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社会法的界定

社会法的界定

发布时间: 2020-12-24 19:37:42

1. 自然法学派、社会法学派、分析法学派三者的定义及联系

分析法学派的代表制人物:早期:边沁(J·Bentham)、奥斯汀(J·Austin)、凯尔逊(H·Kelsen) 后期:哈特(H·L·A·Hart)、塔曼鲁(I·Tammelo)、克鲁格(U·Klug)。 分析法学派我只知道这些,其他不知道。不好意思。

2. 黑社会在法律上的定义是什么

黑社会性质组织,从字面意义上考察,应为“具有黑社会性质的组织”或“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组织”,也就是说,黑社会性质组织在组织结构、犯罪方式、反侦查能力等方面与一般的团伙犯罪有着质的区别,已完成了从团伙犯罪到有组织犯罪的飞跃;但其组织的完整性、组织的层次性、与政权的合流水平与典型的黑社会组织形态相比,又存在明显差距。

【全国人大将对“黑社会性质的组织”作出界定 】
中国最高立法机关将对目前议论纷纷的“什么是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的问题作出界定。“有无国家工作人员参与或提供非法保护”将不再作为区分“黑社会”和一般犯罪集团的主要界限。

在今天开幕的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7次会议的全体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胡康生做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刑法第294条第一款的解释(草案)的说明。
2000年12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的司法解释则将国家工作人员的参与或提供非法保护列为“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的特征。但在司法实践中,司法机关对这一界定“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的特征有不同认识,因此,最高人民检察院去年11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刑法第294条第一款规定中“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的含义作法律解释的要求。
胡康生说,在一般情况下,犯罪分子要在一定区域或者行业内,形成非法控制或者重大影响,如果没有国家工作人员的包庇或者纵容是难以实现的,但也不能排除尚未取得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包庇或者纵容的,通过有组织地实施多次犯罪活动形成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的情形。鉴此,草案列出了“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的四大特征:

一、形成较稳定的犯罪组织,有明确的组织者、领导者,骨干成员基本固定,人数较多;
二、有组织地通过违法犯罪活动或者其他手段获取经济利益,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以支持该组织的活动;
三、以暴力、威胁或其他手段,有组织地多次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为非作恶,欺压、残害群众;
四、通过实施违法犯罪活动,或者利用国家工作人员的包庇或者纵容,称霸一方,在一定区域或者行业内,形成非法控制或者重大影响,严重破坏经济、社会生活秩序。

3. 劳动法和社会法的关系

劳动法与社来会保障法是联系非自常密切的两个法律部门,他们都与保护弱势群体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安定有关。但作为不同的法律部门,它们调整的社会关系是不同的。长期以来,我国将保障福利内容纳入劳动关系进行调整,作为劳动法的组成部分,并不存在社会保障法的范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社会保障法应与劳动法合理界定。但由于两个部门法在发展上的某种联系和延续性,使得学界对它们之间的认识模糊不清。有人认为劳动关系包含了保障福利内容,有人认为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相互交叉,还有人认为劳动法从属于社会保障法,因而造成了一些实际的社会问题难以解决,不利于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因此,必须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支持。

4. 社会法中社会权的性质及主要内容

你好,我知道一些,建议多查阅资料

社会保障财产权的性质及保护问题是世界各国社会保障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深层次问题。
社会保障财产是公民基于社会保障权利义务关系获得的社会保障给付、各种福利津贴、救济款项和产品服务供给,包括货币资金、实物和服务等形态;这种财产具有基本保障性、强制性、特定对象性、统筹互济性、储存性和增值性以及经济福利性等特征;属于必要劳动加部分剩余劳动,具有消费基金和积累基金的混合性质,介于俱乐部产品、私人物品和社会化财产之间。
社会保障财产权是社会保障主体围绕或通过社会保障财产而建立和形成的经济权利关系,主要包括社会保障财产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以及处置权,由主体、内容、客体、性质以及合法性依据等权利要素组成。它是一种生存权利、法定权利、公法权利,具有人身权利与财产权利的双重属性,在权利义务关系上呈现出非对等状态;而且综合考虑了经济学上权利产权的经济理性、社会学上关系产权的社会理性以及法律上的合法理性,来源于劳动产权和人力资本产权。它是一条“从慈悲到正义”之路,是人类从原生态到交易合作的过程中稀缺资源配置的反映,是通过资源所有权的交换和转移而形成的。社会保障财产权是一种私有产权、俱乐部产权、公共产权和政府产权的混合产权,通过其权能的利益让渡和分割以及产权属性的公、私互动整合,实现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和效率性,使得社会保障制度富有活力与持续性。
产权明晰、界定实效、得到保障是社会保障财产权保护的内在要求;明晰社会保障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以及处置权等权能结构是社会保障财产权保护的前提和基础;公民社会保障权益的维护与实现以及社会保障财产的保值增值是社会保障财产权保护的核心,需要政府的积极作为、制度设计(以积累制代替现收现付制)以及个人所得税制的完善等方面的努力。建立个人财产权是社保基金入市的产权基点,通过明晰储备基金、账户基金和统筹基金等层次社保基金的产权性质和特征的差异,分类采取不同的投资运营策略,实现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通过设立社保基金产权监督委员会,构建社会保障基金“产权监督、管理、营运”体系。养老保险财务模式的产权选择呈现混合趋向的态势,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绩效是社会保障财产权保护的重要体现。

