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法的社会治理

法的社会治理

发布时间: 2020-12-26 10:45:08

① 完善什么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制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

内容出处: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水平,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政府包办所有社会事务的传统社会治理方式,要将社会治理从单一主体转向党和政府、社会组织、公民个体多方参与的共治形态,凡是社会能办好的,都应交给社会承担。比如城市绿化、社区服务、居家养老等领域,都可吸纳社会组织、市场组织和个人参与。

(1)法的社会治理扩展阅读

现代社会治理体系由组织体系、制度体系、运行体系、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构成。其中,组织体系是主体,制度体系是依据,运行体系是路径,评价体系是标准,保障体系是支撑。它们既相对独立,又互为一体,从而架构起治理社会的互为前提、互相制约与互相推动的社会网络,

系统工程:

首先,社会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治理如果存在短板,势必严重影响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备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其次,社会治理体系内部是一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系统,必须科学设计,既不能简单拼凑,也不能抱残守缺。

第三,社会治理体系与其他治理体系存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必须瞻前顾后,相互配套。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 。

② 社会治理是什么时候提出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社会治理的命题,标志着我国社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与创新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社会治理命题的形成与提出,离不开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社会管理创新的探索,及在探索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经验。发现社会、关注社会、从管理社会到创新社会管理是十六大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期间中国共产党的工作主线。

(2)法的社会治理扩展阅读:

另外,河北省委党校韩立红同志撰写的《中国共产党社会管理创新之道——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经验研究》书籍。这本书从总体上看,这是一部全面系统研究中国共产党社会管理创新之道的著作。

中国一直以来就有以道御术的传统,对基本经验的研究其实是对道的研究。这里的道,包含历程、规律、趋势三重含义。历程指社会管理的发展历程,该著作以历史梳理总结为笔法,以中共党史为视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社会管理创新的历史进程进行了考察;

规律指对社会管理的基本规律的探讨,也是对基本经验的总结;趋势指对社会管理、社会治理的未来趋势的展望与预测。对历史的读、学、思、析、研,是为了明鉴未来,开创未来。

该书既有对当前实际问题、实践创新的科学总结,又有对社会管理、社会治理的未来展望。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高度理论创新能力的政党,不但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而且,具有超强的反思能力和强烈的忧患意识。

③ 法律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你在社会的治理中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因为有了嗯法律的制约束,而大家都才会约束自己的行为

④ 党的19大报告强调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文什么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系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

⑤ 如何发挥法治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也诸法的保护神,在社会治理法治化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

⑥ 社会治理的特征是什么

社会治理的特征如下:

1、架构维度: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是在社会事业平台建设、社会事务治理、社会公共产品提供、社会利益共享的过程中,呈现出党委、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等立体多维、多元互补的新局面。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通过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社区治理体系,将形成发展合力,保障人民权益,促进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2、时间维度: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是新时代的新型社会治理,是基于当前社会治理理念、制度、体制、机制等现状的科学抉择。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合作共治、公平正义等基本价值取向。

是应对社会问题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保障治理主体平等权利、确保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思想基础。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经济结构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结构深刻变动。

社会治理面临的形势环境不断发生变化,迫切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3、空间维度: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是在中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开展的波澜壮阔的社会治理新举措。由于地域广大、人口众多、环境复杂等因素,各地区各部门应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决策部署。

紧紧围绕社会治理突出问题,因地制宜进行整体规划和统筹协调,建立健全社会治理制度和机制,整合社会治理资源和力量,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4、创新维度: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运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推进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化社会治理设施的软硬件建设,推动治理数据整合,消除信息共享障碍,确保治理过程隐私安全,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5、秩序维度: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强调各治理主体相互关系、资源优化与互动方式的有序化,实现动态、和谐、有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要充分发挥党委在社会治理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同时强化各级政府抓好社会治理的责任制,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发挥公众积极性,引领和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努力形成社会治理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良好局面。法治是社会治理的最优模式,也是秩序的基础性保障。

加强法治保障体系建设既要以法治思维审视社会问题,构建科学正义的制度体系;又要用法治方式处理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还要以法治模式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形成良法善治的法治环境。

6、功能维度: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是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手段和工具,是多元主体共建社会治理平台、共治社会治理事务、共享社会治理成果的载体。为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基本功能。

