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社会法
1. 情理法这三个字的理解
“情理法”是面对一宗案子,先从感情出发,跟着感觉走,从而得出一个初步的处理意向,最后才参考罪犯的违法行为。
从这样的逻辑出发,依情断案,其后果必然是案件处理被感情因素主宰,而法反被大大淡化,导致法律底线不保,公平正义丧失,最后犯罪人被“大事化小”,甚至逃脱法律应有的制裁。
情理法在中西方的人际关系互动和社会秩序整合中,理性法的作用明显不同。在中国,情感是基础,理性是基础,法律是目的。在西方,理性是基础,法律是使用,情感是目的。理性主义和法治是西方文化的特征,而理性主义和德治或人治是中国文化的特点。
因为“天理无非人情”,“王法本乎人情”。普遍精神服从于特殊的私情,而法律精神则让位给人际关系。儒学这种理性精神和中国文化的文化和社会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它使中国人的人格、思想和行为具有中庸之道和中庸之德、风格和境界。
(1)广义社会法扩展阅读:
到情与法的关系,虽说法治社会,理当以法为先,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几千年的封建农耕社会造就的中国超稳定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司法人员,特别是基层司法人员,要做到处处讲法却颇为不易。
所谓“案子一进门,双方都找人”,甚至案子还没进门,四面八方的“招呼”、说情者接踵而来。“领导、乡亲、七大姑八大姨,低头不见抬头见,如果完全按法律和原则办事,就寸步难行。
2. 民法典核心内容
以人为本,是民法典的核心。民法典包含了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专、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属7编、共1260条。
民法典的编制以人民为基本,涵盖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可谓是法治建设的网络全书,有网友这样评论到,“从出生到死亡,都能从民法典里找到对应的法律条文来保障自己的权利”。
3. 法律适用是指什么
法律适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法律适用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社会团体和公民实现法律规范的活动。这种意义上的法律适用一般被称为法的实施。狭义的法律适用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照其职权范围把法律规范应用于具体事项的活动,特指拥有司法权的机关及司法人员依照法定方式把法律规范应用于具体案件的活动。 1、法律适用的特征 (1)法定性。国家机关对具体案件的处理,无论是在程序上还是在实体上,都必须严格依据法律规定。 (2)权威性。国家机关尤其是司法机关的活动是以国家名义进行的,司法裁决一旦发生法律效力,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执行,不得擅自修改和违抗。 (3)被动性。司法过程的启动总是以具体案件的发生为前提,在大多数案件中,司法活动必须由当事人的诉讼行为来启动。 (4)独立性。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的干涉。 国家行政机关在处理行政复议案件时也应坚持独立性和公正性。 2、法律适用的原则 (1)法治原则。法律适用活动要严格依法进行,既包括程序方面也包括实体方面;既包括对事实的认定也包括对法律的适用, 即通常所说的“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2)平等原则。它要求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适用法律处理案件时,对任何公民,不论其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 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等有何差别,不论其政治、社会地位有何不同,在使用法律上 一律平等。 (3)独立原则。即国家司法机关在办案过程中,依照法律独立行使司法权,不受其它任何机关、组织和公民个人的干预。 (4)责任原则。
4. 在我国,广义的法律和狭义的法律分别是指什么具体怎么区分
一、表达意思不同
1、广义法律:指中国法律的整体,即国家机关以强制力专保证实施属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狭义法律: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不包括宪法在内。
二、内容不同
1、广义法律:人类在法律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习惯、规范、制度等,它包括观念形态的法律文化和规范形态的法律文化。
2、狭义法律:包括人们对法的性质、法的作用、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的看法、评价以及人们在法律实践中的思维模式。
(4)广义社会法扩展阅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立法法》所赋予的立法权力和一定的立法程序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因此,它主要包括作为根本法的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某些地方国家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法规以及民族自治地区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
5. 法与法律完全相同是否正确
内在属性不同、效力不同、与国家权力的联系程度不同、与社会经济的联系的性质和程度不同。
1、法和法律的内在属性不同。法是一种权利要求,是反映一定社会经济生活要求的权利体系。而法律则是一种国家意志,是体现国家意志要求的实在法律规范和秩序体系。
2、法和法律与国家权力的联系程度不同。法与国家权力并无直接的必然联系,不能把权力看做是法的实在基础。而法律则是与国家权力有着直接的必然联系,法律所具有的普遍性、规范性和国家强制性、国家意志性等特征,正是以国家权力为后盾的。
3、法和法律与社会经济的联系的性质和程度是不同的。法对一定社会经济条件的反映是直接的。而法律则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表现。
4、法和法律的效力不同。法不具有国家意志性,所以它的效力没有国家强制力作保障。而法律却具有国家意志性,主要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5、 广义的法是指所有与规制和约束有关的现象和规则,如党纪、行纪,厂规、帮规,甚至还有民间所称的“家法”等。狭义的法,是与法律相对照的,专指自然法,即社会中的价值观念,永恒的、普遍有效的正义原则和道德公理。
6、 广义的法律是指法律的整体,即由国家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和。
狭义的法律是指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根据法定权限,依照法定程序所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即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
6. 辨析 对于社会危害巨大的案件,宁可动用非法手段,也要绳之于法,这个观点对吗
不对。
在现实生活里,到警察局报案,都会有不成文的规定,不到一定内涉案金额是不受理的。
从经济容成本看,我们是理解的,毕竟出警是有成本,为了你几百块的事情,动用宝贵的警队资源,得不偿失,要是每个人都这样,那警察不得忙死,警队不得疲于奔命?