5. 法律的定义。

法律,即人类在社会层次的规则,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回,以正义为其存在答的基础,以国家的强制力为其实施的手段者。法治和法律要逐渐变得适当宽容以利于社会和谐。法一般限于宪法、法律。法属于上层基础范畴,决定于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法的目的在于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是统治阶级实现其统治的一项重要工具。所以,法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它随着阶级、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和发展,法律将随着阶级、阶级斗争的消灭而自行消亡。
法律的概念法律:
古时----指律令或刑法。由立法机关制定,国家政权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
现代词典----由立法机关制定,国家政权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法律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是阶级专政的工具之一。体现统治阶段的意志,国家制定和颁布的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
这里----是指狭义的法律,即由我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根据我国现行宪法的规定,法律分为基本法律和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

6. 法律的定义是什么

1、法是被提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的意志的体现;

2、法是由专国家制定或认属可的;

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

4、法的社会性。

拓展资料:

1、法律就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包括宪法、法律(就狭义而言)、法令、行政法规(新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条例、规章、判例、习惯法等各种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2、法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决定于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法的目的在于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是统治阶级实现其统治的一项重要工具。

3、法律可划分为基本法律(如,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行政法商法、国际法等)和普通法律(如,商标法、文物保护法等)。

7. 法律的定义是什么

什么是法律,法律的定义
法律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具体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法律详细地规定了人们可以做什么,应当做什么或者禁止做什么,人们只有严格依据法律的规定办事,才能受到法律的保护,否则,一旦违反它,触犯它,将给自己带来不利后果。在我国,法律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1、宪法;
2、法律;
3、行政法规;
4、地方性法规;
5、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6、规章;
7、国际条约。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以宪法为基础,民法、刑法、行政法、经济法、商法、诉讼法等部门法比较齐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框架。
合法、违法与犯罪
我们按照法律规定办事,就是行为合法,是国家大力支持和鼓励的。
违法是因过错而违反法律的规定的行为,是国家禁止或要追究其法律责任的。违法包括一般违法和严重违法。一般违法是违反民事、行政法律的行为,给社会造成的危害较轻,所以相应承担的责任也一般是经济、民事或行政的责任。而严重违法也就是俗称的犯罪,是违法当中最严重的一种,但不是所有违法都是犯罪,犯罪是违反刑法的,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因而要承担相应刑事惩罚的行为。
法律责任和法律制裁
法律责任是行为人因违反法律而应承担的带有强制性的责任。按违法行为的性质和违法程度,法律责任可分为刑事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行政法律责任和违宪责任。法律责任的实现方式包括惩罚、补偿和强制三种。
法律制裁即惩罚,具体包括:民事制裁、行政制裁、刑事制裁和违宪制裁。
二、公民应掌握的主要法律简介
(一)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
1、宪法的地位和内容
宪法是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全面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国家根本法。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被称为“法律的法律”。
2、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根据宪法规定,我国公民享有以下基本权利:
(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凡是年满18周岁的公民,除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外,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3)宗教信仰自由。
(4)人身自由。包括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5)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和取得赔偿权。
(6)社会经济权利。它包括公民的财产权、、劳动权、休息权、获得物质帮助权、离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权等。
(7)教育、科学、文化的权利和自由。这就是说,公民有受教育权和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8)妇女、婚姻、家庭、母亲、儿童和老人的权益受国家的保护。
(9)国家保护华侨的正当权益,保护归侨和侨眷的合法权益。
根据宪法规定,我国公民必须履行以下基本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的团结,反对任何分裂国家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
(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护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8. 礼俗的社会与法理的社会的具体定义分别是

礼俗社会就是传统的社会:规模小分工与角色分化少。人的行为受习俗传统的约束。
法理社会是现在工业社会:规模大,有复杂的分工和角色分化,人的行为守规章法律的制约。

热点内容
外企经济法 发布:2025-05-12 18:24:03 浏览:311
存单司法冻结 发布:2025-05-12 17:09:56 浏览:414
江苏警官学院法律硕士 发布:2025-05-12 16:45:02 浏览:194
法存在于那个社会 发布:2025-05-12 16:16:43 浏览:971
合同法17自考 发布:2025-05-12 16:04:41 浏览:752
中国合同法第141 发布:2025-05-12 15:11:57 浏览:450
北京市村居法律顾问 发布:2025-05-12 15:09:55 浏览:953
吓人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5-12 13:46:40 浏览:174
劳动法请假发工资案例 发布:2025-05-12 13:16:31 浏览:422
宁波司法淘宝网 发布:2025-05-12 12:49:07 浏览: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