应着力构建社会共治机制,包括平等协商对话机制、社会利益均衡整合机制、舆情引导机制等内容。同时,还需要从不同层面测量和评价社会治理效能,使之成为制定和调整治理政策、改进治理工作决策的重要依据和参考。

7、资源维度:社会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必须从加强顶层设计、体系构建、技术支撑、队伍建设、资源整合等多个方面、多个角度采取措施,综合施策,形成合力。这既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资源不断优化配置的过程。

也是信息、数据、网络等新形态资源培育的重要平台。同时,社会治理专业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服务和社会治理水平的重要标志。社会治理专业化要求加强社会治理各类专业人才培养,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建立专业人才保障制度,健全各类激励机制。



(6)法的社会治理扩展阅读:

维护国家安全,离不开社会的和谐稳定和长治久安,社会安全涉及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各个方面,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党的十九大报告高度重视社会治理问题,明确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强调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在新时代背景下,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供了科学指引,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我们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深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研究。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

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总的来看,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是指,党委、政府、社会组织、公众等多元治理主体共同打造社会事业的平台,治理社会事务、提供公共产品。

⑦ 什么是社会治理

社会治理是指社会治理是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以及个人等多种主体版通过平等的合作、权对话、协商、沟通等方式,依法对社会事务、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进行引导和规范,最终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

(7)法的社会治理扩展阅读

从运行意义上,“社会治理”实际是指“治理社会”。或者换言之,所谓“社会治理”,就是特定的治理主体对于社会实施的管理。由“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不仅仅是概念上的变化,而且蕴含着理念、方法、手段和制度等多个层面的深刻变革。

社会治理是一种导致公共理想的社会和经济效果的治理模式。社会治理理论是西方治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治理是一系列的价值、政策和制度,通过这些,一个社会可以来管理它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进程。

社会治理是一个国家开发经济和社会资源过程中实施管理的方式,它同时也是制定和实施决策的过程。社会治理还被界定为限制和激励个人和组织的规则、制度和实践的框架。所以,治理不仅仅局限于政府,也包括多元角色的互动。由于西方国家治理理论奉行社会中心主义和公民个人本位,因此,理性经济人的社会自我治理,在理论逻辑上构成了西方国家治理理论的核心内容。

⑧ 创新社会治理的原则和措施有哪些

一、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推进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必须走群众路线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社会治理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

二、坚持多方参与,努力形成社会治理的强大合力:社会治理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必须发挥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主导作用,转变政府职能,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

三、坚持依法治理,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科学化水平:首先,要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文化,增强以法治方式推进社会治理的思想自觉,逐步培育起全社会崇尚法律、敬畏法律、遵守法律的坚定信仰,进一步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

(8)法的社会治理扩展阅读

强化基层社会治理的法治保障。当前,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基层社会治理遇到不少新矛盾、新问题,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执法规范建设,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这就需要在综治、信访、基层自治、社会组织发展等重点领域加快立法进程。

一方面,推进基层社会治理范围及政府职能法定,明确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建立程序公开、标准公开、结果公开的行政执法行为规范。另一方面,加快基层社会治理重点领域的法律制度建设,根据新型社会组织、社区自治组织等的发展及时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同时,注重提升群众法治观念,保障人民群众在社会治理事务中依法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⑨ 法律和道德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在中国社会 法律完善 却无人实施 所以治理上没有起到多大效果 但还是要说 有进步的 最起码比清朝好了许多 道德对社会起很大作用 可惜现在没人讲道德

热点内容
三校名师讲义刑法刘凤科 发布:2025-05-17 13:51:53 浏览:8
行政法学的英语 发布:2025-05-17 13:16:20 浏览:983
湖南科技大学法学 发布:2025-05-17 13:05:42 浏览:881
中国司法部健康打卡 发布:2025-05-17 13:05:37 浏览:148
民法机能 发布:2025-05-17 12:50:24 浏览:246
合同未约定迟延交货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5-17 12:49:43 浏览:493
法治节目名称 发布:2025-05-17 12:49:41 浏览:112
单位可以请法律顾问么 发布:2025-05-17 12:30:35 浏览:471
经济法苏苏第13讲 发布:2025-05-17 11:55:15 浏览:268
刑事诉讼法羁押必要性审查法条 发布:2025-05-17 11:54:28 浏览:126