自由等基础发生的人身关系及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由经济法的构成体系来看,经济法亦属于公私交叠的社会法领域。经济法的体系,由市场主体规制法,市场秩序规制法,宏观调控法以及经济监管法组成。简单明了举个例子,在市场主体规制法中,假如楼主设立一间公司或者企业,此是基于楼主作为民事主体的意思自治或说处分原则而实施设立公司的行为,经济法承认并对此行为赋予认可的法律效力,除此外,楼主还需依照公司法的具体规定,比如公司法律形态的选定、出资额、股东等等都必须符合经济法的规定,此又体现了公法的性质,即国家干预经济,要求经济法主体按照具体要求实施一定法律行为才可产生相应法律后果。
G. "私法主要是指民法、商法和经济法"为什么错啊
私法是相对于功法而言的,在私法域空间内法务明文规定即自由,就是指调整的是平权主题间的权利义务的法律关系
H. 国际商法与邻近法(私法,经济法)的关系
即不是独立不同的,也不是同一学科不同叫法。而是中国法学,以至西内方法学在这一领域的认容识和学科划分的不同阶段和成果。
国际商法是在中国的国际经济法学者对外国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借鉴过程中,引入的外国名词,因为他们发现外国学者基本把我们国际经济法所研究的对内容叫国际商法。
国际经济法是中国早期国际法学者在80年代,面对日益繁荣的中国对外经济交流,为了便于研究,把国际法中关于经济交流,经济管制的法律抽出来,划分出的新方向,是完全“国产”的名词和学科。
国际私法涵盖国际商法内容,但是偏向与民事关系。
以上是我的理解,不一定正确,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I. 经济法是属于私法还是公法
按大陆法系的划分方法,经济法中管理性法律法规属于公法部分,自治性法律法专规属于属私法部分,在我国现行经济体制中,经济法的公法部分强于私法部分。
经济法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进行整体、系统、全面、综合调整的一个法律部门。在现阶段,它主要调整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以各类组织为基本主体所参加的经济管理关系和一定范围的经营协调关系。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宏观经济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不能简单地认为经济法就是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
(9)经济法是私法扩展阅读:
经济法是独立的法的部门,因为他的调整对象有特定的范围,他只调整在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而且其调整对象同其他部门法的调整对象是可以分开的。
经济法是一个重要的法的部门,它所具有的重大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引导、推进和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3、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
4、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