所以不惜成本去伸张正义,看似成本很高,但是其实是有效地防止了违法事件发生,其成本更低。
(6)广义社会法扩展阅读:
非法是指:违反法律或纪律的规定或者处于法律或纪律没有规定的范畴。非法即不合法,这里的合法指的是狭义的合法,指符合法律规定。广义的合法,指不为法律所禁止。
英语:illegal,unlawful,德语:Unwert,日语:无価値,中文学界亦称无价值,是奥地利及德国刑法中的概念,包括结果非法(Erfolgsunwert,结果无价值),行为非法(Hangdlungsunwert,行为无价值)和意识非法(Gesinnungsunwert,意识无价值),其中意识非法的概念因被认为已经过时而很少再被提及。
7. 民法的性质是什么
一、民法的定义
民法是调整平等民事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非法人组织之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法律体系中的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民法既包括形式上的民法(即民法典),也包括单行的民事法律和其他法律、法规中的民事法律规范。
二、民法的含义
1、民法是有国家强制力(区别于道德等)的社会生活规范;
2、民法是调整社会生活中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其他关系不调整)的法律规范。
3、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
三、民法的性质
1、民法是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的基本法;
2、民法为文明法;
3、民法为行为规范兼裁判规范;
4、在民商分立的国家,民法为商法以外的全部私法;在民商合一的国家,民法为私法的全部;
5、就其内容来说,是规定权利主体有无权利、义务的法律,因此是实体法,而不是程序法;
6、就其适用范围来说,是施行于一国范围内的法律,因此是国内法,而不是国际法;
7、就其效力来说,是全国范围内主体间一般通用的法律,因此是普通法,而不是特别法。
四、民法的分类
作为一个法律概念,民法有实质意义与形式意义之分。
1、实质意义的民法
实质意义的民法是指作为部门法的民法。实质意义的民法又有广义民法与狭义民法之分。
(1)广义民法是指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也就是私法的全部。因此,凡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不论其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均属于民法的范畴。
(2)狭义的民法,在民商分立的国家,指商法以外的私法。
在我国由于采民商合一的立法例,商法并非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因此,实质意义的民法是指广义的民法。
2、形式意义的民法
形式意义的民法是指以一定体例编纂的并以民法命名的成文法典。
由于我国民法典尚未编纂,所以严格地说,我国还没有形式意义的民法。但因我国《民法通则》是一部民事基本法,规范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因此,也可以说《民法通则》就是形式意义上的民法。
8. 法律实证主义是什么东东
法律实证主义(Legal Positivism),又称法律实证论、实证法学,是当代的一种法理学和法哲学流派,其主张法律是人定规则,在法律和道德之间,没有内在的和必然的联系。
法律实证主义在很多方面和自然法理论针锋相对。自然法认为在法律和公正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关联性,而法律实证主义则认为,法律的有效性和道德、公正无关。
实证主义法学
Positivist Jurisprudence
以19世纪A.孔德的实证主义为思想基础的各派资产阶级法学的泛称。又称实证法学或法律实证主义。这个学派认为各种自然法学派都是“形而上学”的,只有它才是以实证材料为根据的法律科学。从狭义上讲,实证主义法学就是指各种分析法学派,因此又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它强调的是实在法,即国家制定的法。这派法学的特征是:区别“实际上是这样的法”和“应当是这样的法”,即区别实在法与正义法或理想法;它申明自己只研究实在法,着重分析实在法的结构和概念;根据逻辑推理来确定可适用的法;认为法与道德无关或至少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分析法学派或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的创始人是19世纪英国的J.奥斯丁。该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纯粹法学派的创始人H.凯尔森和新分析法学派的创始人H.L.A.哈特。他们的学说都是在奥斯丁的法学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的区别是:凯尔森的学说又以康德的不可知论作为思想基础,是比较极端的一派,在形式上与自然法学截然对立;哈特的学说则以现代西方哲学中逻辑实证主义的概念和语言分析法作为特征,比较接近自然法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尔森的学说已趋动摇,哈特的学说较为流行,从而使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有重振旗鼓之势。从广义上讲,实证主义法学也包括各种形式的社会学法学派以及历史法学派在内,因此社会学法学又称社会实证主义法学。它强调法与社会的关系、法在社会中的作用以及社会对法的影响等事实。就哲学上讲,所有资产阶级法学派别可归为两大类:一类是广义的实证主义法学,另一类是与此对立的自然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